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青年体成分与军事体力作业能力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游嘉 陈卡 +11 位作者 常辉 易龙 糜漫天 朱俊东 周永 郎和东 王斌 张婷 王建 刘戟环 王卫平 张乾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2-635,共4页
目的测定不同体能战士的体成分,并探讨军事体力作业能力与体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为构建我军军事体力作业能力预测及评估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名青年男性战士,根据GJB1337-92规定的方法测定5 000 m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 目的测定不同体能战士的体成分,并探讨军事体力作业能力与体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为构建我军军事体力作业能力预测及评估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名青年男性战士,根据GJB1337-92规定的方法测定5 000 m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的运动成绩和最大摄氧量(VO2max),并参照其评价标准,将受试者按体能分为差、较差、中等、良好和优秀5个组,同时利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multiple frequenc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MBIA)测定各组战士的体成分,并探讨战士体成分与军事体力作业能力相关性。结果随着体能的增强,机体的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body fat,PBF)逐渐下降,肌肉百分比(percentage body muscle,PBM)逐渐增加。其中PBM与VO2max、引体向上成绩、立定跳远成绩显著正相关(r=0.30,0.48,0.18,P<0.05),与5 000 m跑耗时显著负相关(r=-0.26,P<0.01);而PBF与VO2max、引体向上成绩、立定跳远成绩显著负相关(r=-0.30,-0.47,-0.19,P<0.05),与5 000 m跑时间显著正相关(r=0.25,P<0.05);腰臀脂肪比(waist-hip fat ratio)与VO2max、引体向上成绩显著负相关(r=-0.16,-0.17,P<0.05)。结论人体肌肉含量的增加与军事体力作业能力显著正相关,而脂肪含量的增加和腰臀脂肪比的升高与军事体力作业能力显著负相关,肌肉、体脂含量及腰臀脂肪比可作为我军军事体力作业能力预测与评估模型的重要参数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成分 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 军事体力作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膳食结构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建 徐静 +3 位作者 王斌 唐勇 秦玉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97-2401,共5页
目的结合我国居民近年来膳食结构的改变,探讨现阶段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进行膳食调查,比较PMOP病例组与非PMOP对照组的膳... 目的结合我国居民近年来膳食结构的改变,探讨现阶段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进行膳食调查,比较PMOP病例组与非PMOP对照组的膳食营养素和不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差异性,并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营养素和食物类别摄入水平与PMO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膳食中大豆蛋白(调整OR=0.291,95%CI=0.017~0.852)、维生素A(调整OR=0.671,95%CI=0.326~0.901)、维生素D(调整OR=0.412,95%CI=0.145~0.763)和钙(调整OR=0.352,95%CI=0.176~0.824)摄入水平与PMOP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动物蛋白摄入水平(OR=2.316,95%CI=1.228~5.381)与PMO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MOP组的大豆类(制品)、新鲜水果、深色蔬菜以及奶类的摄入量显著低于非PMOP组(P<0.05),而烹饪油的摄入量显著高于非PMOP组(P<0.05)。其余食物类别的摄入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水平的豆制品(调整OR=0.562,95%CI=0.274~0.835)、深色蔬菜(OR=0.629,95%CI=0.418~0.925)、奶类(OR=0.594,95%CI=0.237~0.839)摄入与PMOP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高水平的烹饪油摄入(OR=3.821,95%CI=1.479~7.738)与PMOP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中老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大豆类、深色蔬菜和奶类食品的摄入可减少PMOP发生风险,而长期高水平摄入动物蛋白和烹调用油会增加PMOP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膳食调查 营养素 膳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EBP-1c在白藜芦醇预防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燕翔 张勇 +2 位作者 刘裕 张乾勇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704-1708,共5页
目的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预防大鼠通过高脂膳食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预防大鼠通过高脂膳食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基础饲料,Con组)、高脂膳食组(基础饲料+猪油,HF组),高脂膳食+50 mg/kg RSV组(每天50 mg/kg RSV,HFR50组)和高脂膳食+100 mg/kg RSV组(每天100 mg/kg RSV,HFR100组)。干预8周,每周称量动物体质量和食物消耗量,干预后检测血清和肝脏中脂质含量,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脂肪变性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 AMPK、SIRT1、SREBP-1c、FAS的蛋白表达以及实时定量PCR分析SREBP-1c和FAS mRNA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分析FAS启动子序列SRE与SREBP-1c的结合程度。结果白藜芦醇在不影响日常能量摄入的情况下能减少高脂喂养大鼠的体质量(P<0.05);白藜芦醇显著降低高脂喂养大鼠血清和肝脏中TG含量(P<0.05);高脂喂养诱导大鼠肝脂肪变性,导致大鼠的肝内SIRT1和p AMPK蛋白表达降低(P<0.05)、SREBP-1c和FAS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FAS启动子SRE与SREBP-1c的结合程度增加(P<0.05),而白藜芦醇的干预能显著抑制上述效应(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上调高脂喂养大鼠肝内p AMPK与SIRT1蛋白表达和下调SREBP-1c表达与转录活性,预防NAFL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非酒精性脂肪肝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许红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420-1421,共2页
