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有腺样囊性癌特征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HPV感染状态分析
1
作者 孟祥超 王映梅 +5 位作者 李轩 倪文静 秦扬 徐红 曾淑俊 张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2-437,443,共7页
目的探讨伴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特征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状态、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0例具有ACC特征的子宫颈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伴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特征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状态、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0例具有ACC特征的子宫颈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EnVision法),并进行涵盖18种hrHPV E6/E7 mRNA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7.5岁,包括4例活检标本和6例手术标本。除2例因体检偶然发现外,其余8例均存在无诱因阴道出血或接触性出血。肿瘤平均最大径4.5 cm(范围2.5~9.0 cm),8例患者获知肿瘤分期(Ⅰ期5例,Ⅱ、Ⅲ和Ⅳ期各1例)。随访时间8~42个月,除1例失访外,2例(ⅢC1和ⅣB期)术后1年内死亡。组织学上,4例具有单纯性ACC形态,5例为混合性癌(分别合并鳞状细胞癌、腺样基底细胞癌、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或癌肉瘤),ACC形态学表现为筛状、假腺样、管状、小梁状和(或)实性结构,1例混合性癌的淋巴结转移癌仅具有ACC形态。免疫表型:10例肿瘤p16和p63均呈弥漫强阳性、Ki67细胞增殖指数高(40%~90%),p53均为野生型,50%病例c-MYB仅少部分细胞阳性;此外,SOX10(8/9)和CD117(7/10)呈阳性。hrHPV E6/E7 mRNA的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证实病例均存在具有转录活性的HPV感染。结论具有ACC特征的子宫颈癌罕见,常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属于HPV相关型高级别癌,临床分期是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CD117和SOX10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类型肿瘤的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腺样囊性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 mRNA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特征
2
作者 崔文静 胡沛臻 +1 位作者 王映梅 马世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探讨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TCR和IgG重排检测,并... 目的探讨小细胞变异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的临床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TCR和IgG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中女性5例,男性10例,男女比为2∶1。15例小细胞变异型ALCL中14例为系统性ALCL(ALK^(+)病例12例,年龄范围5~63岁,中位年龄20岁;ALK^(-)病例2例,年龄分别为69、63岁),1例为原发皮肤ALK^(-)ALCL。镜下特点以小至中等大的肿瘤细胞为主,核膜不规则,核仁不明显,缺乏标志性大细胞或标志性大细胞较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LK(12/15)、CD30(14/15)、CD3(7/15)、CD2(2/6)、CD4(5/11)、CD5(2/8)、CD7(4/6)、CD8(1/8)、TIA-1(7/7)、Granzyme B(4/6)和EMA(6/7)均阳性;CD20均阴性。分子检测:2例免疫球蛋白IgG和TCR重排检测均阴性;1例TCR重排检测阳性,免疫球蛋白IgG检测阴性。12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失访,12例随访时间0.7~1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7例死亡。结论小细胞变异型ALCL易误诊为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病理医师对临床上伴有全身症状和白血病表现的年轻患者标本或小活检组织进行诊断时,应常规使用包括CD30和ALK在内的一组抗体,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小细胞变异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样病变15例临床病理分析
3
作者 韩铭 王璐 +1 位作者 王哲 马世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样病变(lymphoma-like lesions,LL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其与轻链限制性或IgH基因重排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LLL,观察其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T淋巴细胞标志物、免疫球蛋白...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样病变(lymphoma-like lesions,LL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其与轻链限制性或IgH基因重排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LLL,观察其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T淋巴细胞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表达,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IgH基因重排情况,并随访预后。结果15例LLL患者平均年龄42.5岁(24~66岁),13例发生于子宫颈,1例子宫内膜,1例外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及分泌物增多最为常见。妇科检查以息肉样增生为主。镜下见浅表黏膜散在分布的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与小淋巴样细胞混合性增生,个别病例显示成熟浆细胞弥漫成片分布。免疫表型:大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20、CD30,小细胞表达B、T细胞及浆细胞标志物,其中4例检测出κ轻链限制性表达,2例检出单克隆性IgH基因重排。11例患者平均随访56.3个月(22~73个月),除1例患者死于其他疾病外,其余均未进展为淋巴瘤。结论淋巴瘤样病变是一种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出现单克隆性IgH基因重排及轻链限制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生殖道病变 旺炽性反应性淋巴样增生 淋巴瘤样病变 轻链限制性 IGH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高宇慧 刘一雄 +3 位作者 余璐 徐婉妮 王映梅 吴建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9-872,共4页
