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otofrin光动力治疗晚期肿瘤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黎波 罗荣城 +4 位作者 廖旺军 张鸣江 周瑾 刘晓军 缪景霞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41-1343,共3页
目的观察Photofrin光动力治疗晚期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0例肿瘤患者均属于临床IV期,光敏剂为Photofrin,按2 mg/kg·b.w.静脉滴注。48 h后经内镜导入光导纤维,给以630 nm(DIOMED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激光照射。2 d后经内... 目的观察Photofrin光动力治疗晚期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0例肿瘤患者均属于临床IV期,光敏剂为Photofrin,按2 mg/kg·b.w.静脉滴注。48 h后经内镜导入光导纤维,给以630 nm(DIOMED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的激光照射。2 d后经内镜清除坏死组织并对原有病灶和新发现病灶给以复照,之后根据具体情况清除患者病灶部位坏死组织。结果光动力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74%,腔道梗阻比率由90%下降到10%,KPS评分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光动力治疗晚期肿瘤能够有效地解除腔道梗阻,毒副反应轻,耐受性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晚期腔道肿瘤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frin光动力 治疗 晚期肿瘤 近期疗效 毒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评价聚能刀射频治疗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7
2
作者 廖旺军 罗荣城 +4 位作者 康世均 吴湖炳 王传斌 罗宇玲 张鸣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6-377,共2页
目的探讨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治疗术近期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ET对恶性肿瘤患者经聚能刀射频治疗前后靶区的放射性强度进行观察。结果聚能刀射频治疗后,33例患者54个治疗靶区均可测得治疗区域中心放射性缺... 目的探讨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治疗术近期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ET对恶性肿瘤患者经聚能刀射频治疗前后靶区的放射性强度进行观察。结果聚能刀射频治疗后,33例患者54个治疗靶区均可测得治疗区域中心放射性缺损,提示治疗区域组织被灭活。结论PET检查对聚能刀射频治疗的近期疗效评价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射频治疗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显像联合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被引量:7
3
作者 范义湘 罗荣城 +1 位作者 李贵平 黄凯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12-814,共3页
目的 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AKP水平。对患者和正常对照、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显像不同级别者的B-AKP水平进行比较,并对B-... 目的 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AKP水平。对患者和正常对照、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显像不同级别者的B-AKP水平进行比较,并对B-AKP值与骨病灶数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06例患者中,骨转移者68例、无骨转移者38例,转移率64.2%;(2)骨转移组B-AKP水平(28.4±14.8μg/l)与无骨转移组(12.8±7.6μg/l)差异显著(t=6.056,P<0.001)。骨显像0~3级各组B-AKP分别为13.9±6.8、17.2±9.4、23.8±10.4和49.5±17.μg/L,除0级与1级组、1级组与2级组之间B-AKP值无差异外(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3)6例单发热区患者B-AKP值(19.6±4.2μg/l)与4例单发冷区患者(13.1±3.4μg/l)差异显著(P<0.05);(4)B-AKP值与骨转移病灶数目之间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 B-AKP与骨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应首选骨显像。对于单发热区病灶,应结合B-AKP检测以防漏诊;对于疑似假阳性病灶,结合B-AKP值作出相应诊断,以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诊断 肿瘤转移/放射性核素显像 骨显像 碱性磷酸酶/诊断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对肿瘤细胞Fas表达的上调作用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航 罗荣城 +1 位作者 张罗生 麦国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对肿瘤细胞表面Fas表达的调控,探讨其致凋亡机制。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的Fas表达,应用ELISA及Annexin V 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对干扰素及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进行评价。结果胃癌细胞系Kato-...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对肿瘤细胞表面Fas表达的调控,探讨其致凋亡机制。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的Fas表达,应用ELISA及Annexin V 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对干扰素及抗Fas单克隆抗体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进行评价。结果胃癌细胞系Kato-Ⅲ、AGS、肺癌细胞A549及喉癌细胞Hep-2均有不同程度的Fas表达,上述细胞与IFN-酌作用后Fas表达升高(P<0.05);IFN- 酌单独即可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可增加肿瘤细胞对抗Fas抗体的敏感性;IFN- 酌致凋亡及调节Fas表达的作用有时间依赖性,但不同细胞系对这两种因素致凋亡的敏感性不同。结论IFN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增加肿瘤细胞Fas表达而致其凋亡,表明该药在肿瘤生物治疗中应用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FAS表达 细胞凋亡 干扰素γ CD95抗原 脱噬作用 基因表达调控 流式细胞术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能刀治疗肝脏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廖旺军 罗荣城 +3 位作者 康世均 王传斌 罗宇玲 张鸣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60-461,共2页
