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尹姣 吴学勤 +4 位作者 马文帅 许佳 卫攀 党肖 李妍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8期38-42,67,共6页
为了解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院中医护人员心理状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表》对3所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院中1 26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定点医院... 为了解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院中医护人员心理状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表》对3所定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院中1 26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定点医院医护人员中,27.5%存在抑郁,26.3%存在焦虑,26.0%存在孤独。女性、已婚、传染科、发热门诊、监护室相比男性、未婚、普通门诊更容易抑郁;传染科、监护室相比普通门诊更容易焦虑。因此,医院应加强对这类群体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肺炎 医护人员 心理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预警指标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毕占虎 王临旭 +8 位作者 胡海峰 杜虹 丁一迪 杨晓飞 詹家燚 胡飞 余登辉 徐洪凯 连建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66,共7页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130例,根据药敏结果分为多重耐...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130例,根据药敏结果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组(n=80)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n=5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筛选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的早期预警指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预警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130例ACLF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痰液(27.7%)是最常见检出标本,其后依次为血液(24.6%)、尿液(18.5%)、腹水(17.7%)等。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5%)。在所有细菌中,大肠埃希菌(18.5%)、肺炎克雷伯菌(14.6%)和屎肠球菌(13.8%)是最常见病原体。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72.2%)、青霉素(57.4%)、氨苄青霉素(55.6%)、环丙沙星(53.7%)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而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73.3%)、头孢唑林(50.0%)、头孢吡肟(47.4%)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ACLF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61.5%)较高。通过比较多重耐药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ALT(Z=2.089,P=0.037)、AST(Z=2.063,P=0.039)、WBC(Z=2.207,P=0.027)、单核细胞计数(Z=4.413,P<0.001)等指标高于非多重耐药患者。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计数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7.120,95%CI:2.478~20.456,P<0.001),预测ACLF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0.597~0.776)(P<0.001),最佳截断值为0.50×10^(9)/L,灵敏度为0.725,特异度为0.400。结论ACLF合并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常见病原体,临床多重耐药率高。单核细胞计数增高可作为区分多重耐药菌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细菌感染 抗药性 多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王李晶子 李沛 +5 位作者 张野 连建奇 张岚 吴沙沙 石聪敏 党肖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6-1202,共7页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1月—2022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585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13例)和未感...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1月—2022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收治的585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213例)和未感染组(37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585例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13例,感染率为36.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OR=2.463,P=0.047)、合并其他部位感染(OR=2.218,P=0.004)、股静脉置管(OR=2.520,P<0.001)及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OR=2.969,P<0.001)为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将上述因素纳入建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Logit(P)=-1.869+0.901×合并上消化道出血+0.755×合并其他部位感染+0.924×股静脉置管+1.088×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ROC曲线提示预测较好,AUC为0.753,95%CI为0.700~0.772。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χ^(2)=3.839,P=0.698。结论ACLF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股静脉置管及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是其危险因素,构建的危险因素模型可较好的预测ACLF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艾考恩丙替及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的HIV/HCV合并感染者的效果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党便利 康文臻 +7 位作者 毕铭辕 李建辉 陈昭云 李姝鹏 刘青 孙永涛 蔡卫平 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46,共6页
