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唾液样本CHGA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应激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1
作者 单尼奇 刘善收 +8 位作者 王玉玲 刘辉 汪帅 武祎琳 段楚君 范瀚尹 荆杨梦杰 庄然 张春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330,共7页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唾液中嗜铬粒蛋白A(CHGA)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探究其在唾液样本检测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人CHGA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筛选单克隆抗体(mAb);构建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优化唾液样本基质效...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唾液中嗜铬粒蛋白A(CHGA)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探究其在唾液样本检测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人CHGA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筛选单克隆抗体(mAb);构建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优化唾液样本基质效应,并应用该方法检测应激人群唾液中的CHGA浓度。结果获得21株稳定分泌抗人CHGA的高效价杂交瘤细胞株。经方阵ELISA筛选出一对效果最佳的检测抗体,优化确定了最佳包被浓度为10μg/mL,最佳检测抗体稀释度为1∶32000。该方法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验证结果良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率均在15%以内,回收率在80%~120%之间。进一步对基质效应进行优化,使之适用于唾液样本检测;采集不同应激状态人群唾液样本,使用本研究方法检测CHGA水平,结果提示其具有反映应激强度的潜力。结论成功建立了可靠的唾液CHGA检测方法,并初步探索其作为生物标志物在应激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粒蛋白A(CHGA) 单克隆抗体(mAb) 生物标志物 应激 唾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miR-186表达可减轻缺氧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损伤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海帆 谢建刚 +2 位作者 张金铭 常远 韩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98-903,共6页
目的探讨抑制miR-186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和缺氧状态下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培养模型,检测正常培养组与缺氧培养6 h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miR-186表达量。干扰组HUVECs细胞转... 目的探讨抑制miR-186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和缺氧状态下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培养模型,检测正常培养组与缺氧培养6 h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miR-186表达量。干扰组HUVECs细胞转染miR-186-inhibit 48 h,干扰miR-186表达,对照组转染对照inhibit。检测miR-186的表达以确定干扰效果,干扰成功后缺氧培养6 h后观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电镜下线粒体结构。干扰miR-186表达后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缺氧培养6 h的HUVECs细胞中miR-18表达轻度上升(P=0.0188)。转染miR-186inhibit 48 h可干扰miR-18670%~80%的表达,干扰miR-186表达促进缺氧诱导因子-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干扰组缺氧培养6 h,电镜下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P=0.00297)。结论干扰miR-186通过促进HIF-α上调,改善线粒体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靶向干扰miR-186可能有助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86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细胞 线粒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 被引量:2
3
作者 镇路明 贾文元 +2 位作者 魏海东 王世全 陈继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1-605,共5页
目的明确调节性T细胞(Treg)是否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方法 C57BL/6小鼠采用七氟烷预处理,并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脑梗死容积,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reg比例;注... 目的明确调节性T细胞(Treg)是否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方法 C57BL/6小鼠采用七氟烷预处理,并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脑梗死容积,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reg比例;注射CD25中和抗体,再次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以及脾脏Treg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七氟烷预处理明显增加再灌注后48 h的Treg比例。与同型抗体相比, CD25中和抗体可逆转七氟烷预处理引起的Treg比例的增加;同时,这也逆转七氟烷预处理产生的小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结论 Treg参与七氟烷预处理诱导的小鼠脑缺血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七氟烷 预处理 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IL-1β和IL-10在外周血的水平可作为早期鉴别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脓毒症的指标 被引量:22
4
作者 胡珊博 杨婧 +4 位作者 于超平 冯筑生 张锦鑫 尹文 谢建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2-537,共6页
目的通过对脓毒症早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测序以及血清液相芯片技术,寻找快速判断革兰阴性(G^(-))和革兰阳性(G^(+))菌的指标.方法选取182例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救治的脓毒症患者中符合条件的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血... 目的通过对脓毒症早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测序以及血清液相芯片技术,寻找快速判断革兰阴性(G^(-))和革兰阳性(G^(+))菌的指标.方法选取182例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救治的脓毒症患者中符合条件的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血培养检测结果分为G^(+)组12例和G^(-)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一般指标,以及血常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化验指标.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分离PBMC,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差异基因.血清液相芯片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γ干扰素(IFN-γ)、IL-1β、IL-2、IL-4、IL-5、IL-6、IL-7、IL-8、IL-10、IL-12、IL-13、IL-17、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将细菌种类作为因变量,以筛选出的细胞因子作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所选生物标志物与细菌感染种类的相关性.结果G^(+)组和G^(-)组一般资料及CRP、PCT无明显差异,G^(+)组患者血清IL-6水平较G^(-)组低.转录组测序发现两组患者PBMC约30个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明显差异.与G^(+)组患者相比,G^(-)组患者早期血清IL-6、IL-1β明显升高,IL-10水平下降.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IL-6、IL-1β、IL-10水平可以鉴别G^(-)菌、G^(+)菌类型,三者联合诊断对鉴别G^(-)菌、G^(+)菌类型有较高应用价值.结论IL-6、IL-1β和IL-10可以作为脓毒症早期快速判断G^(+)菌或G^(-)菌感染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测序 脓毒症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邵奇 王倩梅 +2 位作者 马善波 张伟 郭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49-2353,共5页
