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密封舱热舒适性评价
1
作者 陈灵 赵亮 +3 位作者 金宇 刘炳清 曹剑峰 满广龙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9年第1期22-26,共5页
基于在轨飞行数据,采用PMV(predicted mean vote)方法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密封舱热舒适性进行评价,获得了密封舱热舒适性值;并将其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密封舱热舒适性进行比... 基于在轨飞行数据,采用PMV(predicted mean vote)方法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密封舱热舒适性进行评价,获得了密封舱热舒适性值;并将其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密封舱热舒适性进行比较,分析热舒适性差异存在的原因,以及密封舱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舱壁温度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对热舒适性影响最为明显。本研究可为后续载人航天器密封舱热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宫二号 密封舱 热舒适性 PMV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流CCD器件散热与精密控温技术 被引量:12
2
作者 童叶龙 李国强 +1 位作者 余雷 耿利寅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4年第5期46-53,共8页
为保证空间相机CCD器件处于较小的温度波动范围,根据焦面组件的结构特点,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对空间相机大功率CCD器件的散热方法和精密温度控制策略作了初步研究。首先介绍了大功率CCD器件的热设计要求,分析了大功率CCD器件热控设计特... 为保证空间相机CCD器件处于较小的温度波动范围,根据焦面组件的结构特点,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对空间相机大功率CCD器件的散热方法和精密温度控制策略作了初步研究。首先介绍了大功率CCD器件的热设计要求,分析了大功率CCD器件热控设计特点,提出了采用微型热管的技术途径解决小空间、高热流密度器件的热量收集与排散方案,采用了基于积分分离式PI控制的电加热主动控温策略。热分析结果表明,热控方案可以满足CCD器件的散热需求以及±0.2℃的高精度、高稳定度温度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耦合器件 热量排散 精密温度控制 空间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探测RTPV高温多层隔热技术研究
3
作者 苏生 艾素芬 +4 位作者 邱家稳 宋馨 田岱 马彬 曹亚茹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2-468,共7页
RTPV作为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高效率核电源,其高温隔热技术是影响系统热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基于陶瓷点阵间隔层、钼箔反射屏的新型高温多层隔热组件,对比了烧结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大气等离子喷涂等陶瓷点阵制备工艺,优选... RTPV作为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高效率核电源,其高温隔热技术是影响系统热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基于陶瓷点阵间隔层、钼箔反射屏的新型高温多层隔热组件,对比了烧结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大气等离子喷涂等陶瓷点阵制备工艺,优选出大气等离子喷涂法,成功在钼箔表面制备了直径1.5 mm、厚度0.1 mm、间距15 mm的ZrO2颗粒点阵,并将其作为高温多层的1个单元。仿真结果显示,氧化锆陶瓷点阵高温多层隔热组件的瞬态与稳态隔热性能均优于传统高温多层隔热组件,且具有在小尺寸下边缘漏热小、不产生多余物、长期耐受1000℃高温的特点,可满足深空探测同位素热光伏电源的隔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点阵间隔层 钼箔反射屏 高温多层隔热 同位素热光伏 深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大功率热源两相温控系统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庆志 杨昌鹏 +1 位作者 徐侃 赵欣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110,共7页
为解决未来空间应用中大功率热源带来的温控问题,提出了集微槽道蒸发器、相变装置和热辐射器在内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热排散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仿真工作,对流体回路运行特性和温控能力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反映了大功率热源... 为解决未来空间应用中大功率热源带来的温控问题,提出了集微槽道蒸发器、相变装置和热辐射器在内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热排散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仿真工作,对流体回路运行特性和温控能力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反映了大功率热源短时工作条件下两相流体回路温度、饱和压力和干度的变化特征,两相流体回路工作特性符合设计预期,60 kW分布式大功率热源峰值温度能够控制在70℃以下。对泵驱动能力过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泵驱动能力过剩导致两相回路系统温差增大的结论。分析了蒸发器和相变装置换热性能对温控系统的影响。蒸发器换热性能降低后,热源温度将超出要求范围;相变装置换热性能降低后,泵可能受到气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热源 两相流体回路 系统仿真 驱动能力过剩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热控分系统的一种能源管理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卢威 陈忠贵 +1 位作者 范含林 庞波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3-57,共5页
