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ABO血型的鉴定及应用于临床输血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印则 兰炯采 +3 位作者 李伟 刘忠 夏荣 周华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01-304,共4页
为了研究 6个月内婴儿ABO血型正确定型方法及影响因素 ,采用常规血清学法、凝胶柱法及PCR SSP 3种方法对 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血型鉴定。结果表明 :在使用不同方法检测婴儿ABO血型结果不符的 33例中 ,常规血清学方法 32例红细胞定型与... 为了研究 6个月内婴儿ABO血型正确定型方法及影响因素 ,采用常规血清学法、凝胶柱法及PCR SSP 3种方法对 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血型鉴定。结果表明 :在使用不同方法检测婴儿ABO血型结果不符的 33例中 ,常规血清学方法 32例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 ,1例是由细菌感染产生类B抗原所致的假相合。凝胶柱法可正确定型 2 7例 ,正确率 84 .4 %。PCR SSP法可对所有标本做出正确定型。凝胶柱法与PCR SSP法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 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ABO血型鉴定 ,推荐采用凝胶柱技术。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相符的婴儿输血采用同型输注 ,但若婴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时 ,应考虑到类B抗原引起的假相合。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的婴儿输血时使用O型洗涤红细胞等成分血 ,待PCR SSP法分型结果做出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ABO血型 PCR-SSP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道波 兰炯采 +2 位作者 王梁平 赵晖 张彦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F003-F003,共1页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检定ABO及RhD血型1206人次,交叉 配血6838人次。结果31份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中9份假阳性,5份RhD(-)中1份弱D,78份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检定ABO及RhD血型1206人次,交叉 配血6838人次。结果31份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中9份假阳性,5份RhD(-)中1份弱D,78份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 中9份假阳性。结论 微柱凝胶试验可作为临床输血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柱凝胶试验 血型 交叉配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2例输血导致HLA抗体的免疫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志梅 兰炯采 +2 位作者 曹琼 武大林 丁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625-625,共1页
关键词 输血 HLA抗体 免疫应答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Rh血型基因多态性观察 被引量:22
4
作者 兰炯采 王从容 +6 位作者 魏亚明 周华友 曹琼 张印则 库热西江 武大林 刘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42-645,共4页
为了观察中国汉族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和家系Rh血型的基因多态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扩增技术 ,扩增Rh血型C/E基因 ,D基因外显子 ,内含子 2和 10 ,插入片段以及RhBox ,检测 16 0例Rh阳性个体 ,71例Rh阴性个体及 ... 为了观察中国汉族非血缘关系随机个体和家系Rh血型的基因多态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扩增技术 ,扩增Rh血型C/E基因 ,D基因外显子 ,内含子 2和 10 ,插入片段以及RhBox ,检测 16 0例Rh阳性个体 ,71例Rh阴性个体及 7个先证者为Rh阴性的家系的血样品。研究结果显示 ,带有C抗原的RhD阴性个体D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 ,D基因外显子有完整的、部分缺失和完全缺失的 3种形式 ;先证者为RhD阴性的家系中 ,大部分成员均出现插入片段和RhBox ,且在遗传上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插入片段或RhBox并未影响D基因的表达 ;全部RhD阴性和阳性个体中没有发现“正常的”RhD外显子 4。结论 :中国人带C抗原的RhD阴性者的基因结构具有多态性 ,具有完全缺失、部分缺失和不缺失 3种情况 ,并可能存在特殊的D(nf)Ce单体型 ;本组样本不能确定插入片段和RhBox与D基因表达有关 ,插入片段和RhBox的生物学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 ;中国汉族的Rh血型基因序列不同于白种人 ,应建立本民族的Rh基因文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基因多态性 PCR-SSP 中国 汉族 新生儿溶血病 HD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基因分型及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兰炯采 孟庆宝 +4 位作者 张印则 周华发 王从容 曹琼 刘忠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 :研究ABO血型基因分型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基因定型方法对ABO血型基因定型并观察其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和疑难血型检定。