目的考察姜黄素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姜黄素干预组(200 mg/kg)、TLR4激动剂组和TLR4抑制剂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5 mg/kg)建立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24 h后, E... 目的考察姜黄素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姜黄素干预组(200 mg/kg)、TLR4激动剂组和TLR4抑制剂组,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5 mg/kg)建立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24 h后, 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以及肺组织TLR4、MyD88、NF-κB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并计算肺损伤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肺损伤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肺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急性肺损伤组比较,姜黄素干预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与姜黄素干预组比较,TLR4激动剂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1),而TLR4抑制剂组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姜黄素可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来改善急性肺损伤小鼠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急性肺损伤 TLR4 MYD88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S抗体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洁 赵兵刚 +3 位作者 杨世明 杜娟 崔颖 穆士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 分析抗S抗体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对患者进行ABO及RhD血型鉴定和抗体筛选,对抗体筛选阳性、正反定型不一致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采用试管盐水法(NS)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进行复检和直... 目的 分析抗S抗体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对患者进行ABO及RhD血型鉴定和抗体筛选,对抗体筛选阳性、正反定型不一致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采用试管盐水法(NS)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进行复检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确定抗体特异性后,筛选不含相应抗原的献血者血液与患者血液在NS及IAT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患者1血清存在IgM型抗S、抗N抗体,患者2、 3、 4、 5血清存在IgG型抗S抗体。抗体效价为1∶4~1∶32。患者4、 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结论 抗S、抗N抗体有天然产生的IgM型抗体,在4℃反应最强,在22℃可干扰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但绝大多数抗S抗体是由红细胞免疫刺激产生的IgG型抗体,在37℃及IAT出现凝集反应,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溶血性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S血型 抗体筛选 抗体特异性鉴定 抗S抗体 抗N抗体 交叉配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果内酯对糖氧剥夺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蕾 张雄 +1 位作者 陈赵乐 王玉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观察白果内酯对糖氧剥夺(OGD)后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机制探究。方法:分离和培养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糖氧剥夺组(OGD)和白果内酯组(OGD+bilobalide),对照组予以常规培养小鼠原代... 目的:观察白果内酯对糖氧剥夺(OGD)后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及机制探究。方法:分离和培养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糖氧剥夺组(OGD)和白果内酯组(OGD+bilobalide),对照组予以常规培养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糖氧剥夺组利用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模型模拟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白果内酯组在氧葡萄糖剥夺后再恢复前应用20μmol/L的白果内酯。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内游离的钙离子浓度,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Cav1.2蛋白的表达,最后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L型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的功能。结果:与糖氧剥夺组相比,白果内酯组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P<0.05)、Cav1.2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功能减弱(P<0.05),但仍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白果内酯可能通过减少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Cav1.2表达和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的功能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从而发挥对糖氧剥夺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果内酯 糖氧剥夺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 Cav1.2 小鼠原代海马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免疫功能特点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徐燕 谢建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2-466,共5页