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每天都需要处理化学品或处于化学品暴露中,如何管理这些化学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2008-2010年,笔者作为博士后在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UAB)药理毒理系工作时,
关键词 实验室 化学品安全 管理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UCP2通路在白藜芦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周曦 易龙 +6 位作者 金鑫 陈明亮 陈春烨 王丽 高燕翔 施琳颖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671-1675,共5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并围绕SIRT1/UCP2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建立HUVECs氧化应激损伤模...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并围绕SIRT1/UCP2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建立HUVECs氧化应激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确定半抑制浓度(IC50)。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对t-BHP诱导的HUVECs活力的影响;qRT-PCR法检测白藜芦醇对SIRT1和UCP2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SIRT1、UCP2和Caspase-3在细胞内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BHP明显抑制细胞活力,IC50为80μmol/L。白藜芦醇(0.1、1、10μmol/L)预处理2 h能显著抑制t-BHP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P<0.05),并抑制t-BHP诱导的细胞内ROS增加(P<0.05)。同时,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t-BHP诱导的SIRT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UC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及Caspase-3表达增加(P<0.05),而Sirt1抑制剂尼克酰胺能削弱白藜芦醇的抑制作用。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活化SIRT1抑制UCP2表达,削弱t-BHP诱导的细胞内ROS生成,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白藜芦醇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 SIRT1 UC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明亮 易龙 +6 位作者 金鑫 谢琦 周曦 陈春烨 张婷 王丽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TNF-α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围绕TNFR1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0.01、0.1、1、2.5、5、10、20、50、100、200、400 ng/ml)TNF-α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24 h后MT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TNF-α刺激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围绕TNFR1探索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0.01、0.1、1、2.5、5、10、20、50、100、200、400 ng/ml)TNF-α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24 h后MT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培养液中sICAM-1释放水平;白藜芦醇(浓度为0.1、1、10μmol/L)预处理24 h后,再用TNF-α(10 ng/ml)处理24 h,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ICAM-1释放水平,qRT-PCR法检测ICAM-1mRNA和TNF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浓度TNF-α(≥100 ng/ml)刺激EA.hy926细胞后,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当TNF-浓度为200 ng/ml时,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活力下降约59.7%;浓度为10 ng/ml的TNF-α刺激内皮细胞后,细胞的ICAM-1及TNFR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白藜芦醇预处理内皮细胞后可明显下调TNFR1 mRNA表达水平(P<0.05),并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ICAM-1的表达(P<0.05),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TNFR1表达,进而抑制TNF-α刺激引起的炎性因子释放,减轻内皮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白藜芦醇 血管内皮细胞 炎性反应 ICAM-1 TNF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PTEN基因去甲基化 被引量:16
7
作者 白倩 谢琦 +3 位作者 彭晓莉 常徽 朱俊东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qRT-...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qRT-PCR检测PTEN和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DNMT1、DNMT3a、DNMT3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荧光法检测细胞DNA甲基转移酶总活性,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PTEN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细胞活力检测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可剂量依赖性降低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可显著上调PTEN的表达(P<0.05),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MSP检测结果显示,二氢杨梅素可显著诱导MCF-7细胞PTEN基因去甲基化;qRT-PCR和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二氢杨梅素可显著降低MCF-7细胞DNMT1表达和DNMT活性(P<0.05)。结论二氢杨梅素显著诱导乳腺癌细胞PTEN基因去甲基化,促进其表达,其机制可能主要涉及对DNMT1表达和活性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乳腺癌细胞 PTEN 去甲基化 DNA甲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米花青素对HER-2/neu高表达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于斌 余小平 +4 位作者 易龙 常徽 陈春烨 金鑫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06-2209,共4页