结果 :对已知ABO基因的DNA标本进行基因定型 ,证实文中的ABO基因定型方... 目的 :研究ABO血型基因分型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基因定型方法对ABO血型基因定型并观察其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和疑难血型检定。结果 :对已知ABO基因的DNA标本进行基因定型 ,证实文中的ABO基因定型方法可靠 ;对 10 4例健康、无血源关系的汉族个体ABO血型基因定型 ,结果与血清学所定表型完全符合 ;并用ABO基因分型技术解决临床输血前血型鉴定、产前胎儿血型鉴定、亲权试验及血清学亚型的正确性验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SSP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及冻存 被引量:8
6
作者 兰炯采 刘忠 +3 位作者 甘茂州 陈强 张印则 孟庆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研究脐血采集后的放置、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冻存等的影响因素。方法为血液采集后,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及复苏后洗涤。结果优选为采集后4℃或室温放置24小时内,羟乙基淀粉2次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50%二甲亚砜加自身血浆为... 研究脐血采集后的放置、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冻存等的影响因素。方法为血液采集后,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及复苏后洗涤。结果优选为采集后4℃或室温放置24小时内,羟乙基淀粉2次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50%二甲亚砜加自身血浆为保护剂冻存、复苏后洗涤等程序。结论:本研究的优化方法可有效地保存脐血单个核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细胞分离 冷冻保存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HLA-Ⅰ的检测及中国人正常值 被引量:8
7
作者 兰炯采 石宁 +5 位作者 郑世荣 陈强 刘红雨 武大林 曹琼 杨崇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28-229,共2页
目的:sHLAⅠ可预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监控某些疾病。为了介绍sHLAⅠ类抗原定量检测技术及中国人sHLAⅠ正常值。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以W6/32mAb包被酶标板,加被检血清,再加β2mHRP及... 目的:sHLAⅠ可预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监控某些疾病。为了介绍sHLAⅠ类抗原定量检测技术及中国人sHLAⅠ正常值。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以W6/32mAb包被酶标板,加被检血清,再加β2mHRP及底物显色。以不同浓度sHLAⅠ标准品的结果绘出标准曲线并测定113例正常人sHLAⅠ含量。结果:ELISA法可以准确定量测定血清中sHLAⅠ,中国人sHLAⅠ正常值为78927±50632ng/ml。结论:ELISA法检测sHLAⅠ具有特异、敏感及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LA ELISA 定量检测 移植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EG-BTC对血小板表面HLA抗原的化学修饰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印则 周华友 +3 位作者 李伟 兰炯采 章扬培 张志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 :研究mPEG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抗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在 2 2℃、pH 7.4的PBS介质中 ,采用浓度梯度法修饰血小板表面的HLA抗原。并分别用处理前后的血小板吸收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通过微量混合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化学修饰的效... 目的 :研究mPEG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抗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在 2 2℃、pH 7.4的PBS介质中 ,采用浓度梯度法修饰血小板表面的HLA抗原。并分别用处理前后的血小板吸收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通过微量混合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化学修饰的效果。结果 :经mPEG处理后的血小板无吸收血清中相应抗体的能力 ,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为阳性 ;未经mPEG处理的血小板则与之相反。结论 :血小板表面的HLA抗原经mPEG修饰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MPEG 修饰 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HLA-I检测技术和贮存血中可溶性HLA-I的浓度变化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兰炯采 吴涛 +7 位作者 周华友 张印则 魏亚明 赖植发 曹琼 杨全科 武大林 刘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3-367,共5页
