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辐射通过调控氧化应激通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作者 虞富豪 尹博丰 +8 位作者 李佩霖 李晓彤 田家仪 许润香 汤杰 张晓宇 张文静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4,共9页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肪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MSC,并使用钴60进行2 Gy和6 Gy辐射处理,辐射剂量率均为0.98 Gy/min。对未辐射和辐射后MSC分别进行混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并通过生信分析挖掘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变化。油红O染色检测MSC的体外成脂肪分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辐射处理后成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的表达差异,同时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抗氧化应激通路关键因子Nrf2被抑制后对MSC成脂关键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qPCR检测人骨髓MSC辐射响应性与小鼠MSC辐射响应性之间的种属保守性差异。结果:转录组测序数据提示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上调。油红O染色和qPCR结果表明电离辐射促进MSC成脂肪分化,辐射后的MSC高表达促脂肪分化关键调控因子Cebpa、Lpl和Pparg,以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采用Nrf2通路抑制剂干预可以进一步促进辐射后骨髓MSC成脂肪分化。人骨髓MSC辐射后出现了相似的氧化应激通路改变和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并且其白介素-6的m RNA表达水平增高,而集落刺激因子2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电离辐射促进小鼠MSC成脂肪分化,氧化应激通路参与该作用,阻断Nrf2进一步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MSC成脂肪分化。辐射亦可以调控人骨髓MSC的氧化应激通路,促进人骨髓MSC成脂肪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肪分化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2
作者 汤杰 李佩霖 +7 位作者 张晓宇 李晓彤 虞富豪 田家仪 许润香 尹博丰 丁丽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2-898,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获得hUC-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方法获取的hUC-MSC的表型特征;通过CCK-8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通过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诱导分化,检测两组hUC-MSC多向分化潜能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两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和ANGPT1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hUC-MSC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45、HLA-DR;CCK-8和CFU-F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的增殖能力更强;三系分化实验表明,两组hUC-MSC的多向分化潜能未有明显差异;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ANGPT1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结论:在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下,成功制备了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hUC-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 造血支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增效策略研究进展
3
作者 许润香 李佩霖 +1 位作者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3-1927,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在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然而,MSC体内植入率和存活率低,免疫抑制能力弱,导致临床应用MSC治疗GVHD时疗效不够稳定。对MSC进行低氧预处理、活性分子预处理和基因修饰可...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在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然而,MSC体内植入率和存活率低,免疫抑制能力弱,导致临床应用MSC治疗GVHD时疗效不够稳定。对MSC进行低氧预处理、活性分子预处理和基因修饰可增强MSC的功能,提升MSC的植入率、存活率和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MSC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GVHD的增效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优化MSC在防治GVHD中的应用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间充质干细胞 增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微环境损伤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策略研究
4
作者 田家仪 李佩霖 +7 位作者 汤杰 许润香 尹博丰 王飞燕 李晓彤 宁红梅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624,共8页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 目的:建立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以6-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作为骨髓和淋巴细胞的供体,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作为aGVHD模型的受鼠。受鼠接受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全身照射后6-8 h内,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建立骨髓移植(BMT)组小鼠模型(n=20);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1×10^(7)/只)及脾脏淋巴细胞(2×10^(6)/只),建立小鼠aGVHD模型(n=20)。造模后d 7麻醉小鼠,摘取眼球取血,静置离心后吸取血清。分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用添加了2%、5%和10%的BMT组血清和相同浓度的aGVHD组血清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评价两组血清对MSC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CD29和CD105免疫荧光染色评价两组MSC表面分子表达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起可以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CFU-F实验表明,在培养后d 7,与BMT组相比,aGVHD血清浓度为2%和5%时,MSC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在培养后d 14,与BMT组相比,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MSC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表明,MSC表面分子CD29^(+)和CD105^(+)细胞百分比在不同aGVHD血清浓度组较BMT组均降低,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01,P<0.01)。RT-qPCR检测结果显示,aGVHD血清浓度组M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Oct-4、Sox-2和Nanog表达下降,在aGVHD血清浓度为10%时差异最为显著(P<0.01,P<0.001,P<0.001)。结论: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和小鼠MSC共同培养,发现添加不同浓度的小鼠aGVHD血清MSC的自我更新能力受损程度不同,为开展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自我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VHD小鼠血清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5
