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军队医院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临床管理原则专家共识 被引量:15
1
作者 韩雅玲 丁世芳 +8 位作者 王海昌 陈韵岱 赵仙先 陶凌 黄岚 杨丽霞 王祖禄 荆全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且患病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1-2]。在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军队医院在继续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所在地区的抗击疫情工作中,...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暴发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且患病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1-2]。在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军队医院在继续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所在地区的抗击疫情工作中,许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遏制疫情蔓延。全军各医疗单位分散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所在地区疫情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为指导军队医院在COVID-19疫情期间保护医护人员健康、更好地救治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医疗管理处委托全军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委员会,组织军内心血管病专家共同制订了本共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3-1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11],以及辽宁心血管专业医疗质控中心制订的《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心血管内科急性胸痛救治策略及人员防护的指导意见》[12],结合当前全国疫情及军队医院情况,本共识推荐COVID-19疫情期间,对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管理遵循如下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肺炎 新冠肺炎 心血管急危重症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骨盆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凯 陶惠人 +5 位作者 李寰 冯超帅 苏薇 杨卫周 张波波 段春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髋关节疾病者。最终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13.8±6.9岁(6~33岁)。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腰骶部畸形,9例)、B组(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12例)与C组(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5例)。测量并比较A、B组的腰骶部节段Cobb角,3组的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IA)与横断面骨盆旋转(PR)。PO>2°、SIA<30°或>45°及PR>1.2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骨盆失衡的标准。结果:3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813)。A、B组节段Cobb角分别为24.0°±13.6°与28.3°±14.4°,无显著性差异(P=0.497)。A、B、C组的PO分别为1.7°±2.3°、4.9°±6.7°、18.9°±12.7°,C组PO显著大于A、B组(A组与C组P=0.002,B组与C组P=0.009),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0)。3组的SIA分别为38.7°±6.8°、36.1°±18.2°、28.4°±9.3°,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18)。3组的PR分别为1.09±0.05、1.22±0.15、1.44±0.51,B组PR显著大于A组(P=0.002),余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1,B组与C组比较P=0.191)。A组、B组、C组在冠状面上骨盆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77.8%、100%,在矢状面上分别为11.1%、58.3%、40.0%,在横断面上分别为0、41.7%、60.0%。单纯腰骶部半椎体病例未见明显骨盆失衡。所有PR>1.15及93.3%的PR>1.10的病例中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结论:单纯腰骶部半椎体不会引起明显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尤其是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时,更容易造成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引起的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畸形 半椎体 骨盆平衡 骨盆倾斜 骨盆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强 张权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9-1135,共7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已用于评价病变血管生理功能、判断病变严重程度进而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血运重建。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一种有创的功能学指标,其有效性已被大量文献所证实,但因其具有一定局限性,... 近年来,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已用于评价病变血管生理功能、判断病变严重程度进而指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血运重建。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一种有创的功能学指标,其有效性已被大量文献所证实,但因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在FFR的基础上产生了瞬时无波形比值(iFR)、定量血流分数(QFR)等多种新型功能学评价指标。这些功能学评价指标各具特色,尽管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运重建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该文主要对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指标的特点,FFR、iFR和QFR这三类功能学评价指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能力、优缺点,其他新型功能学评价指标,以及功能指标临床预后评价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指导临床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功能学评价指标或联合使用解剖学和功能学评价指标建立血运重建模式以减少假阳性和(或)假阴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功能学评价指标 血流储备分数 瞬时无波形比值 定量血流分数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