本研究建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I类 (sHLA I)检测方法 ,并探讨贮存血中sHLA I浓度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 6 0例正常广东人血清中sHLA I水平和 2 0例献血员成分血中sHLA I含量。结果表明 :采用本技术时 ,可溶性HLA ... 本研究建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I类 (sHLA I)检测方法 ,并探讨贮存血中sHLA I浓度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 6 0例正常广东人血清中sHLA I水平和 2 0例献血员成分血中sHLA I含量。结果表明 :采用本技术时 ,可溶性HLA I最低检测限为 2 .84ng ml,批内变异系数为 5 .80 % ,批间变异系数为 9.0 0 % ,回收率≥ 98 5 7% ,广东人sHLA I平均值为 (6 99.5 4± 36 0 .10 )ng ml。贮存 2 8天的RBC和随机供者血小板的sHLA I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 ,并且与成分血中残存的白细胞数和贮存时间有关。结论 :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HLA I灵敏、特异、稳定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考虑选择性输注含有不同浓度可溶性HLA I的成分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 ELISA 成分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RHD基因Rhesus盒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华友 兰炯采 +5 位作者 王晓珠 樊红 王毅 孟庆宝 赵祥胜 张印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0-134,共5页
为了解人RHD基因的组合情况 ,进一步研究RHD基因遗传结构和预测新生儿溶血病 ,采用PCR SSP方法 ,设计 4条引物 ,用同一PCR反应条件同时检测人RHD基因的上游、下游和杂交的Rhesus盒。结果显示 :RHD- RHD- 纯合子个体只检出杂交Rhesus盒 ... 为了解人RHD基因的组合情况 ,进一步研究RHD基因遗传结构和预测新生儿溶血病 ,采用PCR SSP方法 ,设计 4条引物 ,用同一PCR反应条件同时检测人RHD基因的上游、下游和杂交的Rhesus盒。结果显示 :RHD- RHD- 纯合子个体只检出杂交Rhesus盒 ,无上、下游Rhesus盒 ,RHD+ RHD- 杂合子个体能同时检出上、下游和杂交Rhesus盒 ,RHD+ RHD+ 纯合子个体只检出上、下游Rhesus盒 ,无杂交Rhesus盒。 5 0例RhD阳性样本中5例 (10 % )为RHD+ RHD- 型 ,其余 (90 % )均为RHD+ RHD+ 型。 98例无血缘关系RhD阴性汉族人样本中 ,5 4例(5 5 .1% )为RHD- RHD- 纯合子 ,36例 (36 .7% )为RHD+ RHD- 杂合子即RHD基因单体型 (可用于对RHD基因单体型进一步分析 ) ,8例 (8.2 % )为RHD+ RHD+ 纯合子。 2例弱D型样本同时检出上、下游和杂交Rhesus盒 ,为RHD+ RHD- 型。 16例Del型中 10例 (6 2 .5 % )同时检出上、下游和杂交Rhesus盒 ,为RHD+ RHD- 型 ,6例 (37.5 % )只检出上、下游Rhesus盒 ,无杂交Rhesus盒 ,为RHD+ RHD+ 型。这些样本RHD基因 10个外显子的检测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结论 :本方法所需引物少 ,操作简便 ,结果判断直观 ,适合临床应用。在RhD阴性中国汉族人中存在为数不少的RHD无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基因 Rhesus盒 PCR—S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e引起第1胎新生儿溶血病1例报告 被引量:5
11
作者 彭道波 赖福才 +1 位作者 赵晖 郭叔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0-340,共1页
Rh血型抗体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主要发生在第2胎,但如果孕妇有输血史或流产史也可发生在第1胎,另外,少数Rh阴性母亲的母亲(外祖母)为Rh阳性,其红细胞可使母体致敏,导致第1胎发病.现报道... Rh血型抗体引起的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主要发生在第2胎,但如果孕妇有输血史或流产史也可发生在第1胎,另外,少数Rh阴性母亲的母亲(外祖母)为Rh阳性,其红细胞可使母体致敏,导致第1胎发病.现报道1例因母亲有输血史发生的第1胎抗-Ce引起的HD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E 第1胎 新生儿 溶血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D阴性、D^u、Del的检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志梅 兰炯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1-331,333,共2页
关键词 RHO D^u DEL 血清学试验 D抗原抗体 临床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EG修饰淋巴细胞HLA-A_2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印则 李伟 +4 位作者 周华友 单小燕 兰炯采 章扬培 张志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用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阻断它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方法在不同温度、不同pH的磷酸缓冲液(PBS)中分别使用终浓度为12 mmol/L不同种类的mPEG对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进行修饰。结果4 ℃及室温对淋... 目的用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阻断它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方法在不同温度、不同pH的磷酸缓冲液(PBS)中分别使用终浓度为12 mmol/L不同种类的mPEG对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进行修饰。结果4 ℃及室温对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修饰效果无明显影响,30 ℃及37 ℃条件下不利于修饰;高浓度mPEG在碱性环境中对HLA-A2抗原的修饰效果较好,且不同mPEG对修饰效果亦有影响。结论室温下,在pH7.4的PBS介质中mPEG-BTC(benzotriazole carbonate)对淋巴细胞表面HLA-A2抗原的修饰效果最好,其次为mPEG-丙酸-琥珀酰亚胺,mPEG-马来酰亚胺无修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EG 修饰 淋巴细胞 HLA-A2抗原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mPEG修饰HLA抗原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印则 李伟 +3 位作者 周华友 兰炯采 章扬培 张志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31-534,共4页
