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姜平 高建华 +1 位作者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0,142,共4页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 目的:阐明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6具防腐和2具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分别进行显微解剖和组织切片,观测面神经额支穿出腮腺的位置点、数目以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的关系。结果:(1)面神经颞支有(2.6±0.8)支,其中额支有(2.1±0.7)支,颞支在耳屏间切迹前(17.6±5.2)、上(7.2±2.3)mm处出腮腺上缘;(2)在颧弓表面,面神经额支与颞浅血管走行在与颞浅筋膜及骨膜结合紧密的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在颞部,颞浅血管浅出至颞浅筋膜的浅面并被其包绕,而额支始终紧贴颞浅筋膜深面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结论:(1)面神经额支是支配额肌的颞支之一,分布到骨性额部即颧额缝以上、冠状缝与颞上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2)在颧弓一颞部的皮下脂肪层与颞浅筋膜之间,或在颧弓骨膜下一颞深筋膜浅层深面解剖分离不易损伤面神经额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颞支 额支 颞浅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一期阴茎再造8例术后13年随访报告 被引量:9
2
作者 于立新 刘小友 +3 位作者 付绍杰 陈林峰 邓文锋 叶桂荣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一期阴茎再造的远期效果。方法对8例应用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行一期阴茎再造的患者术后半年、1年、3年、7年、13年定期随访,观察再造阴茎的颜色、直径、长度、感觉恢复状况、尿流动力学特征以及患者与...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一期阴茎再造的远期效果。方法对8例应用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行一期阴茎再造的患者术后半年、1年、3年、7年、13年定期随访,观察再造阴茎的颜色、直径、长度、感觉恢复状况、尿流动力学特征以及患者与配偶对再造阴茎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再造阴茎不随时间推移出现去色素现象;3年内再造阴茎有缩小、变短趋势,3年后趋于稳定;再造阴茎近端于术后半年开始恢复感觉,至第3年时近端感觉接近正常;远端感觉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速度较慢。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一期阴茎再造远期并发症少,阴茎形态、功能基本上能满足患者及配偶的要求。结论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一期阴茎再造远期效果满意,适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腹股沟-脐胸复合皮瓣一期阴茎再造 阴茎再造 复合皮瓣 髂腹股沟皮瓣 脐胸皮瓣 尿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袁伟伟 罗锦辉 +3 位作者 刘春利 赖晃文 杨传红 陈炳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研究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形成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侧胸腹部皮下分别埋置硅胶膜+滑石粉,滑石粉,硅胶膜,术后不同时期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滑石粉的存在造成组织慢性异物肉芽肿反应,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功能活跃,生成大量胶... 目的研究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形成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侧胸腹部皮下分别埋置硅胶膜+滑石粉,滑石粉,硅胶膜,术后不同时期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滑石粉的存在造成组织慢性异物肉芽肿反应,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功能活跃,生成大量胶原纤维。而硅胶膜对纤维母细胞无明显刺激作用。结论滑石粉是隆乳后纤维包膜挛缩的重要原因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乳术 纤维包膜挛缩 滑石粉 手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平面定位 被引量:13
4
作者 姜平 钟世镇 +1 位作者 徐达传 高建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0,共2页
目的 :通过体表标志线对面神经额支进行平面区域定位 ,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 ,观测跨经耳屏水平线、耳屏点 -外眦连线、耳上基点 -眉外端连线的面神经额支数和位置。结果 ... 目的 :通过体表标志线对面神经额支进行平面区域定位 ,为相关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 ,观测跨经耳屏水平线、耳屏点 -外眦连线、耳上基点 -眉外端连线的面神经额支数和位置。结果 :额支在三条标志线上的分支数及最后支至最前支的位置分别为 :经耳屏水平线 2 .7支 ,耳屏前 2 1.2~ 3 0 .1mm ;耳屏点—外眦连线 6.0支 ,耳屏点前 2 4.5~ 3 9.9mm ;耳上基点—眉外端连线 5 .5支 ,耳上基点前 40 .1mm。结论 :面神经额支的颞部行程可通过体表标志线进行平面区域定位 ,并可针对手术解剖划分为“危险区”和“相对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额支 表面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检测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 被引量:17
5
作者 黎小间 雷涛 高建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检测的简易方法。方法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的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检测的简易方法。方法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的含量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胶原蛋白纤维束,Ⅰ型胶原纤维为黄或红色,呈致密的条束状,显示很强的双折光性;Ⅲ型胶原纤维为绿色的细纤维,散布于Ⅰ型胶原周围,呈疏网状,显示弱的双折光。经图像分析,其中Ⅰ型胶原占(73.95±3.22)%、Ⅲ型胶原占(22.13±3.57)%。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偏振光是一种观察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类型、分布、排列与含量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酸-天狼星红 偏振光法增生性瘢痕 胶原 检测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及Bcl-2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7
