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抗原阴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热点变异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林裕龙 候金林 +3 位作者 王战会 孙剑 阎丽 骆抗先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52-854,共3页
目的 研究HBV信号肽区热点变异与重症乙型肝炎发生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 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方法检测68例HBeAg阴性的重症乙型肝炎病人(其中急性重肝6例、亚急性重肝38... 目的 研究HBV信号肽区热点变异与重症乙型肝炎发生及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 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方法检测68例HBeAg阴性的重症乙型肝炎病人(其中急性重肝6例、亚急性重肝38 例、慢性重肝24例)及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1862、A1896变异情况。结果 急性重肝的A1896、T1862变异分别 为66.7%(4/6)、0(0/6);亚急性重肝42.1%(16/38)、15.8%(6/38);慢性重肝 25.0%(6/24)、16.7%(4/24);慢性肝炎 45.5%(20/44)、2.3%(1/44)。重症乙型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T1862变异率有显著差异(P<0.01),A1896变异率无显 著差异(P>0.05)。结论 提示T1862变异与乙型肝炎的重症化密切相关。而A1896变异与乙型肝炎重症化进程是否有 关还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前C区热点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HBV E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30苦瓜抗HIV蛋白对细胞内HBeAg表达抑制作用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九平 王临旭 +5 位作者 孙永涛 白雪帆 李谨革 陈伟红 孙利 骆抗先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84,共2页
目的 :研究Mr 为 30 0 0 0的苦瓜抗HIV蛋白 (MAP30 )对 2 .2 .15细胞内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HBVDNA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 2 .2 .15 ,在MAP30存在的情况下培养后 ,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用共聚焦技术定量分析细胞内HBeAg的表... 目的 :研究Mr 为 30 0 0 0的苦瓜抗HIV蛋白 (MAP30 )对 2 .2 .15细胞内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HBVDNA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 2 .2 .15 ,在MAP30存在的情况下培养后 ,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用共聚焦技术定量分析细胞内HBeAg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MAP30培养的细胞内HBeAg荧光量明显减少。结论 :MAP30对 2 .2 .15细胞内HBeAg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MAP30 苦瓜抗HIV蛋白 基因表达 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杂交检测尸检组织中SARS-CoV RNA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庆玲 丁彦青 +14 位作者 候金林 贺莉 黄仲曦 王慧君 蔡俊杰 张进华 张文丽 耿舰 李欣 康伟 杨磊 申洪 李祖国 韩惠霞 陆药丹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检测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病变组织中SARS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的存在和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因SARS死亡患者的肺、脾脏、淋巴结、垂体、胰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胃肠... 目的从分子水平检测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病变组织中SARS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的存在和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因SARS死亡患者的肺、脾脏、淋巴结、垂体、胰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胃肠道、皮肤、脑、肝、肾、血管、四肢横纹肌组织、骨髓、心脏、卵巢、子宫和睾丸等组织的SARS-CoV RNA的表达和定位。结果尸检组织多部位(包括肺泡上皮细胞、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肺内单核/巨噬细胞、脾脏和淋巴结的单核/巨噬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垂体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食道鳞状上皮、胃肠道上皮细胞及胃粘膜壁细胞、皮肤汗腺细胞、大脑神经元细胞、肝细胞、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骨髓早幼粒细胞及小静脉内皮细胞)SARS-CoV RNA阳性。结论SARS-CoV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SARS-CoV在机体的分布情况与冠状病毒受体CD13分布相似;皮肤汗腺、消化道上皮及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SARS-CoV RNA阳性对确定SARS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检测 尸检组织 SARS-CoVRNA 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 SA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TL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胡章勇 章廉 +4 位作者 文维群 张明霞 王燕军 钱毅 骆抗先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检测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淋巴细胞(CIL)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干扰素治疗的 HLA-A2“慢性乙肝患者19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一部分用rHBcAg刺激培养72h后测其上清中IFN-γ含量;另一部分以... 