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在高度近视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郝壮(综述) 周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0,共7页
高度近视(HM)是全世界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视觉健康问题,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炎症在这一领域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从眼内局部炎性细胞因子和系统炎症2个方面,以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 高度近视(HM)是全世界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视觉健康问题,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炎症在这一领域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从眼内局部炎性细胞因子和系统炎症2个方面,以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炎症指标变化为依据,对炎症与HM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了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β、基质金属蛋白酶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在HM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即炎症可通过引起视网膜细胞凋亡、巩膜组织重塑、晶状体体积变化等参与HM的发生和发展。同时,HM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等炎症参数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提示系统性炎症也可能影响HM的病理过程。深入研究炎症在HM中的作用,可能为发现预测HM的生物标志物及干预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病理性近视 炎症 白细胞介素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质金属蛋白酶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后圆锥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芦泠汕(综述) 郑超 周健(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270,共8页
晶状体后圆锥(PLC)是一类以晶状体后囊膜呈球状或圆锥状膨出的先天性晶状体形态异常疾病。大多数为单侧、散发病例,双侧发病者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迄今发现的基因突变多集中在EPHA2基因。目前,PL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晶状体后圆锥(PLC)是一类以晶状体后囊膜呈球状或圆锥状膨出的先天性晶状体形态异常疾病。大多数为单侧、散发病例,双侧发病者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迄今发现的基因突变多集中在EPHA2基因。目前,PL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PLC的临床表现,研究者提出了相关发病机制假说,即PLC的形成与晶状体后囊膜薄弱、晶状体上皮细胞过度生长、永存玻璃体原始动脉牵引及色素组织牵引有关。与PLC有关的动物模型可大致分为伴有后囊膜膨出的白内障模型和伴有后囊膜破裂的白内障模型。PLC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白瞳症、眼位不正、畏光以及视力下降等,术前可以通过裂隙灯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Pentacam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晶状体后囊膜的异常形态改变,及术中的特征性表现如"鱼尾"征和"水母"征明确诊断。PLC合并晶状体混浊时以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撕开/切开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或戴镜矫正无晶状体眼状态,术后的弱视训练对提高视功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综述 晶状体后圆锥 遗传学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X受体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桐 杜红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6-890,896,共6页
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是一种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LXR不但参与脂类和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还影响了多种炎症反应过程,因此其在脂类代谢异常和炎症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较多。近年发现,LXR在眼部疾病的发生... 肝脏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是一种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LXR不但参与脂类和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还影响了多种炎症反应过程,因此其在脂类代谢异常和炎症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较多。近年发现,LXR在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LXR的结构、特征、参与眼部疾病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X受体 类视黄醇X受体 脂代谢 炎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神经元损伤应用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润泽 孙小佳 +1 位作者 Melba Marquez Hernandez 窦国睿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2-1087,共6页
背景当前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眼部并发症高血压视网膜病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对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神经元损伤的研究尚少。目的本研究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为检查手段,探究其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神经元损伤评... 背景当前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眼部并发症高血压视网膜病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对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神经元损伤的研究尚少。目的本研究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为检查手段,探究其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中神经元损伤评估中的应用和重要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月—2020年7月于Hospital Clínico Quirúrgico“Hermanos Ameijeiras”(HHA医院)就诊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45名健康受试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取24 h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平均动脉血压值,测量眼压,计算眼灌注压。检测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层(GCC)厚度。