目的 :研究使用不同mPEG修饰HLA抗原产生效果差异的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评价HLA抗原修饰的效果 ;采用SDS PAGE评价不同mPEG对抗原的修饰能力 ;用模建的HLA抗原三维结构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结果 :mPEG BTC可完全阻断HLA... 目的 :研究使用不同mPEG修饰HLA抗原产生效果差异的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评价HLA抗原修饰的效果 ;采用SDS PAGE评价不同mPEG对抗原的修饰能力 ;用模建的HLA抗原三维结构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结果 :mPEG BTC可完全阻断HLA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mPEG SPA也可有效地阻断HLA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结合 ,mPEG MAL无阻断作用。不同mPEG对HLA抗原修饰效果的差异与暴露在HLA抗原表面的氨基酸有关。结论 :mPEG只能与暴露在HLA抗原表面的相应氨基酸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EG HLA 修饰 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RHD基因外显子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华友 兰炯采 +4 位作者 王晓珠 王毅 樊红 孟庆宝 龚宏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人RHD基因外显子多态性,探讨中国人RhD阴性个体遗传学机制。方法用PCR-SSP法检测40例RhD(+)、120例RhD(-) 和2例弱D型样本的10个外显子。结果40例RhD阳性和2例弱D型样本均检出RHD 基因的10个外显子,120例RhD阴性样本中28例样本... 目的研究人RHD基因外显子多态性,探讨中国人RhD阴性个体遗传学机制。方法用PCR-SSP法检测40例RhD(+)、120例RhD(-) 和2例弱D型样本的10个外显子。结果40例RhD阳性和2例弱D型样本均检出RHD 基因的10个外显子,120例RhD阴性样本中28例样本的10个外显子全存在(占23.33%),19例样本10个外显子部分存在(占15.83%),大部分为中间缺失型,73例样本10个外显子全缺失(占60.83/%)。从120例RhD阴性样本中检出的19例Del型样本均能检出RHD 基因的10个外显子。结论RhD表型阴性个体的RHD基因外显子结构具有多态性,主要表现为RHD基因全缺失、RHD基因部分缺失、RHD基因不缺失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RHD基因 外显子 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芝多糖对冠心病患者血清OxLDL和NO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敏珍 郭志刚 +2 位作者 崔玉民 陈瑗 周玫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41-443,共3页
为探讨云芝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治疗作用,我们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克隆抗体检测和硝酸还原酶法观察了冠心病患者血清OxLDL和NO含量的变化以及云芝多糖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冠心病... 为探讨云芝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治疗作用,我们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克隆抗体检测和硝酸还原酶法观察了冠心病患者血清OxLDL和NO含量的变化以及云芝多糖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冠心病组血清OxLDL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口服云之多糖30天后冠心病患者血清OxLDL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NO含量显著升高(P<0.01)。提示云芝多糊4冠心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云芝多糖 冠心病 OXL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基因型定型在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忠 兰炯采 +4 位作者 何立群 张印则 吕蓉 方勤 郭晓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12-914,共3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检测中简单易行的方法。方法取供者和受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5、300d的标本,抽提DNA。根据已发表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SSP方法检测MN血型基因型。结果供者为NN型,受者移植前为MM型,移... 目的探讨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植活证据检测中简单易行的方法。方法取供者和受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5、300d的标本,抽提DNA。