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窑街煤电集团商品煤气化适应性与经济性分析研究
1
作者 鲜旭红 张军良 卢晓花 《中国煤炭》 2023年第6期105-108,共4页
为拓展窑街煤电集团商品煤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了该集团4个煤矿商品煤的气化适应性,并根据靖远煤电刘化集团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制尿素的工艺流程,结合这4个煤矿商品煤煤质特性指标,对其煤气化制尿素的适应性与经济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 为拓展窑街煤电集团商品煤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了该集团4个煤矿商品煤的气化适应性,并根据靖远煤电刘化集团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制尿素的工艺流程,结合这4个煤矿商品煤煤质特性指标,对其煤气化制尿素的适应性与经济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整体商品煤产品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分析结果表明,4个煤矿生产的商品煤作为靖远煤电刘化集团公司煤气化制化肥用煤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但其中金河煤矿和天祝煤业的精煤以及海石湾煤矿的混煤因价格较高,不具有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煤 煤气化制尿素 技术分析 经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窑街矿区浅层煤系气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杜新锋 袁崇亮 +7 位作者 王正喜 王君得 李世兵 刘敬丹 何秀清 张天国 单元伟 方佳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6,73,共10页
煤系气勘探开发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而且可以缓解我国能源危机,降低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环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依托窑街矿区海石湾井田三采区浅层煤系气开发示范工程,分析窑街矿区煤系气储层特征,探讨煤系气勘探... 煤系气勘探开发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而且可以缓解我国能源危机,降低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环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依托窑街矿区海石湾井田三采区浅层煤系气开发示范工程,分析窑街矿区煤系气储层特征,探讨煤系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表明:井田煤系气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中统窑街群煤系第四岩组(J_(2yj)^(4))的油页岩、油砂岩和第二岩组(J_(2yj)^(2))的油A层、煤二层等特厚产层中;油A层、煤二层气含量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CO_(2)浓度较高,且随着埋深增加而减小;煤二层吸附能力较强,油A层更容易解吸;各层渗透率为油砂岩>油A层>煤二层>油页岩;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脆性指数显示各产层改造难易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油砂岩、油A层、油页岩、煤二层。油页岩有机质丰度4.06%,干酪根类型Ⅱ_(2)–Ⅲ型;油A层有机质丰度43.27%,变质程度呈两极分化,腐泥煤镜质体反射率0.48%~0.53%,腐植煤镜质体反射率0.89%~0.97%;煤二层有机质丰度92.87%,其中镜质组体积分数67.90%,惰质组29.10%,壳质组3.50%,变质程度以肥煤为主,含少量气肥煤。与我国大部分欠压地层相比,各产层储层压力正常,产气潜力大;煤系气开发应优选煤二层、油A层和油页岩;多段分簇、限流法射孔工艺和细砂防滤失、投球暂堵、两高一低(高排量、高砂量、低砂比)的压裂工艺适合于该区致密特厚储层改造,挂泵位置低于煤二层射孔段和重力式螺旋气锚排采工艺可减少CO_(2)的影响,提高排采效率。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井田示范工程产气效果,单井日产气量超过2 000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储层特征 勘探开发 窑街矿区 侏罗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窑街矿区海石湾井田油A层腐泥煤有机质成熟度辨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孝忠 张炳忠 +1 位作者 雷莹 宋艳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80,共7页
