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传播:涵义、特征和功能 被引量:7
1
作者 龚鉴瑛 赵剑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政府传播是国家权力机关传播公共信息的过程,具有组织性、公共性、权威性和回应性特征,并发挥着传播公共信息、设置政府议程、引导公共舆论、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功能。认识和理解政府传播的涵义与特征,了解政府传播的主要功能,有利于做... 政府传播是国家权力机关传播公共信息的过程,具有组织性、公共性、权威性和回应性特征,并发挥着传播公共信息、设置政府议程、引导公共舆论、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功能。认识和理解政府传播的涵义与特征,了解政府传播的主要功能,有利于做好政府传播工作,为在信息社会中建设现代政府,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传播 涵义 特征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媒体化政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文科 张文静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4,共4页
媒体化政治是一种新型政治形态,是大众媒体与政治过程发生深刻互动的结果。媒体化政治对现代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政治民主化、提升政府能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治监督效能等。但媒体化政治作为未成熟的新型政... 媒体化政治是一种新型政治形态,是大众媒体与政治过程发生深刻互动的结果。媒体化政治对现代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政治民主化、提升政府能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治监督效能等。但媒体化政治作为未成熟的新型政治形态,也对现代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大众媒体的商业化倾向把公民作为政治消费者对待,给政治稳定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挑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化政治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晓辉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2期214-215,共2页
关键词 现代化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 比较研究 教育理念 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 现代化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党的新“重农”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于保中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82,共2页
我党立足于科学发展观 ,提出新的“重农”思想。即重视“三农” ,提高“民生” ,维护“民利” ,关注“民力” ,改善“民境”。
关键词 共产党 重农思想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泽民弘扬民族精神思想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孟雷 《理论月刊》 2008年第9期30-32,共3页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将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遇到空前的艰难困苦。江泽民提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21世纪,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江泽民弘扬民族精神的...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将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遇到空前的艰难困苦。江泽民提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21世纪,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江泽民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泽民 民族精神思想 爱国主义 艰苦奋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
6
作者 周孟雷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5-26,共2页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软实力的作用异乎寻常地突出,软实力往往起到硬实力难以达到的效果。我国必须充分认识软实力对硬实力超强的反作用,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制度机制及内外政策方面建设好软实力,重树中华文明的辉煌。 一、软实力的...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软实力的作用异乎寻常地突出,软实力往往起到硬实力难以达到的效果。我国必须充分认识软实力对硬实力超强的反作用,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制度机制及内外政策方面建设好软实力,重树中华文明的辉煌。 一、软实力的重要性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首创的。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其中以软实力的表现尤为突出。约瑟夫·奈指出:“全球信息时代的政治游戏显示,软力量的相对重要性会增加。”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强势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及其政治、经济模式,企图以软实力的扩张,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政治价值观 国际关系 世界秩序 西方国家 经济模式 信息化时代 内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晓辉 谭晓靖 《求实》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209-210,共2页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 青年学生 道德观 网络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胡新艳 《理论月刊》 2008年第4期107-109,共3页
我国目前正处在多元化的状态之中,需要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我们将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目标定位在:公平、合理。通过借鉴域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经验,以及通过实现非诉讼解纷制度与诉讼解纷制度的调适、完善诉讼制度,... 我国目前正处在多元化的状态之中,需要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我们将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目标定位在:公平、合理。通过借鉴域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经验,以及通过实现非诉讼解纷制度与诉讼解纷制度的调适、完善诉讼制度,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和民间解纷方式的创造性转化,来构建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构建 调试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的判例制度和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新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历史和经验表明,中国这样的制定法大国,需要注重制定法和判例法的结合。为使中国这个制定法大国在连接判例法的过程中走得较为成功和顺畅,需要正确理解和诠释中国需要将制定法和判例法两相结合的特定原因以及实现这种结合的特定方式。
关键词 判例法 历史基础 现实需要 实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社会中的纠纷与纠纷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新艳 《理论月刊》 2007年第12期128-130,共3页
"纠纷"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利害关系所发生的公开对立,以及对平息这种对立的意思表示状态。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还原纠纷本来的品质——纠纷的两面性,在此我们将其称为"... "纠纷"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利害关系所发生的公开对立,以及对平息这种对立的意思表示状态。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还原纠纷本来的品质——纠纷的两面性,在此我们将其称为"辩证纠纷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 民间纠纷 罪恶纠纷观 辩证纠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锦涛的部队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探析
11
作者 程新新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4-16,共3页
胡锦涛同志近年来关于军队思想作风建设论述中围绕党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强调当前思想作风建设的突出位置。诚如所言,思想作风建设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这不仅彰显出鲜... 胡锦涛同志近年来关于军队思想作风建设论述中围绕党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强调当前思想作风建设的突出位置。诚如所言,思想作风建设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这不仅彰显出鲜明的实践针对性,更是立意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点上秉持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工具所作出的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科学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作风建设 胡锦涛同志 干部队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军队 党风建设 党委班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权保障与世界和平关系研究
12
作者 赵剑 赵学发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9-30,共2页
承认和发展人的基本权利是世界和平的理论基础。相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是战争的根源。人权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世界和平,但世界和平确实是人权保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说明人权发展与促进世界和平的相互关系,我们从人的主体性与... 承认和发展人的基本权利是世界和平的理论基础。相反,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漠视是战争的根源。人权发展并不必然带来世界和平,但世界和平确实是人权保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说明人权发展与促进世界和平的相互关系,我们从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权利的关系、人权发展与世界和平的相互关系、人权外交的本质及其对世界和平的负面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和平 人权保障 人权发展 基本权利 人的主体性 人的权利 负面影响 人权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毫不动摇”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13
作者 吴长城 宋炜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10-12,共3页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一次重要理论宣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尤其是他提出的"三个毫不动摇",更加坚定地表明了我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一以贯之的坚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一次重要理论宣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尤其是他提出的"三个毫不动摇",更加坚定地表明了我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和方针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 社会主义问题 领导干部 一以贯之 研讨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4
作者 张国峰 胡晓辉 《求实》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六大报告 物质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15
作者 吴梦进 《湖北社会科学》 2003年第9期15-16,共2页
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民族复兴创造了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为民族复兴找到了路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关键词 民族复兴 前提 路径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