目的观察转换艾考恩丙替及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的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疗效及血脂水平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7月—2021年5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就诊的已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 目的观察转换艾考恩丙替及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的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疗效及血脂水平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7月—2021年5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就诊的已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并获得HIV持续抑制的、慢性丙型肝炎初治的HIV/HCV合并感染患者10例,将原ART方案转换为艾考恩丙替抗HIV治疗共32周,于转换后第4周开始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12周,监测10例患者转换艾考恩丙替抗HIV治疗及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前后体质量、BMI、HCV基因型、AFP、肝脏硬度值、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数量、CD4+T/CD8+T(简称CD4/CD8)比值、肝肾功能相关指标、血脂相关指标、HIV RNA、HCV RNA、SVR12、SVR24及不良反应发生。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相较于抗HIV治疗基线(原ART方案),10例患者(HCV基因2a和1b型)转换艾考恩丙替治疗4周后,HIV RNA低于检测下限(20 IU/mL),Alb水平下降(Z=-2.801,P=0.0037),其他指标均保持稳定,且患者自我报告原ART方案的抗HIV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改善。艾考恩丙替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4周后的HCV RNA低于检测下限(15 IU/mL),SVR12和SVR24均达100%;相较于抗HCV治疗基线,治疗12周患者ALT(Z=-2.732,P=0.0048)和AST(Z=-2.501,P=0.0107)均显著下降;而TC(Z=-2.797,P=0.0039)及LDL-C(Z=-2.343,P=0.0185)均较显著回升,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7,P<0.001),其他指标均正常。结论转换艾考恩丙替及联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HCV初治的HIV/HCV合并感染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两药的联合既避免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又可获得极高的HCV治愈率,并维持HIV持续病毒学抑制,联合治疗期间TC及LDL-C水平短暂升高,可能反映了HCV感染导致的脂代谢紊乱及该治疗方案的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HIV感染 抗病毒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及微卫星稳定型胃癌的免疫分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麻婧 钱美睿 +5 位作者 李建辉 李潇 韩渭丽 李增山 吴开春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7-932,共6页
目的探讨CD8、CD68、PD-1及PD-L1在微卫星稳定型(MSS)/不稳定型(MSI)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微卫星状态对胃癌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连续的胃癌病例,记录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CD8、CD68、PD-1及PD-L1在微卫星稳定型(MSS)/不稳定型(MSI)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微卫星状态对胃癌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连续的胃癌病例,记录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胃癌石蜡切片中错配修复分子MLH1、MSH2、MSH6、PMS2,CD8、CD68、PD-1、PD-L1表达水平。采用Log-rank法分析不同组间的生存预后。结果 60例胃癌中MSI胃癌病例15例(25.0%)。MSS胃癌及MSI胃癌中CD8、PD-1及PD-L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D68在MSS胃癌中表达高于MSI胃癌(P=0.046)。MSI胃癌以Ⅱ型免疫分型(CD8-PD-L1-)为主,占46.67%,MSS胃癌以Ⅱ型和Ⅳ型(CD8+PD-L1-)为主,占33.33%和31.11%。MSI胃癌5年疾病无进展(P=0.036)及总体生存预后(P=0.041)优于MSS胃癌。结论 MSI胃癌组织微环境存在钝性免疫反应,但生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 免疫分型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预后评估及诊治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毕占虎 王临旭 连建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71-1676,共6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全球尚无统一定义标准。其显著特征是肝病进展迅速,常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病死率高。慢性肝病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最为常见。感染、酒...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全球尚无统一定义标准。其显著特征是肝病进展迅速,常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病死率高。慢性肝病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最为常见。感染、酒精、肝毒性药物等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但有高达40%~50%的ACLF病例没有可识别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病情对ACLF患者至关重要,但目前仍缺乏早期预警并准确评估病情的理想方法。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器官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改善预后的治疗手段,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及肝移植的时机仍存在一定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感染者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前后CD8^+T淋巴细胞衰老和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沛欣 边培育 +5 位作者 叶传涛 郑煦暘 范超 张颖 贾战生 周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96-1501,共6页
目的观察HCV感染者DAA治疗前后CD8^+T淋巴细胞衰老、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HCV感染者26例,患者接受索磷布韦联合达卡他韦片治疗。并纳入治愈者22例,健康对... 目的观察HCV感染者DAA治疗前后CD8^+T淋巴细胞衰老、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HCV感染者26例,患者接受索磷布韦联合达卡他韦片治疗。并纳入治愈者22例,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淋巴细胞上SIRT1、CD57、PD-1、Tim-3等相关分子表达,并采用RT-PCR方法检测p21、p53表达水平,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检测样本外周血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SIRT1、PD-1、Tim-3在3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 712、4. 202、4. 575,P值均<0. 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组CD8+T细胞上SIRT1、PD-1、Tim-3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值均<0. 05),HCV治愈组Tim-3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 <0. 05),HCV治愈组SIRT1、PD-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值均> 0. 05)。p53、p21在3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 144、6. 594,P值均<0. 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治愈组和HCV组p5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值均<0. 001),p2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值均<0. 05),HCV组和HCV治愈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IL-6、TNFα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 920、6. 337,P值均<0. 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组外周血的IL-6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 05),HCV治愈组IL-6和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值均> 0. 05),与HCV组相比,HCV治愈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 007)。