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过程和阻止乳腺癌发生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军 陈意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3-344,共2页
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过程和阻止乳腺癌发生的病理学研究Apathologicalstudyontheprocessofcarcinomatoustransformationofthebreastcystichyperpl... 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过程和阻止乳腺癌发生的病理学研究Apathologicalstudyontheprocessofcarcinomatoustransformationofthebreastcystichyperplasticdiseaseandb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病理学 乳腺囊性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体表烧伤尸检脑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元平 陈意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7-320,共4页
本文报告58例人体烧伤尸检脑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及颗粒细胞脱失、灶性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脑水肿、脑软化等改变。作者提出了烧伤后脑膜脑炎... 本文报告58例人体烧伤尸检脑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及颗粒细胞脱失、灶性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脑水肿、脑软化等改变。作者提出了烧伤后脑膜脑炎的概念,对主要病变的发生、发展和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伤 尸体解剖 脑/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致肾脏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慧勤 陈意生 谯怡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2-315,共4页
动态观察了大鼠静注内皮素(ET-1)后肾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同时检测了肾功能(BUN、Cr)及肾组织MDA、前列腺素的含量,对ET作用下肾脏病变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ET可引起肾脏损伤,光镜下见肾小... 动态观察了大鼠静注内皮素(ET-1)后肾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同时检测了肾功能(BUN、Cr)及肾组织MDA、前列腺素的含量,对ET作用下肾脏病变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ET可引起肾脏损伤,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发生收缩(0.5h)、舒张甚至扩张的变化,肾小管上皮出现局灶性水样变性、坏死,以3、24h明显。电镜下肾小球的变化更为突出,早期可见内皮细胞肿胀、窗孔减少;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局部融合。后期可见细胞(内皮、系膜细胞)肥大,48h出现系膜细胞明显增生。肾功能的变化与肾脏病理变化相平行,且肾功能的变化与肾组织MDA的变化明显相关。表明:本试验条件下ET可引起肾脏损伤发生,其所致的肾脏病变尤其是肾小球的变化是肾功能降低的形态学基础,提示ET在ARF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尚提示脂质过氧化增强是ET作用下肾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脂质过氧化 肾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条件下参与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过程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向东 陈意生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6-98,共3页
利用抗中性粒细胞(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C)表面表达的粘附因子CD18、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作为阻断因素,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所测得的PMN-V... 利用抗中性粒细胞(PMN)和血管内皮细胞(VEC)表面表达的粘附因子CD18、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作为阻断因素,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所测得的PMN-VEC间单细胞粘附力作为观察指标,观察了内毒素刺激所致PMN-VEC间粘附性增加过程中上述三种粘附分子各自的功能特征。结果发现:CD18的表达为PMN快相增加粘附力的主要分子基础,而ELAM-1、ICAM-1则为VEC慢相增加粘附力的主要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嗜中性白细胞 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例ARDS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正堂 毛宝龄 刘友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8-311,共4页
文中报告了经尸检证实的34例ARDS,占同期>2岁患者尸检数8.11%,平均28.15±17.82岁。潜伏期多≤3d(53.33%)。从确诊到死亡仅3.5h~6d。原发病或诱因中,感染占首位(79.14%),次为... 文中报告了经尸检证实的34例ARDS,占同期>2岁患者尸检数8.11%,平均28.15±17.82岁。潜伏期多≤3d(53.33%)。从确诊到死亡仅3.5h~6d。原发病或诱因中,感染占首位(79.14%),次为休克(47.06%)。胸腔积液、肺内巨噬细胞浸润和菌团检出率高,是本组的病理特点。较早发现ARDS的关键之一是动态监测血气,计算氧合指数(PaO_2/FiO_2)。积极防治感染,纠正休克及有效呼吸支持,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尸体剖检 感染 巨噬细胞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内毒素介导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
6
作者 郭德玉 谯怡然 陈意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92-494,共3页
研究了内毒素对大鼠肾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脂多糖250μg·kg-1体重后1h,肾功能明显减退,以5h达高峰,48h基本恢复;形态学改变包括早期短暂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收缩,随后扩张,... 研究了内毒素对大鼠肾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脂多糖250μg·kg-1体重后1h,肾功能明显减退,以5h达高峰,48h基本恢复;形态学改变包括早期短暂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收缩,随后扩张,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系膜细胞细胞器丰富,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基底膜局部增厚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空泡变性,坏死脱落及管型形成,并推测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和系膜细胞在脂多糖(LPS)介导的肾损害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肾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恶性肿瘤相关核仁抗原P_(24)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7
作者 严森荣 晏良遂 +1 位作者 王晓东 胡川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5-298,共4页
