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层感觉信息处理之成像研究--皮层神经元感觉信息输入的树突模式(英文)
1
作者 谌小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3部分组成。其中树突接收其他神经元轴突通过电信号刺激释放出的神经递质,从而产生信息输入。因此,研究感觉输入的关键是了解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中树突接收信息的特点和规律。突触输入中存在多种树突分布和组织...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3部分组成。其中树突接收其他神经元轴突通过电信号刺激释放出的神经递质,从而产生信息输入。因此,研究感觉输入的关键是了解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中树突接收信息的特点和规律。突触输入中存在多种树突分布和组织处理模式,在离体情况下,目前已提出几种树突组织处理模式:①1个神经元只接受1种特异性的信息传入;②突触传入信息整合沿单个树突分布;③具有同一特征的信息传入聚集在同一树突部分;④传入信息的整合分布于整个树突上。在在体情况下,科学家通过双光子成像技术提出突触信息传入的椒盐型树突组织模式,也就是说,具有相同方向的信息输入分布于整个树突树上,整个树突树作为"运算单元"接收各种感觉信号。换句话说,树突上的树突棘接收不同感觉信号的空间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即使是同一树突上的相邻树突棘也可以接收和编码不同的感觉信息。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发展超速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以便验证在更深皮层中(>100~300μm)甚至皮层下的大脑区域是否也存在此类椒盐型组织模式?此外,还需要探索更多的基本问题,例如,信息传入的复杂性是如何决定神经元的传出信号的?树突输入信息组织处理在清醒动物体内是怎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信息传入 皮层神经元 树突棘 在体双光子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嗅皮层-海马投射末梢基于光纤技术的钙活动记录 被引量:1
2
作者 卢建 金文均 +1 位作者 覃涵 谌小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运用光纤探测系统建立轴突末梢Ca^(2+)活动的光学记录方法,并初步探究麻醉和自由活动状态下小鼠皮层-海马通路的活动规律。方法向8~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内侧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MEC)浅层(Ⅱ层)注射神经元特异并携... 目的运用光纤探测系统建立轴突末梢Ca^(2+)活动的光学记录方法,并初步探究麻醉和自由活动状态下小鼠皮层-海马通路的活动规律。方法向8~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内侧内嗅皮层(medial entorhinal cortex,MEC)浅层(Ⅱ层)注射神经元特异并携带Ca^(2+)荧光指示蛋白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AV-Syn-GCa MP5G),继续饲养1个月后将光纤植入到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分子层上沿,记录麻醉和自由活动状态下轴突末梢的Ca^(2+)活动;相同方法记录AAV-Syn-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 GFP)小鼠作为对照。向MEC浅层注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同步记录轴突末梢Ca^(2+)活动,注射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作为对照。结果内嗅皮层Ⅱ层神经元投射至海马DG的轴突纤维密集表达GCa MP5G。在麻醉和自由活动的小鼠中均能稳定记录到轴突末梢Ca^(2+)信号,e GFP对照小鼠未记录到类似Ca^(2+)信号。MEC浅层注射TTX后,轴突末梢Ca^(2+)信号100 s内最高幅度降至注射前的12.6%。与ACSF比较,TTX对轴突末梢Ca^(2+)活动有明显阻断作用(P<0.01)。内嗅皮层投射至DG的轴突末梢处Ca^(2+)活动在麻醉状态下以一定节律同步发放,自由活动状态下则表现为无节律非同步发放,且Ca^(2+)信号幅度有所增强。结论通过GCa MP5G特异标记了内侧内嗅皮层Ⅱ层投射至DG的轴突纤维,并运用光纤探测系统建立了长远投射轴突末梢Ca^(2+)活动的光学记录方法。与麻醉状态相比,自由活动状态下内嗅-海马通路呈现更强的Ca^(2+)活动发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嗅皮层 海马 光纤 钙活动 轴突末梢 GCA MP5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用小鼠胶质前体细胞的培养及其移植后形态和功能初探
3
作者 杨志奇 张宽 +4 位作者 马秦龙 邓平 陈纯海 周舟 谌小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9-944,共6页
目的完善体外分离培养移植用胶质前体细胞的方法,并运用双光子显微镜在活体动物水平,对小鼠大脑皮层移植的胶质细胞进行单细胞水平的在体功能研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并将其诱导为胶质前体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用... 目的完善体外分离培养移植用胶质前体细胞的方法,并运用双光子显微镜在活体动物水平,对小鼠大脑皮层移植的胶质细胞进行单细胞水平的在体功能研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并将其诱导为胶质前体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用Nestin、A2B5以及GFAP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胶质前体细胞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体外给予ATP及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对体外分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功能学鉴定。将以上诱导得到的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入成年小鼠大脑皮层,并在移植12周后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另外,应用双光子活体钙成像技术,观察移植胶质细胞对ATP刺激的反应。结果 1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成为胶质前体细胞(A2B5阳性)的比率达到(87.4±3.4)%,继续将其诱导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的比率达到(83.4±3.3)%。2体外诱导而来的星形胶质细胞可对ATP及毒胡萝卜素产生钙反应。3移植进入成年小鼠皮层的胶质前体细胞,在移植12周后仍可存活,并可分化为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4双光子活体钙成像实验证实,ATP可诱导活体小鼠皮层内移植细胞产生钙信号。结论神经干细胞来源的胶质前体细胞在移植进入成年小鼠皮层内可分化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并至少存活12周。另外,胶质前体细胞在移植4周后,便可在活体动物大脑皮层内具备功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胶质前体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钙信号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