依据血压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血压控制组(n=51)和血压未控制组(n=51),45名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压、眼灌注压、视网膜病变与GCC厚度和血压、眼灌注压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采用R 3.5.3软件进行中介作用分析。结果3组研究对象人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眼压、眼灌注压、视网膜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未控制组平均RNFL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控制组、血压未控制组GCC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血压未控制组GCC最小值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平均厚度、上方GCC厚度、颞下方CCG厚度与收缩压、舒张压、眼灌注压、视网膜病变呈负相关(P<0.05),颞上方GCC厚度与收缩压、舒张压、眼灌注压呈负相关(P<0.05),下方GCC厚度与舒张压呈负相关(P<0.05),视网膜病变与收缩压、舒张压、眼灌注压呈正相关(P<0.05)。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收缩压→GCC平均厚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效应显著,收缩压与GCC平均厚度呈正相关,GCC平均厚度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呈正相关(P<0.05)。收缩压对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具有直接影响(β=0.013,95%CI=0.007~0.020,P<0.001),GCC平均厚度部分介导了收缩压对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的影响(β=0.117,95%CI=0.014~0.360,P=0.0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7%。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方法,可优于普通眼底检查提前发现高血压性视网膜神经元受损情况,对高血压导致视神经受损的不可逆盲和高血压靶器官受损进行早期预防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神经纤维 中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小佳 张国恒 +4 位作者 周子义 牛亚丽 冯华 王陵 窦国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2005—2018年具有完整调查资料的糖尿病患者6783例,依据纳排标准剔除后共4426例,将其分为无DR组3491例...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2005—2018年具有完整调查资料的糖尿病患者6783例,依据纳排标准剔除后共4426例,将其分为无DR组3491例和DR组935例。收集年龄、性别、种族、居住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合并症、吸烟、饮酒、睡眠、运动相关信息,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心理状态。变量二分类赋值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DR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比值比(OR)=1.33,95%置信区间(CI):1.02~1.72]、糖尿病病程≥10年(OR=1.03,95%CI:1.02~1.04)、使用胰岛素治疗(OR=2.38,95%CI:1.87~3.05)、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 mg/g(OR=1.55,95%CI:1.22~1.96)和抑郁(OR=1.44,95%CI:1.13~1.83)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BMI<28 kg/m^(2)(OR=0.70,95%CI:0.55~0.89)是DR的保护因素。交互分析显示,UACR≥30 mg/g和使用胰岛素治疗存在协同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2.46,95%CI:0.84~4.09;归因比(AP)=0.44,95%CI:0.26~0.63;协同指数(S)=2.16,95%CI:1.37~3.41]。UACR≥30 mg/g与糖尿病病程≥10年间同时存在协同相乘交互(OR=1.67,95%CI:1.00~2.76)和协同相加交互作用(RERI=2.02,95%CI:0.79~3.25;AP=0.47,95%CI:0.27~0.66;S=2.53,95%CI:1.37~4.68)。结论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病程≥10年同时伴随UACR≥30 mg/g相较于单一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患DR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黄斑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屈光预测误差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孔佳怡 张自峰 +2 位作者 李曼红 田超伟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0-375,共6页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黄斑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预测误差(PE)。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5月至2022年1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IOL植入...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黄斑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预测误差(PE)。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5月至2022年1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IOL植入术的黄斑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96眼)。分析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实际等效球镜度(SE),计算PE和绝对屈光误差(ARE),并分析PE与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平坦角膜曲率(K f)、陡峭角膜曲率(Ks)、平均角膜曲率(Km)、角膜散光度(Cyl)、眼压(IOP)、BCVA、角膜散光轴向、黄斑疾病诊断分类和术中玻璃体内填充物种类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早期(术后3 d内),96例患者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患者术后早期实际SE与术前预测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E为(1.47±2.54)D,其中近视漂移患者61例,PE为(-1.81±3.07)D,远视漂移患者35例,PE为(0.87±0.96)D。术后1个月,12例随访患者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实际SE与术前预测屈光度、术后早期实际SE之间以及术后早期实际SE与术前预测屈光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年(术后长期)的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近视漂移患者术后早期PE与术前AL、Cyl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近视漂移患者术后早期PE与黄斑疾病诊断分类相关(P<0.05),且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较其他类型黄斑疾病患者近视漂移程度更大(P<0.05);近视漂移患者术后早期PE与术前ACD、TL、Kf、Ks、Km、IOP、BCVA,玻璃体内填充物种类以及角膜散光轴向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远视漂移患者术后早期PE与术前Cyl呈正相关(P<0.05);远视漂移患者术后早期PE与玻璃体内填充物种类存在相关性(P<0.05),且术中玻璃体内硅油填充患者较玻璃体内无填充物患者远视漂移程度更大(P<0.05)。远视漂移患者术后早期PE与术前AL、ACD、TL、Kf、Ks、Km、IOP、BCVA,黄斑疾病诊断分类以及角膜散光轴向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黄斑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后早期存在以近视漂移为主的PE,其漂移程度随时间的增加可逐渐减轻。屈光漂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能与患眼术前AL、Cyl,黄斑疾病诊断分类和术中玻璃体内填充物种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疾病 白内障 联合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 屈光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ats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特征及其与黄斑纤维化的相关性