目的 探讨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 SS)的临床病理特征,掌握与尤因肉瘤(Ewing’ sarcoma, ES)及其他相似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FISH及二代测... 目的 探讨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低分化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 SS)的临床病理特征,掌握与尤因肉瘤(Ewing’ sarcoma, ES)及其他相似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FISH及二代测序(NG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23~52岁,肿瘤最大径3.5~9.8 cm;其中2例肿瘤位于右大腿,1例发生于右肘部,1例位于右腹股沟。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界限不清,细胞密度高,由大小相对一致的小蓝圆细胞构成,胞质稀少,核圆形、核仁可见,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CD99、NKX2.2、SS18-SSX均阳性,INI1弱阳性;CD34、CK(AE1/AE3)、EMA、desmin、HMB-45、SMA、FLI-1和CK8/18呈阴性。FISH检测显示SS18基因断裂,同时检测出EWSR1基因异常的红绿分离信号。NGS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SS18基因融合,但均未检测到明确EWSR1基因异常。结论 伴EWSR1非典型信号的SS组织学表现为大小一致的小蓝圆细胞,异型性大,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特征性免疫表型为SS18-SSX、CD99、NKX2.2阳性,INI1弱阳性,分子遗传学特征为EWSR1出现非典型的红绿分离信号,且均未检测到SMARCB1(INI1)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尤因肉瘤 SS18 CD99 INI1 EWS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粒状头样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飞 卫美辰 +2 位作者 杨璐 马文 杨继鑫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71-1376,共6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粒状头样2(GRH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乳腺的临床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诊疗并经病理确认的初发乳腺癌患者88例的癌组织...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粒状头样2(GRH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为乳腺的临床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科诊疗并经病理确认的初发乳腺癌患者88例的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GRHL2在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GRHL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分析TCGA乳腺癌临床数据,探究GRHL2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GRHL2的表达率(75.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6.36%)(P<0.01)。TCGA数据库中114例正常乳腺组织以及1097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GRHL2的表达结果显示,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GRHL2的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RHL2的表达与乳腺癌TNM分期、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相关(均P<0.05);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1979例低表达GRHL2乳腺癌患者与1972例高表达GRHL2乳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显示,高表达GRHL2的乳腺癌患者RFS患者显著缩短(HR=1.24,95%CI:1.11~1.38,P<0.01);GRHL2表达差异对TNBC乳腺癌患者的RFS无明显影响(HR=1.30,95%CI:0.89~1.88,P=0.170);GRHL2的表达差异对ER^+乳腺癌患者的RFS无明显影响(HR=1.17,95%CI:0.76~1.78,P=0.470);但是高表达GRHL2的HER2+乳腺癌患者其RFS显著低于低表达GRHL2的HER2乳腺癌患者(HR=1.72,95%CI:1.11~2.68,P=0.015)。结论:GRHL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与HER2表达、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粒状头样2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结节性硬化症尸检1例
6
作者 苟晨靓 王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5-697,共3页
胎儿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引产胎儿TSC,尸检发现心脏室间隔肿瘤,镜下肿瘤细胞胞质透亮,核位于中央,可见胞核延伸至胞膜的嗜伊红间隔,呈“蜘蛛样”样改变;特殊染色... 胎儿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引产胎儿TSC,尸检发现心脏室间隔肿瘤,镜下肿瘤细胞胞质透亮,核位于中央,可见胞核延伸至胞膜的嗜伊红间隔,呈“蜘蛛样”样改变;特殊染色证实胞质富含糖原,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平滑肌细胞分化相关标记;一代测序检测到胎儿及其母亲TSC2基因杂合性突变(c.3598C>T)。因该肿瘤极其罕见,在产前诊断中尤需注意,警惕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心脏横纹肌瘤 产前诊断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18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韩铭 李侠 +1 位作者 王映梅 郭双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of breast,B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B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Ventana uhraView两步法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 of breast,B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8例B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行HE、免疫组化Ventana uhraView两步法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BNEN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3岁。