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材料、工艺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晁聪聪 臧致艺 +6 位作者 佟海滨 姚佳楠 邹柯 王成博 张代军 刘刚 陈祥宝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共18页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环境、耐介质、可回收性及可实现快速成型等优势,在航空制造技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聚苯硫醚(PPS)、聚醚酰亚胺(PEI)和聚芳醚酮(PAEK)等高性能热塑性树脂的商品化...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环境、耐介质、可回收性及可实现快速成型等优势,在航空制造技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聚苯硫醚(PPS)、聚醚酰亚胺(PEI)和聚芳醚酮(PAEK)等高性能热塑性树脂的商品化进程加快,相关预浸料与成型技术不断优化,推动了该类材料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本文系统综述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其材料体系及商品化进展、预浸料制备、先进制造工艺及应用,提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领域人员提供参考,推动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 预浸料 成型工艺 航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子束流EB-PVD制备YSZ热障涂层的组织结构演变、热循环寿命与失效行为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牟仁德 丁宁 +2 位作者 刘冠熙 罗宇晴 戴建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2,共9页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不同电子束流下(1.2,1.8,2.4 A)制备YSZ热障涂层,分析表征不同电子束流下YSZ涂层的相结构和显微组织形貌变化,并对热障涂层进行了1150℃热循环寿命测试,同时通过微观组织结构演变对涂层失效行为进行分析。...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不同电子束流下(1.2,1.8,2.4 A)制备YSZ热障涂层,分析表征不同电子束流下YSZ涂层的相结构和显微组织形貌变化,并对热障涂层进行了1150℃热循环寿命测试,同时通过微观组织结构演变对涂层失效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电子束流下YSZ涂层均具有非平衡四方相结构,随着电子束流的增加,涂层柱状晶尖端结构逐渐由三角状向金字塔状再向山脊状演变,柱状晶由纤细结构转变为粗大结构,枝晶减少,排列有序性增加,由于YSZ涂层柱状晶纳米孔结构的存在使得热导率略微降低。1.8 A制备的YSZ涂层具有895周次的最优异热循环寿命,约为1.2 A下制备YSZ涂层的2倍,2.4 A下制备YSZ涂层的1.3倍,获得了低电子束流制备的纤细柱状晶结构优先烧结失效、高电子束流制备的粗大柱状晶优先热生长氧化(TGO)层应力累积失效的不同组织结构失效行为,1.8 A制备的柱状晶结构可平衡两种失效行为,有效延长YSZ热障涂层热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 显微结构 热循环 失效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水氧腐蚀行为
3
作者 杨金华 丁宁 +7 位作者 刘伟 艾莹珺 陆子龙 王晗 刘虎 周怡然 宋九鹏 焦健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分别采用熔渗(melt infiltration,MI)工艺、化学气相渗透结合前驱体浸渍裂解(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CVI+PIP)工艺及前驱体浸渍裂解(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P... 分别采用熔渗(melt infiltration,MI)工艺、化学气相渗透结合前驱体浸渍裂解(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CVI+PIP)工艺及前驱体浸渍裂解(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PIP)工艺制备SiC_(f)/SiC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表征分析不同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在1300℃水氧环境腐蚀前后的微观结构、组成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氧化后断口氧元素分布有明显不同,氧化后的物相与制备工艺密切相关;经1300℃/50 h水氧腐蚀后,MI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强度保留率为84%,模量保留率为76%;CVI+PIP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强度保留率为64%,模量增加6%;PIP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强度保留率为49%,模量增加17%;MI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为氧化增重,而采用CVI+PIP及PIP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为氧化失重,主要与其微观结构及组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 熔渗 化学气相渗透 前驱体浸渍裂解 水氧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压缩应变的等效替代试验方法
4
作者 杨刚 李韶亮 +2 位作者 林晓凤 王峰 王雪明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130,共7页