7
作者 周子义 窦国睿 +6 位作者 严宏祥 张国恒 朱锦亭 孙董洁 张自峰 李曼红 王雨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6-441,共6页
目的分析Coats病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纤维化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检查确... 目的分析Coats病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纤维化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检查确诊的Coats病患者43例43眼。其中,男40例,女3例;年龄2~60岁,中位年龄13岁。以黄斑纤维化为不良预后指标,根据随访结束时是否出现黄斑纤维化将患者分为2个组,比较各组间OCT特征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这一不良预后指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3例Coats病患者的OCT临床特征包括视网膜内硬性渗出43眼(占100%)、视网膜下液21眼(占48.8%)、黄斑囊肿17眼(占27.9%)、视网膜下渗出9眼(占20.9%)、视网膜前高反射点7眼(占16.3%)、视网膜前膜21眼(占48.8%)以及视网膜内液22眼(占51.2%)。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硬性渗出分布于后极部38眼(占93.0%)以及中周部27眼(占65.9%);OCT检查可见硬性渗出分布于内核层35眼(占81.4%)以及外核层33眼(占76.7%)。OCT检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21眼中,彩色眼底照相检出9眼(占42.9%),眼部B型超声检出18眼(占85.7%)。黄斑纤维化组视网膜下液以及视网膜下渗出眼数比例均高于无黄斑纤维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755,P<0.001;χ^(2)=6.133,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现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比值比=48.345,95%置信区间:4.272~547.066,P=0.002)。结论OCT检查能够直观检测到Coats病患者的视网膜下液、视网膜下渗出、黄斑囊肿、黄斑渗出及视网膜高反射点等特征,其中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TS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下液 视网膜渗出 黄斑纤维化 炎症反应 不良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2、IL-6、MCP-1的表达 被引量:12
8
作者 闫春妮 黄磊 +1 位作者 宋晓瑾 程丽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2-1185,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24例(继发青光眼组)及眼压正常行硅油取出术患者50例(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房水中IL-2、IL-6、MCP-1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及对术后继发青光眼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青光眼组患者房水中IL-2、IL-6和MCP-1水平分别为(0.28±0.04)μg·L-1、(18.21±2.17)ng·L-1、(3.96±0.46)μg·L-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0.19±0.03)μg·L-1、(10.49±2.32)ng·L-1、(3.07±0.44)μg·L-1](均为P<0.05);继发青光眼组患者房水中IL-2与IL-6呈正相关(r=0.616,P=0.000);IL-2与MCP-1呈正相关(r=0.594,P=0.000);IL-6与MCP-1呈正相关(r=0.608,P=0.000)。房水中IL-2预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5,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0%;房水中IL-6预测术后继发青光眼AUC为0.896,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95.9%;房水中MCP-1预测术后继发青光眼AUC为0.872,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0%;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78,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6.0%。结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2、IL-6、MCP-1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术后继发青光眼预测价值高于三者单独检测,对术后筛查青光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 继发性青光眼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6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视网膜下基因治疗药物注射术操作规范推荐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7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 +7 位作者 孙晓东 许迅 冯竞仰 吕林 王雨生 魏文斌 徐格致 赵明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7-893,共7页
随着201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Luxturna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基因治疗在眼科领域迅速发展。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视网膜下注射术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等眼底病变相关基因治疗药物有效的递送方法之一。视网膜下注射基... 随着201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Luxturna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基因治疗在眼科领域迅速发展。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视网膜下注射术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等眼底病变相关基因治疗药物有效的递送方法之一。视网膜下注射基因治疗是在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基础上叠加独特的给药操作,使基因治疗药物能够精准地聚积于目标区域并作用于靶细胞,而基因疗法的效果、病毒载体的分布、宿主组织的免疫反应程度均取决于药物能否被安全、高效地递送至视网膜下腔。