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运动致灾机制
被引量:
1
1
作者
朱卫兵
郭春雷
+3 位作者
罗讯
柴发英
谢建林
柴毅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结构形式及致灾机制。结果表明:40 m累计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远大于20 m采厚区域,导致后者上方易形成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确定该结构破断运动是造成顶板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模拟结果的验证。根据4个地面钻孔钻进过程中的冲洗液漏失及掉钻情况,发现首采4 m厚油页岩解放层的裂隙发育高度仅为75 m,位于亚关键层2底界;煤二层20,40 m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289,504 m,大致位于亚关键层4和主关键层底界,揭示了不同采厚区域顶板采动裂隙发育差异,进一步证实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的客观存在。结合ZY1地面钻孔内部岩移光纤断点高度变化与大能量事件之间的关联,明确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破断结构运动引发采场强矿压显现的致灾机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非均厚煤层赋存或特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厚开采
特厚煤层
组合悬臂板
顶板灾害
深部开采
内部岩移监测
关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厚煤层上覆煤岩柱下措施巷防冲技术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赫海全
孙振于
+2 位作者
何江
陈同盛
柴彦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6-60,共5页
基于海石湾煤矿6224-1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从动静载方面分析了工作面上覆遗留煤岩柱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得出上覆岩柱形成"T"型空间结构导致应力集中;本工作面、上覆岩柱和两侧采空区悬露顶板垮落将产生较高动载,同时...
基于海石湾煤矿6224-1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从动静载方面分析了工作面上覆遗留煤岩柱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得出上覆岩柱形成"T"型空间结构导致应力集中;本工作面、上覆岩柱和两侧采空区悬露顶板垮落将产生较高动载,同时区域岩层协同运动也将产生强动载影响。由于特厚煤层邻近分层开采,导致不具备从工作面运输巷向岩柱影响区顶板施工深孔爆破防治的技术条件。根据结构特征,设计在岩柱影响区外保护层下沿走向布置专用措施巷,在专用措施巷内向岩柱影响区施工卸压措施。实践验证,该方法对上覆煤岩柱区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好、顶煤冒放率高、效益显著,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特厚煤层
保护层
遗留岩柱
专用措施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顶板高位定向钻孔瓦斯(CO_(2))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
3
3
作者
柴发英
赵龙
张玉生
《中国煤炭》
2023年第4期35-40,共6页
海石湾煤矿是罕见的煤与瓦斯(CO_(2))突出矿井,为进一步降低工作面回风流和上隅角瓦斯(CO_(2))浓度,设计在62241工作面回风巷施工顶板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CO_(2)),以孔代巷,解决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CO_(2))涌出问题;结...
海石湾煤矿是罕见的煤与瓦斯(CO_(2))突出矿井,为进一步降低工作面回风流和上隅角瓦斯(CO_(2))浓度,设计在62241工作面回风巷施工顶板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CO_(2)),以孔代巷,解决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CO_(2))涌出问题;结合“竖三带”理论,对大直径高位定向钻孔最佳布孔范围进行了分析和确定,通过定向钻进技术使钻孔分布在煤层顶板回采断裂带(“O”型圈)内,保障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瓦斯抽采通道。顶板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在平面上的布置距离回风巷10~70 m(控制工作面倾斜长度1/3);高程布置距离煤层顶板16~28 m,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时上隅角和回风流中的瓦斯(CO_(2))浓度。工程应用表明,大直径顶板高位定向钻孔在瓦斯(CO_(2))治理的效果、成本、施工效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高位普通拦截钻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型圈
高位定向钻孔
瓦斯(CO_(2))突出矿井
治理技术
海石湾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运动致灾机制
被引量:
1
1
作者
朱卫兵
郭春雷
罗讯
柴发英
谢建林
柴毅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矿山地震监测工程实验室
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
中国矿业大学
煤
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出处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426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YFC2902101)。
文摘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结构形式及致灾机制。结果表明:40 m累计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远大于20 m采厚区域,导致后者上方易形成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确定该结构破断运动是造成顶板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模拟结果的验证。根据4个地面钻孔钻进过程中的冲洗液漏失及掉钻情况,发现首采4 m厚油页岩解放层的裂隙发育高度仅为75 m,位于亚关键层2底界;煤二层20,40 m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289,504 m,大致位于亚关键层4和主关键层底界,揭示了不同采厚区域顶板采动裂隙发育差异,进一步证实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的客观存在。结合ZY1地面钻孔内部岩移光纤断点高度变化与大能量事件之间的关联,明确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破断结构运动引发采场强矿压显现的致灾机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非均厚煤层赋存或特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均厚开采
特厚煤层
组合悬臂板
顶板灾害
深部开采
内部岩移监测
关键层
Keywords
non-uniform thickness mining
extra-thick coal seam
combination cantilever plate
roof disaster
deep mining
internal rock movement monitoring
key stratum
分类号
TD32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厚煤层上覆煤岩柱下措施巷防冲技术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赫海全
孙振于
何江
陈同盛
柴彦江
机构
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
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
煤
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
煤
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出处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6-6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934007,51634001)。
文摘
基于海石湾煤矿6224-1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从动静载方面分析了工作面上覆遗留煤岩柱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得出上覆岩柱形成"T"型空间结构导致应力集中;本工作面、上覆岩柱和两侧采空区悬露顶板垮落将产生较高动载,同时区域岩层协同运动也将产生强动载影响。由于特厚煤层邻近分层开采,导致不具备从工作面运输巷向岩柱影响区顶板施工深孔爆破防治的技术条件。根据结构特征,设计在岩柱影响区外保护层下沿走向布置专用措施巷,在专用措施巷内向岩柱影响区施工卸压措施。实践验证,该方法对上覆煤岩柱区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好、顶煤冒放率高、效益显著,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特厚煤层
保护层
遗留岩柱
专用措施巷
Keywords
rock burst
extra-thick coal seam
protective seam
remaining rock pillar
special measure roadway
分类号
TD32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顶板高位定向钻孔瓦斯(CO_(2))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
3
3
作者
柴发英
赵龙
张玉生
机构
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
出处
《中国煤炭》
2023年第4期35-40,共6页
文摘
海石湾煤矿是罕见的煤与瓦斯(CO_(2))突出矿井,为进一步降低工作面回风流和上隅角瓦斯(CO_(2))浓度,设计在62241工作面回风巷施工顶板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CO_(2)),以孔代巷,解决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CO_(2))涌出问题;结合“竖三带”理论,对大直径高位定向钻孔最佳布孔范围进行了分析和确定,通过定向钻进技术使钻孔分布在煤层顶板回采断裂带(“O”型圈)内,保障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瓦斯抽采通道。顶板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在平面上的布置距离回风巷10~70 m(控制工作面倾斜长度1/3);高程布置距离煤层顶板16~28 m,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时上隅角和回风流中的瓦斯(CO_(2))浓度。工程应用表明,大直径顶板高位定向钻孔在瓦斯(CO_(2))治理的效果、成本、施工效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高位普通拦截钻孔。
关键词
“O”型圈
高位定向钻孔
瓦斯(CO_(2))突出矿井
治理技术
海石湾煤矿
Keywords
"O"ring
high-level directional drilling
gas(CO_(2))outburst mines
control technology
Haishiwan Coal Mine
分类号
TD712.6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运动致灾机制
朱卫兵
郭春雷
罗讯
柴发英
谢建林
柴毅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特厚煤层上覆煤岩柱下措施巷防冲技术研究
赫海全
孙振于
何江
陈同盛
柴彦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顶板高位定向钻孔瓦斯(CO_(2))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柴发英
赵龙
张玉生
《中国煤炭》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