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α-烯烃航空润滑油基础油高温氧化衰变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费逸伟 郭峰 +3 位作者 姚婷 郝敬团 彭兴隆 程治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2 12,12,共6页
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聚α-烯烃(PAO)航空润滑油基础油在发动机内的高温工况,对反应油样的黏度和结构组成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温度≤200℃,PAO的性能和黏度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在300℃的极高温度时,黏度从原来的17.940... 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聚α-烯烃(PAO)航空润滑油基础油在发动机内的高温工况,对反应油样的黏度和结构组成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温度≤200℃,PAO的性能和黏度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在300℃的极高温度时,黏度从原来的17.940 mm2/s下降到8.279 mm2/s,降幅高达53.9%;结合GC/MS分析,300℃油样中检测到分子量相对较小的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烯烃,其相对含量高达22.11%。这些信息揭示了高温主要促使PAO发生链裂解和脱氢的热化学反应。该研究成果为PAO的热氧化安定性和衰变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α-烯烃航空润滑油基础油 高温裂解 热安定性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烯烃航空润滑油基础油高温衰变中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姚婷 郝敬团 +4 位作者 郭力 校云鹏 姜会泽 郭青鹏 费逸伟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95,106,共6页
借助高压釜装置模拟PAO基础油实际工况中的工作温度,结合GC/MS现代检测技术,从分子层面分析高温下PAO理化性能的衰退和其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AO润滑油衰变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引起的热裂解,但PAO润滑油在正常工作温度下的性能... 借助高压釜装置模拟PAO基础油实际工况中的工作温度,结合GC/MS现代检测技术,从分子层面分析高温下PAO理化性能的衰退和其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AO润滑油衰变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引起的热裂解,但PAO润滑油在正常工作温度下的性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严重衰变主要发生在230℃以上;高温作用下,PAO分子支链断裂,生成较多的小分子烃类物质,导致其黏度下降、倾点上升;但PAO的酸值变化较小,与GC/MS中仅检测到少量含氧化合物相对应;结构决定使用性能,得出带有支链合成烃PAO的热稳定性较其氧化安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润滑油 聚Α-烯烃 热氧化安定性 性能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属作用下抗氧剂对航空润滑油的深色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婷 杨宏伟 +3 位作者 费逸伟 郭峰 郭力 卞森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7-315,共9页
以聚α-烯烃(PAO)为基础油,考察金属作用下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AO1)和p,p’-二异辛基二苯胺(AO2)对航空润滑油颜色变化的影响。结合分级萃取技术,将有色组分富集到甲醇萃取物中,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甲... 以聚α-烯烃(PAO)为基础油,考察金属作用下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AO1)和p,p’-二异辛基二苯胺(AO2)对航空润滑油颜色变化的影响。结合分级萃取技术,将有色组分富集到甲醇萃取物中,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甲醇萃取物中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根据分析结果推断出油品颜色衰变的机理,发现金属和抗氧剂的双重作用导致了油品的颜色加深。抗氧剂虽能延缓油品高温氧化衰变,但自身结构也易被破坏,产生酮类、胺类和醌类等多种生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导致油品颜色发生变化;金属参与后,反应加剧,反应产物中检测到的环己-2,4-二烯酮、1,4-苯醌、2,6-二叔丁基-对苯醌、2,6-二叔丁基-4-亚甲基环己-2,5-二烯酮、4-叔丁基-2,6-二甲基苯基乙酸酯、1-(吡啶-3-基)乙酮和1-(2,7,7-三甲基-4,7-二氢苯并呋喃-4-基)乙酮等酮、醌和胺等化合物,进一步加深了油品的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抗氧剂 金属催化 机理分析 深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抗氧剂对聚α-烯烃基础油黏度衰变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费逸伟 彭兴隆 +2 位作者 郭青鹏 姚婷 杨宏伟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15,21,共7页
采用高压釜模拟润滑油实际作业环境,研究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DBPC)和对,对'-二异辛基二苯胺(DODPA)在高温下对聚α-烯烃(PAO)航空润滑基础油运动黏度的影响,结合FTIR和GC/MS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不同黏度油样的组成成分和结构... 采用高压釜模拟润滑油实际作业环境,研究抗氧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DBPC)和对,对'-二异辛基二苯胺(DODPA)在高温下对聚α-烯烃(PAO)航空润滑基础油运动黏度的影响,结合FTIR和GC/MS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不同黏度油样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高温裂解是引起PAO黏度衰变的主要原因,油样中所生成的小分子量化合物越多,黏度衰变越严重;抗氧剂的加入可以有效抑制油品黏度的衰减,起到较好的抗氧增效作用,其中DODPA比DBPC表现出相对优异的高温抗氧化能力。采用高压釜模拟润滑油实际作业环境,通过理化分析方法分析润滑油黏度的变化,采用FTIR、GC/MS分析润滑油分子结构的变化,是一种研究在用油的衰变并掌握准确换油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α-烯烃润滑基础油 抗氧剂 裂解衰变 组成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作用下润滑油基础油性能衰变的机理 被引量:3
5
作者 姚婷 杨宏伟 +3 位作者 费逸伟 郭峰 郭力 卞森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94-1303,共10页
利用FTIR和GC-MS等方法,考察了高温作用下金属铜对航空润滑油基础油聚α-烯烃(PAO)结构组成的影响,推测了PAO结构变化的机理,从分子水平解释金属催化下油样运动黏度、酸值和倾点等理化指标衰变的原因。表征结果显示,实验油样中共鉴定出... 利用FTIR和GC-MS等方法,考察了高温作用下金属铜对航空润滑油基础油聚α-烯烃(PAO)结构组成的影响,推测了PAO结构变化的机理,从分子水平解释金属催化下油样运动黏度、酸值和倾点等理化指标衰变的原因。表征结果显示,实验油样中共鉴定出108种化合物,包括19种正构烷烃、34种异构烷烃、50种烯烃以及5种非烃类化合物。高温和金属的存在是导致PAO组成结构和性能衰变的关键因素。金属铜的加入加速了PAO的裂解程度,促使油样黏度的降低;同时降低了PAO衰变降解的活化能,推动了PAO衰变的进程。也促进含双键的不饱和烃、含氧化合物等生色物质的生成,使油样表现较高的酸值和更深的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基础油 热氧化 金属催化 性能衰变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热氧化安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程治升 费逸伟 +1 位作者 胡建强 姚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1-94,共4页
采用润滑油薄层油膜微氧化试验与红外光谱分析联用技术,模拟合成航空润滑基础油聚α-烯烃在设定条件下的氧化后沉积物含量、油样质量损失及羰基与甲基吸收峰的红外光谱面积比(CSI)随氧化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油样经氧化90min后即... 采用润滑油薄层油膜微氧化试验与红外光谱分析联用技术,模拟合成航空润滑基础油聚α-烯烃在设定条件下的氧化后沉积物含量、油样质量损失及羰基与甲基吸收峰的红外光谱面积比(CSI)随氧化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油样经氧化90min后即开始产生沉积物,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油样的质量损失和沉积物含量逐渐增加;氧化油样的CSI值先增大后减小,氧化程度逐渐加深,在230℃下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可保持90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润滑油 聚Α-烯烃 薄层油膜氧化试验 红外光谱分析 氧化安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