为初步探讨HMNA P_(24)在肿瘤病理学中的意义,本研究用抗P_(24) McAb MA_2以间接免疫荧光和ABC法对552例人体组织标本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P_(24)可在97%的各种人恶性肿瘤细胞核仁中检出,而在98.6%的良性肿瘤组织核仁阴性;不典型... 为初步探讨HMNA P_(24)在肿瘤病理学中的意义,本研究用抗P_(24) McAb MA_2以间接免疫荧光和ABC法对552例人体组织标本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P_(24)可在97%的各种人恶性肿瘤细胞核仁中检出,而在98.6%的良性肿瘤组织核仁阴性;不典型增生组织有50%核仁染色阳性;正常人体组织和非肿瘤性病变组织细胞核仁全部阴性。说明P_(24)有较高的恶性肿瘤特异性,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较为有效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肿瘤 AGNOR染色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16塑料包埋剂在病理技术中应用的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平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2-452,共1页
本法使用塑料包埋技术,全过程在4℃下进行,收缩性小,能很好的保持组织结构。组织不经透明和高温浸蜡,切片后直接染色,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酶活性,使常规染色与酶组化反应在同一组织部位完成。又因包埋块较硬,而同时具有半薄切片的特点。
关键词 塑料包埋剂 组织化学 染色 包埋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染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一种快速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新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东 史景泉 +1 位作者 罗元辉 鲁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0-151,共2页
银染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一种快速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新方法Silverstain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Arapidandsimplemethodtodetectge... 银染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一种快速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新方法Silverstain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Arapidandsimplemethodtodetectgenepointmutations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染技术 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伤和烧冲复合伤后出现的肺泡内结晶体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怀恩 程天民 +3 位作者 林远 古德全 阎国和 李爱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9-102,共4页
观察了正常和不同伤类共185只大鼠的肺脏病变。在单纯冲击伤和烧冲复合伤动物肺内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肺泡内结晶体。结晶体为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的一种板层状结构,常多层平行排列,每层厚约3~5μm。横切面呈长方形,长约20~... 观察了正常和不同伤类共185只大鼠的肺脏病变。在单纯冲击伤和烧冲复合伤动物肺内发现一种较为特殊的肺泡内结晶体。结晶体为表面光滑,质地均匀的一种板层状结构,常多层平行排列,每层厚约3~5μm。横切面呈长方形,长约20~80μm,宽10~15μm。该结晶体主要见于伤后24~72h,复合伤组发生率高于单冲组。伤后3d,多数结晶体染色变浅,周围有较多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7d后结晶体少见。特殊染色表明,此结晶体为血红蛋白或血红素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冲击伤 烧伤 肺泡 结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p53改变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东 张新立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74-477,共4页
肝细胞癌(HCC)肿瘤抑制基因p53的改变有着显著的地理差异。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PCR、PCR-SSCP分别检测重庆地区(HBV高感染、黄曲霉素中等含量区)38例HCC中HBVDNA及p53基因突变,并应用... 肝细胞癌(HCC)肿瘤抑制基因p53的改变有着显著的地理差异。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交,PCR、PCR-SSCP分别检测重庆地区(HBV高感染、黄曲霉素中等含量区)38例HCC中HBVDNA及p53基因突变,并应用Southern杂交对其中的12例进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38例HCC中30例HBVDNA阳性(79%);9例HCC有p53突变,其中8例HBVDNA阳性(88.9%,P>0.05)。12例HCC中2例表现杂合性缺失(LOH,16.7%).2例HBVDNA皆为阳性,占HBVDNA阳性例数的20%(P>0.05)。结果表明,本地区HCC与HBV感染密切相关,HBV可能与黄曲霉素协同作用,共同引起p53的改变,进而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53基因 肝肿瘤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在肺脏滞留的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向东 陈意生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8-259,共2页
急性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在肺脏滞留的意义Thesignificanceofneutrophilsbeingsequestratedbylunginacutelunginjury¥//周向东,陈意生,史景泉(重庆第三军医... 急性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在肺脏滞留的意义Thesignificanceofneutrophilsbeingsequestratedbylunginacutelunginjury¥//周向东,陈意生,史景泉(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中性粒细胞 肺脏滞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血症的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德玉 陈意生 谯怡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内毒素血症的大鼠肾损伤的机理,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内毒素(LPS),或先注入盐酸氮芥,再注射LPS250μg·kg-1体重后1、3、5、12、24、48和72h... 目的:探讨实验性内毒素血症的大鼠肾损伤的机理,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内毒素(LPS),或先注入盐酸氮芥,再注射LPS250μg·kg-1体重后1、3、5、12、24、48和72h检测肾脏功能、形态(光、电镜)及肾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含量。结果:①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LPS250μg·kg-1体重后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害;②从形态学上来看,肾小球病变是LPS血症时肾损伤的重要环节;③氧自由基是LPS血症时肾损伤的重要致伤因素;④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是氧自由基的主要来源。结论:中性粒细胞在LPS血症的大鼠肾损伤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中性粒细胞 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压力超负荷早期心肌收缩功能和环核苷酸的动态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兵 陈意生 +2 位作者 何作云 周小波 黄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6-298,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压力超负荷后心肌力学及环核苷酸的变化规律。方法:颈总动脉插管法动态测定腹主动脉部分缩窄大鼠心肌力学及环核苷酸含量(放免法)的变化。结果:伴随动脉血压的升高,手术组大鼠心肌收缩功能于术后4h暂时性增强(与... 目的:探讨大鼠压力超负荷后心肌力学及环核苷酸的变化规律。方法:颈总动脉插管法动态测定腹主动脉部分缩窄大鼠心肌力学及环核苷酸含量(放免法)的变化。结果:伴随动脉血压的升高,手术组大鼠心肌收缩功能于术后4h暂时性增强(与对照组比较,P<001),之后逐渐降低,术后第5d降至最低,其后逐渐恢复正常。心肌cAMP含量于术后30min显著升高(P<005),第5d时达最高(P<001),之后逐渐下降,第30d时恢复正常,而cGMP变化正相反。小剂量巯甲丙脯酸可减轻手术大鼠早期及此后的心肌收缩功能受抑,但对环核苷酸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大鼠压力超负荷早期心肌收缩功能受抑,心肌cAMP浓度呈急性代偿性升高后逐渐恢复正常,而cGMP变化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超负荷 核苷酸 心肌肥大 心肌收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中隔软骨瘤一例报告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文汉 赵洪进 朱英桂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1-201,204,共2页
