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PTP致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及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梁亚杰 李淑蓉 苏炳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黑质致密部部位细胞数量标准曲线,并以之判定MPTP损伤的小鼠PD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方法根据小鼠大脑解剖图谱观察小鼠黑质致密部的走向,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小鼠大脑黑质致密部及多巴胺能神经元...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黑质致密部部位细胞数量标准曲线,并以之判定MPTP损伤的小鼠PD模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失。方法根据小鼠大脑解剖图谱观察小鼠黑质致密部的走向,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小鼠大脑黑质致密部及多巴胺能神经元;观察计数MPTP处理小鼠的大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与正常小鼠的相似部位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正常小鼠黑质致密部部位细胞数量分布图,利用曲线对MPTP处理小鼠所得到的切片进行分析,发现样本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证明判定方法可行而有效。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MPTP致小鼠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模型,并对其损伤判定进行了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MPTP 标准曲线 酪氨酸羟化酶 黑质致密部 定量研究 C57/BL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后肌群注射DiI逆行示踪标记神经元胞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文灿 李淑蓉 +1 位作者 王晗知 苏炳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股后肌群注射DiI行逆行示踪以精确显示支配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的时空分布情况。方法新生昆明小鼠65只,经左后肢股后肌群注射DiI,在注射2、4、6、8、12、24h和2、4、7、14、28d及2、3个月后观测背根神经节和腰段脊髓示踪荧光... 目的探讨经股后肌群注射DiI行逆行示踪以精确显示支配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的时空分布情况。方法新生昆明小鼠65只,经左后肢股后肌群注射DiI,在注射2、4、6、8、12、24h和2、4、7、14、28d及2、3个月后观测背根神经节和腰段脊髓示踪荧光的分布和强度。结果①示踪细胞分布在左侧L2~S2脊髓段和相应的背根神经节,主要集中在L4~L6段;②注射DiI 6h后,在背根神经节和脊髓前角可见发微弱红色荧光的神经元;③标记的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多,4d达到高峰;④6~24h每个标记神经元荧光逐渐增强,24h后达到高峰;⑤3个月后荧光强度无显著降低。结论经股后肌群注射DiI作逆行示踪,可快速、准确、持久地标记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运动神经元,且适当延长示踪时间可提高神经元的标记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I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逆行示踪 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T1基因在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惠玲 刘建军 +1 位作者 姚忠祥 蔡文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88-591,共4页
目的 研究DAT1转染后不同诱导条件下DAT1在神经干细胞的表达以及DAT1过表达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DAT1、pcDNA4/hisA DAT1,采用lipofectamine2 0 0 0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培养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干细胞(... 目的 研究DAT1转染后不同诱导条件下DAT1在神经干细胞的表达以及DAT1过表达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 C1 DAT1、pcDNA4/hisA DAT1,采用lipofectamine2 0 0 0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培养的胚胎大鼠皮层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 ,NSCs) ,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DAT1瞬时转染神经干细胞后的诱导分化实验表明,DAT1转染可使NSCs分化为Mash 1阳性的细胞增加,DAT1的高表达有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作用;血清诱导分化及自然分化后DAT1在分化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发生了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反映在NSCs分化的不同阶段。结论 不同的外界诱导因素或在NSCs分化的不同时期,DAT1可能通过与不同的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影响NSCs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1 神经干细胞 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几丁质在神经再生修复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程赛宇 阮怀珍 +1 位作者 吴喜贵 张金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34-1837,共4页
目的 探讨几丁质 (chitin)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 (SAL)组和实验 (chitin)组 ,采用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 ,硅胶管内给予生理盐水 (SAL)或chitin溶液 ,分别于术... 目的 探讨几丁质 (chitin)在坐骨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 (SAL)组和实验 (chitin)组 ,采用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 ,硅胶管内给予生理盐水 (SAL)或chitin溶液 ,分别于术后 3 0或 90d ,应用电生理检测、HRP逆行示踪方法及轴突图像分析方法来检测损伤的神经在电传导、轴浆运输及髓鞘再生等方面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 3 0和 90d :①chitin组损伤侧下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的潜伏期(LTP)分别为 1 79ms和 1 2 9ms ;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 16 0 0m/s和 2 2 0 0m/s ;波幅分别为 8 17mV和 12 42mV。②chitin组伤侧L5节段脊髓前角HRP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增加了 2 4 0 0 %和 72 90 %。③chitin组损伤侧的神经纤维数目分别为 2691个 /mm2 和 3 5 0 2个 /mm2 ;神经髓鞘厚度分别增加了 0 91μm和 1 5 5 μm。 