我国IRDs等眼底病变患者众多,虽然基因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因此极有必要依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制定一个详细、完整的基因治疗药物视网膜下注射术操作流程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在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促进IRDs等眼底病变相关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和进步。未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视网膜下注射术操作规范将不断完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方法 眼内注射 视网膜疾病/遗传 视网膜疾病/治疗 光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切割术 操作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程子芳 王雨生 +3 位作者 王海燕 孙董洁 朱锦婷 李曼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门诊行抗VEGF治疗的临床检查确诊为wAMD患者3...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门诊行抗VEGF治疗的临床检查确诊为wAMD患者38例40眼。所有患眼均采用3+按需治疗(PRN)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方案,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网膜形态学特征并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根据治疗后12个月随访期内是否出现复发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观察完成负荷期治疗后1个月以及随访期末时术眼形态学和视力应答效果。结果所有术眼在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均至少出现1次视网膜积液完全吸收,其中21眼wAMD复发,占52.5%;初次积液吸收时BCVA(LogMAR)值越低,wAMD复发风险越高[OR=16.70,95%CI=1.22~100.00,P<0.05]。复发组平均接受治疗(5.8±2.3)次,明显多于未复发组的(3.5±1.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间治疗前后BCVA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P>0.05);复发组终末随访时平均BCVA(LogMAR)为0.73±0.34,较复发时的0.81±0.37明显改善,终末随访时CRT为(187.2±81.7)μm,较复发时的(234.2±74.5)μm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2.62,均P<0.05)。所有术眼中形态学应答良好者35眼,占87.5%;形态学应答不良者5眼,占12.5%,继续治疗(3.2±2.2)次后积液吸收。形态学应答良好眼在负荷期治疗后1个月时平均BCVA(LogMAR)较初次积液吸收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术眼终末随访期CRT较治疗前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P<0.01)。结论规范的抗VEGF药物治疗wAMD在短期内安全、有效,但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初次积液吸收时更好的BCVA是wAMD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以防复发。形态学应答良好患者视网膜初次积液吸收后仍需完成负荷期治疗以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SNAⅡ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嘉星 窦国睿 +6 位作者 常天芳 李曼红 杨子岩 晏贤春 刘瑗 韩骅 王雨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探讨缺氧环境下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否可诱导SNAI1表达上调,进而通过SNA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途径参与CNV生成。方法选取SPF级6~8周龄雄性C57小鼠16只并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法诱导小鼠CNV模型。... 目的探讨缺氧环境下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是否可诱导SNAI1表达上调,进而通过SNA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途径参与CNV生成。方法选取SPF级6~8周龄雄性C57小鼠16只并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法诱导小鼠CNV模型。于造模后7 d摘取小鼠眼球以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铺片和冰冻切片,采用Isolectin B4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脉络膜铺片中CNV形成情况,并观察CNV组织附近血管内皮细胞中SNAI1、MMP2和MMP9的表达及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NV组织中SNAI1、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变化。将培养的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RF/6A)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或含体积分数94%N2、5%CO2和体积分数1%O2培养箱中孵育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细胞中SNAI1、MMP2和MMP9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用小干扰SNAI1(siSNAI1)转染RF/6A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MMP2和MMP9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并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结果造模后7 d小鼠脉络膜铺片中可见CD31阳性和SNAI1阳性荧光染色细胞及双阳性细胞;模型组小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中SNAI1 mRNA和MMP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91±0.060和1.610±0.4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59±0.074和0.772±0.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4),模型组小鼠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中MMP9 mRNA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MP2 mRNA表达量高于MMP9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氧组RF/6A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SNAI1和MMP2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MMP9 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siSNAI1组RF/6A细胞中MMP2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17±0.036,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的0.818±0.105;缺氧+siSNAI1组RF/6A细胞中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36±0.009,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的1.043±0.