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雌马酚改善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丽 陈卡 +2 位作者 刘凯 高燕翔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6-391,共6页
目的研究大豆甙元活性代谢产物S-雌马酚(S-equol,S-Eq)对高糖培养条件下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6.2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及葡萄糖分别与不同浓度S-Eq(0.1、1、10、100μmol/L S-Eq+H组)干预INS-1细... 目的研究大豆甙元活性代谢产物S-雌马酚(S-equol,S-Eq)对高糖培养条件下大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26.2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及葡萄糖分别与不同浓度S-Eq(0.1、1、10、100μmol/L S-Eq+H组)干预INS-1细胞24 h,另设未干预的INS-1细胞为对照组(C)。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TUNEL法联合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PPI)、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线粒体阴离子载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S-Eq能显著增加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活力(P<0.05),其中1μmol/L S-Eq效果最为明显。GSIS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高糖处理后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显著降低,而S-Eq能显著增加高糖处理的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P<0.05)。同时,0.1、1、10μmol/L S-Eq均能明显减少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凋亡,上调PPI mRNA、Glut2 mRNA和Glut2蛋白表达,而显著抑制UCP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S-Eq可有效改善高糖培养条件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调节Glut2和UCP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雌马酚 INS-1细胞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葡萄糖转运蛋白2 解偶联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基因SIRT3的关联验证和体内过表达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爽 朱晓辉 +2 位作者 卢新 方海英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7-742,共6页
目的研究肝脏脂肪酸氧化关键分子SIRT3编码基因变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的关系,并在小鼠体内研究人源SIRT3保护性等位型基因过表达对脂肪肝相关表型的影响。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 目的研究肝脏脂肪酸氧化关键分子SIRT3编码基因变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的关系,并在小鼠体内研究人源SIRT3保护性等位型基因过表达对脂肪肝相关表型的影响。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群研究队列,提取基因组DNA对编码区基因变异rs11246020进行基因分型,并与疾病发病与否做关联分析;建立小鼠NAFLD模型,在小鼠肝脏过表达人源SIRT3基因,8周后检测小鼠肝脏相关生化指标及肝脏HE染色、油红O染色情况,并提取RNA和蛋白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α、Acox1、cpt1a、cpt1b和SIRT3的转录或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IRT3基因编码区错意突变rs11246020的GA+AA基因型在NAFLD组分布较低,而GG基因型分布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鼠肝脏过表达人源SIRT3的A等位型基因后,肝脏脂肪蓄积降低,肝细胞空泡化程度降低,肝脏和血清游离脂肪酸以及肝脏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Pparα和Acox1基因转录水平降低(P<0.05)。同时,小鼠体质量上升被有效控制(P<0.05)。结论 SIRT3基因变异rs11246020与NAFLD风险相关,小鼠体内过表达SIRT3可显著改善脂肪酸代谢和肝脏脂肪蓄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SIRT3 风险基因 脂肪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茶提取物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瑛 吴彬 +4 位作者 万婧 张勇 朱俊东 周永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观察藤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STZ,30 mg/kg)建立T2DM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T2DM大鼠系统抽样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IA)... 目的观察藤茶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STZ,30 mg/kg)建立T2DM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将T2DM大鼠系统抽样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IA)、二甲双胍干预组(MET,125 mg/kg)、二氢杨梅素干预组(DHM,100 mg/kg)、藤茶提取物低剂量干预组(R50,50 mg/kg)、中剂量干预组(R100,100 mg/kg)及高剂量干预组(R200,200 mg/kg)6组。每组大鼠分别灌胃给药干预4周后,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胰岛素、胰岛素C肽;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p-Akt、FGF21、p-AMPK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FGF21 mRNA的表达。结果与DIA组相比,二甲双胍、DHM和藤茶提取物干预组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HOMA-IR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胰岛素C肽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时肝脏组织中p-Akt、FGF21、p-AMPK蛋白及FGF21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藤茶提取物可通过上调p-Akt、FGF21、p-AMPK的表达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藤茶 二氢杨梅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素减轻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10
4
作者 梁馨予 张婷 +6 位作者 周永 施琳颖 陈军丽 王丽 康超 朱俊东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01-2305,共5页
目的探讨杨梅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6 mmol/L)、甘露醇高渗对照组(5.56 mmol/L葡萄糖... 目的探讨杨梅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6 mmol/L)、甘露醇高渗对照组(5.56 mmol/L葡萄糖+27.8 mmol/L甘露醇)、高糖处理组(葡萄糖浓度33.36 mmol/L)、杨梅素保护组(0.1~10μmo/L杨梅素+33.36 mmol/L葡萄糖),处理48 h后,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Annexin-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同时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及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高糖处理HUVECs 48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ROS及MD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杨梅素预处理HUVECs后,可显著抑制高糖引起的HUVECs细胞凋亡、ROS和MDA含量的增加以及细胞活力、SOD和CAT活性的下降(P〈0.05)。结论杨梅素可减轻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素 高糖 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杨梅素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 被引量:8
5
作者 胡琴 张婷 +2 位作者 易龙 冉莉 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8-454,共7页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对棕榈酸刺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棕榈酸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 24 h,或以二氢杨梅素(0.1、0.5、1.0μmol/L)预处理12 h再用棕榈酸(200μmol/L)处理24 h后,CCK-8检测细胞活力,Cyto Tox...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对棕榈酸刺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棕榈酸处理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 24 h,或以二氢杨梅素(0.1、0.5、1.0μmol/L)预处理12 h再用棕榈酸(200μmol/L)处理24 h后,CCK-8检测细胞活力,Cyto Tox 96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水平,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PI染色情况,caspase-1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1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aspase-1,IL-1β及ICAM-1蛋白表达。结果棕榈酸处理显著降低内皮细胞活力,同时显著增加乳酸脱氢酶释放水平、PI染色、caspase-1活性以及caspase-1、IL-1β、ICAM-1蛋白表达(P<0.05)。二氢杨梅素预处理后,与棕榈酸单独处理组相比,细胞活力明显增加,乳酸脱氢酶释放水平及caspase-1活性显著降低(P<0.05),同时caspase-1,IL-1β及ICAM-1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棕榈酸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焦亡,而二氢杨梅素可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焦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二氢杨梅素 血管内皮细胞 棕榈酸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