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泌尿系尿酸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杰 田兆荣 王志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经能谱CT扫描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并获取结石能谱碘/水基图像,于轴位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结石碘/水物...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经能谱CT扫描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并获取结石能谱碘/水基图像,于轴位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结石碘/水物质浓度,与术后结石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并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数据。结果:对于碘基图物质浓度,尿酸结石组与非尿酸结石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水基图物质浓度,尿酸结石组除与一水草酸钙(COM)+二水草酸钙(COD)+碳酸磷灰石(Cap)结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与其余非尿酸结石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组与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与COM+CaP结石组、与非草酸钙结石组中曲线下面积(AUC)均为1.00,特异度与灵敏度均为100.0%,尿酸结石组与COM+COD+CaP组AUC为0.96,特异度100.0%、灵敏度88.9%;对应的尿酸结石在碘基图表现为低密度,在水基图上表现为高密度。非尿酸结石各亚组中,仅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COM结石组与COM+COD+Cap结石组间在碘基图物质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AUC为0.62,特异度55.6%、灵敏度84.6%,COM结石组与COM+COD+Cap结石组AUC为0.71,特异度85.7%、灵敏度53.8%;对应的非尿酸结石(含钙结石)在碘基图和水基图上均表现为高密度。结论:能谱CT通过物质分离技术获得的碘基图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及其各亚组有重要价值,为临床甄别尿酸结石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计算机体层成像 尿酸结石 CT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患者临床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安攀 井勇 +2 位作者 李飞 崔光彬 雷学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9-503,509,共6页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加强认知,提高预防策略和早期诊治意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例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结果假性动脉瘤CT...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加强认知,提高预防策略和早期诊治意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例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患者的临床、CT及MRI资料。结果假性动脉瘤CT及MRI表现为突出载瘤动脉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瘤体,并可见破口与载瘤动脉相通,瘤体内可有血栓形成,邻近载瘤动脉可有受压移位、管腔变细或增粗等表现。影像学检查提示6例假性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破口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诊断明确。2例均因误吞枣核、内镜下取出后主动脉弓部假性动脉瘤形成,病1例外伤、1例介入术后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病因不明,1例因颅内非特异性感染侵蚀邻近血管壁导致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形成。6例病例死亡前均有突发呕血或鼻出血症状,提示假性动脉瘤破裂。结论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高,CT及MRI可客观显示其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假性 主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源CT大螺距动脉晚期扫描进行左心耳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安攀 殷茜 +3 位作者 魏耀宁 岳翠 余美 崔光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4-768,共5页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大螺距动脉晚期扫描进行左心耳(LAA)充盈程度评估及形态学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心房颤动(AF)需要行LAA CT血管造影的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第二代双源C...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大螺距动脉晚期扫描进行左心耳(LAA)充盈程度评估及形态学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心房颤动(AF)需要行LAA CT血管造影的患者8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Flash扫描模式,随机分为A组40例(动脉期扫描)和B组40例(动脉晚期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双期扫描,间隔时间均为30 s。根据第1期LAA是否完全充盈分为LAA充盈组59例和未充盈组21例。记录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测量LAA、同层面升主动脉(AA)、最大层面左心房(LA)共3个部位的CT值,同时测量LAA开口短径、长径、面积及LAA深度。结果 80例患者第1期辐射剂量为2.2(2.0,3.9)mSv、第1期+延迟期辐射剂量为2.7(2.4,4.8)mSv,第1期与第1期+延迟期扫描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LAAHU/AAHU、LAAHU/LAHU、第1期LAA充盈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AA充盈组LAA开口长径、LAA开口短径、LAA开口面积、LAA深度低于LAA未充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3.1)mm vs(30.1±2.8)mm,P<0.01;(20.8±2.9)mm vs(22.8±2.1)mm,P<0.01;(454.6±92.1)mm2vs(561.9±85.9)mm2,P<0.01;(35.8±4.8)mm vs(40.7±5.4)mm,P<0.01]。结论 采用双源CT大螺距Flash动脉晚期扫描,LAA完全充盈率大幅提高,缩短检查时间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影像学评估 双源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迭代算法ASiR-V的CTU能谱与非能谱成像的对比研究:体模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杰 田兆荣 +5 位作者 沈云 倪亚博 杨建平 石晓萌 董磊 王志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0,共8页
