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产妇多部位腹直肌间距的超声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南娜 王莉 +2 位作者 王璐 王珍 张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初产妇产后6周不同部位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影响初产妇IRD的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产后6周腹直肌超声检查的88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脐上3 cm、脐部...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初产妇产后6周不同部位的腹直肌间距(IRD),探讨影响初产妇IRD的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产后6周腹直肌超声检查的88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脐上3 cm、脐部、脐下3 cm处3个部位测量IRD,根据腹直肌分离(DRA)发病部位,分为单部位DRA、两部位DRA和全腹DRA。统计产后6周DRA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部位IRD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初产妇产后6周,脐上3 cm处IRD为24.02±9.22 mm,脐部IRD为25.08±9.27 mm,脐下3 cm处IRD为9.08±8.03 mm,脐部IRD最大,脐下3 cm处IRD最小。②发生DRA 819例(92.96%),其中全腹DRA 473例(53.69%)、单部位DRA 119例(13.51%)和两部位DRA 227例(25.77%)。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剖宫产分娩、产妇产前体质量指数(BMI)及新生儿出生BMI与3个部位的IRD呈显著正相关(β>0,P<0.05);产妇的分娩年龄与脐部及脐下3 cm处的IRD呈显著正相关(β>0,P<0.05),孕期增重与脐上3 cm处的IRD及脐部IRD呈显著正相关(β>0,P<0.05)。结论:初产妇全腹DRA的占比较高;初产妇产后6周的IRD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剖宫产分娩、产前BMI、分娩年龄及新生儿出生BMI是IRD增加的高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间距 腹直肌分离 超声 剖宫产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双模态肿瘤靶向纳米气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功能
2
作者 王煜 李朝 +2 位作者 王为婧 段云友 杨恒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3-538,共6页
目的制备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红细胞膜@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探讨其超声增强显影、逃避免疫监视和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材料与方法从小鼠血液中提取RBCM,通过改良薄膜水化法制备IR780-RBCM@NBs,检测纳米气泡理化特性。使用体外... 目的制备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红细胞膜@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探讨其超声增强显影、逃避免疫监视和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材料与方法从小鼠血液中提取RBCM,通过改良薄膜水化法制备IR780-RBCM@NBs,检测纳米气泡理化特性。使用体外自制装备检测纳米气泡超声增强显影能力,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气泡保留RBCM表面CD47的特性,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纳米气泡情况及后者对不同肿瘤细胞的靶向探查能力。结果新制备的IR780-RBCM@NBs混悬液外观为乳液状,粒径约为(522.4±58.6)nm,分散性良好,显微镜下呈大小均一的球形,在纳米气泡上可以探测到IR-780,纳米气泡具有近红外荧光成像和超声增强显影的能力。在纳米气泡表面可探测到RBCM特异蛋白CD47,该纳米气泡具有优异的逃避免疫吞噬功能和高效靶向不同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新制备的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性能良好,能逃避免疫吞噬并高效靶向探查肿瘤,为肿瘤的分子靶向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 免疫逃逸 肿瘤靶向纳米气泡 双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STA-MCA搭桥术治疗烟雾病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闫灵娟 梁媛 +3 位作者 金京兰 高鸿奎 方伟 王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对行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搭桥术的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评估,探讨超声在早期预测手术成功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对行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搭桥术的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评估,探讨超声在早期预测手术成功率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MMD搭桥术的患者28例,分别于术前1~3 d、术后4~7 d进行STA主干、顶支、额支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MCA远段及近段,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术后桥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peak flow velocity,V_(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diastolic end flow velocity,V_(d))、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_(m))、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所有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至1年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a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结果分为搭桥通畅组与不通畅组,统计分析2组检测血管血流动力学术前术后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至1年内行DSA检查,证实86%(24/28)吻合血管通畅,手术成功。搭桥通畅组中92%(22/24)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STA、桥血管内径明显增宽,Vs、Vm、Vd明显升高,PI值明显减低,频谱呈“颅内动脉化”改变,且MCA远段血流反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近段、PCA血流参数术前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搭桥通畅组与不通畅组之间,通畅组STA和桥血管内径较不通畅组明显增宽,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畅组STA和桥血管Vm、Vs、Vd高于不通畅组,PI值低于不通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术后STA内径变化率≥37%、STA-PI≤1.26是预测手术成功的最佳截断值。结论:MMD患者在进行STA-MCA搭桥术时,应用超声技术术前探查STA内径及血流参数,术后探查STA内径变化率及与桥血管的血流频谱PI值,在早期预测吻合口血管是否通畅、手术是否成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技术 彩色多普勒 烟雾病 搭桥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C反应蛋白(CRP)高灵敏度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刘玉桃 朱钰璞 +6 位作者 宋朝君 王宇亮 胡锦伟 马政君 席佳越 崔敏萱 范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1-686,共6页
目的采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增强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利用特异性识别C反应蛋白(CRP)的单克隆抗体,开发出一种高灵敏度、高光稳定性和高特异性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方法制备以NaGdF_(4):Yb/Tm/Er为核心,以NaLuF_(4)为外壳的核... 目的采用镧系元素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增强检测体系的荧光强度,利用特异性识别C反应蛋白(CRP)的单克隆抗体,开发出一种高灵敏度、高光稳定性和高特异性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方法制备以NaGdF_(4):Yb/Tm/Er为核心,以NaLuF_(4)为外壳的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颗粒,通过表面配体交换以得到水溶性纳米颗粒,以共价方式偶联FMU-CRP1特异性检测抗体,构建上转换发光检测试剂。通过双抗体夹心法,建立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免疫荧光法。结果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免疫荧光法,在(0.015~1)ng/mL CRP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4),检测下限为0.015 ng/mL。与ELISA相比,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提高33倍,显著优于ELISA。结论基于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免疫荧光法兼具高灵敏度和高光稳定性特点,有望为临床应用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材料 C反应蛋白(CRP) 免疫荧光法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