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siSNAI1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数目为(254.60±71.31)/视野,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的(534.10±96.21)/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CNV局部的缺氧环境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SNAI1的表达而激活MMP2,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从而参与CNV生成;缺氧条件下SNAI1的下调可抑制上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基质金属蛋白酶 小干扰RNA 转录因子SNAⅡ 血管内皮细胞 动物模型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要点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毅 武雷 +4 位作者 樊静 苟凯丽 张自峰 李曼红 王雨生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要点。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西京医院眼科就诊,并通过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在全身麻醉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护理要点。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西京医院眼科就诊,并通过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在全身麻醉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极低出生体重急性期ROP的病例资料。详细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特殊疾病史、诊治过程,总结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前、检查中和检查后的护理配合情况。结果共纳入57例患儿。经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护理,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儿发生过敏反应,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患儿术后拔管时心率下降,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合理的护理流程、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对积极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急性期ROP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护理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巴社区卫生服务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润泽 余海洋 韩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7-392,400,共7页
古巴拥有覆盖全国的三级诊疗体系,并且实现了百分之百全民医疗免费,其中社区卫生服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保健、全科医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丰... 古巴拥有覆盖全国的三级诊疗体系,并且实现了百分之百全民医疗免费,其中社区卫生服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保健、全科医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介绍古巴医疗体系的发展和现状、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全科医生培养情况,分析古巴社区卫生服务在开展慢性病管理和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卫生保健改革 全科医生 慢性病管理 传染病防控 古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袋张力环对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疗效影响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郝壮 赵超 +4 位作者 蒋孟琪 张泸宁 马济远 何梦梅 周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基于荟萃分析评价术中联合植入囊袋张力环(CTR)对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3... 目的基于荟萃分析评价术中联合植入囊袋张力环(CTR)对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20日,收集CTR在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提取数据及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共涉及1292例(1630眼)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方面,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TR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组患者的BCVA均显著优于IOL植入组(均为P<0.05);在IOL倾斜角、偏心量方面,术后6个月时CTR联合IOL植入组患者较IOL植入组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晶状体前囊口面积方面,术后3个月时CTR联合IOL植入组患者大于IOL植入组(P=0.048);术后PCO发生率方面,CTR联合IOL植入组患者显著低于IOL植入组(P<0.00001);术后3个月时CTR联合IOL植入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IOL植入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在白内障术中植入CTR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BCVA、减少术后IOL倾斜与偏心、降低PCO以及囊袋皱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囊袋张力环 白内障手术 荟萃分析 人工晶状体倾斜 人工晶状体偏心 后发性白内障 囊袋皱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合切口与否对25G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眼压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璐希 王雨生 +3 位作者 李曼红 田超伟 张自峰 杜红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4-668,共5页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与免缝合术后眼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小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的必要性。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眼科住院部206例(206眼)接受25G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 目的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与免缝合术后眼压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小切口玻璃体切割术穿刺口缝合的必要性。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西京医院眼科住院部206例(206眼)接受25G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结束时是否缝合巩膜切口分为2组,缝合组106例,免缝组100例。以术后第1天眼压≤5 mmHg(1 kPa=7.5 mmHg)为极低眼压,眼压>21 mmHg为高眼压,术后高眼压在程度上分为:轻度>22~30 mmHg,中度>30~40mmHg,重度>40 mmHg。术后眼压等级变化(眼压变化幅度)分为:无变化、轻度降低(降1级)、重度降低(降2级)、轻度升高(升1级)、重度升高(升2级)。重点关注患者术后第1天眼压以及术后极低眼压和高眼压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缝合组眼压为4.7~48.0 mmHg(16.68±8.21)mmHg,免缝组为2.3~45.0 mmHg(14.41±7.