目的观察黑米花青素对HER-2/neu高表达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24只雌性BALB/c裸鼠建立MDA-MB-453细胞移植瘤模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原则平均分入对照组、VEGF组、黑米花青素组和联合组4个处理组,分别以VEG... 目的观察黑米花青素对HER-2/neu高表达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53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24只雌性BALB/c裸鼠建立MDA-MB-453细胞移植瘤模型,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原则平均分入对照组、VEGF组、黑米花青素组和联合组4个处理组,分别以VEGF和黑米花青素提取物进行单独和联合干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组织核抗原Ki-67和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评价移植瘤肿瘤细胞生长能力和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瘤组织促血管生成因子MMP-2、MMP-9和uP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对照组,黑米花青素组瘤体积、MVD值和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VEGF组上述指标则均有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同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对于VEGF组,黑米花青素组和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均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黑米花青素组瘤体积有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黑米花青素组核抗原Ki-67表达强阳性的细胞数显著减少,VEGF组核抗原Ki-67表达强阳性的细胞数显著增多。结论黑米花青素可能通过抑制移植瘤内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花青素 乳腺癌 血管生成 移植瘤 HER-2/NE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上调脂肪变性HepG2细胞Sirt3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娟 曾祥龙 +1 位作者 张乾勇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脂肪变性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uin 3,Sirt3)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0.2 m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Hep G2细胞24 h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再用40μmol/L ...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脂肪变性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uin 3,Sirt3)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用0.2 mmol/L棕榈酸(palmitic acid,PA)处理Hep G2细胞24 h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再用40μmol/L RSV和/或50μmol/L Sirt3抑制剂3-TYP处理24 h。实验分为对照组、PA组、PA+RSV组、PA+RSV+3-TYP组、PA+3-TYP组。用相关试剂盒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沉默调节蛋白3(sirtuin 3,Sirt3)活性、ATP合酶活性、ATP生成量以及线粒体基础呼吸率,使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Sirt3蛋白表达。Sirt3 siRNA处理Hep G2细胞后再用PA和/或RSV处理,分析ROS和甘油三酯含量。结果相对于PA组,PA+RSV组Hep G2细胞的甘油三酯、ROS含量明显降低(P<0.05),ATP合酶活性、ATP生成量和基础呼吸率明显提高(P<0.05)。而3-TYP或Sirt3 siRNA处理后,RSV的上述作用被削弱(P<0.05)。结论 RSV通过上调脂肪变性肝细胞Sirt3的表达与活性而改善其线粒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肝细胞 脂肪变性 Sirt3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膳食脂肪酸对大鼠肝脏SREBP-1c基因表达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裕 高燕翔 +3 位作者 冉莉 张勇 张乾勇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002-200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关系。方法 10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单不饱...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关系。方法 10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单不饱和脂肪酸组(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组(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和4∶1 n-6/n-3 PUFA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用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饲料中加1%胆固醇和10%不同油脂(分别是10%猪油、10%橄榄油、10%玉米油、8%玉米油+2%鱼油)。分别于第8、16周时,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测定血清和肝脏中脂质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SREBP-1c、FA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REBP-1c、FAS的蛋白表达。