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类鼻疽杆菌基因组学概述及进展
被引量:
4
1
作者
方瑶
顾江
+3 位作者
李倩
于波
王海光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2-1035,共4页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是一种人体机会致病菌,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类鼻疽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其耐受性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之久,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随着...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是一种人体机会致病菌,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类鼻疽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其耐受性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之久,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随着病原菌的扩散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关于类鼻疽病例报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类鼻疽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海南、广东等地正是类鼻疽感染的重灾区,而国内类鼻疽杆菌的研究尚少,也没有类鼻疽杆菌研究的标准株和基因组学理论基础,获取国际标准菌株资源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鉴于类鼻疽杆菌的特殊性、类鼻疽流行的严峻形势及科研壁垒,加强类鼻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军事价值。本文总结了类鼻疽杆菌(K96243标准株)的全基因组的特点,结合当今的DNA测序的发展现状,指出开展国内类鼻疽杆菌全基因测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
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
基因组测序
二元基因组
基因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2
2
作者
方瑶
潘静
+4 位作者
李倩
顾江
唐彬
张卫军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等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病原菌侵袭率、胞内复制率和宿主反应性来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RAW264.7特点和病理损伤类型。结果确定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般培养条件,感染复数MOI=100感染宿主细胞,170g离心5min后37℃共孵1h以利于细菌侵入胞内,含250μg/ml卡那霉素的DMEM-10培养以杀死胞外病原菌。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h可观察到异物多核巨细胞(MNGC),RAW264.7细胞伸出伪足,相互融合。感染初期(<3h)TNF-α升高较快,9h后则下降至低值,直至感染后期(15~24h)再次升高。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内感染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类鼻疽杆菌基因组学概述及进展
被引量:
4
1
作者
方瑶
顾江
李倩
于波
王海光
毛旭虎
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
出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2-1035,共4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J09014-007)~~
文摘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是一种人体机会致病菌,导致的疾病称类鼻疽,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疾病,能感染机体几乎任何器官。类鼻疽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其耐受性极强,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十年之久,被美国CDC列为B类生物恐怖剂。随着病原菌的扩散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关于类鼻疽病例报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类鼻疽是一种正在扩散的人兽共患病。海南、广东等地正是类鼻疽感染的重灾区,而国内类鼻疽杆菌的研究尚少,也没有类鼻疽杆菌研究的标准株和基因组学理论基础,获取国际标准菌株资源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鉴于类鼻疽杆菌的特殊性、类鼻疽流行的严峻形势及科研壁垒,加强类鼻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军事价值。本文总结了类鼻疽杆菌(K96243标准株)的全基因组的特点,结合当今的DNA测序的发展现状,指出开展国内类鼻疽杆菌全基因测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
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
基因组测序
二元基因组
基因岛
Keywords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urkholderia mallei
genomic sequencing
bi-genome
gene island(GI)
分类号
Q93 [生物学—微生物学]
Q785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2
2
作者
方瑶
潘静
李倩
顾江
唐彬
张卫军
毛旭虎
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教研室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
检验
系
临床
血液
教研室
出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文摘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培养条件、构建模型的感染条件(e.g.感染复数,感染时间),通过吉姆萨染色、透射电镜、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等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分析病原菌侵袭率、胞内复制率和宿主反应性来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RAW264.7特点和病理损伤类型。结果确定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的一般培养条件,感染复数MOI=100感染宿主细胞,170g离心5min后37℃共孵1h以利于细菌侵入胞内,含250μg/ml卡那霉素的DMEM-10培养以杀死胞外病原菌。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h可观察到异物多核巨细胞(MNGC),RAW264.7细胞伸出伪足,相互融合。感染初期(<3h)TNF-α升高较快,9h后则下降至低值,直至感染后期(15~24h)再次升高。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胞内感染模型,拟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
细胞模型
Keywords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B. pseudomallei)
RAW264.7 cell
cell model
分类号
R378.99 [医药卫生—病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类鼻疽杆菌基因组学概述及进展
方瑶
顾江
李倩
于波
王海光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RAW264.7细胞模型的建立
方瑶
潘静
李倩
顾江
唐彬
张卫军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