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宇昌 《空间电子技术》 2017年第5期52-58,共7页
未来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而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将有希望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而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实现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在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日本技术研究情况,主要是日本宇宙... 未来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而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将有希望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而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是空间太阳能电站实现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在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日本技术研究情况,主要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EA)、日本不载人空间实验系统研究开发机构(USEF)和三菱电机公司的空间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对国内未来发展空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启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无线能量传输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表面处理技术最新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强强 崔万照 +1 位作者 杨晶 胡天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4,共12页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基本物理机理;然后总结了当前主流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并给出各自应用于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时的限制.针对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的特殊问题,综述了国内近5年来在表面处理法抑制微放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微放电抑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 微放电抑制 表面处理 陷阱结构 表面镀膜 微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验证方案设计 被引量:15
3
作者 董亚洲 董士伟 +4 位作者 王颖 付文丽 李小军 高式昌 韦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8,共8页
微波能量传输技术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均集中在各单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缺乏针对SSPS系统特点的全面优化设计。文章根据SSPS的工作模式给出了全面验证空间太阳能电... 微波能量传输技术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均集中在各单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缺乏针对SSPS系统特点的全面优化设计。文章根据SSPS的工作模式给出了全面验证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的验证系统方案设计,对收发天线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利用了幅度近似高斯分布的发射阵列场分布设计和低反射的接收整流阵列设计,以高精度来波方向测量和高精度移相控制为波束指向控制的技术途径。对验证系统的波束收集效率进行了分析,收集效率可达94.2%,比传统均匀分布系统高出17.6%。验证系统可从系统规模缩比、波束扫描范围、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整流天线处功率密度、反向波束控制方法等方面模拟SSPS微波能量传输工作模式,推动SSPS系统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微波能量传输 场分布 整流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微波部件多载波无源互调分析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5
4
作者 魏焕 王新波 +1 位作者 白鹤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无源互调是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卫星载荷技术向更高功率、宽频段、高灵敏度接收方向发展,无源互调对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用的双载波分析评价无源互调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复杂载荷通信系统,提出确定多载波无源互调分... 无源互调是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卫星载荷技术向更高功率、宽频段、高灵敏度接收方向发展,无源互调对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用的双载波分析评价无源互调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复杂载荷通信系统,提出确定多载波无源互调分布类型分析与计算方法,采用非线性模型计算多载波无源互调功率电平。通过对TNC双阴连接器的分析计算可得到接收频带内产生3个互调频率点,对比非线性模型计算的互调功率电平与多载波实验测量的互调功率电平,3个互调频率点最大误差小于5dB。分析方法有助于大功率微波部件多载波无源互调分析,可为多载波无源互调测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微波部件 无源互调 多载波 分布类型 非线性模型 功率电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ughan模型二次电子能谱对空间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娜 崔万照 +1 位作者 王瑞 白春江 《空间电子技术》 2021年第2期23-26,共4页
航天领域的微放电效应是严重影响星载微波部件性能和安全的瓶颈问题之一。以空间微波部件微放电阈值仿真中广泛使用的Vaughan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平行平板传输线和同轴传输线两种典型微波结构为例,研究了Vaughan模型的二次电子能量分布对... 航天领域的微放电效应是严重影响星载微波部件性能和安全的瓶颈问题之一。以空间微波部件微放电阈值仿真中广泛使用的Vaughan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平行平板传输线和同轴传输线两种典型微波结构为例,研究了Vaughan模型的二次电子能量分布对微放电阈值的影响规律,在二次电子产额相同时,符合伽马概率密度分布的二次电子能谱参量T增大时,由于较高能量的二次电子比例增加,导致了微放电阈值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Vaughan模型 二次电子能谱 伽马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波高频段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发展及其空间应用研究初步设想 被引量:4
