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辐射通过调控氧化应激通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虞富豪 尹博丰 +8 位作者 李佩霖 李晓彤 田家仪 许润香 汤杰 张晓宇 张文静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4,共9页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MSC的体外成脂肪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辐射处理后成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的表达差异,同时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因子Nrf2被抑制后对MSC成脂关键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qPCR检测人骨髓MSC辐射响应性与小鼠MSC辐射响应性之间的种属保守性差异。结果:转录组测序数据提示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上调。油红O染色和qPCR结果表明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辐射后的MSC高表达促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采用Nrf2通路抑制剂干预可以进一步促进辐射后骨髓MSC成脂肪分化。人骨髓MSC辐射后出现了相似的氧化应激通路改变和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并且其白介素-6的m RNA表达水平增高,而集落刺激因子2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电离辐射促进小鼠MSC成脂肪分化,氧化应激通路参与该作用,阻断Nrf2进一步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MSC成脂肪分化。辐射亦可以调控人骨髓MSC的氧化应激通路,促进人骨髓MSC成脂肪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肪分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VHD小鼠血清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
作者 许润香 李佩霖 +9 位作者 田家仪 汤杰 尹博丰 虞富豪 王飞燕 李晓彤 张晓宇 夏文戎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1,共7页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建立模拟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探究aGVHD小鼠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6-8周龄C57BL/6N雌鼠和BALB/c雌鼠分别作为aGVHD模型的供鼠和受鼠。...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建立模拟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探究aGVHD小鼠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6-8周龄C57BL/6N雌鼠和BALB/c雌鼠分别作为aGVHD模型的供鼠和受鼠。全身照射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后4-6 h内,受鼠经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每只1×10^(7)),以建立骨髓移植(BMT)小鼠模型(20只);经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每只1×10^(7))及脾脏淋巴细胞(每只2×10^(6))混合液共0.4 ml,以建立aGVHD小鼠模型(20只)。于造模后d 7眼球取血后收集小鼠血清。分离1周龄C57BL/6N雄鼠骨髓来源MSC,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2%、5%和10%的BMT小鼠血清和aGVHD小鼠血清培养。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两组血清对小鼠MSC体外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PPARγ、CEBPα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关键转录因子PPARγ、CEBPα、FABP4和LPL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了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BMT组相比,aGVHD组血清浓度为10%时,橘红色脂滴数目明显减少,MSC成脂分化能力受损;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SC表达成脂相关蛋白PPARγ、CEBPα下调;进一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SC成脂关键转录因子PPARγ、CEBPα、FABP4和LPL生成显著减少。结论:aGVHD小鼠血清抑制MSC成脂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3
作者 汤杰 李佩霖 +7 位作者 张晓宇 李晓彤 虞富豪 田家仪 许润香 尹博丰 丁丽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2-898,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获得hUC-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方法获取的hUC-MSC的表型特征;通过CCK-8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通过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诱导分化,检测两组hUC-MSC多向分化潜能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两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和ANGPT1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hUC-MSC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45、HLA-DR;CCK-8和CFU-F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的增殖能力更强;三系分化实验表明,两组hUC-MSC的多向分化潜能未有明显差异;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ANGPT1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结论:在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下,成功制备了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hUC-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 造血支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增效策略研究进展
4
作者 许润香 李佩霖 +1 位作者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3-1927,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在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然而,MSC体内植入率和存活率低,免疫抑制能力弱,导致临床应用MSC治疗GVHD时疗效不够稳定。对MSC进行低氧预处理、活性分子预处理和基因修饰可...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在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然而,MSC体内植入率和存活率低,免疫抑制能力弱,导致临床应用MSC治疗GVHD时疗效不够稳定。对MSC进行低氧预处理、活性分子预处理和基因修饰可增强MSC的功能,提升MSC的植入率、存活率和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MSC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GVHD的增效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优化MSC在防治GVHD中的应用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间充质干细胞 增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5