目的:通过体模预试验和临床研究,对比分析CT尿路成像(CTU)能谱与非能谱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探究能谱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利用前置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 R-V)控制剂量的有效性。方法:(1)QSP Phantom体模预试验:采用80/1... 目的:通过体模预试验和临床研究,对比分析CT尿路成像(CTU)能谱与非能谱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探究能谱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利用前置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 R-V)控制剂量的有效性。方法:(1)QSP Phantom体模预试验:采用80/140 kV(0.5 ms)切换能谱扫描、GSI辅助,NI=5,自动匹配相应的GSI模式,重建70 ke V,记作A-1组;非能谱扫描采用120 k V、自动毫安技术(NI=5),记作A-2组;固定毫安=365 m A,能谱扫描者记作B-1组,非能谱扫描(120 k V)者记作B-2组,均采用FBP重建。(2)临床研究:前瞻性收集CTU平扫+增强检查者45例。对照组:平扫采用12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NI=11),采用前置40%ASiR-V重建。实验组:增强三期均采用GSI模式,重建70 keV,打开GSI辅助(NI=11),自动选择最佳能谱参数扫描,动、静脉期及延迟期重建前置ASi R-V权重分别为30%、40%、50%(后置ASi R-V权重与之匹配)。对体模QSP Phantom及临床研究的能谱与非能谱扫描各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主观评价,并记录每次扫描的检查辐射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体模研究:自动毫安(NI=5),10、2.5 mg/mL及水试管在A-1组图像的SD值与A-2组无显著差异(P>0.05),20、5 mg/mL试管在A-1组图像的SD值稍高于A-2组(P<0.05),A-1组的CTDIvol较A-2组升高2.3%;固定毫安=365 mA,各目标试管在能谱B-1组图像中的SD值稍高于非能谱B-2组(P>0.05),B-1组的CTDIvol较B-2组降低36.3%。(2)临床研究:1)NI=11、ASi R-V权重相同(40%),能谱与非能谱图像的SD值无显著差异(P>0.05),图像主观评分均>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扫描的CTDIvol较非能谱升高6.06%(P>0.05);2)NI=11,30%、50%ASiR-V的能谱扫描与非能谱相比,各组间SD无显著差异(P>0.05),3组图像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4分),相比40%非能谱扫描,30%能谱CTDIvol升高29.4%,50%能谱CTDIvol降低17.3%(P<0.05);(3)不同权重ASiR-V能谱图像的SD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辐射剂量随ASiR-V迭代强度增加而降低,相比于30%能谱扫描,40%、50%能谱CTDIvol依次降低22.0%、51.7%。结论:在自动毫安条件下,从体模预试验和临床研究,能谱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与非能谱成像相当;将能谱成像联合前置ASi R-V,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获得比非能谱更低辐射剂量的能谱图像,使其在临床中应用的效益最大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能谱成像 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V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预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M基因突变状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梁寿衡(综述) 崔光彬(审校)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62-1466,共5页
WHO第4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H3 K27M改变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列为新的胶质瘤亚型,属于WHO 4级胶质瘤。H3 K27M基因状态对于该肿瘤的诊断、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H3 K27M基因状态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 WHO第4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H3 K27M改变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列为新的胶质瘤亚型,属于WHO 4级胶质瘤。H3 K27M基因状态对于该肿瘤的诊断、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H3 K27M基因状态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而获得肿瘤组织存在有创和假阴性等缺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胶质瘤的诊断分级、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基因分子标记物预测等方面。因此,本文主要就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预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组蛋白H3 K27M基因突变状态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多模态磁共振 H3 K27M 弥漫中线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评估容积成像序列匀场技术用于乳腺弥散加权成像
6
作者 袁肖娜 崔武勋 +2 位作者 刘锦 侯星亦 贺延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6-759,共4页
目的 观察乳腺评估容积成像(VIBRANT)序列匀场技术在乳腺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采集55例乳腺病变患者常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DWI(常规DWI)及以VIBRANT序列匀场的DWI(VIBRANT-DWI),测量其中病灶(ADC_(病灶))... 目的 观察乳腺评估容积成像(VIBRANT)序列匀场技术在乳腺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采集55例乳腺病变患者常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DWI(常规DWI)及以VIBRANT序列匀场的DWI(VIBRANT-DWI),测量其中病灶(ADC_(病灶))及非瘤腺体(ADC_(乳腺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由医师1、2对2种DWI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其客观评价指标及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 2种DWI之间,ADC_(病灶)、ADC_(乳腺组织)、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观评分为3分病例分别占常规DWI的45.45%(25/55)和36.36%(20/55),4分者分别占47.27%(26/55)和45.45%(25/55);为4分者分别占VIBRANT-DWI的58.18%(32/55)和49.09%(27/55),5分者分别占41.82%(23/55)和41.82%(23/55);2名医师对2种DWI主观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VIBRANT序列匀场技术能减少磁敏感伪影,有助于提高乳腺DWI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弥散磁共振成像 质量控制 匀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