结果 NAFL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膳食脂肪酸组(P<0.05),模型组、MUFA组大鼠肝脏中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6 PUFA组和4∶1n-6/n-3 PUFA组大鼠血清中TG及肝脏中TC、TG浓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后,NAS量化评分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较对照组、MUFA组、n-6 PUFA组、4∶1 n-6/n-3 PUFA组严重;与对照组比较,N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SREBP-1c与FAS mRNA表达升高,MUFA组、n-6 PUFA组和4∶1 n-6/n-3 PUFA组SREBP-1c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降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适当比例的n-6/n-3 PUFA)可下调高脂喂养大鼠肝内SREBP-1c的表达,延缓高脂膳食引起的NAFLD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脂肪酸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非酒精性脂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静 王斌 +3 位作者 糜漫天 张乾勇 朱俊东 王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脂质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RT-PCR检测各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脂质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RT-PCR检测各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2,Cox-2)、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基因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FAS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65±0.913vs1.300±0.712,P<0.01),同时乳腺癌组织中Cox-2、5-LOX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449±1.333vs1.027±0.596,P<0.05;2.766±1.193vs1.159±0.520,P<0.05),PPAR-γmRNA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1±1.313vs2.235±1.383,P>0.05)。结论 FAS、Cox-2及5-LOX基因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有关,提示脂质代谢途径调控对乳腺癌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 环氧化酶2 花生四烯酸盐5-脂氧合酶 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与线粒体融裂基因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鑫 陈卡 +2 位作者 冉莉 朱俊东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探讨肝脏线粒体融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二氢杨梅素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45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普通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和高脂加二氢杨梅素组(HFD+DHM),每组15只,干预12... 目的探讨肝脏线粒体融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二氢杨梅素抑制高脂喂养小鼠肝脏脂肪蓄积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45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普通饲料组(CON),高脂饲料组(HFD)和高脂加二氢杨梅素组(HFD+DHM),每组15只,干预12周。检测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分别采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滴数量与形态。使用增强型ATP试剂盒检测肝脏ATP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脏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相关基因[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分裂蛋白1(fission 1,Fis1)、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1,Opa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CON组相比,HFD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明显增高(P<0.05),肝脏ATP含量显著降低(P<0.05),HE染色见明显的肝内脂肪空泡和肝细胞气球样变,油红O染色见大量的脂滴蓄积,肝脏组织Fis1、Dr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Mfn2、Opa1明显降低(P<0.05)。二氢杨梅素干预显著抑制高脂喂养诱导的肝脏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血甘油三酯的升高,肝脏脂肪蓄积以及肝脏ATP含量的降低,并且明显拮抗高脂诱导的线粒体分裂与融合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论二氢杨梅素可明显改善高脂喂养小鼠肝脏的脂肪蓄积,该效应可能与其调节肝脏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 线粒体融合 线粒体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对超重及肥胖成人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婧 郎和东 +3 位作者 余利 王丽 秦玉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701-1704,共4页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超重及肥胖成人的骨骼肌肉和脂肪分布等体成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指数(BMI)≥24的研究对象20例,随机双盲分为辣椒素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辣椒素4 mg/d和0.05 mg/d。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检测人体体成分。结果...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超重及肥胖成人的骨骼肌肉和脂肪分布等体成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指数(BMI)≥24的研究对象20例,随机双盲分为辣椒素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给予辣椒素4 mg/d和0.05 mg/d。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检测人体体成分。结果干预4周后,辣椒素组研究对象的BMI、肥胖程度、内脏脂肪区域、体脂百分比和臀围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右下肢肌肉量明显上升(P<0.05)。结论辣椒素可能通过增加肌肉量和减少体脂聚积,从而减轻超重和肥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超重 肥胖症 人体体成分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