树脂基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中,ASTM D6641/D6641M-16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标准试验方法之一。因传统应变片法存在不同使用环境需选择各种不同类型胶黏剂以及应变片粘贴效果受粘贴工艺影响较大的问题,致使高温湿态环境下的应变测试一直... 树脂基复合材料压缩性能试验方法中,ASTM D6641/D6641M-16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标准试验方法之一。因传统应变片法存在不同使用环境需选择各种不同类型胶黏剂以及应变片粘贴效果受粘贴工艺影响较大的问题,致使高温湿态环境下的应变测试一直是力学性能测试的难点,阻碍了严苛环境下航空用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评价。在ASTM D6641/D6641M-16推荐采用的压缩试验装置和电阻应变片法进行应变测量的基础上,对压缩试验装置和压缩卡具进行了优化改进,设计了四立柱式压缩卡具,解决了原卡具进行应变测试时样品工作段不易观测的缺点,进行了应变片法、接触式引伸计法(采用液压夹持方式)和非接触视频引伸计法3种不同应变测试方法间的对比测试,完成了等效替代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压缩卡具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在7种不同牌号层合板的测试中,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的平均离散系数分别为4.85%和1.42%;同时该卡具可兼容非接触式视频引伸计的方式进行应变测试,减少了应变片粘贴的环节,降低贴片成本的同时有效减少测试流程。采用液压夹持方式在试样的工作段长度为21 mm以下时,可代替使用压缩卡具方式的模量测试,使接触式引伸计法成为压缩模量测试的又一可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试验 复合材料 应变测试 等效替代 试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温度对NiCoCrAlYHf黏结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彬 丁宁 +4 位作者 蔡妍 赵文君 刘玉琢 牟仁德 张学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66,共6页
采用真空电弧镀技术在DD6合金基体上制备NiCoCrAlYHf涂层(HY5涂层),经过不同扩散温度(900,1050,1080,1100℃)处理后,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沉积陶瓷涂层。通过分析不同扩散温度下黏结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形貌,对不同扩散温度下... 采用真空电弧镀技术在DD6合金基体上制备NiCoCrAlYHf涂层(HY5涂层),经过不同扩散温度(900,1050,1080,1100℃)处理后,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沉积陶瓷涂层。通过分析不同扩散温度下黏结层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形貌,对不同扩散温度下热障涂层的循环氧化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真空环境下扩散处理后,黏结层试样由沉积态的单相结构转变为扩散处理后的双相结构。随着扩散温度的升高,黏结层中β-NiAl相含量随之升高。扩散处理后涂层表面均匀、致密,观察到灰白色γ-Ni,γ′-Ni_(3)Al相及黑色β-NiAl相,证明扩散处理可以改变黏结层的相结构。900℃扩散处理的涂层循环氧化寿命最长,超过400 h;1100℃扩散处理的涂层循环氧化寿命最短,不到300 h。扩散温度为900℃时,黏结层的氧化速率和热生长氧化物增厚速率最低。相组成中并非β-NiAl相含量越多越好,而是存在阈值,在阈值以内提高β-NiAl相含量才能获得更好的服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温度 涂层 组织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硅/莫来石陶瓷型芯的析晶行为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昊 李鑫 +2 位作者 牛书鑫 范红娜 许西庆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02-907,共6页
采用电熔莫来石、烧结莫来石作为硅基陶瓷型芯的矿化剂,制备了氧化硅/莫来石陶瓷型芯,并与未添加矿化剂的陶瓷型芯进行对比。相比于电熔莫来石,烧结莫来石中碱金属、碱土金属杂质含量较高,对石英玻璃的析晶促进作用明显,显著降低了陶瓷... 采用电熔莫来石、烧结莫来石作为硅基陶瓷型芯的矿化剂,制备了氧化硅/莫来石陶瓷型芯,并与未添加矿化剂的陶瓷型芯进行对比。相比于电熔莫来石,烧结莫来石中碱金属、碱土金属杂质含量较高,对石英玻璃的析晶促进作用明显,显著降低了陶瓷型芯的结晶活化能,但过多的杂质作为网络修饰体增大了陶瓷型芯的高温变形。而电熔莫来石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石英玻璃析晶,还可以提高型芯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加入10wt%电熔莫来石的陶瓷型芯收缩率为0.73%,气孔率30.5%,室温强度18.9 MPa,高温蠕变0.3 mm,能够满足空心叶片的浇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型芯 莫来石 氧化硅 析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粉体状态对氧化铝/氧化锆纳米陶瓷烧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范长颉 李鑫 +2 位作者 许西庆 张鑫 牛书鑫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7-73,共7页