针对大型复杂航天器热控分系统在轨电能源消耗出现较大波动以及峰值功率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总功率和温度二元参数耦合进行热控制的新型技术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热控电能源消耗值的实时统计监测来顶层控制热控用电部件(如电加热器)... 针对大型复杂航天器热控分系统在轨电能源消耗出现较大波动以及峰值功率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总功率和温度二元参数耦合进行热控制的新型技术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热控电能源消耗值的实时统计监测来顶层控制热控用电部件(如电加热器)的工作状态,使热控电能源消耗值稳定在控制目标值附近,实现热控能源消耗的低值化和稳定化。将其应用到北斗三号IGSO卫星热控分系统中,在轨飞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热控用电峰值并减小功率波动,热控峰值功率降低290~360 W,热控总功率波动由±500 W减小到约±100 W。整星能源消耗亦趋于平稳且低值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热控 能源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探测器月夜生存热控技术及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苗建印 何江 张红星 《中国航天》 2015年第11期14-18,共5页
一、前言 2013年12月14曰,我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虹湾地区,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月表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由于月球表面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长周期的月夜和深低温环境,将对探测器的生存带来严峻... 一、前言 2013年12月14曰,我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虹湾地区,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月表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由于月球表面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长周期的月夜和深低温环境,将对探测器的生存带来严峻考验。月夜生存的关键是保证探测器内部仪器设备维持在其低温生存温度限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器 热控技术 展望 低温环境 月球表面 低温生存 仪器设备 长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研究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子天 付振东 +3 位作者 苗建印 杨琦 吴琪 杨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 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建立月球基地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活动的趋势,采用基于跨临界CO_(2)热泵的热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具备降低辐射器面积和热控系统重量的应用潜力。对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具备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包括实现辐射器高效散热、热泵系统更高性能系数、压缩机体积更小等。同时指出了跨临界CO_(2)热泵空间应用存在的难题,包括现有热力学模型无法适应空间应用、热泵在低/微重力下油气分离效率低等。基于现存的难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指导跨临界CO_(2)热泵的后续研究及空间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热泵 月球基地 COP 航天器热控制 油气分离 低/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路热管控温精度影响分析与毛细极限预测
8
作者 方泽农 刘畅 +3 位作者 张传强 徐亚威 张红星 苗建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88-3793,共6页
环路热管具备无振动、传热能力强、控温精度高、传输距离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平台和载荷的热控制领域。控温精度和传热极限作为环路热管的关键性能参数,是环路热管设计和应用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姿态和控温点位置对环路热管控... 环路热管具备无振动、传热能力强、控温精度高、传输距离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平台和载荷的热控制领域。控温精度和传热极限作为环路热管的关键性能参数,是环路热管设计和应用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姿态和控温点位置对环路热管控温精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重力条件下环路热管姿态会影响储液器内气液分布。当储液器控温点处于饱和蒸气区时,控温精度达到±0.2℃,优于控温点处于纯液相区(±0.6℃)。同时,通过分析毛细芯内气液分布,对环路热管毛细极限预测模型进行修正。通过实验验证,修正后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环路热管的毛细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储液器 控温精度 毛细极限 气液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 K空间深低温热传输系统性能天地差异