6
作者 黎小间 高建华 鲁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31-232,235,共3页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Fas介导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分别...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Fas介导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呈低表达,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强表达。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均呈低表达,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情况下,Fas Mcab能诱导Fas受体表达阳性的细胞凋亡,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却表现为Fas受体高表达而不凋亡,Bcl-2低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不凋亡现象并非Fas受体缺陷或外源性抑制所致,提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Fas受体可能处于无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FAS受体 BCL-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筋膜张肌筋膜瓣修复老年巨型疝8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时安平 陈林峰 +1 位作者 张福民 周占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5-286,共2页
老年人由于生理及病理上的原因,当疝发生时常较易形成巨型疝,对于这些巨型疝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整复修补较为困难,且易于复发。作者自1992~1997年与普外科协作采用带蒂的阔筋膜张肌筋膜瓣修复老年巨型疝8例,效果满意,现... 老年人由于生理及病理上的原因,当疝发生时常较易形成巨型疝,对于这些巨型疝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整复修补较为困难,且易于复发。作者自1992~1997年与普外科协作采用带蒂的阔筋膜张肌筋膜瓣修复老年巨型疝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应用解剖阔筋膜张肌是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疝 老年人 阔筋膜张肌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额支的颧弓上定位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姜平 钟世镇 +1 位作者 徐达传 高建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研究并定位跨经颧弓的面神经额支行程 ,为相关外科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指导。方法 :对 16具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 ,观测跨越颧弓的面神经支的数目和位置。结果 :颧弓下、上缘分别有 2 .4、2 .6支额支跨过 ,对应的跨区分... 目的 :研究并定位跨经颧弓的面神经额支行程 ,为相关外科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指导。方法 :对 16具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 ,观测跨越颧弓的面神经支的数目和位置。结果 :颧弓下、上缘分别有 2 .4、2 .6支额支跨过 ,对应的跨区分别在颞骨颧突的关节结节后 1.6mm至关节结节前 2 .7mm之间的区段、耳门上点前 2 4.0mm至耳门上点前 3 3 .1mm之间的区段。结论 :面神经额支主要跨经颧弓下缘后、中 1/3段 ,颧弓上缘中 1/3段到达额部 ,针对手术解剖可将颧弓分为“危险区”和“相对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测量 面神经 颞支 额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1—6基因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永波 高建华 段红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检测Fas基因外显子1~6,探讨Fas凋亡基因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结构异常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检测15例瘢痕疙瘩标本Fas外显子1~6的基因结构.结果所检测的1 5例瘢痕疙瘩,2例Fas基因外显子6出现电泳条带增多,测序证实... 目的检测Fas基因外显子1~6,探讨Fas凋亡基因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结构异常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检测15例瘢痕疙瘩标本Fas外显子1~6的基因结构.结果所检测的1 5例瘢痕疙瘩,2例Fas基因外显子6出现电泳条带增多,测序证实存在基因突变,为插入突变与点突变的混合型突变,且经同源性分析为一新突变位点.结论少数瘢痕疙瘩病例Fas凋亡基因编码的蛋白无功能可能与其编码跨膜区的基因结构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FAS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Fas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鲁峰 高建华 黎小间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8-229,232,共3页