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镜质体反射率指标被公认是唯一可对比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指标。为准确测定窑街矿区海石湾井田油A层腐泥煤的有机质成熟度,采集井田钻孔煤岩样品,开展显微镜下显微成分反射光、荧... 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镜质体反射率指标被公认是唯一可对比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指标。为准确测定窑街矿区海石湾井田油A层腐泥煤的有机质成熟度,采集井田钻孔煤岩样品,开展显微镜下显微成分反射光、荧光光学特征观测。测试发现,油A层腐泥煤中存在2种不同特征镜质组,一种为发荧光的镜质组,反射色低、反射率测值低;另一种为不发荧光镜质体,反射色高、反射率测值相对偏高。油A层沉积环境分层明显,上部为腐泥煤,显微成分以藻类体为主,含有大量的黄铁矿,反映深部沼泽强还原环境;下部显微成分以腐泥基质、基质镜质体、角质体为主,相较于上部,藻类体及黄铁矿含量明显降低,反映出其沉积物源发生变化,藻类等低等生物输入比例降低,高等植物物源比例增高,反映为相对较弱的还原环境。根据井田地层沉积环境、油A层腐泥煤显微组成及其与下部煤二层腐植煤的镜质组成熟度对比分析,认为油A层腐泥煤中不发荧光镜质体的反射率能够反映其真实的成熟度,与下部煤二层处于同一变质阶段。研究认识为开展腐泥煤有机质成熟度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当煤岩层中高等植物含量较少,或者与其相邻地层成熟度差异较大时,建议将局部测试结果与整个煤系各煤/岩层进行比对,同时结合其镜质体荧光特征和沉积环境综合判断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街矿区 腐泥煤 有机质成熟度 荧光镜质体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探索与总结 被引量:12
4
作者 窦林名 王永忠 +3 位作者 卢方舟 贺虎 何江 张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运动复杂,应力和能量演化规律特殊,在深部“三高一扰动”影响下,冲击地压防治不容乐观。基于某矿2016年冲击地压事故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防治经验,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发... 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运动复杂,应力和能量演化规律特殊,在深部“三高一扰动”影响下,冲击地压防治不容乐观。基于某矿2016年冲击地压事故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防治经验,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瓦斯突出与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和冲击地压管理详细介绍了该矿7年来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经验。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方面,建立了顶板岩层倾斜悬臂梁模型,揭示了顶、底板覆岩结构破断失稳演化过程,划分了夹持煤体受力状态分区,提出了急倾斜特厚煤层冲击“夹持理论”。瓦斯突出与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方面,基于冲击地压灾害控制解危技术的强度弱化减冲理论,结合原有防突措施体系,提出了既能防冲且对防突有利的解危措施,形成了某矿瓦斯/CO_(2)突出-冲击地压“双防”技术体系,建立了适用于某矿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以钻屑量和瓦斯吸解值验证了瓦斯突出防治的强度保障,同时以加强实施卸压措施工作面的微震事件分布及各能级总频次和能量对比,论证说明了卸压方案防治效果的有效性。冲击地压管理方面,形成了预测评价、监测预警、治理预防、效果检验、安全防护和教育培训“六位一体”综合防治架构,基于《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等各项规定,制定了Q/YJMD-—FC 0104-2022《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第四部分: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急倾斜特厚煤层 冲击“夹持理论” 安全防控 水平分段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运动致灾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卫兵 郭春雷 +3 位作者 罗讯 柴发英 谢建林 柴毅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结构形式及致灾机制。结果表明:40 m累计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远大于20 m采厚区域,导致后者上方易形成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确定该结构破断运动是造成顶板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模拟结果的验证。根据4个地面钻孔钻进过程中的冲洗液漏失及掉钻情况,发现首采4 m厚油页岩解放层的裂隙发育高度仅为75 m,位于亚关键层2底界;煤二层20,40 m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289,504 m,大致位于亚关键层4和主关键层底界,揭示了不同采厚区域顶板采动裂隙发育差异,进一步证实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的客观存在。结合ZY1地面钻孔内部岩移光纤断点高度变化与大能量事件之间的关联,明确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破断结构运动引发采场强矿压显现的致灾机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非均厚煤层赋存或特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厚开采 特厚煤层 组合悬臂板 顶板灾害 深部开采 内部岩移监测 关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特厚突出煤层水力割缝卸压防突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想刚 张世范 +4 位作者 许继宗 张吉福 陈国红 陈玉东 马占海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6,共9页