9
作者 郭元东 刘思学 +3 位作者 张红星 苗建印 赵建福 林贵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1,共8页
为了解决空间红外探测系统的深低温散热问题,保证红外探测器的低温工作环境,基于脉冲管制冷机和深冷环路热管,设计研制了一套35 K温区的深低温获取与热传输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一套35 K温区氖工质深冷环路热管、两台35 K温区脉冲管制冷机... 为了解决空间红外探测系统的深低温散热问题,保证红外探测器的低温工作环境,基于脉冲管制冷机和深冷环路热管,设计研制了一套35 K温区的深低温获取与热传输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一套35 K温区氖工质深冷环路热管、两台35 K温区脉冲管制冷机、一台150 K温区脉冲管制冷机、隔热冷屏、测温/加热组件、控制系统等组成.完成了地面单机级、整星级热真空测试,并于2020年完成空间飞行测试.在地面单机试验中开展了水平姿态和逆重力恶劣姿态下的传热测试,保证了空间微重力下必定能稳定工作;整星级测试验证了系统在卫星平台散热工况下的工作特性,空间飞行测试获得了系统的空间微重力下的工作性能.本文分析了系统在上述不同阶段的热性能,包括超临界启动特性,稳态运行性能等,验证了相关设计的正确性,重点对比了不同阶段的性能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集成系统 环路热管 脉冲管制冷机 传热性能 飞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半物理仿真技术研究
10
作者 刘东晓 宁献文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4期414-420,共7页
鉴于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全物理试验验证涉及的高成本、高风险,以及大气环境下等效模拟空间辐射散热行为存在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架构。通过空间热模型代替部分物理实物,结合单相流体回... 鉴于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全物理试验验证涉及的高成本、高风险,以及大气环境下等效模拟空间辐射散热行为存在的挑战,提出一种基于CAN总线的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架构。通过空间热模型代替部分物理实物,结合单相流体回路辐射器地面常压等效验证方法,实现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在线快速、可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工况下,系统控温精度普遍可以达到±0.5℃;常规PID控制策略与神经元PID控制策略的控温性能差别不大;短期瞬态高热流冲击对主回路控温点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研究可为空间泵驱单相流体回路控制系统开发与验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流体回路 辐射器 散热 热模型 半物理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变传热技术的空间瞬时大热耗载荷级联散热设计
11
作者 李新 韩新民 +6 位作者 何书通 刘万发 黄金印 彭方汉 王录 孟繁孔 何江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1,共9页
针对空间千瓦级瞬时大热耗载荷的散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平板蒸汽腔(Vapor Chamber,VC)+相变装置(Phase Changed Material,PCM)+环路热管(Loop Heat Pipe,LHP)"的一体化通用级联散热设计方法。以被动控温为主,采用当量导热系数... 针对空间千瓦级瞬时大热耗载荷的散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平板蒸汽腔(Vapor Chamber,VC)+相变装置(Phase Changed Material,PCM)+环路热管(Loop Heat Pipe,LHP)"的一体化通用级联散热设计方法。以被动控温为主,采用当量导热系数大于2000W/(m·K)的VC强化传热,进而通过3D打印的导热蜂窝结构PCM强化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以某瞬时热耗达3000W的空间载荷为例进行散热设计,通过热分析和热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热源45s和60s工作时间内最大温升分别为12.5℃和19.6℃,温度控制在10~40℃的范围内;修正后的热分析模型与热试验结果对比,绝对误差为1℃左右,相对误差为4.85%。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可为同类空间千瓦级瞬时大热耗载荷的热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瞬时大热耗 相变 一体化 散热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块化自适应热控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红阳 赵欣 +2 位作者 王德伟 徐侃 张加迅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6,共8页