结论 HCV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衰老,经DAA治疗后衰老缓解,CD8+T淋巴细胞功能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抗病毒药 CD8阳性T淋巴细胞 细胞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的调节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周云 张沛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08-1011,共4页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 1,SIRT1)是一种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如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能量代谢等。SIRT1受到多种蛋白及miRNA的调节,对多种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影响。本...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uin 1,SIRT1)是一种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如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能量代谢等。SIRT1受到多种蛋白及miRNA的调节,对多种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主要对SIRT1的调控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1 感染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谷芬 姚娜 +5 位作者 毕铭辕 张野 康文 连建奇 王临旭 汪春付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0-855,共6页
目的对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早期判断病情进展,及时有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作为肿瘤组,按照... 目的对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早期判断病情进展,及时有效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作为肿瘤组,按照约1∶2比例、时间匹配的原则,随机选择非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n=70)作为非肿瘤组,将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肿瘤组中肝胆系统肿瘤22例(64.7%),胃肠道肿瘤7例(20.6%),非消化道肿瘤5例(14.7%)。肿瘤组合并腹部手术史及肝硬化比例(44.1%、26.5%)高于较非肿瘤组(7.1%、7.1%)(χ^(2)值分别为20.142、7.338,P值均<0.05);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6分患者比例高于非肿瘤组(44.1%vs 15.7%,χ^(2)=9.846,P=0.002)。肿瘤组白蛋白低于非肿瘤组[(27.2±5.2)g/L vs(30.8±2.6)g/L,t=-3.131,P=0.002],而总胆红素显著高于非肿瘤组[54(13~313)μmol/L vs 33(7~96)μmol/L,U=1816.0,P<0.001]。肿瘤组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3.5%),非肿瘤组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7.1%),前者两种以上细菌感染更为多见(11.8%vs 2.8%)。影像学提示肿瘤组多发脓肿更为多见(47.1%vs 24.3%,χ^(2)=5.479,P=0.019)。与非肿瘤组相比,肿瘤组平均住院天数长(U=1728.5,P<0.001)、治疗失败率高(P=0.005)。结论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多合并肝胆肿瘤,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多部位脓肿较常见,预后较差。临床应选择合适抗生素,联合穿刺引流,针对高危人群,必要时可降低手术干预门槛,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菌移植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洪凯 汪春付 +1 位作者 张野 连建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37-2243,共7页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而慢性肝病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粪菌移植(FMT)通过移植健康捐献者的粪便菌群直接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并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目标治疗效果。近年来FMT作为...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而慢性肝病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粪菌移植(FMT)通过移植健康捐献者的粪便菌群直接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并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目标治疗效果。近年来FMT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核心方法和肝脏疾病治疗方案的重要突破点得到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证实。本文就FMT在慢性肝病中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前景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胃肠道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学阴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建宏 姚娜 +4 位作者 毕铭辕 张谷芬 王临旭 连建奇 汪春付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114,共5页
目的对比病原学阴性肝脓肿(CNLA)与病原学阳性肝脓肿(CPL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8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病例,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CPLA组)145例(39.1%),病... 目的对比病原学阴性肝脓肿(CNLA)与病原学阳性肝脓肿(CPL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8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病例,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CPLA组)145例(39.1%),病原学阴性(CNLA组)226例(60.9%)。比较CNLA组与CPLA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预后。满足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与CNLA组比较,CPLA组患者年龄较大(t=-3.464,P=0.001),多合并糖尿病(χ^2=17.362,P<0.001)、心血管疾病(χ^2=10.827,P=0.001);CNLA组多合并AIDS(χ^2=4.354,P=0.037)。与CNLA组比较,CPLA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LP、GGT、TBil升高更明显(U值分别为20393、19711、18586、19349、18496,P值均<0.05),白蛋白降低更显著(t=3.348,P=0.001),基线APACHEⅡ评分≥16分占比更高(χ^2=9.550,P=0.002)。CPLA组脓肿直径多大于5 cm,与CPL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1,P<0.001)。CNLA组选用单纯抗感染治疗相对较多(19.9%),但两组仍以抗感染联合B超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复发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NLA组患者年龄较小,不易出现较重的炎症反应和肝功能不全,脓肿直径小不易穿刺引流多见,但整体预后与CPLA无明显差异。常规覆盖肺炎克雷伯菌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CNLA患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细菌感染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可溶性CD23、肝素结合蛋白表达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虹 王平忠 +5 位作者 胡海峰 王晓艳 姜泓 李璟 连建奇 王临旭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7期89-93,共5页