6
作者 董亚洲 董士伟 +1 位作者 王颖 李小军 《空间电子技术》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任务也越来越复杂,能源供给是航天器面临的首要共性问题,航天器间的无线能量传输也显得愈发重要。由于航天器在体积重量和功耗上的限制,为了保证有效的无线能量传输,需要采用毫米波高频段,同时还要解决如何...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空间任务也越来越复杂,能源供给是航天器面临的首要共性问题,航天器间的无线能量传输也显得愈发重要。由于航天器在体积重量和功耗上的限制,为了保证有效的无线能量传输,需要采用毫米波高频段,同时还要解决如何在有限的发射功率和发射天线口径情况下提高接收功率等技术难题。在回顾毫米波高频段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基于慢衰减电磁波产生和准无衍射波束形成的远距离时空聚焦微波能量传输理论与方法,并开展毫米波高频段整流器件建模研究和高效整流天线集成设计工作,建立航天器间毫米波无线能量传输缩比简化原理验证系统的研究设想,有望为航天器间无线能量传输效率提升提供技术基础和技术途径,也将推动无线能量传输在无人机无线输能、地面特殊场合供电等远距离无线输能应用系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高频段 无线能量传输 无衍射传输 整流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卫星载荷的大瞬时带宽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变频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小军 蒋炜 +2 位作者 和新阳 龚静文 张武 《空间电子技术》 2020年第3期81-87,共7页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卫星多功能融合技术的需求,未来卫星通信正朝着多频段、大带宽、多波束、配置灵活的方向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卫星通信射频前端,主要采用传统的微波技术进行微波信号的信道化接收变频,带宽限...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卫星多功能融合技术的需求,未来卫星通信正朝着多频段、大带宽、多波束、配置灵活的方向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卫星通信射频前端,主要采用传统的微波技术进行微波信号的信道化接收变频,带宽限制在GHz以下,无法满足大瞬时带宽信道化接收变频需求。将微波光子技术引入卫星通信射频前端可有效突破电域信道化接收变频技术瓶颈,简化射频前端的系统架构,提高卫星载荷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星载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变频技术的特点及基本结构。接着分类介绍了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变频的工作原理、主要实现方法及研究进展,最后给出大瞬时带宽微波光子信道化变频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为大瞬时带宽微波光子信道化接收变频设计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光子 信道化 变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波天线技术在微波能量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董亚洲 董士伟 +2 位作者 王颖 刘硕 李小军 《空间电子技术》 2020年第2期12-17,共6页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摆脱了传统能量传输的电缆限制,可以满足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整流天线是完成微波-直流能量转换的重要装置。目前常规整流天线中存在的滤波器、阻抗匹配网络等损耗及常规微带天线的窄带特性,使得其效率及带宽等特性存在...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摆脱了传统能量传输的电缆限制,可以满足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整流天线是完成微波-直流能量转换的重要装置。目前常规整流天线中存在的滤波器、阻抗匹配网络等损耗及常规微带天线的窄带特性,使得其效率及带宽等特性存在可提升的空间。文章在回顾滤波天线及整流天线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滤波天线的概念与整流电路相结合,开展滤波整流天线技术研究。将天线单元作为滤波器电路理论中的谐振单元开展滤波整流天线建模和分析理论研究,设计具有辐射、滤波、复数阻抗匹配等功能的天线及阵列结构,有望突破整流天线高效集成的技术难点,为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效率提升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能量传输 微波整流 整流天线 滤波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SA未来空间通信和导航技术发展路线图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晓海 周宇昌 《空间电子技术》 2016年第4期47-51,共5页
文章介绍了美国NASA最新发布的《2015技术路线图》报告中关于空间通信和导航技术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思路,分析探讨了所需技术和开发路径,给国内相关领域的规划论证和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路线图 光通信和导航 无线电通信 互联网 定位、导航和授时 集成技术 创新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微波部件内二次电子累积及其与传输特性的关系
10
作者 张恒 崔万照 +2 位作者 李韵 王新波 杨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针对微放电过程中的电子累积效应,探索二次电子累积对微波部件传输特性的影响,提出二次电子累积"等效介质"的理论模型,通过将电子累积等效为"特殊介质",从介质的角度探索电子累积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推导得到不同电... 针对微放电过程中的电子累积效应,探索二次电子累积对微波部件传输特性的影响,提出二次电子累积"等效介质"的理论模型,通过将电子累积等效为"特殊介质",从介质的角度探索电子累积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推导得到不同电子累积密度所形成不同"等效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仿真和计算结果表明,微放电过程中,电子累积密度从0增长至10^(16)/m^3数量级时,传输特性基本不发生变化;但是当电子累积密度达到10^(17)/m^3数量级时,阻抗变换器的通带内回波损耗恶化了15dB;随着电子累积密度继续增大,"等效介质"对电磁波的反射迅速增强,微波部件的传输特性急剧恶化;在电子累积密度达到4×10^(17)/m^3时,电磁波在阻抗变换器中的传输处于完全截止状态。为了进一步探讨导致传输特性恶化的深层原因,发现在电子累积密度达到4×10^(17)/m^3时,在2.5~5GHz的频率范围内,电子累积形成"等效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呈现为负值,电磁波传输截止,"等效介质"表现出单负介电常数超材料的特性,即导致阻抗变换器传输特性恶化的原因是单负介质材料的形成。研究有益于更深入地认识微放电形成过程中的深层物理机理及其对宏观电性能的影响,为寻求更加有效的抑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电子累积 等效介质 传输特性 微波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大尺度空间微波功率发射阵列的考虑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正军 董亚洲 +1 位作者 董士伟 李小军 《空间电子技术》 2023年第3期7-12,共6页