针对现有的两种热控技术体系尚不满足未来航天器要求的在轨服务能力,文章结合热控单项技术在可维修、自适应方向的发展现状,从系统层面和热量的收集、传输、排散各环节对潜在的可维修热控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出新... 针对现有的两种热控技术体系尚不满足未来航天器要求的在轨服务能力,文章结合热控单项技术在可维修、自适应方向的发展现状,从系统层面和热量的收集、传输、排散各环节对潜在的可维修热控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构建出新的"模块化自适应热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基于热总线,主动热控装置、设备的适应性和鲁棒性更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更换、可修复、可重构和可补充4种热控系统在轨维护类型,并初步研究了各类型的实施方案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 自适应控制 热控技术体系 可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空间站”载荷机柜热控设计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德伟 于新刚 +3 位作者 范宇峰 刘东晓 孟繁孔 程大义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国际空间站"(ISS)为开展空间载荷试验,设计了载荷机柜(ISPR)作为试验平台。文章以ISS载荷机柜热控设计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热控设计的特点及关键技术。针对我国正在开展的载荷机柜热控设计,提出了热控接口标准化,热... "国际空间站"(ISS)为开展空间载荷试验,设计了载荷机柜(ISPR)作为试验平台。文章以ISS载荷机柜热控设计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热控设计的特点及关键技术。针对我国正在开展的载荷机柜热控设计,提出了热控接口标准化,热控设计模块化,热控、载荷、结构设计一体化及热控设计可重构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空间站” 载荷机柜 热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表面热环境对航天器热控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冰强 向艳超 +3 位作者 薛淑艳 郑凯 钟奇 张有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2,共8页
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时还将与火星表面航天器发生对流换热。热设计时难以直接评估对流、辐射和导热三种换热对航天器的影响,从而确定主要的控温途径。在调研火星表面辐射、大气等热环境的基础上,从线性化传热系数... 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和散射作用,同时还将与火星表面航天器发生对流换热。热设计时难以直接评估对流、辐射和导热三种换热对航天器的影响,从而确定主要的控温途径。在调研火星表面辐射、大气等热环境的基础上,从线性化传热系数和对流辐射比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辐射、对流和导热对航天器的影响。器表辐射传热系数随光学属性和温度的变化范围为0.3~1.4 W/(m^(2)·℃),对流传热系数随风速变化为0.2~1.5 W/(m^(2)·℃),器内导热传热系数可控制在0.25 W/(m^(2)·℃)以下。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较火星表面和天空辐射而言是主要外热源,航天器表面的辐射和对流换热为两条并联换热途径,两者均可成为主要换热途径,器内导热传热是控制航天器内外隔热的主要可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热环境 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 导热换热 航天器热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精密控温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15
作者 童叶龙 李国强 耿利寅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航天器精密控温技术是目前航天器热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器、尤其是光学遥感卫星对精密热控的需求极为迫切。文章通过简明扼要的机理分析,获取了影响航天器控温性能的主要因素:热控设计、控温周期、可分辨的加热时间、加热控制方式... 航天器精密控温技术是目前航天器热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器、尤其是光学遥感卫星对精密热控的需求极为迫切。文章通过简明扼要的机理分析,获取了影响航天器控温性能的主要因素:热控设计、控温周期、可分辨的加热时间、加热控制方式、测温精度、控温算法。在此基础上,着重调研和综述了国际上航天器控温算法选用及控温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控温系统设计方法、控温算法、控温策略及控温系统性能验证方面指出了中国在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对中国航天器精密控温技术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积极开展PI控制在航天器精密控温上的应用、基于被控对象热特性的控温系统设计方法及体现高精度控温策略的精确热分析技术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遥感卫星 精密温度控制 控温算法 控温系统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高稳定结构的热控设计及验证 被引量:6
16
作者 童叶龙 李一凡 +3 位作者 赵欣 史海涛 林文竹 肖朋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6,共6页
高稳定结构对温度场的稳定性、均匀性有较高要求,为达到在轨温度场精稳控制,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导热柔性材料的分区控温设计方法,采用面内导热系数达750W/(m·K)的柔性石墨材料,进行了二维均温扩热,增强结构自身导热能力,减小温... 高稳定结构对温度场的稳定性、均匀性有较高要求,为达到在轨温度场精稳控制,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导热柔性材料的分区控温设计方法,采用面内导热系数达750W/(m·K)的柔性石墨材料,进行了二维均温扩热,增强结构自身导热能力,减小温度梯度;强化隔热设计,减小外部热扰动对温度场的影响。以某测绘卫星载荷适配结构为例,进行了分析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全生命周期内,载荷适配结构核心部件温度控制在20.0~24.5℃范围内,温度波动≤0.4℃,温度梯度≤4℃,同时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可为有高精度控温需求的部件的热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高稳定结构 热设计 高导热石墨材料 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热控设计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孟繁孔 陈灵 +4 位作者 王帅 来霄毅 刘炳清 赵亮 范含林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1,共12页