目的 观察聚能刀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在B超引导下,以聚能刀治疗肝脏肿瘤病人36例(共42个瘤灶)。结果 88.6%的病人腹痛明显缓解,83.9%的病人食欲改善;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图像(PET)检查示所有病例治疗区域可... 目的 观察聚能刀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在B超引导下,以聚能刀治疗肝脏肿瘤病人36例(共42个瘤灶)。结果 88.6%的病人腹痛明显缓解,83.9%的病人食欲改善;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图像(PET)检查示所有病例治疗区域可见放射性缺损,提示论治疗区域肿瘤组织灭活,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以聚能刀治疗肝脏肿瘤安全、有效,PET检查评价其疗效有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刀 肝脏肿瘤 PET 射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预刺激对培养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春华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预刺激对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培养基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分两组进行培养。一组用TNF-α预刺激4h后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预刺激对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培养基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分两组进行培养。一组用TNF-α预刺激4h后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每48h再次加入上述3种细胞因子;另一组则在培养初始加入GM-CSF及IL-4,每隔48h再次加入上述2种细胞因子,第5天加入TNF-α。两组中所用细胞因子浓度完全一样,且均于第8天收获细胞,前者记作T-DC,后者记作DC。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DC形态学变化及差异。结果T-DC与DC相比,具有更多、更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结论TNF-α预刺激DC前体细胞4h与TNF-α在培养第5天加入相比,所诱导出的DC的树突状形态更为明显、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形态学 树突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介素4 细胞培养 TN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二)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季晨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7期521-523,共3页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标志物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预刺激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春华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作用原理培养成熟DC的新方法.方法Fico11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TNF-α预刺激4h后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 目的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作用原理培养成熟DC的新方法.方法Fico11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TNF-α预刺激4h后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IL-4,48、96 h再次同时加入上述3种细胞因子并继续培养,第8~10天收集细胞,记作T-DC.FCM检测FDC表型,用3H-TdR检测同、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及抗原提呈功能;MTT法检测FDC诱导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T-DC表达CD83、CDla、CD54、CD11a、CD80、CD86、HLA-DR、CD83HLA-DR并能刺激T细胞增殖与MLR(同基因、异基因)反应;T-DC具有抗原提呈功能、可诱导特异性杀伤.结论用TNF-α预刺激4 h的方法并在含有GM-CSF、IL-4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8 d可获得成熟的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职业抗原提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聚能刀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9
作者 廖旺军 罗荣城 +3 位作者 陈丽珊 王传斌 罗宇玲 张鸣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聚能刀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术后T4值和T4/T8比值显著高于术前(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聚能刀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聚能刀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恶性肿瘤患者术后T4值和T4/T8比值显著高于术前(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聚能刀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反应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聚能刀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三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周岱翰 林丽珠 +9 位作者 周宜强 罗荣城 刘魁凤 贾英杰 陈继跃 牛喜伟 苏碧茹 韩慧 鲁江 王树堂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医药在提高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病例随机分成中医组、中西医组以及西医组,观察期3个月...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医药在提高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病例随机分成中医组、中西医组以及西医组,观察期3个月,以瘤体有效率及稳定率、中位生存期作为效果衡量指标对三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病例294例,中医组99例,中西医组103例,西医组92例。三种治疗方案中,中医组的有效率为4.0%,稳定率为66.7%,中位生存期为292天,完成疗程人均费用18682.2元。有效率、稳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成本分别为4624.3元、280.2元;中位生存期每提高1年成本为52.6元。中西医组的有效率为26.2%,稳定率为81.6%,中位生存期为355天,完成疗程人均费用36148.5元。有效率、稳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成本分别为1379.2、443.3元;中位生存期每提高1年成本为101.8元。西医组的有效率为14.1%,稳定率为76.1%,中位生存期为236天,完成疗程人均费用28750.5元。有效率、稳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成本分别为2034.7元、377.8元;中位生存期每提高1年成本为121.8元。结论:中医药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中医药治疗 化学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药物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NGF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11