以空间太阳能电站为应用代表的微波功率传输系统中,微波功率发射阵列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证特定传输距离限制下的波束收集效率,目前国际上多种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中收发天线口径都达到了km级以上。在空间构建大尺度的微波功率发... 以空间太阳能电站为应用代表的微波功率传输系统中,微波功率发射阵列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保证特定传输距离限制下的波束收集效率,目前国际上多种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中收发天线口径都达到了km级以上。在空间构建大尺度的微波功率发射有源相控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发射阵列电性能的高要求、发射阵列折叠状态的总体积限制、大功率发射阵列的热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新型大尺度空间微波功率发射阵列的一些研究及设计考虑,主要包括大尺度阵列同源分发倍频的频率分配方案;高效率高集成功率发射组件技术;大尺度阵列相位同步与误差自校正技术;低剖面天线结构及型面误差补偿技术;大型天线3D打印在轨建造方案设想以及空间微波功率发射阵列热控新思路等。文章提出了新型大尺度空间微波功率发射阵列3个方面的6个主要问题,可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提供可优化、开放性的设计与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大尺度微波功率发射阵列 设计考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高通量卫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洪建 蒋炜 《空间电子技术》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高通量卫星(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HTS)是新一代宽带通信卫星的统称。一方面可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救灾等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率的Internet等商业应用。首先介绍了高通量卫星通信的概... 高通量卫星(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HTS)是新一代宽带通信卫星的统称。一方面可用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救灾等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率的Internet等商业应用。首先介绍了高通量卫星通信的概念,对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高通量卫星进行需求分析,接着对国内外高通量卫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初步构想,最后给出了总结和展望。基于微波光子技术高通量卫星可实现星载宽带信号光域窄带处理、大规模交换转发和光控波束形成,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高通量卫星应用中的问题,满足多用户多业务需求,还兼具频谱效率高、宽带大、吞吐量高等优点,有助于推动卫星载荷向宽带化、阵列化、一体化、小型化和通用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光子 高通量卫星 有效载荷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网络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西峰 赵尚弘 +2 位作者 李瑞欣 黎军 郑永兴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共4页
分析了地面网络和空间网络交换技术的进展,提出了一种空间信息网络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的新型星上交换方式,对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的基本内涵、结构模型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空间信息网络 混合交换 激光/射频/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大功率微波器件无源互调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小丽 陈翔 崔万照 《空间电子技术》 2020年第5期1-10,共10页
针对目前限制大功率微波器件及系统性能的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问题,系统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无源互调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无源互调产生机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总结了无源互调分析预测方法及检测定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 针对目前限制大功率微波器件及系统性能的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问题,系统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无源互调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无源互调产生机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总结了无源互调分析预测方法及检测定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无源互调的抑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无源互调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为无源互调研究的推进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互调 大功率 接触非线性 无源互调抑制 非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在空间微波部件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万雪曼 崔万照 张晓萌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3年第4期555-562,共8页
3D打印通过流体材料或粉体材料的层片叠加,将CAD设计转化为三维实体零件,无需模具或机加工,凭借极大的设计自由度和生产效率,近年来逐渐用于工业产品的直接制造,在配件减重、模型验证、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零部件受损修复方面具有极大... 3D打印通过流体材料或粉体材料的层片叠加,将CAD设计转化为三维实体零件,无需模具或机加工,凭借极大的设计自由度和生产效率,近年来逐渐用于工业产品的直接制造,在配件减重、模型验证、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零部件受损修复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3D打印技术及其分类,举例分析该技术在航天器微波部件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射频器件制备的影响。最后,对3D打印在空间部件制造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航天应用 空间微波部件 在轨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S的微波光子滤波器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龚静文 李小军 +1 位作者 蒋炜 梁栋 《空间电子技术》 2018年第4期6-12,共7页