作者 张晓宇 李佩霖 +8 位作者 汤杰 李志凌 郝瑞聪 李晓彤 张文静 赵世荣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8-1895,共8页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培养MSC。使用0.2%Ⅱ型胶原酶消化,未完全消化的组织块贴壁培养收获AO-MSC。以常规消化培养法为对照。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SC集落形成能力;CCK-8检测MSC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表面标志物;体外诱导分化评价MSC成脂成骨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和成脂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RT-qPCR检测MSC抗氧化还原物质SOD-1、GSH、GAT、NQO1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策略分离的AO-MSC在18 d汇合率为80%-90%,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AO-MSC高表达CD73、CD29、CD105、CD90,低表达CD31、CD45、HLA-DR;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强于对照组MSC;对照组MSC体外成脂成骨能力强于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所得AO-MSC;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其表达的抗氧化还原物质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血清体系的具备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血清培养体系 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微环境损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6
作者 田家仪 李佩霖 +7 位作者 汤杰 许润香 尹博丰 王飞燕 李晓彤 宁红梅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624,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全身照射后6-8 h内,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建立骨髓移植(BMT)组小鼠模型(n=20);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及脾脏淋巴细胞(2×10^(6)/只),建立小鼠aGVHD模型(n=20)。造模后d 7麻醉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吸取血清。分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添加了2%、5%和10%的BMT组血清和相同浓度的aGVHD组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评价两组血清对MS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CD29和CD105免疫荧光染色评价两组MSC表面分子表达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起可以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CFU-F实验表明,在培养后d 7,与BMT组相比,aGVHD血清浓度为2%和5%时,MSC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在培养后d 14,与BMT组相比,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MSC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MSC表面分子CD29^(+)和CD105^(+)细胞百分比在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较BMT组均降低,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01,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aGVHD血清浓度组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表达下降,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1,P<0.001,P<0.001)。结论: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和小鼠MSC共同培养,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MSC的自我更新能力受损程度不同,为开展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自我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树佳 朱搏宇 +7 位作者 栾松华 施香君 韩娜 闫岩 潘世平 王静 刘佳 颜霞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6期833-839,共7页
目的:调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北京市9家三级甲等医院HSCT术后患者共217例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目的:调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北京市9家三级甲等医院HSCT术后患者共217例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修订版Piper疲乏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161例(74.19%)HSCT患者体力活动不足,44例(20.28%)患者体力活动适中,12例(5.53%)患者体力活动活跃。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疲乏、社会支持水平及是否有并发症是HSCT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HSCT患者体力活动不足,建议根据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措施,给予其正确的活动指导,促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进而提高其体力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体力活动 焦虑抑郁 疲乏 锻炼自我效能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闫洪敏 郑晓丽 +6 位作者 朱玲 丁丽 韩冬梅 刘静 薛梅 李晟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4-1229,共6页
目的: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TLD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单中心行HSCT的192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TLD的有效预警和治疗方... 目的: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PTLD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单中心行HSCT的192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TLD的有效预警和治疗方法。本组患者预处理方案中均含有ATG并接受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结果:192例SAA患者HSCT移植后有14例并发了EBV+PTLD,总体发生率为7.29%,其中临床诊断5例,病理诊断9例,移植后PTLD发生中位时间72(35-168)d,所有PTLD均发生了EBV感染,且EBV高载量大于1×104 copies/ml(P<0.01)。年龄≤12岁和>12岁患者分别有11.11%和2.38%发生PTLD(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BV感染、≤12岁患者、非血缘HSCT中HLA配型不相合供者移植及发生II度以上aGVHD均为PTLD高危因素(P<0.05)。监测发现EBV>104 copies/ml时,减停免疫抑制剂(RIS)和利妥昔单抗(RTX)抢先治疗有效,疗效不佳者及时联合化疗及EBV⁃CTL治疗后所有患者PTLD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100%。随访中位时间为65(62-115)个月,除1例患者在PTLD控制后7个月时死于脑出血外,余下患者均长期生存,总体生存率为92.85%。结论:SAA患者接受预处理含有ATG和MSC的HSCT后PTLD发生与EBV高拷贝密切相关,年龄≤12岁儿童、非血缘HSCT中供者为HLA不全相合的移植及合并有II度以上aGVHD者移植后PTLD高发;RIS/RTX抢先治疗有效,疗效不佳患者及时应用CTL及联合化疗是控制病情有效及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EB病毒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3