临床表现多为孤立性乳房包块,肿瘤平均最大径2.8 cm(范围1.2~7.8 cm)。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11例,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4例,混合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3例。BNEN生长方式多样,以富含细胞的实性结节、间质为纤细的纤维血管最为多见(13/18),也可见腺泡样、小梁状、菊形团及实性乳头状结构。8例肿瘤在周围乳腺组织内见导管原位癌。免疫表型:Syn(15/18,83.3%)、CgA(13/18,72.2%)均阳性,INSM1(3/5,60%)部分细胞核阳性。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最常见(11/18,61.1%)。66.7%(10/15)患者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5例患者平均随访45.3个月(范围2~85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复发,5例患者于术后8~77个月出现远处转移,除1例死于其他病因外,余14例均存活。结论BNEN临床罕见且具有异质性,易复发及转移,诊断主要依赖形态学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 神经内分泌癌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20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韩铭 徐梦微 +4 位作者 石力 王映梅 刘一雄 徐婉妮 徐玉乔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例头颈部SCSC...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预后,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例头颈部SC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表达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结果:20例头颈部SCSCC患者男女比例4∶1,中位年龄67岁。以喉部(35.0%)及鼻腔鼻窦(30.0%)最为多见。息肉状或外生性生长及表面溃疡分别见于61.5%及90.0%的患者。组织学特征方面,15例(75.0%)显示肉瘤样生长方式,其余可见肉芽组织样及血管肉瘤样生长。65.0%肿瘤含有普通型鳞状细胞癌成分,以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91.7%)。免疫组织化学方面,83.3%(15/18)患者表达AE1/AE3,p63及p40表达率分别为62.5%、66.7%。所有患者EBER均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范围10%~70%。33.3%(1/3)患者呈现MDM2基因扩增。1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8.3(1~92)个月,其中6例生存,12例死亡。结论:头颈部SCSCC多见于老年吸烟男性,以息肉状生长为主,无HPV及EBV感染,确诊需综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手术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T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梦微 王映梅 +3 位作者 刘一雄 张秀敏 王哲 郭双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3-958,共6页
目的 探讨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NUT)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NUT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和FISH法对NUT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NUT癌均发生于头颈部或肺脏,平均年龄35.7... 目的 探讨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NUT)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NUT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和FISH法对NUT癌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NUT癌均发生于头颈部或肺脏,平均年龄35.7岁。组织学特点:8例为形态单一的圆形或卵圆形未分化肿瘤细胞,有少量或中等量淡粉染或透明胞质,典型者呈“煎蛋样”。肿瘤细胞呈巢团状或片状分布,浸润性生长。2例为未分化圆形肿瘤细胞伴突然的鳞状细胞分化。免疫表型:10例肿瘤细胞核NUT弥漫表达,9例表达p63和p40,部分病例亦表达CK5/6、CK7、CK8/18、MOC31、EMA、S-100和p16,8例p53为野生型,4例弥漫表达干细胞转录因子SOX-2。FISH检测4例有NUT基因重排。结论 NUT癌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应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癌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原发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蕊 徐玉乔 陈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74-977,共4页
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ALK、CD30、MUM1、CD2、CD3、CD5、CD7、CD56、CD20、PAX5、CD79a... 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ALK、CD30、MUM1、CD2、CD3、CD5、CD7、CD56、CD20、PAX5、CD79a等表达,回顾性分析3例小肠原发ALK阳性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ALK阳性ALCL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均<30岁,病灶分别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末端。镜检:非典型的淋巴样细胞成片分布,细胞核多形,细胞质丰富。免疫表型:3例肿瘤细胞ALK和CD30均弥漫阳性,CD20阴性。结论 ALK阳性ALCL发生于小肠者罕见,其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有特异性,且预后良好,需与小肠原发的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肿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K阳性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宇慧 吴建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35,共3页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sinonasal glomangiopericytoma, SNG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SNGP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MA、desmin、CD34、CD99、TLE-1、CK(AE1/AE3)、S-100、SOX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sinonasal glomangiopericytoma, SNG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SNGP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MA、desmin、CD34、CD99、TLE-1、CK(AE1/AE3)、S-100、SOX10等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6岁。