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疟疾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Ⅱ.恶性疟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的串接与克隆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全贞 谢毅 +1 位作者 任大明 李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5,共5页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45肽抗原基因HPFA和75肽抗原基因HGFC分别从克隆载体上切下,经过一系列的串接和克隆,筛选出含有HGFC-HPFA-HGFC三连体基因(HGFCAC)的重组克隆,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45肽抗原基因HPFA和75肽抗原基因HGFC分别从克隆载体上切下,经过一系列的串接和克隆,筛选出含有HGFC-HPFA-HGFC三连体基因(HGFCAC)的重组克隆,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基因序列与设计一致。该三连体基因含有起始和终止密码,编码一个193肽的复合抗原。多连体基因串接与克隆的成功,在基因水平上实现了复合抗原的多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疟疾多价疫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疟原虫 基因工程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包虫病和恶性疟病人抗体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海燕 周增桓 +1 位作者 李英杰 杨文天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58-60,共3页
用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了包虫病人和恶性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10份包虫病人血清均为阳性,20份恶性疟病人血清有19份为阳性。最高抗体滴度为1:1000000表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疟疾 免疫金银染色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恶性疟原虫多价重组候补疫苗引起小鼠免疫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缪军 薛采芳 +2 位作者 陈白虹 李英杰 毕惠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16,共4页
本实验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多价重组候补疫苗在小鼠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该重组疫苗包含了MSA1、MSA2、RESA上的T细胞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及IL-1、TT上的T细胞刺激位点;尤其是含有Spf66的序列。经重组疫苗免疫后,BALB... 本实验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多价重组候补疫苗在小鼠体内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该重组疫苗包含了MSA1、MSA2、RESA上的T细胞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及IL-1、TT上的T细胞刺激位点;尤其是含有Spf66的序列。经重组疫苗免疫后,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重组疫苗的抗体,且经重组疫苗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在体外经重组疫苗刺激后发生了明显的增殖,并产生了明显的IL-2。以上结果提示该候补疫苗具有免疫原性,且具有一定的T细胞刺激能力和一定的广谱识别能力,其能否有效地刺激人淋巴细胞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重组疫苗 ELISA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病人血中疟疾循环抗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应用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和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共检测20份间日疟血清和15份恶性疟血清,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阳性率分别... 应用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和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共检测20份间日疟血清和15份恶性疟血清,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阳性率分别为90%和93%,可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0.0009%;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阳性率分别为85%和87%,可检出最低原虫密度为0。0075%。与包虫病。弓形虫病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60份健康献血员血清,两法分别有5%和8%假阳性。初步结果提示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疟疾循环抗原敏感度较高,若经过适当改进,有可能用于疟疾现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恶性疟原虫 诊断 循环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发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
5
作者 缪军 薛采芳 +2 位作者 陈白虹 李全贞 李英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6-19,共4页
本文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导小鼠体液免疫的反应。该复合基因包含了编码MSA1、MSA2和RESA上的T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同时加有IL-1和TT上的广谱T细... 本文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导小鼠体液免疫的反应。该复合基因包含了编码MSA1、MSA2和RESA上的T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同时加有IL-1和TT上的广谱T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该复合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产物(简称复合抗原)在有和无佐剂的条件下免疫BALB/c小鼠后,均产生了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抗可溶性裂殖子抗原的抗体。相反,用可溶性裂殖子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则不能产生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另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疟原虫 保护性 抗原 重组基因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恶性疟McAb的筛选与恶性疟免疫诊断研究