9
作者 韩冬梅 丁丽 +6 位作者 郑晓丽 闫洪敏 薛梅 刘静 朱玲 李晟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0-1237,共8页
目的:分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haplo-HSCT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SAA患者共127例,中位年龄1... 目的:分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haplo-HSCT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SAA患者共127例,中位年龄11(1-3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9.8(1-74)个月。结果:粒系和血小板的平均植入时间分别为14和18 d。+100 d III-IV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4.4%±1.9%,2年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8.3%±2.7%,3年总体生存(OS)为86.1%±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的CD34+细胞输注(>6.69×106/kg)可以促进粒系(97.9%±0.05%vs 88.6%±0.13%d+21,P=0.0006)和血小板(81.2%±0.33%vs 70.8%±0.26%d+28,P=0.002)的植入而不升高II-IV度aGVHD的发生率(10.4%±0.1%vs 18.9%±0.1%d+100,P=0.18)。高剂量有核细胞输注(>12.78×108/kg)可以提高患者的3年OS(91.3%±3.2%vs 78.1%±6.5%,P=0.03)并减低II–IV度aGVHD的发生率(8.6%±0.13%vs 21.7%±0.25%d+100,P=0.04)。≤12岁的儿童患者粒系植入更快(94.9%±0.06%vs 87.5%±0.24%d+21,P=0.02),3年OS更高(93.6%±2.8%vs 75.9%±6.4%,P=0.006),3年无失败生存(FFS)更高(93.6%±2.8%vs 68.3%±7.1%,P=0.000),发病至移植时间间隔越短(≤29.5个月),患者的3年FFS越高(88.8%±3.5%vs 74.2%±7.2%,P=0.028)。供者为女性的男性患者,广泛性cGVHD的2年累积发生率较其他患者更高(23.3%±2.4%vs 5.4%±2.4%,P=0.01)。结论:在SAA的haplo-HSCT中,儿童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成人,输注较多的CD34+细胞及有核细胞可以促进植入、减低aGVHD发生、提高总体生存。SAA患者应尽早行HSCT,男性患者应尽量避免女性供者以减少cGVH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预防移植复发及治疗老年白血病临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静 郑晓丽 +10 位作者 薛梅 朱玲 丁丽 韩冬梅 闫洪敏 李晟 马垍冬 谭希同 周捷欣 郭子宽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时、移植后及老年AML患者巩固化疗后,供者NK细胞输注的安全性。方法:入组40例AML患者,其中年龄>60岁AML完全缓解(CR)患者21例,allo-HSCT患者19例。采集健康直系亲... 目的: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时、移植后及老年AML患者巩固化疗后,供者NK细胞输注的安全性。方法:入组40例AML患者,其中年龄>60岁AML完全缓解(CR)患者21例,allo-HSCT患者19例。采集健康直系亲属或供者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将细胞接种于NK细胞激活剂包被的培养瓶中,以重组人IL-15及IL-2细胞因子组合,优势扩增人NK细胞14 d。质检合格后进行静脉输注。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总数和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表型。AML患者巩固化疗后接受NK细胞输注,共78次;allo-HSCT患者移植时输注NK细胞11次,移植后3个月内输注NK细胞共32次。输注期间及之后48 h,记录患者体温、血压等,以观察细胞治疗的急性毒性,并记录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结果:免疫表型分析显示,细胞扩增前外周血中NK细胞(CD3^(-)CD56^(+))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14.10±4.22)%(n=121),培养14 d后CD3^(-)CD56^(+)细胞比例为(87.29±8.75)%(n=121),NK细胞增殖倍数为753.47±140.13倍(n=121)。NK细胞输注量为每次(7.58±2.50)×10^(7)/kg,其中3例患者各有1次输注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且均为多次输注后出现,对症处理后当天体温均恢复正常。1例4次输注均有发热,最高体温在38.5-39.0℃,给予对症处理后,体温在1-2 h内降至正常,后无任何不适。老年AML患者均未发生GVHD,移植患者6例发生急性GVHD,其中I度5例,Ⅱ度为1例。结论:采用该体系可获得高纯度的NK细胞,用于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老年AML患者,细胞输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器官技术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肠道损伤模型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梦月 李佩霖 +9 位作者 尹博丰 李志凌 郝瑞聪 李晓彤 王飞燕 田家仪 丁丽 宁红梅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0,共8页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和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建立模拟aGVHD肠道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索类器官水平aGVHD肠道损伤的规律。方法:以20-22 g雌性C57BL/6小鼠和20-22 g雌性BALB/c小鼠分别作为骨髓移植的供鼠和受鼠。...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和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建立模拟aGVHD肠道损伤的体外模型并探索类器官水平aGVHD肠道损伤的规律。方法:以20-22 g雌性C57BL/6小鼠和20-22 g雌性BALB/c小鼠分别作为骨髓移植的供鼠和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的γ射线全身照射后的4-6 h内,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n=20)及脾脏有核细胞(5×10^(6)/只,n=20)混合液共0.25 ml,建立aGVHD小鼠模型(n=20)。于造模后d 7麻醉aGVHD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收取血清。分离C57小鼠小肠隐窝,在模拟体内肠道干细胞生长增殖的3D培养体系中培养。分别在类器官培养基中加入5%、10%和20%体积比例的aGVHD血清,培养3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比较小肠类器官形态。为了进一步评估,收集aGVHD肠道类器官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合HE染色进行肠类器官形态评价;结合Alcian Blue染色,观察aGVHD小肠类器官分泌功能;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血清浓度在5%、10%和20%条件下肠类器官中Lgr5^(+)和Clu^(+)肠干细胞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成功建立了体外模拟aGVHD肠道损伤类器官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5%浓度血清组肠道类器官形态明显较10%和20%组完整,随aGVHD血清浓度的升高,肠道类器官形态破坏加重。5%aGVHD血清组小肠类器官数量最多,出芽率最高,病理评分最低;20%aGVHD血清组形态破坏严重,没有出芽,病理评分最高(t=3.668、4.334、5.309,P<0.05)。Alcian blue染色结果显示,20%aGVHD血清组肠道类器官分泌功能较5%组和10%组类器官弱,未见杯状细胞分布及其分泌黏液染色。免疫组化结果表明,5%组的aGVHD血清组的肠类器官中Lgr5^(+)细胞数量较10%aGVHD和20%的aGVHD血清组肠道类器官多,基本未见Clu^(+)细胞,相反,20%aGVHD血清组Lgr5^(+)细胞破坏严重,无法观察,Clu^(+)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aGVHD血清浓度影响体外小肠类器官数量、功能和肠干细胞的数量。血清浓度越高类器官发生损伤风险越大,揭示了aGVHD场景中肠类器官的形成和功能规律,为开展aGVHD肠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肠类器官 肠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弓形虫脑病1例报道及诊疗分析