镜下见肿瘤表面被覆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肿瘤边界清晰,瘤细胞呈席纹状、实性排列,细胞短梭形或圆形,胞质嗜双色性,细胞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间质具有分支状的薄壁小血管,通常呈“鹿角样”,血管周可见特征性的玻璃样变,可见红细胞外渗。免疫表型:SMA、β-catenin和Cyclin D1均阳性;CK(AE1/AE3)、S-100、SOX10、STAT6均阴性。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其中7例未发现复发和转移,3例手术切除后复发,2例失访。结论 SNGP属于中间性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其形态学与多种肿瘤相似,易造成误、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 Β-CATENIN SMA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间变性癌15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超 徐婉妮 +5 位作者 赵丹珲 王映梅 张红娟 吴俊峰 王哲 韩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59-1464,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间变性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T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间变性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T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5岁,肿瘤最大径45.9 mm(范围20~73 mm)。肿物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质韧至硬,可伴出血、坏死、囊性变。镜下肿瘤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多样,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多核巨细胞混合而成,少见横纹肌样形态(2例)、异源性骨肉瘤样分化(1例),另见2例鳞状细胞癌形态。11例为纯的ATC,3例混合有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伴有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6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80%病例表达CK(AE1/AE3),53.3%表达PAX8,42.9%不同程度表达BRAF(VE1),仅2例局灶弱表达TTF-1,所有病例均不表达TG。8例(53.3%)ATC行基因检测,以TP53突变最为常见(5/8,62.5%),其次为BRAF(3/8,37.5%)及RAS突变(3/8,37.5%),仅1例见TERT合并PIK3CA突变。其中5例同时存在2种以上基因突变。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9及5.0个月,疾病特异性病死率为78.6%。结论ATC临床少见,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常伴多种基因突变,预后差,明确病理诊断为预测患者预后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间变性癌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
13
作者 崔文静 丁晓琛 马世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0-693,698,共5页
目的探讨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ndolent T-lymphoblastic proliferation,iT-LB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iT-LBP的临床资料,对其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TCR重排检测,... 目的探讨惰性T淋巴母细胞增生(indolent T-lymphoblastic proliferation,iT-LB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iT-LBP的临床资料,对其行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EBER原位杂交及TCR重排检测,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鉴别诊断。结果6例iT-LBP患者年龄3~51岁(中位年龄20岁),男女比为1∶1,4例为Castleman病合并iT-LBP。镜下特点为淋巴滤泡结构保存完好,滤泡间区小~中等淋巴细胞增生,片状或簇状分布,无明显异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TDT及CD3阳性(6/6),CD1a(2/2)、CD99(1/1)、CD4(3/3)及CD8(3/3)阳性;LMO2(3/3)、CD34(1/1)及EBER(1/1)阴性,Ki-67增殖指数40%~75%。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行完全手术切除5例,行治疗性切除并化疗1例。随访时间3~88个月,中位时间52个月,均未出现复发与转移。结论根据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以及密切的临床随访可以为iT-LBP准确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母细胞增生 惰性 鉴别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律分子BMA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14
作者 贾卫静 牟佼 崔文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08,共7页
目的:了解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BMA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AML细胞有氧糖酵解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AM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AL2的表达情况。利用美国国家... 目的:了解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BMA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AML细胞有氧糖酵解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AM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AL2的表达情况。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库分析BMAL2表达与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系统敲低AML细胞系HL-60和Kasumi-1中BMAL2的表达,葡萄糖摄取实验、乳酸含量实验、CCK-8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糖代谢、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BMAL2 mRNA在AML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MAL2表达高的AML患者总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P<0.05)。敲低AML细胞系HL-60和Kasumi-1中的BMAL2后,细胞葡萄糖摄取减少,乳酸生成减少。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MAL2通过增强HIF1A的表达来促进AML细胞有氧糖酵解,进而促进细胞增殖。结论:BMAL2高表达于AML中,通过HIF1A增强AML细胞有氧糖酵解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 糖代谢 细胞增殖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伴高级别转化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宇慧 吴建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2,共2页