针对采动形成的高应力煤柱区瓦斯动力灾害防控难题,以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金河煤矿1621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微震分析、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煤柱区的应力演化规律,在分析水力割缝卸压增透原理... 针对采动形成的高应力煤柱区瓦斯动力灾害防控难题,以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金河煤矿1621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微震分析、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煤柱区的应力演化规律,在分析水力割缝卸压增透原理的基础上,优化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卸压增透措施,并对卸压防突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受周边采动影响,16219工作面首分层开切眼及回风巷交叉区域的煤体出现了高应力集中现象;通过对常规掘进与开挖缝槽后掘进2种情况的模拟对比分析,表明开挖缝槽能有效缓解高应力集中区内巷道周边煤体的应力集中状况;针对均一的缝槽尺寸可能导致巷道周边形成小范围应力增高区的现象,进一步优化了高应力集中区的水力割缝参数,合理增加了巷道周边水力割缝钻孔的出渣量。割缝作业实施后,微震监测数据显示大能量事件的占比有所减少、小能量事件的占比增加,煤体的弹性能有所释放,测试煤层残余瓦斯含量降低至4.73 m^(3)/t,表明煤层的突出及冲击危险性均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突出煤层 高应力煤柱区 超高压水力割缝 卸压增透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石湾煤矿煤质特性及产品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鲜旭红 张军良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43,共7页
以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以下简称“海石湾煤矿”)煤为研究对象,对其煤岩学特征、基本煤质特征、煤灰成分、工艺性能、浮沉实验及成焦特性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石湾煤矿煤属于典型侏罗纪煤,作为特低灰、特低硫的... 以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以下简称“海石湾煤矿”)煤为研究对象,对其煤岩学特征、基本煤质特征、煤灰成分、工艺性能、浮沉实验及成焦特性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石湾煤矿煤属于典型侏罗纪煤,作为特低灰、特低硫的配焦煤,可以显著降低配煤的灰分和硫分,同时还可用作高炉喷吹配煤和兰炭用煤,但不适宜用作活性炭用煤和直接液化用煤;原煤是优良的中小型煤粉工业锅炉用煤;原煤和混煤均可作为水泥回转窑用煤和固定床气化原料,不适宜用作流化床气化,但是气流床气化用煤是原煤和混煤样品重要的潜在利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特性 配焦煤 黏结性 成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载煤巷破裂失稳致冲的侧向应力影响规律研究
8
作者 张田录 鞠明和 +1 位作者 卢方舟 朱涵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6-146,共11页
开展集中静载荷型冲击地压研究,对揭示实体煤巷道静载作用下冲击地压事件的发生过程及优化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某煤矿6126−1工作面回风顺槽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失稳破坏为研究背景,通过自主设计的煤巷结构加载系统研究... 开展集中静载荷型冲击地压研究,对揭示实体煤巷道静载作用下冲击地压事件的发生过程及优化巷道支护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某煤矿6126−1工作面回风顺槽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失稳破坏为研究背景,通过自主设计的煤巷结构加载系统研究上覆载荷缓慢迁移叠加过程中侧向应力对煤巷失稳破坏及冲击危险性影响。试验中预设0 MPa、2.2 MPa、4.5 MPa三个侧向应力水平模拟煤巷近场侧压作用,利用声发射和摄像系统捕捉煤巷结构破裂失稳过程,揭示不同侧向应力下煤帮渐进破坏及冲击致灾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静载作用下煤巷与煤样(柱)的失稳冲击过程不同,弹脆性失效煤样在煤巷结构中呈现明显的峰后应变软化特征,导致煤巷结构的冲击倾向性相较于煤样(柱)有所降低,但高侧向应力会显著提升煤巷的冲击危险性。裂纹演化规律也有明显差异,煤帮失效的峰前阶段裂纹模式由最初的拉伸转变为剪切,并在约50%应力峰值剪裂纹占比达到最大;另外,侧向应力越大,峰值前后拉剪裂纹模式转变程度越小,剪切裂纹占比越高。根据研究结果对现场巷道防冲卸压及支护方案进行优化,为类似条件下煤巷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侧向应力 煤巷 声发射 裂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岩层及地表移动机理 被引量:52
9
作者 戴华阳 郭俊廷 +4 位作者 易四海 王更雨 刘爱军 孔拜 邹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09-1115,共7页