文章针对微波域滤波器只能对提前设计好的特定频段、特定带宽使用的局限性而提出微波光子滤波器,其中,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SBS)的微波光子滤波器不仅拥有可调谐、可重构特性,而且由于其阈值低、调谐范围大和系统稳定性较好等优点而... 文章针对微波域滤波器只能对提前设计好的特定频段、特定带宽使用的局限性而提出微波光子滤波器,其中,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SBS)的微波光子滤波器不仅拥有可调谐、可重构特性,而且由于其阈值低、调谐范围大和系统稳定性较好等优点而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对比总结了从2011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该滤波器方面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并得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选取性能更优越的光频率梳技术进行SBS增益谱叠加,进而利用滤波器频谱带宽可重构的方法来实现基于SBS的滤波器设计。通过optisystem和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3dB带宽为137MHz、形状因子为0.75、可调谐范围为0~20GHz的基于SBS的微波光子滤波器。从滤波器性能得出其可应用于包括卫星通信系统在内的各系统中的收发机,将大频率带宽范围的GHz宽带信号划分为并行的百MHz窄带信号,以便于用低频器件进行相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激布里渊散射 微波光子学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大功率复杂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韵 崔万照 +4 位作者 张洪太 殷新社 王洪广 张剑锋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0,共8页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数值模型中考虑了真实电子间的库仑力以及电子运动产生的电荷和电流变化对电磁场的影响,解决了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三维数值模拟技术难题。实现了在统一的三维空间网格与时间步进行电磁场值演变计算、电子运动状态变化推进计算与二次电子产额与能量分布计算,基于得到的二次电子数目随时间变化趋势实现了微放电阈值预判,通过微放电电子随时间演化获得了微放电过程具体物理图像及放电位置,并与实际器件微放电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三维电磁粒子数值模拟方法可对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的物理过程与具体放电位置进行三维描述,预测的阈值与微放电实验测量值吻合良好,误差小于1.2dB,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对于深入研究微放电效应微观物理机制、提高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设计与分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大功率 微放电 数值模拟 无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nO阵列的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技术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天存 曹猛 +3 位作者 鲍艳 张永辉 马建中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60,共7页
随着卫星有效载荷的射频功率越来越大,传统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功率卫星有效载荷的需求。降低大功率射频部件内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是抑制微放电效应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金属银表面构造纳米量级ZnO阵列,实现了纳米尺度... 随着卫星有效载荷的射频功率越来越大,传统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功率卫星有效载荷的需求。降低大功率射频部件内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是抑制微放电效应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金属银表面构造纳米量级ZnO阵列,实现了纳米尺度银陷阱结构的制备,研究了晶种制备方式、锌盐浓度对ZnO阵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紫外照射法制备晶种获得的ZnO阵列在样片表面分布均匀,提高锌盐浓度可改善ZnO阵列的分布均匀性。分析了ZnO阵列排列密度对银膜构筑的影响,发现在低密度的ZnO阵列上更加容易镀覆金属银。因此,获得了镀银表面基于ZnO阵列的陷阱结构制备的工艺技术,实现金属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最大值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ZnO阵列 陷阱结构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加工工艺提高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春江 崔万照 +1 位作者 叶鸣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5,共5页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的无氧铜样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化学刻蚀处理后的样片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由1.33减小到0.96,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效果明显。将测得的两个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曲线用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模拟设计中。选用已有的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并计算收集极效率。结果表明,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的效率分别由原来的80.1%、57.5%、42.1%提高到82.55%、62.6%、59.2%。该结果对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行波管 收集极 二次电子发射 无氧铜 化学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碎片监测与态势感知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罗熹 李小军 +2 位作者 宋大伟 尚社 孙文锋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77-83,共7页
针对LFM脉冲雷达体制,分析了在空间碎片监测中,回波信号在积累时间内距离维、多普勒维和波束维走动,目标RCS起伏较大的原因,研究了基于"三跨补偿"、"航迹跟踪"和"频率分集"补偿和校正方法,通过分析和仿... 针对LFM脉冲雷达体制,分析了在空间碎片监测中,回波信号在积累时间内距离维、多普勒维和波束维走动,目标RCS起伏较大的原因,研究了基于"三跨补偿"、"航迹跟踪"和"频率分集"补偿和校正方法,通过分析和仿真信号时宽和带宽对雷达探测能力的仿真,得出利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远、近距离目标捕获和跟踪精度的问题的结论。最后利用验证平台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并给出了多普勒维补偿、最小二乘法和Kalman法航迹跟踪曲线和频率分集距离变化等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M脉冲雷达 空间碎片监测 相参积累 回波补偿和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