6
作者 周增桓 李海燕 +5 位作者 李英杰 李全贞 巢穗 欧阳明辉 毕惠祥 彭一兵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95-99,共5页
用单克隆抗体(McAb)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A)对11株抗恶性疟McAbs和4株抗食蟹猴疟原虫McAbs进行了筛选,其中McAbs11G5、13A2、13A1可包被到硝酸纤维素膜(NcF)上作为捕获抗体,McAb14D9可用于胶体金探针的标记。此外,为增加胶... 用单克隆抗体(McAb)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A)对11株抗恶性疟McAbs和4株抗食蟹猴疟原虫McAbs进行了筛选,其中McAbs11G5、13A2、13A1可包被到硝酸纤维素膜(NcF)上作为捕获抗体,McAb14D9可用于胶体金探针的标记。此外,为增加胶体金的标记效果和胶体金标记McAb14D9探针的敏感性,还对McAb14D9的等电点(pI)进行了测定,其pI为6.35。同时用筛选出的最佳McAbs对10份恶性疟病人感染血和10份健康人血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这几株McAbs的交叉反应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McAbs11G5、13A1与14D9夹心时,对云南株和安微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呈现交叉反应,而且McAb13A1与14D9夹心时还可以用于检测间日疟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恶性疟原虫 诊断 免疫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Ⅰ.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的合成与克隆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1 位作者 谢毅 任大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99-207,共9页
本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化学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保护性抗原MSA_1,MSA_2和RESA上多个免疫原性决定簇(含T、B细胞位点)以及来自白细胞介素-1(IL-1)和破伤风类毒素(TT)上的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全基因共由246... 本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化学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保护性抗原MSA_1,MSA_2和RESA上多个免疫原性决定簇(含T、B细胞位点)以及来自白细胞介素-1(IL-1)和破伤风类毒素(TT)上的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全基因共由246个碱基对组成,编码一个75肽的复合抗原。合成后的基因克隆在M13mp18载体上,并经序列分析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杂合基因合成和克隆的成功,为在基因水平上进行多价疟疾疫苗的蛋白质工程研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保护性抗原 合成 疟疾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Ⅲ.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产物分析
8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1 位作者 谢毅 任大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83-86,共4页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HGFC和HGFCAC分别与表达载体pBV220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DH5χ,挑取工程菌进行发酵试验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显示经温度诱导后的工程菌在相当于分子量...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HGFC和HGFCAC分别与表达载体pBV220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DH5χ,挑取工程菌进行发酵试验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显示经温度诱导后的工程菌在相当于分子量10kd和25kd的位置出现表达产物的条带,扫描测定表达产物的量占菌体蛋白总量的5%左右。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表达产物可与免抗恶性疟原虫多肽抗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提示表达产物为具有恶性疟原虫抗原位点活性的重组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疫苗 疟原虫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抗恶性疟McAb的免疫荧光特性及其靶抗原鉴定
9
作者 周增桓 李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本文观察了5株抗恶性疟McAb的免疫荧光特性,并对其抗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5株McAb主要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晚期虫体的表面膜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免疫荧光图象为明亮的点状、均匀片状和蜂窝状。它们在对靶抗原的识别上与免疫荧光的特... 本文观察了5株抗恶性疟McAb的免疫荧光特性,并对其抗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5株McAb主要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晚期虫体的表面膜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免疫荧光图象为明亮的点状、均匀片状和蜂窝状。它们在对靶抗原的识别上与免疫荧光的特点呈现一致性,主要能识别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晚期虫体的^(125)Ⅰ-表面标记抗原,其中McAbs 93A_3、94B_5、92D_4和93D_4主要识别分子量为125、115、83、74和67KDa的表面抗原,而McAb94D_1则主要识别分子量为200和19KDa的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抗原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真菌多糖的免疫增效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焕英 李英杰 +1 位作者 吴承声 李海燕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3-36,共4页
