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室结后延伸部形态学特征及与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孟令东 周聊生 +2 位作者 李群 李莹 娄兹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9-551,共3页
目的:研究人房室结双径路,尤其是慢径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取17例尸检心脏包括房室结在内的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2)由冠状窦口向房室结方向在心内膜下注射墨汁0.5 ml,24h后光镜观察墨... 目的:研究人房室结双径路,尤其是慢径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取17例尸检心脏包括房室结在内的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2)由冠状窦口向房室结方向在心内膜下注射墨汁0.5 ml,24h后光镜观察墨汁走向。结果:17例标本均可发现房室结,房室结前向形成房室束(His束),发现47%(8例)有明确向后延伸-左后延伸和右后延伸,35%(6例)仅有右后延伸,1例发现仅有左后延伸,2例未发现有向后延伸。向后延伸由房室结自然延伸而成,其有房室结自然延伸而成,左后延伸朝左行向房间隔,右后延伸行向右,与三尖瓣隔瓣近乎平行,纤维可达冠状窦口附近。结论:房室结后延伸部可能为慢径路,作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慢径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双径路 组织学 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仲昭禄 赵颖馨 +3 位作者 路方红 王舒健 潘慧 李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受试对象286例,其中理想血压组(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 33 kPa)90例,血压正常高值组196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参数将血压正常高值组又分为杓型组103例,非杓型组93例,同时进行crPWV及颈动脉IMT检测。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均值较杓型组升高[(122.00)±9.74)mm Hg vs(11 6.74±8.66)mm Hg,P<0.05]。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各指标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0.01),非杓型组crPWV较杓型组升高[(9.53±1.14)m/s vs(8.38±0.88)m/s.P<0.05],非杓型组IMT较杓型组升高[(0.93±0.11)mm vs(0.81±0.1 2)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是crPWV的影响因素,夜间舒张压下降率、24 h收缩压均值、甘油三酯是IMT的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crPWV及IMT密切相关,血压正常高值者已出现血管结构与弹性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高血压 血管内膜 颈动脉 顺应性 血压监测 便携式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