患者女性,58岁,左侧腰腹部疼痛。体检发现左侧腹膜后肿瘤,无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等症状。CT示胸12-腰3椎体水平左侧前方腹腔内见一不规则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钙化影,大小10.1 cm×6.6 cm,增强扫描示不规则强化,侵犯... 患者女性,58岁,左侧腰腹部疼痛。体检发现左侧腹膜后肿瘤,无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等症状。CT示胸12-腰3椎体水平左侧前方腹腔内见一不规则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可见钙化影,大小10.1 cm×6.6 cm,增强扫描示不规则强化,侵犯左侧肾门、胰腺体尾部、左侧肾动静脉,紧邻左侧肾和腹主动脉;腹膜后淋巴结增大,邻近肠系膜上动脉受压,左侧肾上腺显示不清。双侧肾上腺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高级别转化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脉冲对A549细胞分泌外泌体的影响
16
作者 侯庆霞 王映梅 +5 位作者 曹猛 刘江正 孔德钦 张倩 于卫华 安广洲 《中国肺癌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85-893,共9页
背景与目的 大量研究提示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 EMP)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靶向性强、副作用少和治疗费用低等优点,但其用于肿瘤治疗的最佳参数以及EMP与肿瘤外泌体之间的关系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参数EMP对人非... 背景与目的 大量研究提示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 EMP)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靶向性强、副作用少和治疗费用低等优点,但其用于肿瘤治疗的最佳参数以及EMP与肿瘤外泌体之间的关系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参数EMP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分泌外泌体数量和内含物微小RNA(microRNA, miRNA)的影响,为EMP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将A54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强度EMP辐照组,辐照组细胞分别接受场强为400、600和800 kV/m EMP辐照,EMP脉冲数为2000个,重复频率为20 Hz,脉宽为120 ns,每天辐照1次,连续辐照3 d。辐照结束后,收集并鉴定外泌体,台盼蓝染色检测活细胞数量变化,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检测外泌体浓度变化,miRNA测序检测外泌体内miRNA丰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MP辐照组A549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未见明显改变,但400或800 kV/m EMP辐照组外泌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600 kV/m EMP辐照组外泌体数量明显增多(P<0.05)。各个EMP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外泌体miRNAs的表达丰度明显不同(P<0.05),其差异丰度miRNAs靶基因富集在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结论 实验条件下EMP辐照可明显改变A549细胞分泌外泌体的数量和miRNAs的丰度,可进一步影响肿瘤外泌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A549细胞 外泌体 电磁脉冲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GMD2B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马玉青 徐玉乔 王圆圆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8-524,540,共8页
目的: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B)被误诊误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LGMD2B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被误诊的原因.结果:本组5例LGMD2B均因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而辗转就医,均有使... 目的:分析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B)被误诊误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的LGMD2B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被误诊的原因.结果:本组5例LGMD2B均因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而辗转就医,均有使用激素治疗,且疗效欠佳,最终通过肌肉活检、免疫组化、基因测序等方法确诊为LGMD2B.结论:LGMD2B和多发性肌炎在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上存在一定相似性,故而容易被误诊.临床医生需要提高对LGMD2B的认识,尤其在“多发性肌炎”治疗疗效不佳、病情反复时应警惕可能为LGMD2B,肌肉活检、免疫组化、基因测序等方法可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 dysferlin病 dysferlin蛋白 多发性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及微卫星稳定型胃癌的免疫分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麻婧 钱美睿 +5 位作者 李建辉 李潇 韩渭丽 李增山 吴开春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7-932,共6页