目的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Fa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瘢痕疙瘩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 目的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Fa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瘢痕疙瘩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Fas蛋白表达均很高,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增生性瘢痕的Fas蛋白表达较低,且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显著。结论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蛋白来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简单,可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诊断 FAS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勇 高建华 赵菲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15-1017,1024,共4页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抗Fas单克隆抗体(mAb)诱导的凋亡,是否能通过正常Fas基因转染使凋亡率得以提高。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人Fas 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之间,以脂质体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抗Fas单克隆抗体(mAb)诱导的凋亡,是否能通过正常Fas基因转染使凋亡率得以提高。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人Fas 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多克隆位点之间,以脂质体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 mAb诱导凋亡;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转基因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 mAb作用后,在形态学上出现典型的细胞核固缩、碎裂;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现特征性的“梯状”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明显增加。对照组未见上述结果。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诱导的凋亡异常,是由于Fas凋亡通道的“上游事件”无功能Fas蛋白造成,与通道下游无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异常可能是Fas基因突变引起,其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基因 基因转染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细胞凋亡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中ras原癌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振富 罗力生 蔡俊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7-448,共2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 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ras p21蛋白缺乏表达。结论 r...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瘢 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ras p21蛋白缺乏表达。结论 ras原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这可能是病理性瘢痕较少癌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基因 基因表达 病理性瘢痕 瘢痕疙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区筋膜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志奇 齐向东 徐达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030-1031,共2页
目的 :明确颞区筋膜的多层次、血液供应、神经分布等情况。方法 :通过 2 0具新鲜头部标本的分组研究 ,利用铸型、透明、造影和显微解剖等方法 ,通过计算机叠加处理 ,由浅入深将颞筋膜分为颞浅筋膜、颞深筋膜浅层和深层[1 ] 。结果 :颞... 目的 :明确颞区筋膜的多层次、血液供应、神经分布等情况。方法 :通过 2 0具新鲜头部标本的分组研究 ,利用铸型、透明、造影和显微解剖等方法 ,通过计算机叠加处理 ,由浅入深将颞筋膜分为颞浅筋膜、颞深筋膜浅层和深层[1 ] 。结果 :颞区筋膜的动脉供应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浅动脉、颞中动脉 ,静脉回流由同名静脉收集于翼丛或下颌后静脉 ,最终注入上颌静脉 ;感觉神经支配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颞浅神经。结论 :颞区筋膜可以单层应用 ,可形成带感觉神经支配的筋膜移植组织 ,也可利用颞浅筋膜、颞深筋膜和帽状腱膜的复合组织 ,增加移植的长度和组织量 ,并灵活地设计用于修复身体各个部位的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筋膜 颞深筋膜 解剖学 动脉 静脉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游离毛囊体外培养及动态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严欣 胡志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进行人发毛囊的体外培养,并对其中后期改变进行形态学、组织学观察。方法将美容除皱术中切除的头皮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游离的毛囊,培养于含血清DMEM培养基中,动态观测毛囊的生长速度及形态学、组织学改变。结果成功进行了人发毛囊... 目的进行人发毛囊的体外培养,并对其中后期改变进行形态学、组织学观察。方法将美容除皱术中切除的头皮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游离的毛囊,培养于含血清DMEM培养基中,动态观测毛囊的生长速度及形态学、组织学改变。结果成功进行了人发毛囊的体外培养,毛囊培养中后期呈退化期改变。结论在含血清DMEM培养基中生长的毛囊易较早进入退化期,简化了游离毛囊的常规病理制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形态学 组织学 体外培养 美容除皱术 头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介导的死亡信号传导研究Ⅰ:Ca^(2+)在Fas介导的死亡通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向东 高建华 +1 位作者 鲁峰 黎小间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 研究和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单抗(FasMcab)诱导产生凋亡的能力,同时探讨Ca2+在其相应死亡信号通道中的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8代后,以FasMcab为处理因素... 目的 研究和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单抗(FasMcab)诱导产生凋亡的能力,同时探讨Ca2+在其相应死亡信号通道中的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8代后,以FasMcab为处理因素作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应用透射电镜证实凋亡现象的发生,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两者凋亡率。