作者 苏瑾 张亚莉 +2 位作者 尤长宣 车小燕 王小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单克隆抗体 鉴定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S、NSE和CEA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郑航 何本夫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66,共2页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2例肺癌患者和114例健康对照者的TPS、NSE和CEA三项标志物。结果肺癌组三项指标均显...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2例肺癌患者和114例健康对照者的TPS、NSE和CEA三项标志物。结果肺癌组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TPS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89.4%;NSE敏感性为54.1%,特异性为91.2%;CEA敏感性为45.8%,特异性为91.4%;三项标志物联合敏感性为100%。结论TPS、NSE和CEA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显著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S NSE CEA 联合检测 肺癌 诊断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癌胚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9)SrCl_2和/或骨膦治疗肺癌骨转移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瑾 尤长宣 +1 位作者 蔡绍曦 孟要武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57-359,共3页
目的 评价89SrCl2 和 /或骨膦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选择 6 7例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 ,其原发肺癌均有病理诊断 ,全身骨显像及X线检查证实有多发性骨转移 ,患者均有中度以上骨痛。其中89 SrCl2 治疗组 19例 ,骨膦治疗组 2 8例 ... 目的 评价89SrCl2 和 /或骨膦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选择 6 7例肺癌多发性骨转移患者 ,其原发肺癌均有病理诊断 ,全身骨显像及X线检查证实有多发性骨转移 ,患者均有中度以上骨痛。其中89 SrCl2 治疗组 19例 ,骨膦治疗组 2 8例 ,89 SrCl2 联合骨膦治疗组 2 0例 ,所有病例均随访观察 3个月。结果 89 SrCl2 治疗组和骨膦治疗组骨痛缓解率分别为 84.2 %和 80 .4% ,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分别为 15 .7%和10 .7% ,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 47.3%和 42 .8% ,其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而联合应用89 SrCl2 和骨膦治疗组镇痛有效率为 90 .0 %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 45 .0 %和 80 .0 % ,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89 SrCl2 和骨膦对肺癌骨转移均有较好的镇痛疗效 ,联合应用89 SrCl2 和骨膦对缓解骨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89 SrC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磷 肺肿瘤 骨转移 放射治疗 氯化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萌 张积仁 许少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32-534,共3页
从阿霉素心脏毒性产生的生化和病生改变、相关基因变化、病理改变、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及其治疗和预防几个方面阐述阿霉素心脏毒性产生的机制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 阿霉素 心脏毒性 抗肿瘤抗生素 药物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人源抗HBs Fab在裸鼠人肝癌模型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桂臣 罗荣城 +5 位作者 韩焕兴 尤长宣 丁雪梅 李爱民 王传斌 张鸣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在人源抗HBsFab表达载体构建、抗体片段表达及纯化成功后 ,进行放射免疫显像研究 ,以评价其在动物模型中的免疫导向活性。方法 :用13 1I标记人源抗HBsFab ,经腹腔注射 1,3,5 ,7d后行裸鼠人肝癌模型放射免疫显像 ,于第 7天作组织... 目的 :在人源抗HBsFab表达载体构建、抗体片段表达及纯化成功后 ,进行放射免疫显像研究 ,以评价其在动物模型中的免疫导向活性。方法 :用13 1I标记人源抗HBsFab ,经腹腔注射 1,3,5 ,7d后行裸鼠人肝癌模型放射免疫显像 ,于第 7天作组织分布测定 ,并以鼠源抗HBsAg单抗为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在标记抗体注入后第 3天即获阳性显像 ,第 5天更加清晰 ,此时人源抗HBsFab、鼠源单抗及无关Fab的瘤 /肝放射性比值分别为 5 .4,4.0和 0 .9。结论 :人源抗HBsFab具有良好的导向活性 ,为其用于肝癌的导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裸鼠 单克隆抗体 碘^131I-人源抗HBs-F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探讨 被引量:45
16
作者 蔡红兵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58-960,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根据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病理特点等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分为隐匿期、急性期、发展期3期,分别予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益气活血、补肾纳...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根据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病理特点等对其进行归纳分类,分为隐匿期、急性期、发展期3期,分别予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益气活血、补肾纳肺等对症治疗。