根据已发表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SSP方法检测MN血型基因型。结果供者为NN型,受者移植前为MM型,移植后15 d为MN型(嵌合型),移植后300 d为NN型(供者型)。NN基因在移植植活证据中作为供者的标记物在受者体内发现。结论采用MN血型基因型检测作为植活证据,可以对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早期监控,且标本量小,较其他方法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脐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移植物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Ⅱ血清学分型与微量SSP法基因分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武大林 凌汉新 +1 位作者 丁红 张怡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验证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技术进行HLA-Ⅱ类移植配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微量SSP技术(简称微量PCR-SSP法)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血清样品进行HLA分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目的验证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技术进行HLA-Ⅱ类移植配型的准确性并探讨血清学分型错误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微量SSP技术(简称微量PCR-SSP法)以及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技术对血清样品进行HLA分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1)微量PCR-SSP法检测的110例样本中,99例检出HLA-DR的396个等位基因、11例检出HLA-DQ的22个等位基因,检出10%的单倍型个体;(2)两种方法对比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血清学分型检出错误或漏检率较高,其误差在DR和DQ分别为38.81%和50.75%;(3)错误发生和易混淆的抗原为:DR15/16、11/12、13/14、8、12和DQ5/6、8/9。结论微量SSP法可以准确检定血清学易漏检和发生错误的抗原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 等位基因分型 单克隆抗体 SSP法 移植配型 HLA-Ⅱ 基因分型 血清学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A法检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及广东人参考值的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涛 兰炯采 +2 位作者 张泓 王从容 毛高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I(sHLA-I)的定量检测技术,并用于检测广东地区人群的参考值。方法:以W6/32包被酶标板,捕捉样品中sHLA-I,β2微球蛋白抗体为一抗,再加酶标二抗及底物显色。根据不同浓度标准sHLA-I显色后Dλ值的标... 目的: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I(sHLA-I)的定量检测技术,并用于检测广东地区人群的参考值。方法:以W6/32包被酶标板,捕捉样品中sHLA-I,β2微球蛋白抗体为一抗,再加酶标二抗及底物显色。根据不同浓度标准sHLA-I显色后Dλ值的标准曲线,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的sHLA-I含量。结果:sHLA-I最低检测限为2.84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5.80%,批间变异系数为9.00%,回收率为98.5%-100.15%。广东人sHLA-I正常值为(699.54±360.10)ng/ml。结论:ELISA法检测sHLA-I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定量检测 参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表面HLA-I类抗原的阻断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印则 李伟 +4 位作者 周华友 夏荣 兰炯采 章扬培 张志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22-624,共3页
为了研究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 I类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及效果 ,在 2 2℃和 pH 7.4PBS介质中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 苯并三唑碳酸盐 (mPEG BTC) ( 12mmol/L)处理淋巴细胞。结果表明 ,经mPEG BTC处理后的淋巴细胞与相应HLA I... 为了研究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 I类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及效果 ,在 2 2℃和 pH 7.4PBS介质中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 苯并三唑碳酸盐 (mPEG BTC) ( 12mmol/L)处理淋巴细胞。结果表明 ,经mPEG BTC处理后的淋巴细胞与相应HLA I类抗体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为阴性。结论 :在 2 2℃和pH 7.4条件下mPEG BTC可以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 I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甲氧基聚乙二醇-苯并三唑碳酸盐 HLA-Ⅰ类抗原 mPEG-BTC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