本文观察到纯脂质体、复方多糖和脂质体多糖均能促进绵羊红细胞所致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升高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ANAE^+百分率,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表明对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增效作用。
关键词 复方真菌多糖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疟疾疫苗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纪良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170-197,共28页
疟原虫生活史相当复杂,根据疟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般将疟疾疫苗分成4种类型:子孢子疫苗(抗感染疫苗)、肝期疫苗(红外期疫苗)、无性血液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裂殖子疫苗)和有性期疫苗(配子疫苗、传播阻断疫苗)。在感染人体的4种疟原虫... 疟原虫生活史相当复杂,根据疟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般将疟疾疫苗分成4种类型:子孢子疫苗(抗感染疫苗)、肝期疫苗(红外期疫苗)、无性血液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裂殖子疫苗)和有性期疫苗(配子疫苗、传播阻断疫苗)。在感染人体的4种疟原虫中,以恶性疟危害最为严重,研究进展也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抗包虫囊液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12
作者 曹和洵 杨文天 +2 位作者 李英杰 欧阳明辉 巢穗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0-23,共4页
应用Oriel法制备的包虫囊液抗原经腹腔注入供实验的小鼠,作为脾细胞供体。此脾细胞与不能分泌的骨髓瘤细胞株SP2/0和P3u_1相融合,以生成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法从这些混合细胞培养基中筛选出上清液,用稀释法将上清液克隆,再克隆化之后... 应用Oriel法制备的包虫囊液抗原经腹腔注入供实验的小鼠,作为脾细胞供体。此脾细胞与不能分泌的骨髓瘤细胞株SP2/0和P3u_1相融合,以生成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法从这些混合细胞培养基中筛选出上清液,用稀释法将上清液克隆,再克隆化之后,生成能分泌单克隆抗体、抗包虫囊液活性的杂交瘤,其染色体数目在80~100范围之内。单克隆抗体类及亚类13Fs和31G_(12)分别是IgG_1和IgA。DD和ELISA用于鉴定它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ELISA法比较杂交瘤和绦虫囊尾蚴液等其它寄生虫抗原制备物,包虫囊液和Pf抗原,表明单克隆抗体对包虫囊寄生虫有很高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 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的两种重组复合抗原的纯化与鉴定
13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3 位作者 谢毅 任大明 徐秉锟 李桂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87-94,共8页
用我们构建的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融合蛋白的工程菌EscherichiacolipWR-C/JM109和pWR-CAC/JM109进行发酵培养,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 用我们构建的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融合蛋白的工程菌EscherichiacolipWR-C/JM109和pWR-CAC/JM109进行发酵培养,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后,纯度可达82.0%。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保持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用等电聚焦技术测定纯化蛋白等电点分别为8.40和8.25.用Dot-ELISA法测定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证实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与小鼠抗恶性疟原虫抗体及疟区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重组蛋白加弗氏佐剂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可与4种工程菌表达产物发生特异免疫反应,并可识别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和云南株红内期抗原。说明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为具有恶性疟原虫抗原活性的重组复会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抗原 疟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多聚核糖体及其mRNA的分离和鉴定
14
作者 兰凤华 赵雨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60-63,共4页
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大鼠肝多聚核糖体,进一步用Oligo(dT)-Cellulose柱层析法从中直接分离出mRNA。紫外分光光度及蔗糖密度梯度分析均显示此多聚核糖体有较高的纯度。在兔网织红细胞体外翻译系统中,此多聚核糖体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
关键词 多聚核糖体 体外翻译 MRNA 大鼠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本瘤和杂交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内生长特性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纪良 彭一兵 +4 位作者 欧阳明辉 巢穗 常文生 林来兴妹 李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我们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瘤细胞长期传代培养、冷冻复苏、克隆化生长和细胞融合的无血清培养基(DMI)。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报告了亲本瘤和杂交瘤细胞在DMI内的生长特性。6株瘤细胞中,2株生长曲线的迟缓期稍延长,5株对数生长期历时较长,提... 我们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瘤细胞长期传代培养、冷冻复苏、克隆化生长和细胞融合的无血清培养基(DMI)。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报告了亲本瘤和杂交瘤细胞在DMI内的生长特性。6株瘤细胞中,2株生长曲线的迟缓期稍延长,5株对数生长期历时较长,提示DMI尚缺少有益于细胞生长的、存在于小牛血清中的某种或某些因子;6株瘤细胞稳定期显著延长,提示细胞密度达高峰的维持时间较长,有助于分泌较多的单克隆抗体。SP_2/0、P_3U_1、983和13F_3在DMI内的倍增时间长于在含15%小牛血清培养基内的倍增时间,653和32B_5在两种培养基中的倍增时间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抗恶性疟独特型单抗克隆出现频率的方法学探讨
