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inotignum schaalii所致腹股沟脓肿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杨玉琪 周磊 +3 位作者 刘昊 杨佩红 刘家云 周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5-858,共4页
目的探讨Actinotignum schaalii(A.schaalii)所致腹股沟脓肿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对该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A.schaalii引起的腹股沟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药敏试验。以英文检索词“Actin... 目的探讨Actinotignum schaalii(A.schaalii)所致腹股沟脓肿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对该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A.schaalii引起的腹股沟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并进行药敏试验。以英文检索词“Actinobaculum schaalii”“Actinotignum schaalii”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中文检索词“沙尔放线杆形菌”“斯氏放线棒菌”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总结和分析A.schaalii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文献检索筛选,最终纳入13篇文献38例病例,其中33例A.schaalii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和/或切开引流后,治疗效果良好。结论A.schaalii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其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报道较少,目前该菌的鉴定依赖质谱技术或基因测序,临床应重视该菌的检出,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haalii 腹股沟脓肿 皮肤软组织感染 机会致病菌 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LDI-TOF MS在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中的临床应用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恬 周柯 +4 位作者 周磊 杨玉琪 陈潇 白露 刘家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目的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分析鲍曼不动杆菌(AB)同源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剔除同一患者或环境多次送检标本中的重复菌株,收集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5月—2021年2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痰标本... 目的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分析鲍曼不动杆菌(AB)同源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剔除同一患者或环境多次送检标本中的重复菌株,收集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5月—2021年2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痰标本及环境标本分离的46株AB,使用VITEK-MS质谱仪检测菌株,应用SARAMIS Premium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通过MALDI-TOF MS和MLST聚类分析和比较,46株AB中,39株为MALDI-TOF MS的MS-a型,其中,22株为MLST的MT-A簇,包括ST208型3株,ST540型3株,ST195型8株,ST369型5株,以及ST136、ST436、ST1893型各1株;16株为MT-B簇,包括ST381型4株、ST469型11株和ST938型1株;1株为MT-C簇(ST1821);MS-b型1株为ST381;MS-c型2株为ST369;MS-d型1株为ST195;MS-e型2株分别为ST540、ST369;MS-f型1株为STN1。结论作为AB同源性分析工具,MALDI-TOF MS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与MLST结果一致性低,分辨特异性低,不可取代MLST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DI-TOF MS 鲍曼不动杆菌 MLST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2基因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的家系分析
3
作者 程晓丽 杨婷 +4 位作者 杨柳 辛毅娟 何睦 朱琳 刘家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2-867,共6页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PROVEAN及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位点氨基酸的保守性、突变氨基酸是否为有害突变及该位点发生突变后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为71.3 s,FⅫ活性和FⅫ抗原分别降低为5%和6%;其F12基因第7和14外显子分别存在c.580G>T和c.168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175Cys和p.Gly542Ser;先证者父亲携带p.Gly175Cys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弟弟和女儿携带p.Gly542Ser杂合错义突变。软件分析结果表明Gly175和Gly542均保守,p.Gly175Cys和p.Gly542Ser为有害突变,突变发生后相应位点会对蛋白质局部结构产生影响。结论: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是先证者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p.Gly175Cys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Ⅻ 错义突变 家系 遗传性FⅫ缺陷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玲玲 尹文 +3 位作者 肖凤静 党璇 孙文利 袁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的有效措施,为献血者招募及献血预约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募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1039人次,2016年10月起采用预约为主,临时招募为辅的...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的有效措施,为献血者招募及献血预约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募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1039人次,2016年10月起采用预约为主,临时招募为辅的献血模式。所有捐献者献血前一般征询及体格检查合格后,抽取静脉血3 mL,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小板(PLT)数、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病原体快速检测试剂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采用离心法观察血脂情况。对检测结果作分类统计,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039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男性约占88%,且男性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明显高于女性。ALT高、血脂高、PLT计数低、HCT低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因素;WBC低、Hb低,HBsAg阳性、抗HCV抗体阳性、抗HIV抗体阳性、抗TP抗体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次要因素。不同年份总体筛查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针对献血者血液筛查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招募保留策略,建立预约献血模式,并加强献血前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征询,有助于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淘汰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血液筛查 不合格率 统计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菌血症97例临床特点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贺文芳 齐悦 +3 位作者 周柯 郑恬 周磊 刘家云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8-693,共6页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念珠菌血症的预防和合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念珠菌血症的预防和合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某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5年内共有97例患者诊断为念珠菌血症,血液中检出99株念珠菌,其中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依次占32.3%、25.3%、22.2%和20.2%。念珠菌血症患者分离的99株念珠菌主要分布于消化科(26.3%)、心血管外科(23.2%)和烧伤与皮肤外科(17.2%)。4种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的敏感率存在差异,非白念珠菌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97例患者有30例(30.9%)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入住、不同科室、留置尿管、留置胸腔引流管、放置心血管植入物、患有高血压以及(1,3)-β-D葡聚糖>100 ng/L与死亡率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ICU入住(OR=4.942,95%CI:1.574~15.515,P=0.006)和留置胸腔引流管(OR=5.678,95%CI:1.427~22.598,P=0.014)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念珠菌血症主要由非白念珠菌引起,ICU入住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是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血症 白念珠菌 病原菌分布 药物敏感性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孙豪 杨佩红 +3 位作者 王勉 苗妍 柴小艳 洪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5-593,共9页
目的探讨冢村菌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冢村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英文检索词“Tsukamurella”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中文检索词“冢村菌”或“冢村氏菌”检索中... 目的探讨冢村菌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冢村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英文检索词“Tsukamurella”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中文检索词“冢村菌”或“冢村氏菌”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获取国内外报道的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系37岁男性,基础疾病为短肠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腹腔硬纤维瘤,长期留置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主要起病症状为发热,经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明确诊断为冢村菌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先后经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抗感染后治愈。文献检索获取到56个病例,多为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多数病例采用化学分类和/或分子技术鉴定方法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患者的血管内导管被拔除。除1例患者结局未知,55例患者中有54例生存,1例死亡,但不能明确其是否死于冢村菌感染。结论冢村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引起的临床感染相当少见,其鉴定有赖于质谱技术和基因测序。除了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拔除血管内导管对控制感染往往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冢村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机会致病菌 诊断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A 2基因c.583delC突变导致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金洁 张全增 +2 位作者 朱琳 刘家云 杨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5期835-841,共7页
目的寻找并验证导致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遗传因素。方法从临床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病例中筛选出具有家系背景的病患,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血标本全基因组DNA后进行基因组合检测,并对先证者直系及旁系亲属血样进行一代测序验... 目的寻找并验证导致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遗传因素。方法从临床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病例中筛选出具有家系背景的病患,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血标本全基因组DNA后进行基因组合检测,并对先证者直系及旁系亲属血样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同时设计相关细胞实验。首先构建ACTA 2野生型及ACTA 2-Leu195*点突变质粒,然后将突变质粒及野生ACTA 2通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细胞,48 h后提取RNA及总蛋白分别进行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找到了ACTA 2基因c.583delC这一突变位点,同时证实了在家系中该位点杂合突变与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密切相关。细胞实验结果显示,ACTA 2-Leu195*突变质粒组转染细胞后mRNA及蛋白表达较野生型均显著下降,提示突变体不能正常表达蛋白。结论通过临床家系研究和细胞水平实验发现了导致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ACTA 2的新突变位点,为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筛查、检测乃至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 ACTA 2 基因突变 蛋白表达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