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免缝组术后第1天眼压总体低于缝合组。两组术后眼压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免缝组术后发生极低眼压概率高,缝合组发生高眼压的概率高,缝合组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概率大于免缝组。两组手术前后眼压等级变化(眼压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本研究资料术后极低眼压发生率为4.3%。免缝组出现8眼极低眼压,其中5眼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第1天出现视网膜皱褶、脉络膜脱离1眼,4眼出现前房出血。缝合组出现1眼极低眼压,术后第1天可见前房出血及脉络膜水肿。两组手术后极低眼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免缝组较缝合组术后发生极低眼压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研究资料高眼压发生率为14.1%。免缝组高眼压共12眼,其中轻度7眼、中度3眼、重度2眼。缝合组高眼压共17眼,其中轻度9眼、中度5眼、重度3眼。缝合组比免缝组高眼压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组术后均未出现高眼压导致的并发症。两组术后高眼压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眼压以轻中度升高为主,经治疗3 d后,眼压均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术毕时缝合穿刺口是相对更安全的,为了防止术后极发生低眼压及并发症,针对性缝合穿刺口是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眼压 穿刺口缝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色素失禁症相关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亮 李曼红 +6 位作者 张自峰 严宏祥 武雷 周毅 樊静 苟凯丽 王雨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儿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京医院眼科就诊的13例I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眼部检查,3例患儿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5例6... 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儿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京医院眼科就诊的13例I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眼部检查,3例患儿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5例6眼根据病情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随访6个月~6年。主要总结患儿病史、家族史、全身表现、眼部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随访期间眼部及全身病情变化。结果13例患儿均为女性,就诊年龄为5 d~42个月,平均2.0(1.0,8.5)个月。初诊时主要皮肤损害表现为红斑水疱期4例,疣状皮疹期3例,色素沉着期6例;随访时见萎缩期7例。13例26眼中10例18眼有眼部受累,占总病例数的76.9%(占总眼数的69.2%);其中8例双眼受累,2例单眼受累,3例眼部未受累。眼部受累者均累及视网膜,典型表现为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13眼,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10眼,周边视网膜血管分支增多7眼,视网膜血管白线状改变、部分血管闭塞4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3眼,全视网膜脱离2眼,视网膜皱襞伴黄斑板层裂孔1眼。此外,视网膜出血11眼,视网膜色素改变4眼,灰白色条带样病灶3眼,黄斑发育不良2眼,脉络膜萎缩灶1眼,视盘前胶质增生1眼,视网膜黄白色渗出1眼。同时,4例患儿伴有斜视和眼球萎缩等眼部表现。分别有3例4眼和2例2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末次随访时活动病变消退,病情稳定。结论IP患儿眼部临床表现多样,以特征性的视网膜血管病变为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失禁症 眼部表现 临床特征 视网膜病变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对不同时期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桂鸥 张璐 +3 位作者 赵润泽 李娜敏 周健 郭长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A)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治疗不同时期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的AACE患者33例(66眼),发病6个月以内者(9例)予以BTA注射(注射组),发病6个月及以上...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A)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治疗不同时期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的AACE患者33例(66眼),发病6个月以内者(9例)予以BTA注射(注射组),发病6个月及以上者(24例)予以眼外肌移位术(手术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术后6个月治愈率。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比例、年龄、日近用眼时长、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36.89±13.79)△、(5.00±7.09)△、(1.00±3.73)△、(1.61±2.51)△、(3.00±4.56)△;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37.94±19.58)△、(0.65±1.34)△、(1.31±1.22)△、(1.98±2.20)△、(2.15±1.43)△,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斜视度组间和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注射组8例(88.9%)患者存在近立体视,9例(100.0%)患者存在远立体视,手术组23例(95.8%)患者存在近立体视,24例(100.0%)患者存在远立体视,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注射组8例(88.9%)患者斜视治愈、手术组24例(100.0%)患者斜视治愈,两组患者间术后6个月斜视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A注射和眼外肌移位术均能够治疗不同时期的AACE。其中BTA注射对于发病小于6个月的患者同样效果显著,可将其作为AACE发病早期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不同时期 A型肉毒素 眼外肌移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分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7
18