同时,应用粘附式细胞仪检测FasMcab作用下胞内Ca2+的变化。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工作浓度以上的FasMcab作用下,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其凋亡率随着单抗浓度的增高不断增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浓度梯度下,均未发生明显凋亡,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在FasMcab作用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Ca2+显著增高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Ca2+无变化。结论 Fas介导凋亡的异常可能是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调控异常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之一,胞内Ca2+产生的障碍可能与其Fas介导凋亡的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 单克隆抗体 病理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中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振富 罗力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F002,共3页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在增生 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 成纤维细...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在增生 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 成纤维细胞中c-myc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 c-myc蛋白表达升高提示存在c-myc原癌基因的激活,c-myc原癌基因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 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 基因表达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C-MYC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肌与帽状腱膜复合组织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7
作者 齐向东 胡志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4-426,共3页
目的 :通过分组进行人类颞区组织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阐明颞区帽状腱膜、颞肌复合组织瓣动力修复晚期面瘫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 1 5具乳胶灌注、1 0 %福尔马林固定的新鲜颞区标本 ,分层进行局部解剖观察 ,精确记录筋膜、肌肉组织的... 目的 :通过分组进行人类颞区组织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阐明颞区帽状腱膜、颞肌复合组织瓣动力修复晚期面瘫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 1 5具乳胶灌注、1 0 %福尔马林固定的新鲜颞区标本 ,分层进行局部解剖观察 ,精确记录筋膜、肌肉组织的血管神经分布。结果 :颞区组织从浅入深分为 :颞浅筋膜、颞深筋膜和颞肌 ,帽状腱膜是颞浅筋膜的向上延伸 ,各层均有独立的神经血管支配 ,并且互相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颞肌的显微解剖显示其有三条独立的血管神经束。结论 :晚期面瘫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 颞筋膜 帽状腱膜 面瘫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肌复合组织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齐向东 胡志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59,共2页
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被医生取用[1,2],常用于肿瘤、创伤、手术等导致的颜面畸形如Conve... 肌复合组织瓣是整形修复外科常选用的组织供区,Muller(1890)首次报道了颞区颅骨瓣修复颅骨缺损,Rubin(1970)则是颞肌瓣的推广和普及者.象原料厂一样,颞肌复合组织瓣广泛被医生取用[1,2],常用于肿瘤、创伤、手术等导致的颜面畸形如Converse和Elliott的全鼻再造[2,3]、Erol全耳或单纯耳廓再造[4~7]、鲁开化等的拇指再造[8]、瘢痕性秃发修复、面瘫矫正、颧骨畸形治疗、眉再造、上下眼睑和口唇缺损的修复以及躯体、四肢瘢痕挛缩的治疗[9~11]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 复合组织瓣 临床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瘤的病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鲁峰 高建华 黎小间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4-96,共3页
瘢痕瘤是目前整形外科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其病因研究也就成了目前整形外科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瘢痕瘤患者的遗传背景、动物模型的建立、成纤维细胞生物活性、胶原代谢异常、以及细胞因子的调控等瘢痕瘤病因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瘢痕瘤 病因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综合修复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黎明 高建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共3页
目的 寻求一种良好的综合修复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方法。方法 联合几种较成熟的修复方法,并加以改进,成为 一种简便的综合修复方法;即上唇唇红缘皮肤条形切除重建唇弓,下唇粘膜瓣瓦合转移修复上唇凹陷畸形;患侧鼻孔基 底皮肤菱形切... 目的 寻求一种良好的综合修复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方法。方法 联合几种较成熟的修复方法,并加以改进,成为 一种简便的综合修复方法;即上唇唇红缘皮肤条形切除重建唇弓,下唇粘膜瓣瓦合转移修复上唇凹陷畸形;患侧鼻孔基 底皮肤菱形切除,鼻小柱及患侧鼻翼脚基底部牵引复位,鼻孔缘“M+T”瓣成形以及鼻内充填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等方 法综合矫正鼻部畸形。结果应用于临床12例,唇鼻畸形得到矫正,外观良好,术后无并发症;随访半年,远期效果好。结 论该复合方法能较满意地矫正中、重度的继发唇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唇畸形 鼻畸形 粘膜瓣 膨体聚四氟乙烯 综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