脓毒症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免疫紊乱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呈现促炎和抑炎状态的阶段性演变。根据不同的免疫功能阶段制定合理的免疫调理措施是脓毒症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普... 脓毒症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免疫紊乱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呈现促炎和抑炎状态的阶段性演变。根据不同的免疫功能阶段制定合理的免疫调理措施是脓毒症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普遍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射免疫法、流式细胞术等检验方法检测脓毒症相关免疫标志物,所能检测分子较少,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免疫状态。目前利用高灵敏度单分子阵列技术、Luminex多重分析、表面声波化学传感器、新型生物传感器技术、基因测序组学分析等新技术新方法全面准确地检测脓毒症不同免疫状态下相关标志物,促进了检测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实施个体化的免疫调控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状态 检验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P-1激动剂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建强 党娟 成振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8期1631-1634,共4页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成骨细胞株MG-63并分为三组,GLP-1组用含有GLP-1的培养基处理、EX-4组用含有GLP-1类似物处理的培养基处理、对照组用无血清培养基处理。24小时后...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培养成骨细胞株MG-63并分为三组,GLP-1组用含有GLP-1的培养基处理、EX-4组用含有GLP-1类似物处理的培养基处理、对照组用无血清培养基处理。24小时后,测定细胞中增殖基因BMP-2、Dlx2、PCNA、Caspase-3及Wnt通路分子Wnt1、Wnt3a、Wnt5a、GSK-3β、β-catenin、Runx2及Hedgehog通路分子Shh、Ihh、Smo、RANKL、OPG的表达量。结果:GLP-1组、EX-4组细胞中BMP-2、PCNA、Wnt1、Wnt3a、Wnt5a、β-catenin、Runx2、Shh、Ihh、Smo、OPG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lx2、Caspase-3、GSK-3β、RANKL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GLP-1组细胞中增殖基因、Wnt通路分子、Hedgehog通路分子的表达量与EX-4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LP-1激动剂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增强Wnt通路、Hedgehog通路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增殖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26基因敲除减轻小鼠失血性休克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尚珣 谢建刚 +6 位作者 尹文 冯筑生 于超平 张圆 程坤 周子清 庄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226(CD226 CKO)对小鼠失血性休克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野生型(WT)和CD226 CKO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失血性休克组,假手术组只进行心脏穿刺不抽血,失血性休克组抽取30%的总血量。HE染色观察...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敲除CD226(CD226 CKO)对小鼠失血性休克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野生型(WT)和CD226 CKO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失血性休克组,假手术组只进行心脏穿刺不抽血,失血性休克组抽取30%的总血量。HE染色观察肺脏病变情况,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组织CD31、CD226和脾脏CD3、CD226的表达和分布;采用RNA干涉技术(RNAi)敲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CD226,厌氧产气袋培养法建立细胞缺氧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和HUVEC中Bcl2的蛋白表达;JC-1线粒体膜电位染色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结果在失血性休克模型中,与WT小鼠相比,CD226 CKO小鼠急性肺损伤明显减轻,肺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升高;体外缺氧细胞学模型同样发现,与siRNA阴性对照(siNC)组细胞相比,特异性敲低CD226的细胞Bcl2蛋白水平增加,细胞凋亡减少。结论敲除CD226基因减轻小鼠失血性休克的急性肺损伤,与增加血管内皮细胞Bcl2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26 失血性休克 急性肺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通过AMPK通路减轻H_(2)O_(2)诱导的小鼠神经元线粒体损伤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斌 赵鹏 白利刚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69-576,共8页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H_(2)O_(2)所致小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稳态失衡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原代小鼠皮层神经元分为对照组(control)、H_(2)O_(2)处理组(H_(2)O_(2))、H_(2)O_(2)+褪黑素处理组(H_(2)O_(2)+Mel)和H_(2)O_(2)+褪黑素...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H_(2)O_(2)所致小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稳态失衡的保护作用以及分子机制。方法:将原代小鼠皮层神经元分为对照组(control)、H_(2)O_(2)处理组(H_(2)O_(2))、H_(2)O_(2)+褪黑素处理组(H_(2)O_(2)+Mel)和H_(2)O_(2)+褪黑素+WZ4003处理组(H_(2)O_(2)+Mel+WZ4003)。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神经元乳酸脱氢酶(LDH)释放,使用TUNEL染色和Annexin V/PI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利用real time 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核呼吸因子1(NRF1)mRNA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p-AMPK、AMPK、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和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等蛋白分子的变化,使用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结果:H_(2)O_(2)处理能导致小鼠皮层原代神经元LDH释放增多,线粒体膜稳态失衡,并导致神经元发生凋亡;褪黑素可以显著减轻神经元损伤,恢复线粒体稳态,抑制神经元凋亡;WZ4003可以逆转褪黑素对H_(2)O_(2)导致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褪黑素可以通过激活AMPK相关信号通路,维持神经元线粒体稳态,从而减轻H_(2)O_(2)所致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神经元 线粒体稳态 神经保护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通过抑制A20促进小鼠RAW264.7细胞NF-κB和NLRP3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兵刚 石哲声 +3 位作者 张松涛 刘传明 谢建刚 赵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调控微小RNA21(miR-21)表达对脂多糖(LPS)刺激下RAW264.7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及含pyrin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AW264.7细胞给予100 ng/mL LPS刺激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 目的探讨调控微小RNA21(miR-21)表达对脂多糖(LPS)刺激下RAW264.7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及含pyrin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AW264.7细胞给予100 ng/mL LPS刺激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表达水平;转染miR-21抑制物或模拟物调节RAW264.7细胞miR-21的表达水平,并给予LPS刺激,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的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对NF-κB、NLRP3蛋白及NF-κB抑制分子锌指蛋白A20表达的影响。