结论 几丁质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及修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 外周神经 损伤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合膜片钳研究的成年大鼠DRG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华 阮怀珍 +2 位作者 蔡文琴 吴喜贵 陈鹏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0-461,共2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膜片钳研究的成年大鼠DRG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结合酶消化及机械分离的方法,急性分离成年大鼠DRG神经元,用于膜片钳研究。结果本方法可分离2-3个月的成年大鼠,不损伤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电生理学特性,形态...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膜片钳研究的成年大鼠DRG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方法采用结合酶消化及机械分离的方法,急性分离成年大鼠DRG神经元,用于膜片钳研究。结果本方法可分离2-3个月的成年大鼠,不损伤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电生理学特性,形态上易于区分。结论本方法步骤单一,操作简单,分离效率高,适合膜片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 DRG神经元 急性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齿状回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新杰 胡长林 +1 位作者 蔡文琴 杨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575-157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物DCX(Doub lecortin)检测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再灌注后第7天梗死侧及非... 目的初步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物DCX(Doub lecortin)检测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再灌注后第7天梗死侧及非梗死侧齿状回DCX阳性细胞数达到最高峰,与相应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个时相点梗死侧与非梗死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第21天双侧齿状回DCX阳性细胞数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以诱导成年大鼠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这对于脑缺血后的神经修复可能起关键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缺血区域产生的一些神经发生调节因子弥散到神经发生区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再灌注 神经元前体细胞:齿状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神经干细胞示踪标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谭新杰 胡长林 蔡文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1-693,共3页
目的研究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腺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后的荧光稳定性和持久性及其对N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利用其作为NSCs示踪标记的可行性。方法利用GFP-腺病毒空载体感染NSC... 目的研究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腺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后的荧光稳定性和持久性及其对N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利用其作为NSCs示踪标记的可行性。方法利用GFP-腺病毒空载体感染NSCs(NSCs-GFP),经G418筛选并连续传代,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未感染NSCs和感染NSCs的形态以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感染NSCs及其诱导分化后的GFP表达情况;并检测NSCs-GFP的细胞活性和细胞周期。调整GFP标记神经干细胞浓度为1×105/μl,将其植入大鼠侧脑室内,观察其在脑内的表达。结果未感染NSCs和感染NSCs的形态学、细胞活性和细胞周期等无明显差异(P>0.05)。GFP在诱导分化后的NSCs-GFP子代细胞中有高表达,并且第1代和第20代NSCs-GFP的绿色荧光无明显差别。在植入侧侧脑室周围可见绿色荧光的强表达,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GFP荧光稳定持久,对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无明显影响,并且移植后的荧光呈长时间强表达,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神经干细胞的示踪标记,这将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可塑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神经干细胞 移植 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系统P2Y受体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曾俊伟 阮怀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G蛋白偶联受体 ATP受体 体功能 信号转导通路 能量载体 机体细胞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模型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尹烈虎 李学成 +5 位作者 陆地 蒋渝 吴虹辰 杨忠 田竞 吴喜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观察抑郁对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探讨BDNF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制作大鼠抑郁模型,运用Open-Field评分方法观察大... 目的观察抑郁对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探讨BDNF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制作大鼠抑郁模型,运用Open-Field评分方法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和皮层BDNF的表达,ELISA法检测脑脊液、海马和皮层BDNF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和皮层BDNF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BDNF的含量分别为:(6.87±2.44)ng/ml、(11.75±3.60)ng/g、(4.31±1.37)ng/g,抑郁模型组大鼠脑脊液、海马和皮层BDNF的含量分别为:(4.23±1.54)ng/ml、(8.56±2.45)ng/g、(3.06±0.67)ng/g,表明抑郁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中BDNF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及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晓红 曾俊伟 +1 位作者 张金海 阮怀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大鼠背根节神经元P2X3受体的表达和电生理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CI后不同时间相应节段(L4、L5、L6)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CCI后...