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长时间正加速度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管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罗惠兰 陈勇胜 +1 位作者 谢放 孙津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1-904,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长时间正加速度(+Gz)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管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Gz暴露,n=12)和+Gz暴露组(n=12)。分别于4、8、12周后处死两组动物(每个时... 目的观察重复、长时间正加速度(+Gz)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管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Gz暴露,n=12)和+Gz暴露组(n=12)。分别于4、8、12周后处死两组动物(每个时间点4只),采用放射免疫及生物化学法测定静脉血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含量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红素氧化酶-1(HO-1)活力、内源性一氧化碳(CO)浓度及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并对主动脉内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随+Gz暴露时间的延长,实验室兔静脉血AngⅡ、ET及血管内皮细胞HO-1、CO、cGMP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但暴露至第12周时已不再增加;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动脉内膜下及中膜浅层的泡沫细胞及胶原含量仅见少量增加,而+Gz暴露8、12周后主动脉内膜下及中膜浅层可见大量增生的泡沫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重复、长时间+Gz暴露会诱发AngⅡ和ET的产生,但也会增加HO-1、CO、cGMP的分泌,对血管免受进一步损伤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加速度 血管 血管紧张素Ⅱ 内皮缩血管肽类 血红素加氧酶-1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丛春 刘朝中 +1 位作者 罗惠兰 谈维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4期382-383,共2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即刻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45例患者植入IABP成功,1例失败;40例患者(86.96%)能够耐受急诊PCI治疗全过程,总死亡率10.87%;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66.67%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33.33%;未出现明显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94.12%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2.94%;35例顺利完成PCI治疗,成功率85.36%。结论急诊PCI治疗中IABP的快速植入可预防大面积心梗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刚 刘朝中 +7 位作者 宋云龙 黄丛春 田建伟 朴龙松 李玉茜 庞博 白玲强 曹俊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11-1114,共4页
目的对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SCA)进行对比研究,评价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35例,女12例,年龄63.3±10.4岁,心率76.2±14.8/min)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行DSCT冠... 目的对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SCA)进行对比研究,评价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4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男35例,女12例,年龄63.3±10.4岁,心率76.2±14.8/min)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行DSCT冠脉成像检查,在其后2周内行SCA检查以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参考标准。将DSCT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图像重建,结果分别由两名医师进行双盲评估。结果DSCT图像可评价节段达到94.98%(625/658),图像优良率95.52%(597/625)。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98.3%、94.4%、97.5%,其中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95%,对角支、左回旋支分支及右冠状动脉远端的诊断敏感性有所下降,分别为86.0%、71.4%、76.9%。结论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DSCT诊断冠脉狭窄安全可靠,可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的筛查、冠状动脉手术/支架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腔镜建立巴马小型猪冠状动脉狭窄模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海涛 罗惠兰 +5 位作者 朴龙松 刘朝中 田毅 陈浩 甘适 张超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经胸腔镜构建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20头巴马小型猪,在胸腔镜直视下手术丝线永久性环扎左前降支近端,从而造成前降支不同程度的狭窄。术后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狭窄程度。结果 20...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经胸腔镜构建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20头巴马小型猪,在胸腔镜直视下手术丝线永久性环扎左前降支近端,从而造成前降支不同程度的狭窄。术后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价狭窄程度。结果 20头小型猪中18头手术顺利完成,2头术中出现室颤,除颤成功后分别于术后8 h和48 h死亡。术后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7头小型猪狭窄程度不超过50%,6头狭窄程度在50%到70%,5头狭窄程度在70%以上,即时手术成功率100%,建模成功率90%。结论完全胸腔镜下应用丝线环扎法可成功地制作不同程度的冠脉狭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狭窄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性高血压大鼠动脉收缩、舒张功能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庞博 付兆君 +6 位作者 谈维洁 刘朝中 黄丛春 徐先荣 陆承荣 孙津津 王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动脉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其对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反应的相应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RHR组(n=10),RHR组用内径为0.2mm的银夹夹住大鼠左肾肾动脉起始部制作两肾一夹RHR模型,而对照组只分离...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动脉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其对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反应的相应变化。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RHR组(n=10),RHR组用内径为0.2mm的银夹夹住大鼠左肾肾动脉起始部制作两肾一夹RHR模型,而对照组只分离左肾动脉不套银夹。以无创性套尾法于术前及术后5周每周测量一次血压、心率。RHR模型制成5周后经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处死大鼠,分别取两组大鼠股动脉、腹主动脉行离体动脉环实验,观察两组大鼠股动脉、腹主动脉对血管活性物质KCl、去甲肾上腺素(NE)、硝酸甘油(NTG)以及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4-氨基吡啶(4-AP)的反应变化。结果1周后,对照组、RHR组血压开始升高(P<0.05),3周时达平台期(P<0.01),但心率无明显变化。5周后与对照组比较,RHR组股动脉及腹主动脉对KCl、不同浓度NE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P<0.05),对TEA及4-AP的相对收缩反应明显减弱(P<0.05),对NTG(浓度为10-2mmol/L)的舒张反应明显减弱(P<0.05)。结论RHR动脉血管收缩反应增强,舒张反应减弱,对钾通道阻断剂TEA、4-AP收缩反应减弱,考虑RHR动脉功能变化可能与钾通道功能的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性 钾通道 去甲肾上腺素 硝酸甘油 四乙基铵化合物 4-氨基吡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正加速度暴露致兔缺血心肌动作电位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兰 端木鲁健 +8 位作者 焦琳 柳百梅 孙红娇 李玉茜 于心亚 黄丛春 罗慧兰 王俊华 王建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81-585,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和缺血心肌在正加速度(+Gz)暴露下动作电位的变化,探讨心肌在冠脉病变所致缺血基础上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加速度组(B组)、缺血组(C组)、缺血+加速度组(D组),每组15只... 