文章针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过程气动热环境和返回舱传热特性,建立了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动态耦合传热集总参数模型,能够描述返回舱防热层内侧蜂窝板、舱体、设备和舱内空气间的导热、对流及辐射动态耦合换热过程。文章应用该模型... 文章针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过程气动热环境和返回舱传热特性,建立了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动态耦合传热集总参数模型,能够描述返回舱防热层内侧蜂窝板、舱体、设备和舱内空气间的导热、对流及辐射动态耦合换热过程。文章应用该模型对典型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热环境下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热烧蚀层内侧铝蜂窝板表面包覆多层隔热材料、增强舱外设备与返回舱壁热耦合、降低设备表面红外发射率等返回舱热控优化设计措施。热控优化措施应用于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并通过首次在轨飞行验证,在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结构、空气、设备等各项温度指标均满足指标要求,验证了返回舱热控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返回式航天器热控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载人飞船 返回舱 气动热 热控 热防护 航天返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三线阵相机精密热控设计及试验 被引量:8
18
作者 江利锋 傅伟纯 陈建新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7-473,共7页
以某遥感卫星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组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卫星顶部构架、相机支架以及相机进行一体化同步控温设计,并在国内首次采用"隔热/导热复合多层材料组件"结合精密控温回路设计、高精度控温仪等技术手段,满足了相机精... 以某遥感卫星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组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卫星顶部构架、相机支架以及相机进行一体化同步控温设计,并在国内首次采用"隔热/导热复合多层材料组件"结合精密控温回路设计、高精度控温仪等技术手段,满足了相机精密热控指标要求。在热平衡试验中,通过组合体不同状态的试验工况设置,验证了透镜最大径向温差<0.2℃、轨道周期内径向温差的稳定度<0.1℃的设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阵相机 热控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轨道星敏感器热控设计及在轨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昌鹏 赵欣 辛强 《航天器工程》 2013年第6期59-64,共6页
倾斜轨道卫星星敏感器空间外热流复杂多变,同时兼具内功率集中、热容小等特点,这为星敏感器的热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文章以某临界倾角轨道卫星星敏感器热设计为背景,在详细外热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倾斜轨道星敏感器热设计方案... 倾斜轨道卫星星敏感器空间外热流复杂多变,同时兼具内功率集中、热容小等特点,这为星敏感器的热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文章以某临界倾角轨道卫星星敏感器热设计为背景,在详细外热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倾斜轨道星敏感器热设计方案,利用热分析软件Thermal Desktop对此热控系统进行了具体的热分析。星敏感器在轨遥测温度在-19.8^-5.1℃之间,满足温度指标要求,表明星敏感器热设计合理、有效,可为今后倾斜轨道星敏感器热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在轨遥测数据对星敏感器热分析模型进行修正,得出入轨初期星表主要热控涂层退化约为50%的结果,这对于分析近地轨道卫星在轨温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轨道 星敏感器 热设计 在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深低温热管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20
作者 何江 苗建印 +3 位作者 张红星 崔丽萍 王录 丁汀 《真空与低温》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未来空间天文观测和科学探测任务、大型长期空间任务以及空间超导技术的应用需要深低温系统提供支撑。深低温系统主要包括深低温获取技术和深低温热传输技术。总结了以深低温槽道热管、深低温环路热管、深低温柔性热管、深低温脉动热管... 未来空间天文观测和科学探测任务、大型长期空间任务以及空间超导技术的应用需要深低温系统提供支撑。深低温系统主要包括深低温获取技术和深低温热传输技术。总结了以深低温槽道热管、深低温环路热管、深低温柔性热管、深低温脉动热管为代表的四类典型深低温热传输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空间搭载验证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低温热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深低温 热管技术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