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大鼠背根节神经元P2X3受体的表达和电生理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CI后不同时间相应节段(L4、L5、L6)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CCI后不同时间L4、L5、L6节段背根节神经元ATP反应电流的变化。结果CCI后7、14d,损伤同侧L4、L5、L6节段背根节P2X3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而且染色加深,相应节段的脊髓背角浅层P2X3免疫反应性亦明显增加。CCI后7、14d,损伤同侧相应节段背根节产生ATP快反应电流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电流幅度亦增强。应用非选择性P2X受体拮抗剂Suramin能明显抑制ATP反应电流。结论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致神经痛后同侧对应节段的背根节神经元P2X3受体表达明显增加,ATP快反应电流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 背根神经节 P2X受体 膜片钳 A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的分化及对学习记忆的改善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军 徐海伟 +3 位作者 周光纪 范晓棠 李达兵 杨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观察来源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海马损伤大鼠后的存活、分化以及细胞移植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无血清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单侧海马注射Aβ1-40损伤... 目的观察来源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海马损伤大鼠后的存活、分化以及细胞移植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无血清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单侧海马注射Aβ1-40损伤模型大鼠注射处;免疫荧光双染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结果胚胎体在改良的N2选择性培养基生长5d后,90%以上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nestin阳性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模型大鼠海马后神经前体细胞存活良好,EGFP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呈集落生长,Cy3荧光显示大部分细胞分化为GFAP阳性细胞,移植区周围可见一定数量NF200阳性细胞,其中部分发出类似神经元的长突起。行为学结果显示移植大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1-40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后能有效存活,大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胶质细胞,小部分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移植能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Β淀粉样蛋白 细胞移植 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麻醉对大鼠中枢神经核团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文欣荣 陶国才 +2 位作者 范晓棠 张金海 胡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954-1956,共3页
目的 通过检测异丙酚静脉全麻诱导大鼠中枢c jun基因的表达 ,了解异丙酚在大鼠中枢的可能作用位点。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6组 :空白对照组 (C组 )、小剂量异丙酚组 ( 5 0mg/kg ,P1组 )、中等剂量异丙酚组 ( 10 0mg/kg ,P2 ... 目的 通过检测异丙酚静脉全麻诱导大鼠中枢c jun基因的表达 ,了解异丙酚在大鼠中枢的可能作用位点。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6组 :空白对照组 (C组 )、小剂量异丙酚组 ( 5 0mg/kg ,P1组 )、中等剂量异丙酚组 ( 10 0mg/kg ,P2 组 )、大剂量异丙酚组 ( 15 0mg/kg ,P3 组 )、断尾刺激组 (S1组 )、异丙酚作用后断尾刺激组 (S2 组 )。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法 )检测JUN核蛋白 ,统计各组大鼠脑片的JU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C组 :JU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散在分布在视上核、外侧隔核及外侧缰核等神经核团。P1、P2 、P3 组 :JUN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主要分布在伏核、外侧隔核、下丘脑室旁核、膝状体腹下核、背外侧膝状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视前腹侧核、弧束核、杏仁基底外侧核、丘脑室旁核、外侧缰核、海马回嗅觉小岛及乳头状核等核团 ,表达的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异丙酚剂量正相关。结论 异丙酚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有与其静脉麻醉作用相关的神经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中枢神经系统 C-JUN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快速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中ATP所致的钙升高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晓红 曾俊伟 +1 位作者 肖智 阮怀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中ATP所致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intracellular calciumcon centration,[Ca2+]i)升高的影响,了解糖皮质激素是否通过非基因组作用影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 目的通过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中ATP所致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intracellular calciumcon centration,[Ca2+]i)升高的影响,了解糖皮质激素是否通过非基因组作用影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地塞米松对培养神经元ATP所致的[Ca2+]i升高的影响。结果ATP(100μmol/L)可导致背根节神经元[Ca2+]i升高,是由P2X受体介导细胞外Ca2+内流所致;地塞米松预孵育5 min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背根节神经元ATP所致的[Ca2+]i升高,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可被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10μmol/L)、蛋白激酶A抑制剂H-89(10μmol/L)所阻断。结论地塞米松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A信号途径可显著抑制大鼠背根节神经元ATP所致的[Ca2+]i升高。糖皮质激素可通过非基因组作用影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ATP/P2X受体功能而参与痛觉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背根神经节 ATP 激光共聚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O3 mRNA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定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惠玲 蔡文琴 吕同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367-1369,共3页
