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医学精准诊疗临床指南(2025版)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 +4 位作者 朱朝晖 李思进 汪静 依荷芭丽·迟 王雪鹃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5-866,共12页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核医学精准诊疗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NENs的核医学精准诊疗研究及应用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果。随着国际相关诊疗药物即将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国内自主研...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的核医学精准诊疗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NENs的核医学精准诊疗研究及应用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果。随着国际相关诊疗药物即将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国内自主研发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陆续开展,规范化的诊疗指南亟待建立。为此,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最新研究进展和国际指南,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医学精准诊疗临床指南(2025版)》,旨在指导我国NENs核医学精准诊疗的规范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核医学精准诊疗 临床指南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 “多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切伦科夫光学显像及代谢活性变化
2
作者 王政杰 高永恒 +1 位作者 刘毅 汪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763-1768,共6页
目的探讨切伦科夫光学显像在棕色脂肪组织代谢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变化。方法以早衰小鼠为研究模型,采用切伦科夫光学成像动态监测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性的变化,以18F-FDG PET/CT成像为参照;... 目的探讨切伦科夫光学显像在棕色脂肪组织代谢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估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性变化。方法以早衰小鼠为研究模型,采用切伦科夫光学成像动态监测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性的变化,以18F-FDG PET/CT成像为参照;通过检测棕色脂肪组织活性分子标志物解偶联蛋白酶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评估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衰老情况。结果 4~12周龄时,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SUVmax及切伦科夫光学显像光强度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14周龄时早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PET/CT成像最大摄入值(SUVmax)、切伦科夫光强度值较12周龄时均显著下降(P<0.01)。分子水平上早衰小鼠UCP1的mRNA水平于12周龄开始下降(P<0.05),而蛋白表达水平在14周龄时显著下降(P<0.01),与显像结果一致。结论切伦科夫光学显像能够有效评估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性;早衰小鼠14周龄即出现棕色脂肪组织代谢活性的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组织 PET/CT 切伦科夫光学显像 早衰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表观扩散系数值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治平 张瑜 +2 位作者 郭燕 王虹 刘会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前列腺癌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5年...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前列腺癌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共115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MR平扫及DWI检查,b值取0和2 000 s/mm~2,根据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将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低危组Gleason分值≤6,中危组分值为7,高危组分值≥8。将各组前列腺癌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DC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15例患者共选取129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其中低危组29例(Gleason评分5分4例、6分25例),中危组48例(7分48例),高危组52例(8分21例、9分24例、10分7例)。其中3组ADC值分别为(1.066±0.111)×10-3mm~2/s、(0.782±0.129)×10-3mm~2/s、(0.667±0.108)×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764,P=0.000)。多重比较显示,任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ADC值与Gleason评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768,P=0.000)。结论:ADC值与Gleason分级呈明显负相关,通过ADC值有望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GLEASON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剥夺后静息态额顶网络低频振荡振幅百分比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辛轲轲 王利 +5 位作者 孙泽恒 康飞 全志永 朱元强 穆玥 汪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49-554,共6页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静息状态下额顶网络自发功能活动的差异。方法:使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VT)收集持续性注意力行为学数据。采用低频振荡振幅百分比方法(perAF)对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的静息态额顶网络功能活动进行比...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静息状态下额顶网络自发功能活动的差异。方法:使用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VT)收集持续性注意力行为学数据。采用低频振荡振幅百分比方法(perAF)对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的静息态额顶网络功能活动进行比较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睡眠剥夺后与正常睡眠后额顶网络差异脑区的perAF值与PVT脱漏频次差值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睡眠后相比,睡眠剥夺后额顶网络中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眶部额中回、左侧中央后回及右侧角回的perAF值均显著下降(FDR校正,P<0.05,团块大小≥20体素)。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及右侧顶上小叶睡眠剥夺与正常睡眠后perAF值的差异与PVT脱漏频次差值显著负相关。结论:睡眠剥夺后额顶网络局部功能活动强度降低,主要表现为背外侧前额叶及顶上小叶perAF值的显著下降,且上述区域功能活动差异与PVT脱漏频次差值有关,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睡眠剥夺后持续性注意力受损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睡眠剥夺 低频振荡振幅百分比 额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志巍 文娣娣 +3 位作者 张劲松 钱守斌 魏梦绮 全志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目的探讨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MRI资料,分析病灶所在母骨位置、病灶大小形态、... 目的探讨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MRI资料,分析病灶所在母骨位置、病灶大小形态、边缘、肿瘤基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等影像学征象。结果5例均为女性,病灶发生于胫骨2例、股骨1例、寰椎椎弓1例、髋臼周围1例,均偏心性位于母骨。病灶大小4.0~17.0 cm,均为大片状地图样、溶骨性破坏,膨胀性较轻。病灶边界清晰3例、模糊2例,有窄且长短不等的硬化缘。所有病灶骨皮质变薄、壳样改变,局部断裂、筛孔状改变或大段缺失。1例周围有软组织肿块。所有病变均无骨膜反应。2例病灶周围广泛水肿。CT表现:2例病灶内部呈等或略低于肌肉密度,无基质矿化。MRI表现:2例病灶内部T1WI信号略高于肌肉,T2WI呈均匀高信号,且有点状更高信号。所有病例均无病理性骨折。结论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青年女性好发。病灶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改变,有窄硬化缘,CT呈均匀等低密度,MRI呈混杂信号,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邻近骨髓与软组织明显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囊肿 动脉瘤样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94和CD47双修饰外泌体靶向递送PLK1siRNA治疗肝癌
6
作者 贺维 刘梦梦 +8 位作者 张延琴 潘鹭翔 何磊 顾锦涛 高源 周月媛 张阔 张英起 郝强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1-1428,共8页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外泌体高效递送的方法,将治疗性核酸递送到肝癌组织治疗原发性肝癌。方法构建靶向肝癌的融合表达SP94和CD47的质粒,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提取分离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颗粒跟踪分析、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对...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外泌体高效递送的方法,将治疗性核酸递送到肝癌组织治疗原发性肝癌。方法构建靶向肝癌的融合表达SP94和CD47的质粒,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提取分离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颗粒跟踪分析、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小鼠经尾静脉分别注射200μg DiD标记的未修饰外泌体和SP94修饰的外泌体,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并分析外泌体对肝癌组织的靶向作用。将未修饰外泌体和CD47修饰的外泌体分别与巨噬细胞RAW264.7、小鼠肝癌细胞Hepa1-6共孵育,验证细胞对修饰后外泌体的吞噬情况。通过电穿孔法将Polo样激酶1(PLK1)siRNA加载到不同修饰的外泌体中,再与Hepa1-6细胞共孵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原发性肝癌模型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加载PLK1 siRNA的修饰外泌体,系统研究并分析其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结果SP94修饰增强了外泌体对肝癌组织的靶向作用,CD47修饰减少了外泌体被巨噬细胞吞噬。SP94和CD47双修饰外泌体递送PLK1 siRNA促进了肝癌细胞凋亡。在原发性肝癌模型小鼠中,SP94和CD47双修饰外泌体加载PLK1 siRNA能有效抑制小鼠肝癌结节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结论SP94和CD47双修饰外泌体可以高效靶向肝癌递送治疗性核酸PLK1siRNA,有效抑制肝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外泌体 靶向递送 SP94 CD47 POLO样激酶1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