目的探讨CD8、CD68、PD-1及PD-L1在微卫星稳定型(MSS)/不稳定型(MSI)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微卫星状态对胃癌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连续的胃癌病例,记录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CD8、CD68、PD-1及PD-L1在微卫星稳定型(MSS)/不稳定型(MSI)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微卫星状态对胃癌的预后影响。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连续的胃癌病例,记录其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60例胃癌石蜡切片中错配修复分子MLH1、MSH2、MSH6、PMS2,CD8、CD68、PD-1、PD-L1表达水平。采用Log-rank法分析不同组间的生存预后。结果 60例胃癌中MSI胃癌病例15例(25.0%)。MSS胃癌及MSI胃癌中CD8、PD-1及PD-L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D68在MSS胃癌中表达高于MSI胃癌(P=0.046)。MSI胃癌以Ⅱ型免疫分型(CD8-PD-L1-)为主,占46.67%,MSS胃癌以Ⅱ型和Ⅳ型(CD8+PD-L1-)为主,占33.33%和31.11%。MSI胃癌5年疾病无进展(P=0.036)及总体生存预后(P=0.041)优于MSS胃癌。结论 MSI胃癌组织微环境存在钝性免疫反应,但生存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 免疫分型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H3的22个赖氨酸去甲基化酶对胎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晓慧 徐玉乔 +5 位作者 张丰 郜松 魏佳昶 许久航 李青 苏兴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4-541,共8页
【目的】探索胎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位点H3k4,H3k9,H3k27,H3k36的22种去甲基化酶的调控作用,为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怀孕时间为E13.5~E19.5 d的小鼠胚胎,每个时间点至少取3只胎鼠。... 【目的】探索胎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位点H3k4,H3k9,H3k27,H3k36的22种去甲基化酶的调控作用,为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怀孕时间为E13.5~E19.5 d的小鼠胚胎,每个时间点至少取3只胎鼠。取肩胛间区棕色脂肪,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Realtime RT-qPCR法检测随着小鼠胚胎的发育成熟,棕色脂肪标志基因Ucp1、Cidea、Prdml6及脂肪细胞分化基因Pparγ的表达情况和棕色脂肪中组蛋白H3的22种赖氨酸去甲基化酶的基因表达情况。Westen blot法检测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蛋白表达。【结果】最早在E14.5 d的胎鼠背部肩胛间区观察到棕色脂肪组织;E18.5 d胎鼠棕色脂肪细胞中出现光镜下可见的脂滴。与E15.5 d相比,Ucp1、Cidea、Prdm16及Pparγ的表达升高(P<0.05);Ucp1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E15.5 d相比,H3k4的去甲基化酶中,Jarid1a、Jarid1b、Jarid1d、Lsd1基因表达减少(P<0.05),Jarid1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3k9的去甲基化酶中,Jmjd2a、Jmjd2b、Jmjd2c、Phf2、Jmjd1c、Jhdm2a基因表达减少(P<0.05);Phf8、Jhdm2b、Jmjd2d基因表达增加(P<0.05),MI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3k36的去甲基化酶中,Jmjd4、Jmjd5、Jhdm1b表达减少(P<0.05),Jhdm1a表达增加(P<0.05)。在H3k27的去甲基化酶中,Jmjd3、Utx、Jhdm1d表达增加(P<0.05)。【结论】在小鼠胚胎期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H3k4和H3k36去甲基化酶主要表现为基因表达下调,H3k9和H3k27去甲基化酶部分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去甲基化酶构成以转录激活和转录延长为主要效应的复杂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细胞 分化 组蛋白H3 去甲基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储积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曹开宇 高星 +4 位作者 袁媛 赵元琳 张笑言 张琎 冯旭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8-423,共6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肝脏脂质储积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程度的高脂饮食建立正常体重和超重的小鼠NAFLD模型,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kg灌胃10天,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形态...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肝脏脂质储积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程度的高脂饮食建立正常体重和超重的小鼠NAFLD模型,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kg灌胃10天,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形态,脂质定量试剂盒检测肝脏脂质含量,血生化检测小鼠肝脏功能变化。收集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101例NAFLD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体重(18.5≤BMI<24,n=48)和超重组(BMI≥24,n=53),分别检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血浆脂肪指标,并通过肝脏常规超声检查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 35%高脂饮食的小鼠体重和正常饮食的小鼠体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8%高脂饮食小鼠体重较正常饮食小鼠体重显著增加。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kg灌胃10天后,HE染色显示58%高脂饮食小鼠脂肪肝程度较35%高脂饮食小鼠减轻更为显著。肝脏脂肪含量检测显示35%高脂饮食小鼠及58%高脂饮食小鼠肝脏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均较前下降,且58%高脂饮食小鼠比35%高脂饮食小鼠下降更为明显。临床治疗数据分析显示,患者每天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钙治疗6个月后,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患者血浆TC、TG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超重组血中TC和TG下降较正常组更为明显。肝脏常规超声结果也显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肝脂肪变程度,且超重组患者受益更为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用于NAFLD的治疗,且对超重患者脂肪肝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阿托伐他汀钙 超重 胆固醇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