目的 观察神经特异性转录因子LMO3mRNA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定位。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结果LMO3mRNA阳性神经元可见于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LMO3mRNA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突起内。强... 目的 观察神经特异性转录因子LMO3mRNA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定位。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染色。结果LMO3mRNA阳性神经元可见于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在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LMO3mRNA阳性反应产物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突起内。强阳性信号主要出现于大脑皮质的Ⅱ一Ⅵ层、梨状皮质、内嗅皮质、海马的CA1区、齿状回、中脑的黑质致密部、红核、室旁核、巨细胞网状核、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脑桥核、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舌下神经核等部位;中等强度着色主要分布于扣带前皮质、嗅球、海马的CA2区、梨状内核、杏仁核等部位;海马的CA3区、尾壳核、苍白球、杏仁复合体、丘脑、三叉神经脊束核、疑核、中缝核团、小脑间置核及外侧核、浦肯野细胞可见弱的阳性细胞。结论LMO3基因在CNS的广泛分布提示它除了在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活动中起作用外,还参与了机体的学习记忆、嗅觉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O3 LIM-only 中枢神经系统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海马移植对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武强 李露斯 +2 位作者 范文辉 宋敏 杨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5-918,共4页
目的在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小鼠观察神经干细胞(nerual stem cells,NSCs)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对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质粒转染... 目的在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小鼠观察神经干细胞(nerual stem cells,NSCs)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对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质粒转染培养胚胎NSCs,小鼠海马内移植,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结果EGFP转染NSCs海马内移植2个月后可观察到GFP阳性细胞,大部分分布在针道附近,部分向同侧皮层迁移,亦有部分通过胼胝体向对侧大脑迁移,同时小量细胞发出类似于神经元的长突起。AD小鼠的记忆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胚胎NSCs海马内移植后能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并能显著改善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胚胎神经干细胞 转基因小鼠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炎疼痛对背根神经节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P2X_3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占松 宋波 +1 位作者 黄华 阮怀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06-120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对P2X介导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蛋白免疫印迹(W estern blot)技术对急性分离的DRG细胞ATP所激发的自发放电反应及P2X...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疼痛对P2X介导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P2X3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蛋白免疫印迹(W estern blot)技术对急性分离的DRG细胞ATP所激发的自发放电反应及P2X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炎症疼痛3 d组神经元膜电位波动幅度都较小,不能产生自发性动作电位。炎症疼痛10 d组神经元膜电位波动明显,部分神经元膜电位波动幅度较大,可以达到阈值产生自发动作电位,约有10.26%(4/39)神经元出现自发性电活动。炎症3 d后P2X3蛋白表达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炎症10 d后P2X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结论相应节段背根节神经元兴奋性及P2X3受体表达的增加可能在前列腺炎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疼痛 P2X3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ATP激活电流的快速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晓红 曾俊伟 阮怀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0-592,共3页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快速调节作用及其相关信号机制。方法采用酶加机械法分离、培养大鼠DRG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ATP激活电流及地塞米松对ATP激活电流的影响。结果细胞外给予ATP(100μmo...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ATP激活电流的快速调节作用及其相关信号机制。方法采用酶加机械法分离、培养大鼠DRG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ATP激活电流及地塞米松对ATP激活电流的影响。结果细胞外给予ATP(100μmol/L)在大鼠DRG神经元可引起3种内向电流,即快速脱敏感反应电流(快反应电流)、慢速脱敏感反应电流(慢反应电流)及混合电流。预先给予地塞米松(0.01~10μmol/L)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TP快反应电流及混合电流中的快反应电流成分,而对慢反应电流及混合电流中的慢反应电流成分无明显影响。地塞米松对ATP激活电流的快速抑制作用可被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10μmol/L)、蛋白激酶A抑制剂H-89(10μmol/L)阻断,而G蛋白激活抑制剂GDP-β-S(0.2mmol/L)、蛋白激酶C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10μmol/L)对地塞米松的快速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地塞米松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细胞内PKA信号途径可选择性地抑制大鼠DRG神经元中由P2X3受体介导的ATP快反应电流,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非基因组作用影响初级感觉神经元的ATP/P2X3受体功能而参与痛觉的调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神经节 腺苷三磷酸 膜片钳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P2X_7受体激活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喆 何文娟 +1 位作者 温惠中 阮怀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7-901,共5页