结果分期后临床中、西医师均能比较容易掌握放射性肺损伤中医药防治的时机和方法,能及时、适当地给予中医药辅助治疗;配合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减少、半年复发转移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精神、食欲、睡眠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结论本方法简单、实用,打破了西医不能辨证论治的惯例,适合于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肺损伤 中医药疗法 放射疗法 治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乳腺癌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航 何本夫 +3 位作者 罗荣城 尤长宣 麦国丰 卢惠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3-825,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90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PS和CA153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 目的研究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90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PS和CA153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PS和CA153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TPS和CA153阳性率和浓度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而TPS在临床期也有高水平表达。TPS对乳腺癌骨转移最为敏感,远处淋巴结的乳腺癌患者水平最高(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有效后血清TPS和CA153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尤其以TPS下降幅度较为显著(P<0.05)。结论TPS是诊断乳腺癌的一项敏感性强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骨转移患者,对乳腺癌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价等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乳腺癌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100蛋白联合TPS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荣城 何新斌 +1 位作者 蔡红兵 李爱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2-104,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S100蛋白及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测定48例乳腺癌患者和92例对照组成员血清S100蛋白和TPS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S100蛋白(中位值)为0.024 μg/L,TPS(中位值)为135 U/L;... 目的研究血清S100蛋白及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测定48例乳腺癌患者和92例对照组成员血清S100蛋白和TPS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S100蛋白(中位值)为0.024 μg/L,TPS(中位值)为135 U/L;血清S100蛋白的阳性率为14.6% (7/48),TPS阳性率为50%(24/48),其中Ⅳ期患者血清S100蛋白70%(7/10)阳性,TPS阳性率60%(6/10);病情进展,血清S100蛋白与TPS增高;远处转移患者血清S100蛋白较局部复发患者明显升高。结论血清S100蛋白及TPS水平的升高预示乳腺癌患者病情恶化,可用于乳腺癌分期判断及病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S100蛋白 TPS 联合检测 乳腺癌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黎波 罗荣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54-955,共2页
目的反复多次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癌性贫血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通过分析这些患者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8例癌性贫血患者用ELISA进行血浆EPO的检测。结果24例患者血浆EPO高于正常... 目的反复多次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癌性贫血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通过分析这些患者的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指导临床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对38例癌性贫血患者用ELISA进行血浆EPO的检测。结果24例患者血浆EPO高于正常值,仅1例低于正常值。讨论EPO是调节哺乳动物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子,晚期癌性贫血患者的EPO血清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说明机体的自身调整功能强大,对于临床治疗上EPO的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检测 临床意义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大肠癌多药耐药细胞LoVo/5-FU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学清 卿三华 +3 位作者 杨洋 秦斌 袁玮 夏琼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建立人大肠癌LoVo细胞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机制。方法人大肠癌细 胞系 LoVo在体外经 2.5μg/ml5-氟尿嘧啶(5-FU)作用,成功诱导 LoVo/5-FU耐药细胞株。体... 目的建立人大肠癌LoVo细胞多药耐药细胞株LoVo/5-FU,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机制。方法人大肠癌细 胞系 LoVo在体外经 2.5μg/ml5-氟尿嘧啶(5-FU)作用,成功诱导 LoVo/5-FU耐药细胞株。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它 们对5-FU、丝裂酶素(MMC)、阿霉素(ADM)、顺铂(DDP)、氨甲喋呤(MTX)和阿糖胞苷(AraC)等6种药物的敏感性。 用噻唑蓝(MTT)法、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及结构并绘制出细胞体外生长曲线。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细 胞中P26-Bcl-2的表达。应用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检测5-FU在两种细胞中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LoVo/5-FU 细胞株对5-FU、MMC和ADM均有耐药性,且对5-FU的耐药程度较亲本细胞提高。与亲本细胞相比,耐药细胞株生长 慢,倍增期延长,汇合密度低,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LSAB法提示,LoVo/5-FU细胞的凋亡与P26-Bcl-2过度表达有 关。LoVo细胞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阳性率高于LoVo/5-FU。结论LoVo/5-FU多药耐药细胞株耐药性稳定,在相 同条件下与敏感细胞株LoVo相比,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提示Lo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性 大肠癌 LoVo/5-FU 细胞凋亡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