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及其生物学性质 被引量:4
1
作者 鲁东水 毛旭虎 +6 位作者 邹全明 吴超 杨珺 张卫军 王缚鲲 解庆华 罗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9-552,共4页
目的基因重组人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并分析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性质。方法采用PCR从我国临床分离的Hp菌株中克隆UreB基因,并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非融合表达UreB的重组质粒pET-11C-Ure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 目的基因重组人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亚单位(UreB)并分析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性质。方法采用PCR从我国临床分离的Hp菌株中克隆UreB基因,并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非融合表达UreB的重组质粒pET-11C-UreB,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结果重组UreB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62 000,表达率26%,N端15个氨基酸序列为MKKISRKEYVSMYGP,肽图及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测值吻合。以重组UreB免疫BalB/c小鼠,能产生抗UreB抗体。ELISA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UreB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性,表现出与天然Hp UreB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结论为重组UreB作为Hp亚单位疫苗成分奠定了免疫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亚单位 生物学性质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免疫学性质研究
2
作者 鲁东水 毛旭虎 +2 位作者 邹全明 吴超 张卫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87-889,共3页
目的 分析重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免疫学性质。方法 重组尿素酶B亚单位注射免疫BALB/c小鼠、家兔 ,双向琼脂扩散、ELISA、免疫印迹分析特异抗体的产生及性质。结果 重组尿素酶B亚单位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且产生的抗体... 目的 分析重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免疫学性质。方法 重组尿素酶B亚单位注射免疫BALB/c小鼠、家兔 ,双向琼脂扩散、ELISA、免疫印迹分析特异抗体的产生及性质。结果 重组尿素酶B亚单位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且产生的抗体能与天然幽门螺杆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结论 重组尿素酶B亚单位表现出天然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免疫学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亚单位 基因重组 免疫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及聚乙二醇改性共聚物的合成与回收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建敏 彭承琳 +2 位作者 王缚鲲 邹全明 王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8-489,共2页
目的 以廉价易得的食用乳酸为原料 ,采用两步法合成聚乳酸 (PLA)及聚乙二醇改性共聚物 (PLEA) ,并介绍了该类聚合物的回收再用技术。方法 利用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与分子量分布 ,探讨合宜的反应条件。结果 该聚合反应条件为 :反应... 目的 以廉价易得的食用乳酸为原料 ,采用两步法合成聚乳酸 (PLA)及聚乙二醇改性共聚物 (PLEA) ,并介绍了该类聚合物的回收再用技术。方法 利用测定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与分子量分布 ,探讨合宜的反应条件。结果 该聚合反应条件为 :反应温度为 14 0~ 160℃、反应时间 2 4~ 48h、引发剂 /单体 (W /W)在 0 .0 1%~ 0 .0 4%范围较为合宜。利用本法的回收再用技术 ,丙交酯的回收率在 80 %以上。结论 聚乳酸及共聚物的聚合反应 ,伴随有分子内与分子间的酯转移 ,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材料 聚乳酸 聚乙二醇 改性共聚物 合成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婵 李倩 +5 位作者 方瑶 潘静 顾江 唐彬 李娜 张卫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010-2013,共4页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的细胞模型。方法优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A549细胞的感染条件(如MOI、感染时间),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Giemsa染色、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 目的建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人肺癌上皮细胞A549的细胞模型。方法优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感染A549细胞的感染条件(如MOI、感染时间),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动态观察、Giemsa染色、激光共聚焦、透射电镜确证胞内感染和宿主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炎症因子IL-8和TNF-α的检测,分析病原菌入胞率和宿主反应性,评价该模型中病原菌侵入A549导致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MNGC)形成的特点和病理损伤规律。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侵入到胞内的时间最早是4 h。通过Giemsa染色形态观察,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后最早8 h可观察到典型MNGC的形成。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MNGC形成率和炎症因子IL-8逐渐升高,而TNF-α在此模型中变化不明显。结论成功构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感染A549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 人肺癌上皮细胞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