12
作者 闫洪敏 郑晓丽 +4 位作者 马垍冬 韩冬梅 周捷欣 丁丽 王恒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索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并发弓形虫脑病(Toxoplasmic encephalitis,T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报道一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弓形虫脑病的诊治过程,... 目的探索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并发弓形虫脑病(Toxoplasmic encephalitis,T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报道一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弓形虫脑病的诊治过程,评估HSCT后弓形虫诊治策略的有效性。结果患者女性,34岁,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行单倍体相合allo-HSCT。移植后46 d出现发热、视野缺损,行脑脊液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刚地弓形虫脑病。加用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MP-SMZ)治疗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随访4月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弓形虫脑病是致命性并难诊断的并发症,头颅MRI有一定的特征,脑脊液二代测序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价值,TMP-SMX对弓形体虫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脑病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评价注射式再生支架修复效果的小鼠骨缺损模型的构建研究
13
作者 王飞燕 李志凌 +8 位作者 尹博丰 李佩霖 郝瑞聪 韩梦月 李晓彤 田家仪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5-992,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并探索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对缺损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4组:骨缺损组(n=10),5%GelMA组(n=10),10%GelMA组(n=10),15%GelMA组(n=10)。造模2周后... 目的建立小鼠股骨缺损模型并探索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对缺损后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将4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成4组:骨缺损组(n=10),5%GelMA组(n=10),10%GelMA组(n=10),15%GelMA组(n=10)。造模2周后,使用HE染色观察股骨组织结构;使用Masson染色观察股骨胶原纤维形态;使用OCN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骨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lMA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可经PCR Pipettes移液器注入骨缺损区。HE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相较于骨缺损组、5%GelMA组和15%GelMA组具有更好的骨修复效果,缺损部位组织结构更加完整;Masson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有更多成骨相关的胶原纤维形成;RT-qPCR分析显示,10%GelMA组小鼠骨缺损部位OCN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01)、5%GelMA组(P<0.01)和15%GelMA组(P<0.01)。10%GelMA组小鼠骨缺损部位Osterix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01)、5%GelMA组(P<0.001)和15%GelMA组(P<0.01);OC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10%GelMA组的修复区骨特异性蛋白表达显著高于骨缺损组(P<0.01)、5%GelMA组(P<0.01)和15%GelMA组(P<0.05)。结论构建了可评价注射式再生支架修复效果的小鼠骨缺损模型,并应用于基于GelMA的可注射再生支架筛选和治疗效果评价,为开展相关领域工作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式再生支架 骨缺损模型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 骨再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分析
14
作者 郑晓丽 闫洪敏 +7 位作者 肖黎 韩冬梅 丁丽 薛梅 朱玲 刘静 张妲 王恒湘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4-1247,共4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5例,...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25(7-32)岁,儿童1例,其余6例为成人,急性白血病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6例患者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接受无关供者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所有患者均未应用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方案,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中位时间为20(9-25)个月。2例患者在诊断甲亢时合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经激素及抗排异治疗后,甲亢得到控制,但其中1例在3个月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需要长期口服左甲状腺素维持。1例应用131I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其余4例患者均应用甲巯咪唑治疗,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1例在口服甲巯咪唑后1年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口服左甲状腺素片维持治疗。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是少见并发症,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移植后长期存活患者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治疗上需根据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因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甲状腺功能亢进 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