目的探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CD23(soluble CD23,sCD23)、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表达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 目的探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CD23(soluble CD23,sCD23)、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表达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9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HFR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型标准,将其分为轻型组(21例)、中型组(32例)、重型组(30例)和危重型组(40例)。将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HFRS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和健康者的血清sCD23、HBP表达水平。观察血清sCD23、HBP在不同分型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FRS患者血清sCD23、HBP与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sCD23、HBP和常规实验室指标对HFRS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各型HFRS患者急性期血清sCD23、HBP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同型恢复期和对照组(均P<0.01),且血清sCD23、HBP表达水平均随着疾病加重而逐渐升高(均P<0.01);各型HFRS患者恢复期血清sCD23、HBP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但各型间血清sCD23、HB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FRS患者血清sCD23、HBP表达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白蛋白(albumin,ALB)、血尿素氮、尿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具有相关性(均P<0.01),其中与APTT、Fib、WBC、PLT、ALB、AST相关性较强(均|rs|>0.50,均P<0.01)。ROC曲线显示,血清sCD23、HBP预测HFR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95%CI:1.415~9.408,P<0.01)、0.882(95%CI:1.440~14.627,P<0.01),二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最高。结论血清sCD23、HBP的异常表达与HFR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疾病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可溶性CD23 肝素结合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在病毒性出血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石红妍 唐康 +1 位作者 郑煦暘 张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8-752,共5页
单核细胞是多种出血热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在病毒性出血热(VHF)发病过程中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抗病毒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损伤。在多种VHF发病过程中(发病早期),单核细胞计数、亚群分布、表面功能分子表达出现变化,整体呈现激活表型... 单核细胞是多种出血热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在病毒性出血热(VHF)发病过程中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抗病毒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损伤。在多种VHF发病过程中(发病早期),单核细胞计数、亚群分布、表面功能分子表达出现变化,整体呈现激活表型;多种出血热病毒可感染单核细胞并引起免疫反应,可能在免疫病理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单核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相互作用,推动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出血热 病毒感染 单核细胞 固有免疫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甲基腺苷修饰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14
作者 薛萍 范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3-1386,共4页
N^(6)-甲基腺苷(m^(6) A)甲基化修饰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和细胞中,是真核生物mRNA普遍的内部修饰。m^(6) A修饰是动态可逆的,多种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及m^(6) A结合蛋白参与此过程的调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m^(6) A修饰可... N^(6)-甲基腺苷(m^(6) A)甲基化修饰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和细胞中,是真核生物mRNA普遍的内部修饰。m^(6) A修饰是动态可逆的,多种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及m^(6) A结合蛋白参与此过程的调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m^(6) A修饰可影响病毒基因的表达,尤其在HBV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概括了m^(6) A修饰的研究现状及机制,并重点关注其与HBV感染的关系。阐述了HBV转录物的m^(6) A修饰作用,回顾了m^(6) A参与HBV感染免疫应答的相关研究结果,归纳了HBV感染对宿主细胞m^(6) A修饰及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影响,以期探讨其在HBV感染研究中的发展方向和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N^(6)-甲基腺苷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出血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石红妍 郑煦暘 张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35-1140,共6页
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s,VHFs)是一类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沙粒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目、黄病毒科和披膜病毒科的部分包膜RNA病毒引起。这类疾病具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 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s,VHFs)是一类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沙粒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目、黄病毒科和披膜病毒科的部分包膜RNA病毒引起。这类疾病具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重症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低血压休克、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多种病毒性出血热属人兽共患病,但在动物宿主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可形成自然疫源地对人类活动构成威胁。固有免疫在机体识别和抵御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其中模式识别受体又是固有免疫反应的起始环节。因此,深入研究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出血热感染发病中的作用,对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靶点及研发药物、疫苗均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模式识别受体在病毒性出血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研究发展趋势,可供后续研究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出血热 固有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