结果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miR-21表达明显升高。上调miR-21表达后,IL-6、TNF-α、IL-1β、NF-κB、NLRP3表达均上升,下调miR-21表达后,IL-6、TNF-α、IL-1β、NF-κB、NLRP3表达均下调。miR-21靶向抑制A20表达。结论miR-21促进RAW264.7细胞NF-κB、NLRP3表达,其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A20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1(miR-21) A20 脓毒症 RAW264.7细胞 含pyrin结构域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 核因子κB(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下调与大鼠脑组织水肿增加有关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兵刚 邓毅恒 尹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23-827,共5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模型大鼠脑组织及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特征。方法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0只,体质量(250±3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采用高温高湿安静暴露法(温度设定为40℃,湿度设定为70%)建... 目的探讨热射病模型大鼠脑组织及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特征。方法雄性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0只,体质量(250±30)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采用高温高湿安静暴露法(温度设定为40℃,湿度设定为70%)建立经典的热射病大鼠模型,每隔10 min监测大鼠直肠的温度并记录发病时间,以高温应激动物核心温度(直肠)达到42.5℃时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两组大鼠均在出室后置于室温(温度26℃,湿度60%)条件下,观察5 h后进行行为学评分。评分后处死大鼠,取材脑组织,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分别在37℃和41℃培养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用逆转录PCR检测星形胶质细胞AQP4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高温可导致实验大鼠血脑屏障破坏、AQP4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诱发实验大鼠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水通道蛋白4(AQP4)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促进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FOXP3表达减轻肺损伤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继军 单尼奇 +5 位作者 关玉东 张斌 张雄 程云会 赵威 贾文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及叉头盒P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ALI模型组及ATRA处理组。ALI模型组和ATRA处理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5 mg/kg的脂多糖(LPS)建立ALI模型, ALI模型组...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及叉头盒P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ALI模型组及ATRA处理组。ALI模型组和ATRA处理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5 mg/kg的脂多糖(LPS)建立ALI模型, ALI模型组在注射LPS前5 d,每天以橄榄油灌胃1次[0.5 mL/(kg·次)],注射LPS后,经腹腔注射橄榄油1 mL/kg;在注射LPS的前5 d, ATRA处理组的大鼠每天用含30 mg/kg ATRA的橄榄油灌胃,每天1次;注射LPS后,腹腔注射含5 mg/kg ATRA的橄榄油1 mL/kg。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5 mL/kg)。腹腔注射ATRA 12 h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变情况,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及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反转录PCR检测大鼠肺组织FOXP3 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FOXP3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ALI模型组大鼠肺组织W/D增加,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增多;动脉PaO2明显降低,大鼠肺组织FOXP3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与ALI模型组相比, ATRA处理组大鼠肺组织炎症浸润减轻,肺组织中FOXP3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高, PaO2也明显增加。结论 ATRA对大鼠ALI具有保护作用, ATRA处理显著增高ALI模型大鼠肺组织FOXP3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ATRA) 急性肺损伤(ALI) 转录因子叉头盒P3(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动脉入路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学 杨华 +2 位作者 王晓红 温改改 郝国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对比桡动脉入路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CI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共3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猪尾导管辅助组、6.5 F... 目的对比桡动脉入路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CI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共3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猪尾导管辅助组、6.5 F鞘组与6 F鞘组,各130例。比较3组指引导管到位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前臂疼痛或不适、前臂血肿、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止血成功率、术后桡动脉直径、远端肿胀消退时间、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等情况。结果3组患者指引导管到位时间、桡动脉创口压迫时间、前臂血肿、止血成功率、术后桡动脉直径及桡动脉闭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5 F鞘组与6 F鞘组相比,术中桡动脉痉挛、前臂疼痛或不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猪尾导管辅助组桡动脉痉挛和前臂疼痛不适明显好于6.5 F鞘组、6 F鞘组(均P<0.05)。结论桡动脉入路PCI治疗中6.5 F指引导管和6 F指引导管同样安全有效。采用猪尾导管辅助6.5 F指引导管可改善患者桡动脉痉挛,减轻前臂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入路 6.5 F指引导管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