通过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分别以纳米多晶粉体和非晶粉体作为原料制备了Al2O3-ZrO2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初始粉体状态对致密化过程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将纳米多晶粉体通过SPS烧结为致密的纳米块体,所需的最低烧结温度为1 400℃,... 通过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分别以纳米多晶粉体和非晶粉体作为原料制备了Al2O3-ZrO2纳米陶瓷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初始粉体状态对致密化过程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将纳米多晶粉体通过SPS烧结为致密的纳米块体,所需的最低烧结温度为1 400℃,所得产品的晶粒尺寸约为320nm;非晶粉体完全致密所需的SPS温度为1 200℃,所得产品的晶粒尺寸约为150nm。相比于纳米多晶粉体,非晶粉体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成为致密纳米块体,我们将这一现象归结为非晶粉体在烧结中的相转变。这一发现为纳米陶瓷块体的低温烧结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 纳米复相陶瓷 晶粒尺寸 低温烧结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压罐成型复合材料构件曲率半径对制造缺陷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雪明 李韶亮 谢富原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6,共7页
对4000余件热压罐阳模成型含曲率复合材料构件的无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曲率变化与制造缺陷的关联规律,采用自行设计的固体压力测试方法对刚性阳模/传压型软模阴模界面处的压力分布进行测试,结合拐角区的应力分析及缺陷显微形貌... 对4000余件热压罐阳模成型含曲率复合材料构件的无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曲率变化与制造缺陷的关联规律,采用自行设计的固体压力测试方法对刚性阳模/传压型软模阴模界面处的压力分布进行测试,结合拐角区的应力分析及缺陷显微形貌分析制造缺陷的形成机制,并给出避免拐角区制造缺陷的工艺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在热压罐阳模成型过程中,拐角区出现缺陷的比例、分层的程度均随曲率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厚度分布呈拐角部分厚,两边平板部分薄的趋势,这与渗流机制与剪切流机制之间的耦合作用及压力分布的均匀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板 复合材料构件 曲率半径 缺陷 分层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Al-Zn-Mg-Sc-Er-Zr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2
9
作者 汤中英 邢清源 +1 位作者 杨守杰 丁宁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研究Al-8.9Zn-1.3Mg-0.1Sc-0.1Er-0.1Zr铝合金的热变形行为,构建温度380~440℃、应变速率0.01~10 s^(-1)区间内合金的热加工图,使用X射线衍射(XRD)、选区电子衍射(SAED)与能谱(EDS)对合金中存在的物相进行分析...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研究Al-8.9Zn-1.3Mg-0.1Sc-0.1Er-0.1Zr铝合金的热变形行为,构建温度380~440℃、应变速率0.01~10 s^(-1)区间内合金的热加工图,使用X射线衍射(XRD)、选区电子衍射(SAED)与能谱(EDS)对合金中存在的物相进行分析,并使用金相显微镜(O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合金热变形后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合金的最佳热加工工艺参数区间为:400℃<T<440℃,0.01 s^(-1)<ε<0.1 s^(-1)。变形后合金的主要相组成为α-Al和Al_(3)(Sc,Er);塑性变形所需的应力随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主要是由于再结晶的发生和Al_(3)(Sc,Er)粒子钉扎力的减小;低应变速率下,发生动态软化的倾向更大,软化机制由动态回复转变为动态再结晶;绝热剪切带与位错塞积的形成是导致合金失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Zn-Mg-Sc-Er-Zr 热变形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组织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复合材料Z形加强筋制造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博 权银洙 +1 位作者 王菲 蒋蔚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7-51,共5页
介绍了复合材料框的结构特征和制造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大尺寸复合材料Z形加强筋大曲率弧形,同时存在阴、阳模拐角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无软盖板的成型方案,在成型工装设计时选用Invar钢,对内缘条回弹角进行补偿设计,产品制造过程重点控... 介绍了复合材料框的结构特征和制造技术发展趋势,针对大尺寸复合材料Z形加强筋大曲率弧形,同时存在阴、阳模拐角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无软盖板的成型方案,在成型工装设计时选用Invar钢,对内缘条回弹角进行补偿设计,产品制造过程重点控制拐角区域厚度、表面质量、固化变形以及拐角区域铺贴质量,研制的Z形加强筋可以很好地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该复合材料Z形加强筋成型方案质量高,适合工程化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Z形加强筋 制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