作者 武雷 李曼红 +8 位作者 钱迪 严宏祥 王亮 周子义 周毅 樊静 苟凯丽 王雨生 张自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289,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中与需要治疗相关的指标,建立相应治疗分类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全身麻醉下FFA检查的急性期ROP患儿... 目的 探讨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中与需要治疗相关的指标,建立相应治疗分类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全身麻醉下FFA检查的急性期ROP患儿114例227眼。患儿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0例160眼)和验证集(34例67眼)。训练集中,38例76眼患儿接受激光治疗(治疗组),42例84眼患儿未治疗发生自然退行(非治疗组);验证集中,15例29眼患儿接受治疗,19例38眼患儿随诊观察。纳入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形态和血管-无血管交界处、血管化区域内改变及黄斑区的FFA特征,借助视盘中央与最靠近后极部的病变边缘之间的距离(DB)和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距离(DF)的比值(DB/DF)评估病变位置。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P需要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治疗分类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训练集中,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患儿视网膜血管形态、荧光素渗漏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患儿嵴后血管迂曲扩张、“爆米花”病变、异常血管分支和毛细血管床的发生率均高于非治疗组,颞侧、鼻侧DB/DF值均小于非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患儿分别有10眼(6.25%)和11眼(16.42%)在血管化区域出现弱荧光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形态、嵴后血管迂曲扩张、荧光素渗漏、“爆米花”病变、异常血管分支、毛细血管床丢失和颞侧、鼻侧DB/DF值与ROP需要治疗相关(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形态(轻度迂曲扩张:P=0.001;血管迂曲扩张:P<0.001)、嵴后血管迂曲扩张(P=0.002)、荧光素渗漏(中度:P=0.117;重度:P<0.001)、毛细血管床丢失(P=0.006)和颞侧DB/DF值(P=0.010)是ROP需要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急性期ROP治疗分类模型的列线图,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36(95%CI:0.900~0.972)和0.950(95%CI:0.904~0.996)。结论 基于FFA的急性期ROP治疗分类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治疗分类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激活NF-κB通路诱导小鼠BV-2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白倩 王鑫 +1 位作者 毛旭 胡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在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机制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别利用AKR1B1小干涉RNA(siRNA)和抑制剂泊那司他(ponalrestat/Statil)作用BV-2... 目的探讨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在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中的机制及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多糖(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极化,分别利用AKR1B1小干涉RNA(siRNA)和抑制剂泊那司他(ponalrestat/Statil)作用BV-2细胞;实时定量PCR检测BV-2小胶质细胞AKR1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加氧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ELISA检测BV-2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β含量。采用BV-2条件培养基处理原代RGC,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RGC脑特异性同源盒蛋白3a(Brn-3a)的表达以确定RGC活性,TUNEL染色检测RGC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RGC核因子κBp65(NF-κBp65)、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IKK)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LPS诱导BV-2细胞中TNF-α、IL-1β、COX2和iNOS的mRNA表达增加,培养液上清中TNF-α、IL-1β含量增加。BV-2细胞条件培养基导致RGC活力降低、凋亡增加;敲低AKR1B1后,可阻断BV-2细胞M1型极化,恢复RGC活力;敲低AKR1B1可阻断LPS诱导的IKK磷酸化和NF-κBp65的入核。结论AKR1B1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降低RGC的活力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酮还原酶1成员B1(AKR1B1) BV-2小胶质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 核因子κB(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OCT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苗 窦国睿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在评估视力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在评估视力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RP并发白内障患者38例(58眼),均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根据SD-OCT下黄斑区椭圆体带的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A组:黄斑区椭圆体带缺失(19眼),B组:黄斑区椭圆体带可见但不连续(18眼),C组:黄斑区椭圆体带完整(21眼)。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组内手术前后BCVA和组间手术前后BCVA;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SD-OCT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对术后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BCVA和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手术前后BCVA之间、术后BCVA与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之间均呈直线相关(r=0.855、-0.622,均为P<0.01)。A组、B组和C组术前BCVA分别为(2.41±1.05)logMAR、(1.17±0.64)logMAR和(0.83±0.59)logMAR,术后第1天BCVA分别为(1.16±0.90)logMAR、(0.52±0.27)logMAR和(0.21±0.19)logMAR。各组患眼术后第1天BCVA均好于其术前视力(t=5.246、4.632、6.198,均为P<0.01)。3组患眼术后第1天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60,P<0.01)。A组、B组和C组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分别为(0.00±0.00)mm、(1.16±0.57)mm和(4.04±1.26)mm,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00.84±45.49)μm、(203.44±33.33)μm和(248.19±37.79)μm。术后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754,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RP并发白内障可有效改善视功能。术前视力差、黄斑区椭圆体带结构的破坏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是患者手术后视力不良的指征,SD-OCT对评估视力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超声乳化 椭圆体带 黄斑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