以窑街矿区三矿地质条件为原型,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岩层移动机理和地表移动规律。结果表明,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时,浅部开采阶段岩层以应力拱结构控制岩层移动,深部开采阶段岩层以铰接... 以窑街矿区三矿地质条件为原型,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岩层移动机理和地表移动规律。结果表明,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时,浅部开采阶段岩层以应力拱结构控制岩层移动,深部开采阶段岩层以铰接岩梁结构控制岩层移动;根据覆岩破坏形式,将采动岩层移动分为松散岩块区和层状岩层区。揭示了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具有显著的重复开采和变方向传播的特征;随着工作面自上向下逐层布置回采,地表移动盆地具有向顶板侧扩展和下沉值不断累计的特点,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移动盆地。研究结果可为地表及岩层移动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从而指导类似条件下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急倾斜煤层 岩层及地表移动机理 水平分层开采 相似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不稳定松散煤层综放面合理布置形式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贠东风 张袁浩 +5 位作者 陈广平 伍永平 杜荣华 刘柱 雷奇 谷斌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0,共4页
"水平—圆弧—倾斜"切眼布置方式已在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基于长山子煤矿1125大倾角工作面不稳定松散煤层的赋存条件,综合分析了"水平—圆弧—倾斜"切眼布置... "水平—圆弧—倾斜"切眼布置方式已在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基于长山子煤矿1125大倾角工作面不稳定松散煤层的赋存条件,综合分析了"水平—圆弧—倾斜"切眼布置方式的特点、切眼参数的选择和支架与刮板输送机对该种布置方式的适应性以及处于圆弧段上端点支架持续倾倒状况,阐述长山子煤矿大倾角不稳定松散煤层综放面不宜布置"水平—圆弧—倾斜"切眼的原因,提出该面应布置成直线形式并在现场实施,消除了圆弧段支架持续倾倒现象,得出长山子煤矿大倾角不稳定松散煤层工作面合理布置形式为直线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 不稳定松散煤层 长壁综放面 圆弧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斜厚煤层分层与分段放顶煤岩层移动对比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文东 谢俊文 +1 位作者 王更雨 解盘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8-481,共4页
运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水平分段和倾斜分层放顶煤开采引起的围岩移动特征进行了比较.倾斜分层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盆地倾向主断面水平宽度大,而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量小,水平分段开采则相反;倾斜分层开采时,上覆岩层先弯曲... 运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水平分段和倾斜分层放顶煤开采引起的围岩移动特征进行了比较.倾斜分层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盆地倾向主断面水平宽度大,而垂直移动和水平移动量小,水平分段开采则相反;倾斜分层开采时,上覆岩层先弯曲离层,再断裂垮落,易形成铰接结构;水平分段开采时,上覆煤岩易发生巨型块滑动式垮落;倾斜分层开采时,采空区垮落带高度小,水平分段开采时垮落带高度大.倾斜分层开采可以减轻围岩垮落和地表移动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 倾斜分层 水平分段 放顶煤 岩层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夹持煤体型冲击机理及防治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安宁 窦林名 +2 位作者 王正义 解嘉豪 王永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02-3308,共7页
针对目前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动力灾害发生的现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顶底板和煤体3者形成的结构并建立力学模型,认为近直立煤层在顶底板两侧均受到支承压力的夹持挤压,正是这种夹持力构成了冲... 针对目前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条件下动力灾害发生的现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顶底板和煤体3者形成的结构并建立力学模型,认为近直立煤层在顶底板两侧均受到支承压力的夹持挤压,正是这种夹持力构成了冲击力源,经过力学推导,得出表征力源集中程度和发展趋势的关系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开采后夹持煤体的应力分布特征,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工作面水平直至下方约70 m深度的煤体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夹持煤体的增压区才是发生动力灾害的直接危险源。基于分析结果,在工作面巷道进行顶底板预裂和煤体卸压爆破等原有卸压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在夹持煤体中掘进爆破卸压巷的防治方案,为近直立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灾害防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特厚煤层 水平分段开采 夹持煤体 冲击矿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上覆煤岩柱下措施巷防冲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赫海全 孙振于 +2 位作者 何江 陈同盛 柴彦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6-60,共5页