16
作者 李纪良 李英杰 +4 位作者 巢穗 欧阳明辉 彭一兵 林来兴妹 常文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用Protein A-Sepharose亲和层析法提纯McAb-IgG,皮下多点和腹腔免疫雄性Wistar大鼠,间隔两周共3次,融合前3天采用腹腔、尾静脉和脾内注射等三种加强免疫方法,以间接ELISA法和抗体竞争ELISA法筛选Anti-Id阳性克隆。结果显示:融合前大鼠... 用Protein A-Sepharose亲和层析法提纯McAb-IgG,皮下多点和腹腔免疫雄性Wistar大鼠,间隔两周共3次,融合前3天采用腹腔、尾静脉和脾内注射等三种加强免疫方法,以间接ELISA法和抗体竞争ELISA法筛选Anti-Id阳性克隆。结果显示:融合前大鼠血清抗小鼠IgG或抗免疫原McAb-IgG滴度,静脉组和脾内组比腹腔组高一个滴度;Anti-Id阳性克隆出现频率,腹腔组为0.9%和0.3%,静脉组为11.0%和13.3%,脾内组为16.4%和12.9%,静脉组和脾内组明显高于腹腔组(P<0.01);上述三种加强免疫方法对抗小鼠IgG阳性克隆出现频率无明显影响(P>0.05);与腹腔加强免疫组相比,静脉和脾内加强免疫组也可提高细胞融合效果(P<0.01).本实验结果提示,腹腔和皮下多点多次长程基础免疫结合静脉或脾内加强免疫是制备Anti-Id McAb比较好的免疫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独特型抗体 免疫 恶性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类亲本瘤细胞体外生长时需要胆固醇
17
作者 李纪良 林来兴妹 +4 位作者 欧阳明辉 巢穗 彭一兵 常文生 李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对长期在DMI中传代培养的大鼠亲本瘤细胞系IR983F及小鼠亲本瘤细胞系P3U1和653对胆固醇的需求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胆固醇对这些亲本瘤系体外增殖是绝对必需的,其理想浓度为5—15μg/ml;10μg/ml量的人低... 本文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对长期在DMI中传代培养的大鼠亲本瘤细胞系IR983F及小鼠亲本瘤细胞系P3U1和653对胆固醇的需求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胆固醇对这些亲本瘤系体外增殖是绝对必需的,其理想浓度为5—15μg/ml;10μg/ml量的人低密度脂蛋白可完全代替所需的胆固醇。与亲本瘤细胞系相比,长期在DMI中传代培养的杂交瘤细胞和SP2/0癌细胞对胆固醇的需要不十分严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瘤细胞 无血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恶性疟单抗独特型决定簇之第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18
作者 李纪良 巢穗 +1 位作者 欧阳明辉 李英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29-32,共4页
以分泌抗恶性疟红内期抗体的小鼠杂交瘤细胞系94D1诱生的腹水,通过Protein A-Sepharose CL-4B亲和层析法纯化IgG,并以此作为免疫原皮下多点免疫Wistar大鼠。加强免疫后3天取脾与小鼠SP^2/0瘤细胞进行异种间的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法检... 以分泌抗恶性疟红内期抗体的小鼠杂交瘤细胞系94D1诱生的腹水,通过Protein A-Sepharose CL-4B亲和层析法纯化IgG,并以此作为免疫原皮下多点免疫Wistar大鼠。加强免疫后3天取脾与小鼠SP^2/0瘤细胞进行异种间的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法检测筛选和5次克隆化,最终得到一株生长稳定、连续分泌特异抗体的异种杂交瘤细胞系41RF5。经过多次冷冻和复苏以及体外连续传代培养16个月,其稳定性与小鼠×小鼠杂交瘤细胞相近。选择8株单抗和SP2/0IgG作为包被抗原,用间接ELISA法对41RF5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41RF5单抗只与94D1呈阳性反应,与其余各种包被抗原均呈阴性反应,表明41RF5具有良好的抗94D1单抗独特型决定簇的特异性。41RF5培养上清中特异的抗体效价为1:12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疟疾 杂交瘤 疟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无血清传代培养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观察
19
作者 李纪良 李英杰 +2 位作者 巢穗 欧阳明辉 彭一兵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对长期在无血清培养基内传代培养的亲本瘤和杂交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长期(三个月以上)在DMI传代的瘤细胞,贴壁能力明显减弱,个别瘤系完全呈悬浮型生长,但重新置回含血清常规培养基培养,贴壁能力大部分可恢... 本文对长期在无血清培养基内传代培养的亲本瘤和杂交瘤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长期(三个月以上)在DMI传代的瘤细胞,贴壁能力明显减弱,个别瘤系完全呈悬浮型生长,但重新置回含血清常规培养基培养,贴壁能力大部分可恢复到原来状态:诱发BALB/c小鼠腹水和皮下实体瘤的能力保持不变;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培养,瘤细胞的死亡时间在DMI和RPS15对照两种培养基内基本一致;4个亲本瘤系8-氮鸟嘌呤筛选结果与含血清培养的瘤细胞相似;经DMI长期传代的杂交瘤系分泌抗体的能力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 无血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亲本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生长的无血清培养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纪良 欧阳明辉 +2 位作者 巢穗 常文生 李英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50-253,共4页
以RPMI1640和DMEM-F12按1:1混合组成基础培养基(BM),再添加胰岛素等12种因子制成一种无血清培养基(SFM)。SP2/0等多种亲本瘤细胞以及异种、同种杂交瘤细胞均能在此SFM中适应生长,其细胞密度相当于含15%小牛血清的普通培养基的33%~120%... 以RPMI1640和DMEM-F12按1:1混合组成基础培养基(BM),再添加胰岛素等12种因子制成一种无血清培养基(SFM)。SP2/0等多种亲本瘤细胞以及异种、同种杂交瘤细胞均能在此SFM中适应生长,其细胞密度相当于含15%小牛血清的普通培养基的33%~120%。所有瘤细胞均能在SFM中长期传代培养,但贴壁性能有所降低,杂交瘤细胞能持续保持分泌单克隆抗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 无血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