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积热对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毛玮韵 肖嵘 +5 位作者 司文荣 王劭菁 裘晔 周俊焯 郝佳 虞益挺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2-715,共14页
深入研究旋转扫描偏振成像系统中定子绕组热积累对红外偏振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方案。针对自主研制的分时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分析了定子绕组热积累导致红外热噪声增加进而影响成像质量的机理;通过解析系统的结构设计,探讨了定... 深入研究旋转扫描偏振成像系统中定子绕组热积累对红外偏振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方案。针对自主研制的分时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分析了定子绕组热积累导致红外热噪声增加进而影响成像质量的机理;通过解析系统的结构设计,探讨了定子绕组发热的产生原因,理论上阐述了热噪声对系统成像的影响。从室温至正常工作以后绕组的稳态温度区间开展对比实验,并对目标场景的偏振特征图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绕组发热导致的红外热噪声显著影响了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的成像性能,在模拟沙地的目标场景中,其结构相似度和峰值信噪比分别下降了32.98%和51.87%,均方误差增加了19.49倍。最后,通过对定子绕组的改进设计,将自主研制的红外偏振成像系统旋转机构的稳态温度降低3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偏振成像 热噪声分析 旋转扫描机构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型MEMS-FPI近红外光谱仪
2
作者 厉奔 陈方方 +3 位作者 王飞 郑赞胜 邹益波 虞益挺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20-2035,共16页
针对传统近红外光谱仪器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现状,基于滨松MEMS-FPI近红外光谱传感器C14272,成功研发了工作波长为1350-1650 nm的微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该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整合高效信号获取与数据处理单元,显著降低系统成本。通过... 针对传统近红外光谱仪器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现状,基于滨松MEMS-FPI近红外光谱传感器C14272,成功研发了工作波长为1350-1650 nm的微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该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整合高效信号获取与数据处理单元,显著降低系统成本。通过系统性能评估,包括波长精度、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等指标,并通过温度特性补偿算法有效抑制了温度漂移。实验结果表明:该光谱分析系统具备优异的稳定性与重现性,光谱分辨率约为15.2 nm。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葡萄糖溶液浓度预测模型在检测未知样本时表现出高准确性(R^(2)>0.99)和低误差率(RMSE<0.2%)。所研制的微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为生物医学检测与食品质量分析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微小型光谱仪 卷积神经网络 葡萄糖浓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微镜器件光谱成像技术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石颖超 张路明 +2 位作者 陈飞 苑伟政 虞益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096-3110,共15页
数字微镜器件(DMD)作为一种灵活、可编程、可独立寻址的空间光调制器件,广泛地应用于无掩膜光刻、光束整形、全息成像、共焦测量等领域。在光谱成像领域,DMD能够对成像视场进行精细可控的调制,从而代替传统的机械掩膜版和机械扫描结构... 数字微镜器件(DMD)作为一种灵活、可编程、可独立寻址的空间光调制器件,广泛地应用于无掩膜光刻、光束整形、全息成像、共焦测量等领域。在光谱成像领域,DMD能够对成像视场进行精细可控的调制,从而代替传统的机械掩膜版和机械扫描结构。综述了近年来DMD在光谱成像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详细论述了基于DMD的编码孔径和推扫式光谱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梳理了基于DMD的光谱成像系统从哈达玛变换光谱成像到推扫式光谱成像的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研究人员为克服DMD微镜的衍射以及像面倾斜等像差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最后,总结了基于DMD的光谱成像技术的独特优势,讨论了基于DMD的光谱成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微镜器件 光谱成像 编码孔径 哈达玛变换 推扫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振通道的选择对红外偏振成像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张嘉旻 毛玮韵 +5 位作者 肖嵘 司文荣 卞云逸 郝佳 周俊焯 虞益挺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为了提升电力设备缺陷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搭建了一个分时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组合了长波红外探测器及偏振片。针对输电线路,通过控制偏振片旋转实现多通道图像采集。然后,分别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峰值信噪比(PSNR)和平均结构相似度(... 为了提升电力设备缺陷检测的准确性与效率,搭建了一个分时型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组合了长波红外探测器及偏振片。针对输电线路,通过控制偏振片旋转实现多通道图像采集。然后,分别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峰值信噪比(PSNR)和平均结构相似度(MSSIM)三个参数对不同偏振通道数以及不同偏振角度间隔的偏振特征参量图像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通道数从3通道增加到18通道,偏振特征参量图像质量逐步提升,尤其在4通道到9通道的范围内,图像质量的提升最为显著。然而,进一步增加通道数对图像质量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导致了冗余计算;对于3通道偏振特征参量图像,小角度间隔能够捕捉到细小目标的细节信息,而大角度间隔能够有效分离目标与背景,并减少噪声干扰,均有适合的应用场景。该实验结果对红外偏振成像的偏振通道数选择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巡检 长波红外 分时型偏振成像系统 偏振通道 斯托克斯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偏振成像的超构表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周俊焯 郝佳 +3 位作者 余晓畅 周健 邓宸伟 虞益挺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3-995,共23页
作为一种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偏振成像可同时获取场景的空间分布和偏振特征,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具有优异的材质区分及轮廓辨识能力,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生命科学、环境监测、三维成像等领域。偏振分光或滤光器件是偏振成像系统的核心元件,... 作为一种新型光电探测技术,偏振成像可同时获取场景的空间分布和偏振特征,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具有优异的材质区分及轮廓辨识能力,广泛应用于目标探测、生命科学、环境监测、三维成像等领域。偏振分光或滤光器件是偏振成像系统的核心元件,然而该类传统器件受限于体积庞大、性能不佳、易受干扰等问题,难以满足高集成、高性能、高可靠性偏振成像系统的要求。超构表面是一种结构单元以亚波长间隔准周期排列而成的二维平面器件,可在不同偏振方向对光场的振幅、相位进行精细操纵。基于超构表面的偏振器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维度高等特点,为集成化偏振成像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偏振成像,综述相关超构表面的功能原理、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讨论并展望其在成像应用和系统集成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器件 微纳结构 超构表面 偏振成像 成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信息的海面太阳耀光抑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聪立 周俊焯 +2 位作者 纵园 郝佳 虞益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181-2192,共12页
太阳耀光干扰严重阻碍遥感领域中目标信息的有效提取,为实现复杂海面背景中水下军事目标的全天候全天时监测,针对无人机载平台,提出基于偏振信息的海面太阳耀光抑制方法。利用太阳耀光和目标信息光的偏振特性差异构建光成分解耦分离模... 太阳耀光干扰严重阻碍遥感领域中目标信息的有效提取,为实现复杂海面背景中水下军事目标的全天候全天时监测,针对无人机载平台,提出基于偏振信息的海面太阳耀光抑制方法。利用太阳耀光和目标信息光的偏振特性差异构建光成分解耦分离模型、选择非饱和偏振图像组解算场景全域偏振信息,使用穆勒矩阵形式的太阳耀光归一化反射率求解太阳耀光的偏振态空间分布;提出光源-水下目标-探测器偏振态传输模型以求解目标信息光偏振度,并根据被动水下成像物理模型,利用水体衰减系数对目标信息光偏振度进行修正;最终实现波动水面的反射太阳耀光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户外真实波动水面场景,耀光抑制图像的区域对比度和图像信杂比相较于90°偏振图像分别提升25.3%和78.4%。本文方法可有效增强太阳耀光干扰下的水下目标表征,从而助力我国挺进深蓝、向海而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振成像 海洋强国 太阳耀光 杂波抑制 航空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