鼻中隔软骨瘤一例报告Reportacaseofchondromaofnasalseptum范文汉赵洪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重庆,630038朱英桂(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003... 鼻中隔软骨瘤一例报告Reportacaseofchondromaofnasalseptum范文汉赵洪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重庆,630038朱英桂(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0038软骨瘤多发生在四肢末端小的管状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鼻中隔软骨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环素、血栓素在内毒素介导的肾脏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德玉 谯怡然 陈意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21-424,共4页
采用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250μg/kg体重,导致肾功能障碍,用放免法测定肾组织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发现:注射LPS后72h内肾组织中... 采用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250μg/kg体重,导致肾功能障碍,用放免法测定肾组织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发现:注射LPS后72h内肾组织中TXB2、6-keto-PGF1α含量及两者比值均显著增加,且以1h最明显,同时见注射LPS后1h肾小球毛细血管非常显著收缩,提示肾组织中TXB2、6-keto-PGF1α含量增加及两者比例失衡是肾小球毛细血管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先注入氮芥减少白细胞后再注入LPS,则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明显低于LPS,此时肾组织中TXB2、6-keto-PGF1α含量改变不明显,提示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可能是肾组织中TXB2、6-keto-PGF1α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环素 血栓素 内毒素 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切片ARF免疫组化检测P_(53)蛋白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东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2-54,共3页
石蜡切片ARF免疫组化检测P_(53)蛋白的初步报告王东,史景泉(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630038抗癌基因P53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其等位基因的缺失和突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石蜡切片ARF免疫组化检测P_(53)蛋白的初步报告王东,史景泉(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630038抗癌基因P53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其等位基因的缺失和突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编码一个53kd的核磷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 抗癌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癌变的形态学演变与某些癌基因、抑癌基因改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新立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62,共2页
大鼠肝癌变的形态学演变与某些癌基因、抑癌基因改变关系的研究Anexperiment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phologicevolutionandtheaberratio... 大鼠肝癌变的形态学演变与某些癌基因、抑癌基因改变关系的研究Anexperiment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orphologicevolutionandtheaberrationsofoncogenesan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形态学 癌基因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肝细胞癌与癌旁肝细胞增殖活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新立 史景泉 +1 位作者 王晓东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39,共4页
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标记与图像分析技术,对30例人体肝细胞癌与癌旁近癌肝细胞的增殖活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癌与癌旁近癌肝细胞PCNA阳性平均标记率分别为45.22%±17.90%和1... 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标记与图像分析技术,对30例人体肝细胞癌与癌旁近癌肝细胞的增殖活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癌与癌旁近癌肝细胞PCNA阳性平均标记率分别为45.22%±17.90%和12.74%±4.89%(P<0.01),随肝癌分级升高,PCNA标记享有升高的趋势。(2)40%以上肝癌细胞的PCNA相对含量与癌旁肝细胞PCNA平均含量相似,结合病理形态分析,认为癌细胞PCNA含量增高与低分化癌细胞核增大关系密切。(3)用图像分析技术显示的PCNA标记数密度与常规计数法所得PCNA标记率有较好一致性,且前者更为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增殖细胞核 免疫组化 癌旁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的碘化标记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友生 晏良遂 +2 位作者 陈意生 傅国金 程绍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06-508,共3页
根据内毒素可以和一种亚胺脂试剂(P-OHMethylbenzimidate,MPHBIM)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共价键结合这一原理,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E.ColiO111:B4Lipopolysacchrides,... 根据内毒素可以和一种亚胺脂试剂(P-OHMethylbenzimidate,MPHBIM)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共价键结合这一原理,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E.ColiO111:B4Lipopolysacchrides,LPS)进行碘化连接标记,经过对一些实验条件的反复摸索和改进,获得了93.6%的标记率和1.6±0.25×105Bq/μgM-LPS的比活性。经层析、电泳扫描仪等鉴定,表明标记物结合峰的面积在96%以上,生物活性与未标记脂多糖基本相同。体外存放10d及体内结合试验未见明显脱碘现象,符合体内示踪研究的要求。文中对一些影响标记效果的因素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亚胺脂 碘化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