作者 许润香 李佩霖 +9 位作者 田家仪 汤杰 尹博丰 虞富豪 王飞燕 李晓彤 张晓宇 夏文戎 朱恒 丁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1,共7页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建立模拟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探究aGVHD小鼠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6-8周龄C57BL/6N雌鼠和BALB/c雌鼠分别作为aGVHD模型的供鼠和受鼠。... 目的:借助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小鼠血清,建立模拟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并探究aGVHD小鼠血清对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6-8周龄C57BL/6N雌鼠和BALB/c雌鼠分别作为aGVHD模型的供鼠和受鼠。全身照射致死剂量(8.0 Gy,72.76 cGy/min)γ射线后4-6 h内,受鼠经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每只1×10^(7)),以建立骨髓移植(BMT)小鼠模型(20只);经尾静脉输注供鼠来源骨髓细胞(每只1×10^(7))及脾脏淋巴细胞(每只2×10^(6))混合液共0.4 ml,以建立aGVHD小鼠模型(20只)。于造模后d 7眼球取血后收集小鼠血清。分离1周龄C57BL/6N雄鼠骨髓来源MSC,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2%、5%和10%的BMT小鼠血清和aGVHD小鼠血清培养。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两组血清对小鼠MSC体外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PPARγ、CEBPα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脂关键转录因子PPARγ、CEBPα、FABP4和LPL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了模拟小鼠aGVHD骨髓微环境损伤的体外细胞模型。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与BMT组相比,aGVHD组血清浓度为10%时,橘红色脂滴数目明显减少,MSC成脂分化能力受损;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SC表达成脂相关蛋白PPARγ、CEBPα下调;进一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SC成脂关键转录因子PPARγ、CEBPα、FABP4和LPL生成显著减少。结论:aGVHD小鼠血清抑制MSC成脂分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成脂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通过调控交感-感觉耦联缓解坐骨神经分支损伤小鼠痛觉过敏
6
作者 吴世伟 王菲 +2 位作者 田志成 褚文广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EA)干预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SNI)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去甲肾上腺素(NE)、α2A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假电针组(SNI+NC-EA)和电针组(SNI+EA)。... 目的:观察电针(EA)干预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SNI)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去甲肾上腺素(NE)、α2A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假电针组(SNI+NC-EA)和电针组(SNI+EA)。使用机械刺激和热辐射刺激分别检测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DRG内交感神经纤维芽生及α2A-R与大直径感觉神经元共标数量;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及DRG中NE含量,Western Blot检测DRG内酪氨酸羟化酶(TH)和α2A-R表达水平。结果:SNI后,PWMT及PWTL均显著降低,电针治疗后,PWMT及PWTL逆转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后DRG中交感芽生增生,电针治疗后,交感芽生明显减弱;SNI后,DRG内NE、α2A-R及TH均显著升高,电针干预后降低其表达,但血清中NE无明显变化。结论:在SNI模型中,电针调控交感-感觉耦联可能是通过抑制DRG中NE的释放及α2A-R的表达,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受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NLRC3促进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被引量:2
7
作者 吕云华 韩明伟 +2 位作者 马瑞雪 吴兴安 刘蓉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目的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胱天蛋白酶募集结构域蛋白3(NLRC3)对人结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使用NLRC3特异性小干扰RNA(si-NLRC3)敲低HCT116和LoVo细胞中NLRC3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目的研究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胱天蛋白酶募集结构域蛋白3(NLRC3)对人结肠癌HCT116和LoVo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使用NLRC3特异性小干扰RNA(si-NLRC3)敲低HCT116和LoVo细胞中NLRC3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结肠癌细胞NLRC3 mRNA和蛋白表达;敲低NLRC3后,采用CCK-8法检测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Transwell^(TM)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si-NLRC3转染可敲低HCT116和LoVo细胞NLRC3的表达。敲低NLRC3后,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加,细胞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敲低NLRC3增强HCT116和LoVo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对癌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胱天蛋白酶募集结构域蛋白3(NLRC3) 结肠癌 细胞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紫薇 徐菲菲 +6 位作者 吕云华 韩明伟 马瑞雪 侯诗源 刘梓谕 吴兴安 刘蓉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8-852,共5页
单核巨噬细胞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重症感染患者比轻症感染患者肺部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更高,肾、脾、脑、心、淋巴结的损伤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聚集密切... 单核巨噬细胞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重症感染患者比轻症感染患者肺部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更高,肾、脾、脑、心、淋巴结的损伤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聚集密切相关;表明宿主感应到病原体的威胁,诱导宿主的单核巨噬细胞来到感染部位发挥免疫清除作用,但这也可能给宿主带来过度炎症反应;除了炎症反应之外,由单核巨噬细胞上表达的组织凝血活酶造成宿主凝血系统异常也与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 致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