目的对比研究正常和缺血心肌在正加速度(+Gz)暴露下动作电位的变化,探讨心肌在冠脉病变所致缺血基础上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加速度组(B组)、缺血组(C组)、缺血+加速度组(D组),每组15只。采用单向动作电位法,记录并对比分析各组动物心肌缺血、+Gz暴露后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APA)、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复极达50%振幅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50)、复极达90%振幅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的变化;记录完动作电位后再行S1S1程序刺激,观察心律失常诱发率。结果各组间MAPA和Vmax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A组比较,B、C、D组MAPD50和MAPD90均明显缩短(P<0.05),其中D组较B、C组缩短程度大(P<0.05)。B、C、D组心律失常诱发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D组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Gz或缺血暴露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律失常诱发率增加,且两因素之间有叠加效应,提示复极过程中存在相关离子通道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TGFβ_(1)在心肌细胞肥大中与cAMP、cGMP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罗惠兰 何作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在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与cAMPcGMP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 ,分组并使细胞内cAMP或cGMP增加 ,用放免法检测细胞体积与数量的关系 ,并用免疫细胞化...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在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与cAMPcGMP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 ,分组并使细胞内cAMP或cGMP增加 ,用放免法检测细胞体积与数量的关系 ,并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中bFGF、TGFβ1表达的变化。结果 培养细胞中cAMP增加时细胞体积增大 ,数量比例无变化 ,bFGF、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 (P<0 .0 5 )。细胞中cGMP增加时细胞体积缩小 ,数量比例不变 ,bFGF和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减少 (P<0 .0 5 )。结论 cAMP、cGMP可能与心肌细胞bFGF、TGFβ1的表达调节有关。cAMP可诱导 ,而cGMP可抑制心肌细胞bF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肥大 细胞培养 BFGF TGFβ_(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对接受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鲍丹 徐凯 +16 位作者 邱健 丁世芳 曹雪滨 浦奎 宫剑滨 李俊峡 杨永健 胡桃红 周建华 张孝忠 陈韵岱 张占修 李慧芳 黄丛春 吴朝晖 柏书轶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性别对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878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137例,女性1741例,对其数据进行比对,... 目的探讨性别对接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接受PPCI治疗的8878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137例,女性1741例,对其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性别差异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倾向评分校正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及合并症的基线资料差异后,进一步分析性别差异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与男性患者比较,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P<0.05),合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的比例较高(P<0.05),既往接受介入治疗的比例较低(P<0.05),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P<0.05),血管开通时间较晚(P<0.05),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比例较高(P<0.05),且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4%vs 2.4%,P<0.001)。采用倾向评分配对方法校正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症数据资料后,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差异消失(男性vs女性:4.0%vs 4.4%,P=0.610)。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女性并不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心功能不全、慢血流、术后出血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可能不是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大规模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经皮激光血运重建术后心肌灌注与病理结果分析
9
作者 马潞娜 周云飞 +6 位作者 王骁 孙晓丽 卢才义 李立伟 金泉 张淑梅 刘京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2期1142-1143,共2页
目的 阐明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杂种健康犬 40只 ,建立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L组送入导管室 ,进行标准前降支部位PMR操作 ,C组对照 ;两组分别于SPECT心肌灌注扫描后处死 ,取心肌组织制作病理标本。结果 PMR后L... 目的 阐明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杂种健康犬 40只 ,建立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L组送入导管室 ,进行标准前降支部位PMR操作 ,C组对照 ;两组分别于SPECT心肌灌注扫描后处死 ,取心肌组织制作病理标本。结果 PMR后L组改善率 6 8.3% ,明显高于C组 ,未改善率和变坏率明显低于C组 ;病理组织切片显示激光孔道通畅率各时间点分别为 89% ,5 3% ,42 % ,34 %和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激光心肌血运重建 SPECT 动物 病理 心肌缺血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降压治疗
10
作者 张海涛 刘朝中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38,共2页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发病率高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 ,运用哲学的观点认识脑卒中患者个体化降压治疗的原则 ,从而为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脑卒中 高血压 个体化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11
作者 吴晓君 胡蓉 +1 位作者 刘朝中 黄从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兔动脉壁高表达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LP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以腺病毒基因转移技术转染基因,随机分为3组,以碱性磷酸酶(AP)基因作对照(对照组),通过球囊导管损伤兔颈总动脉造模后,实验组在血管壁高... 目的探讨兔动脉壁高表达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LP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以腺病毒基因转移技术转染基因,随机分为3组,以碱性磷酸酶(AP)基因作对照(对照组),通过球囊导管损伤兔颈总动脉造模后,实验组在血管壁高表达活性型人LPL(hLPL组),非活性型人LPL_(194)基因(hLPL_(194)组)。1周后通过油红O染色及免疫组化对血管壁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hLPL_(194)组血管壁内膜下有明显的脂质沉积,定量分析显示较对照组增高(0.0545±0.0097比0.012±0.0004)(P<0.01),但较hLPL组少(0.1043±0.0462)(P<0.01)。同时发现hLPL_(194)组的动脉壁内膜下局部巨噬细胞浸润与hLPL组一样也有增多。而3组动物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廿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非活性型LPL和活性型LPL一样,在血管壁内膜下过表达时,能引起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巨噬细胞浸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类 动脉粥样硬化 黏脂质累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