目的:检测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淋巴细胞(CIL)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干扰素治疗的 HLA-A2“慢性乙肝患者19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一部分用rHBcAg刺激培养72h后测其上清中IFN-γ含量;另一部分以HBcAg18-27合成多肽、rHBcAg、rIL-2及经丝裂霉素处理的饲养细胞共同诱导CTL前体扩增,以转染HBV DNA的HepG2细胞(2.2.15细胞)作靶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特异性细胞毒活性,未转染 HBV DNA的 HepG2细胞检测其非特异杀伤活性。结果:在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组,针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PBMC培养上清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部分应答或无应答组差异不明显。无论干扰素-α治疗应答与否,治疗前后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差异不显著。结论:对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的慢性乙肝患者CTL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CTL 干扰素Α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分泌IFN-γ和IL-10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胡章勇 章廉 +4 位作者 文维群 王燕军 张明霞 钱毅 骆抗先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3-614,629,共3页
目的 动态观察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0的影响。 方法 选取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26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rHBcAg刺激下培... 目的 动态观察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0的影响。 方法 选取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26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rHBcAg刺激下培养72 h, 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10含量。结果 未经治疗的CHB患者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生成量无显著差异(P>0.05)。拉米夫定治疗后各时间点,IFN-γ量较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IL-10量减少,在治疗后第1、9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IFN-γ生成量均较治疗前高(P<0.05),而IL-10的生成量仅在完全应答组降低明显(P<0.05)。 结论 对拉米夫定治疗发生完全应答的CHB患者,其Th1细胞应答增强,Th2细胞应答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10 PB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S蛋白S1区多肽与SARS病人血清的免疫反应
6
作者 张嘉杰 吴少瑜 +4 位作者 徐伟 侯金林 王战会 姜世勃 吴曙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89-790,797,共3页
目的 测定根据计算机预测的SARS冠状病毒S蛋白S1区的抗原表位多肽与SARS病人血清的免疫反应,以寻找和确定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中和抗原表位。方法 采用多肽合成仪合成SARS冠状病毒S蛋白S1区的多肽,并用ELISA方法检测合成的多肽与SARS病... 目的 测定根据计算机预测的SARS冠状病毒S蛋白S1区的抗原表位多肽与SARS病人血清的免疫反应,以寻找和确定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中和抗原表位。方法 采用多肽合成仪合成SARS冠状病毒S蛋白S1区的多肽,并用ELISA方法检测合成的多肽与SARS病人血清的免疫反应。结果 合成的8个多肽与SARS病人血清免疫反应的光密度值是其与正常人血清免疫反应的光密度值的1.5~2.6倍。结论 合成的多肽与SARS病人血清的免疫反应较低,提示这些多肽是否为SARS冠状病毒的抗原表位还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SARS 表位 多肽疫苗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刺激物质对原代大鼠肝细胞DNA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常诚 雷姚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44-247,共4页
作者确定了肝刺激因子(HSS)的存在,以及其刺激肝细胞DNA合成效应的作用特点。从作68%肝切除24h后的成年大鼠残留肝中提取HSS,在原代成年大鼠肝细胞无血清培养中可使~3H-TdR掺入升高1.5~3.1倍,效应的表达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 作者确定了肝刺激因子(HSS)的存在,以及其刺激肝细胞DNA合成效应的作用特点。从作68%肝切除24h后的成年大鼠残留肝中提取HSS,在原代成年大鼠肝细胞无血清培养中可使~3H-TdR掺入升高1.5~3.1倍,效应的表达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峰值后,随剂量增加而减弱,但未出现抑制效应。时效关系呈双相反应,第一峰时为24h,第二峰时为48h。放射自显影证实,所掺入的~3H-TdR位于细胞核内,是DNA复制合成的结果,肝细胞从G_1期进入S期的速率K G_1/S为基础状态的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刺激物质 原代培养 肝细胞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