目的 观察脊髓鞘内注射P2X7受体激动剂[3′-O-(4-Benzoyl)benzoyl ATP,BzATP]及抑制剂(brilliant blue G,BBG)对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内置管,制备给药模型后大鼠分为:对照... 目的 观察脊髓鞘内注射P2X7受体激动剂[3′-O-(4-Benzoyl)benzoyl ATP,BzATP]及抑制剂(brilliant blue G,BBG)对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内置管,制备给药模型后大鼠分为:对照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BzATP组(给予P2X7受体激动剂)、BBG+BzATP组(给予P2X7受体抑制剂+激动剂)和BBG组(给予P2X7受体抑制剂),分别于给药0、1、3、5、7、11、14 d通过热辐射刺激法测定大鼠热痛阈,使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脊髓腰段(L4~L6)背角OX42表达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结果 大鼠鞘内给予BzATP后,大鼠表现出缩足和舔足等痛觉相关行为。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大鼠鞘内给予P2X7受体激动剂后,动物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下降,于给药第7天达最低(P〈0.01),停药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若先给予P2X7受体抑制剂后再给予激动剂,则大鼠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脊髓背角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表达P2X7受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大鼠脊髓背角OX42免疫反应在给予BzATP 7 d后明显增强(P〈0.01),停止给药后恢复至正常。 结论 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P2X7受体激活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X7受体 脊髓背角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2X受体对ATP、suramin的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延东 阮怀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674-1677,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2X受体对ATP的反应和suram in、iverm ectin(IVM)及低pH值对诱发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加机械分离法分离后7 d的W istar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定P2X受体激动剂ATP,阻断剂suram ... 目的研究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P2X受体对ATP的反应和suram in、iverm ectin(IVM)及低pH值对诱发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加机械分离法分离后7 d的W istar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定P2X受体激动剂ATP,阻断剂suram in,调节剂iverm ectin(IVM)及低pH值(pH=6.5)对跨膜电流的作用。结果分离神经元对P2X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反应明显,P2X受体调节剂对不同细胞有不同的作用。结论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有丰富的P2X受体表达。细胞间P2X受体的表达类型有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X受体 海马 膜片钳 ATP SURAM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孕期染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子代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芬兰 蔡文琴 张吉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孕期染环境雌激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对子代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40只SD孕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DBP剂量[25、75、225mg/(kg·d)]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孕鼠自E0起分别给予不同剂量DBP... 目的探讨大鼠孕期染环境雌激素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对子代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40只SD孕鼠随机分为3个不同DBP剂量[25、75、225mg/(kg·d)]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孕鼠自E0起分别给予不同剂量DBP或玉米油溶剂灌胃直至生产。取新生大鼠进行神经干细胞培养,检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率、克隆球直径大小;分离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分化培养,以Neu-N和GFAP免疫荧光检测DBP干预后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差别与形态变化。结果大鼠孕期染DBP致子代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染毒组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克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克隆率为(40.53±4.65)%;药物处理组克隆率分别为(30.96±3.80)%、(15.35±5.29)%、(6.58±1.43)%,P<0.01]。高剂量处理组克隆球的直径也明显小于对照组。DBP高剂量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比例显著增加[高剂量组为(36.8±3.5)%,而对照组为(30.8±2.4)%,P<0.01]。分化后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态随着染毒浓度增大,形态变化明显。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突起逐渐变短,变粗,以高剂量染毒后为明显。结论大鼠孕期染DBP会影响子代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