基于海石湾煤矿6224-1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从动静载方面分析了工作面上覆遗留煤岩柱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得出上覆岩柱形成"T"型空间结构导致应力集中;本工作面、上覆岩柱和两侧采空区悬露顶板垮落将产生较高动载,同时... 基于海石湾煤矿6224-1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从动静载方面分析了工作面上覆遗留煤岩柱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得出上覆岩柱形成"T"型空间结构导致应力集中;本工作面、上覆岩柱和两侧采空区悬露顶板垮落将产生较高动载,同时区域岩层协同运动也将产生强动载影响。由于特厚煤层邻近分层开采,导致不具备从工作面运输巷向岩柱影响区顶板施工深孔爆破防治的技术条件。根据结构特征,设计在岩柱影响区外保护层下沿走向布置专用措施巷,在专用措施巷内向岩柱影响区施工卸压措施。实践验证,该方法对上覆煤岩柱区冲击地压的防治效果好、顶煤冒放率高、效益显著,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特厚煤层 保护层 遗留岩柱 专用措施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费巨云 郑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69,74,共5页
为了揭示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矿压的致灾原因,以窑街三矿5521-21工作面为对象,针对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和采掘条件,基于冲击动力来源,分析发现动静载荷叠加效应是5521-21工作面发生冲击矿压的关键。以此提出了通过煤体卸压爆破... 为了揭示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冲击矿压的致灾原因,以窑街三矿5521-21工作面为对象,针对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和采掘条件,基于冲击动力来源,分析发现动静载荷叠加效应是5521-21工作面发生冲击矿压的关键。以此提出了通过煤体卸压爆破、底煤卸压爆破、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和顶板深孔预裂爆破等防治措施,通过检验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特厚煤层 水平分段开采 冲击矿压 动静载荷 卸压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宝红沙梁煤矿风化煤腐植酸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田录 袁恺 戚继球 《中国煤炭》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以天宝红沙梁煤矿风化煤为原料并从中提取腐植酸,详细分析了影响萃取率的主要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以腐植酸萃取率为指标,考察了提取剂种类、浓度、浸泡时间、固液比等因素对腐植酸萃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风化煤中提取游... 以天宝红沙梁煤矿风化煤为原料并从中提取腐植酸,详细分析了影响萃取率的主要因素,用以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以腐植酸萃取率为指标,考察了提取剂种类、浓度、浸泡时间、固液比等因素对腐植酸萃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风化煤中提取游离腐植酸时,选用稀HCl和NaOH效果较好,且当稀HCl浓度为1.70 mol/L、NaOH浓度为1.12 mol/L、稀HCl浸泡时间约4 h、NaOH浸泡时间约11 h、风化煤与稀HCl固液比为2∶25时,为天宝红沙梁煤矿风化煤提取腐植酸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煤 腐植酸 萃取率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瓦斯(CO_(2))突出急倾斜煤层灾害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崇亮 鲜旭红 柴喜勤 《中国煤炭》 2022年第S02期180-186,共7页
针对窑街煤电集团三矿急倾斜特厚煤层和煤与瓦斯(CO_(2))突出的特征,阐述了该矿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调整、总结形成的特有的煤与瓦斯(CO_(2))治理模式——“三矿模式”:区域治理采用“底板岩石大巷抽采+上区段保护层泄压开采+顶板爆破... 针对窑街煤电集团三矿急倾斜特厚煤层和煤与瓦斯(CO_(2))突出的特征,阐述了该矿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调整、总结形成的特有的煤与瓦斯(CO_(2))治理模式——“三矿模式”:区域治理采用“底板岩石大巷抽采+上区段保护层泄压开采+顶板爆破卸压+穿层钻孔抽采+井下定向钻孔抽采+地面‘L’型压裂抽采区域瓦斯与CO_(2)治理技术”;局部治理采用“顺层钻孔抽采+石门揭煤抽采技术”的综合治理模式,有效解除了工作面煤与瓦斯(CO_(2))突出危险,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此模式可为类似条件下煤层开采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CO_(2))突出 穿层钻孔 区域治理 局部治理 急倾斜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石湾煤矿地面抽采煤层气提氦技术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存顺 卢晓花 +2 位作者 白洪灏 张军良 袁恺 《中国煤炭》 2023年第12期105-111,共7页
根据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地面抽采煤层气中含有较高浓度氦气(He)和二氧化碳气(CO_(2))的特点和煤层气组成特性,采用两级变压吸附工艺进行脱碳提氦实验研究。考察了抽采的不同浓度煤层气(混合气)在不同吸附时长、不同吸附压... 根据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地面抽采煤层气中含有较高浓度氦气(He)和二氧化碳气(CO_(2))的特点和煤层气组成特性,采用两级变压吸附工艺进行脱碳提氦实验研究。考察了抽采的不同浓度煤层气(混合气)在不同吸附时长、不同吸附压力情况下,产品气中氦气浓度和氦气回收率、二氧化碳脱除的效果,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变压吸附条件。研究表明,变压吸附工艺既可富集回收煤层气中的甲烷(CH_(4))又可富集回收He,为将来相关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氦气 变压吸附 分离实验 富集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SO-LSTM的井下动目标位置预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红尧 房彦旭 +3 位作者 吴钰晶 吉正平 赫海全 鲜旭红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提升井下人员定位精度能够加强矿山安全监测,最大程度保障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现有测距类算法受现场环境影响致使定位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PSO-LSTM的定位模型,应用于井下动目标的位置预测。采用LSTM构建指纹定位模型,通过... 提升井下人员定位精度能够加强矿山安全监测,最大程度保障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针对现有测距类算法受现场环境影响致使定位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PSO-LSTM的定位模型,应用于井下动目标的位置预测。采用LSTM构建指纹定位模型,通过UWB无线模块采集距离信息以构建距离-位置指纹关系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对PSO-LSTM模型进行训练,最后将训练好的模型进行目标轨迹预测。为比较不同改进策略对PSO的提升效果,对比了混沌映射随机初始化种群位置、非线性惯性权重递减、非对称优化学习因子和适应度函数优化4种改进策略,实验证明改进的PSO优化算法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好。为验证IPSO-LSTM的定位效果,以平均定位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将IPSO-LSTM模型与Chan算法、PSO-LSTM模型、LSTM神经网络、SSA-LSTM模型和GWO-LSTM进行对比,结果显示,IPSO-LSTM定位模型的平均定位误差为30 mm,相对传统Chan算法、LSTM、PSO-LSTM模型分别提升了76%、49%、24%。为降低局部误差偏大的现象,采用中值滤波对输入信息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定位精度。研究对进一步提高现有井下动目标定位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动目标 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IPSO-LSTM模型 平均定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漏磁检测的钢绳芯输送带励磁结构优化设计
19
作者 王红尧 申志刚 +2 位作者 吉正平 王善顺 赫海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4,共6页
为提高钢绳芯输送带无损检测装置的励磁效果,提出了一种将轴向励磁和径向励磁相结合的励磁装置结构,基于理论模型和有限元分析对新励磁结构关键参数做了优化设计。仿真结果显示,优化设计后,新励磁结构相较于传统结构增加了钢绳芯内部磁... 为提高钢绳芯输送带无损检测装置的励磁效果,提出了一种将轴向励磁和径向励磁相结合的励磁装置结构,基于理论模型和有限元分析对新励磁结构关键参数做了优化设计。仿真结果显示,优化设计后,新励磁结构相较于传统结构增加了钢绳芯内部磁感线密度,钢绳芯输送带最大磁化强度提高约4.18%,饱和励磁长度提高约21.28%,励磁效果优于传统励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绳芯输送带 漏磁检测 无损检测 励磁结构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半焦基矿物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晓花 周存顺 +1 位作者 朱应龙 张军良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将油页岩半焦进行碳化后生产出的矿物生物炭与秸秆生物炭进行理化性能对比分析,并在甘肃省马军坪、张掖、白银3地的试验田进行了相关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生物炭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小、具有一定疏水性,与秸秆生物炭类似,含有较... 将油页岩半焦进行碳化后生产出的矿物生物炭与秸秆生物炭进行理化性能对比分析,并在甘肃省马军坪、张掖、白银3地的试验田进行了相关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生物炭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小、具有一定疏水性,与秸秆生物炭类似,含有较高的养分,作为土壤改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壤肥力,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及保水能力,作为农业或其他工业产品原料安全可行;在碱性土壤中施用后,会对土壤酸碱度下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增施矿物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水溶性钙含量,可为矿物生物炭在甘肃省不同属性土壤改良、农田种植中规模化应用、构建高标准高质量农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半焦 矿物生物炭 理化指标 土壤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