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H神经元相关脑区对应激小鼠行为影响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解进祎 刘珺琛 +3 位作者 柳俊宇 闫玥辰 武胜昔 郭保霖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3-580,共8页
目的:比较应激关键脑区下丘脑室旁核(PVN)下游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A)中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在介导应激相关异常行为中的差异性调控作用。方法:将特异性顺行标记病毒AAV2/9-hSyn-DIO-hChR2-EYF... 目的:比较应激关键脑区下丘脑室旁核(PVN)下游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与下丘脑内侧视前区(MPA)中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在介导应激相关异常行为中的差异性调控作用。方法:将特异性顺行标记病毒AAV2/9-hSyn-DIO-hChR2-EYFP及AAV2/9-mCrh-SV40 NLS-Cre混合后注射至小鼠PVN脑区,通过Image J计数统计其投射分布情况后观察PAG与MPA脑区内轴突投射分布情况,将靶向CRH神经元的光遗传抑制病毒AAV2/9-DIO-stGtACR2-EGFP与AAV2/9-mCrh-SV40 NLS-Cre的混合液分别注射到接收PVN相应投射的PAG及MPA脑区,使用460 nm的蓝光抑制PAG及MPA脑区CRH神经元,观察急性束缚应激小鼠的焦虑相关行为。结果:PAG及MPA脑区观察到密集分布的CRH阳性的PVN轴突终末;光遗传抑制急性应激小鼠PAG脑区的CRH神经元,应激相关的社交偏好行为没有明显变化,新奇环境摄食抑制实验中进食潜伏期降低,视觉恐惧刺激下逃跑潜伏期增加;光遗传抑制MPA脑区的CRH神经元,社交偏好没有明显变化,新奇环境摄食抑制实验中的进食潜伏期降低,视觉恐惧刺激下逃跑潜伏期没有明显变化。结论:PVN下游PAG和MPA两个脑区中CRH神经元在急性应激相关的焦虑行为中存在差异性调控,在社交行为调控方面无差异,为深入探究应激相关脑区及细胞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下丘脑视前区 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急性应激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异常敏化的研究
2
作者 袁滋铎 解进祎 +3 位作者 柳俊宇 郭保霖 武胜昔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1,共9页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后S1皮质神经元Arc进行标记并观察,通过分析Arc标记神经元的空间表达位置和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对比分析两组S1皮质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利用病毒稀疏标记方法标记S1皮质的锥体神经元,比较两组小鼠神经元树突数量及树突棘的形态与数量分布。结果:胡须刺激两组小鼠后发现Arc阳性神经元在S1浅层至深层均有分布,其中在Ⅱ/Ⅲ与Ⅴ层分布更密集。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TSD组在不同层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明显增多。细胞形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神经元相比,PTSD组小鼠树突棘密度在Ⅱ/Ⅲ层异常增高,其中蘑菇型树突棘数量增多,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而S1Ⅴ层蘑菇型与细长型的树突棘数量均较多,但树突棘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PTSD小鼠胡须刺激后S1神经元过度激活,神经元结构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 胡须刺激 ARC 稀疏标记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2/DRD2 signaling pathway facilitates astrocytic dedifferentiation in cerebral ischemic mice
3
作者 YI Xuyang KANG Enming +4 位作者 WANG Yanjin ZHANG Kun LIN Wei WU Shengxi WANG Yazhou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opamine receptor D2(DRD2)on astrocytic de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SOX2-regulated genes in neural stem cells(NSCs)and astrocytes.Methods: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SOX2-GFP mic...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opamine receptor D2(DRD2)on astrocytic de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SOX2-regulated genes in neural stem cells(NSCs)and astrocytes.Methods: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SOX2-GFP mice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of SOX2-positive cell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cortex.Primary NSCs/astrocytes culture,ChIP-seq and Western Blot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and verify the expression of candidate genes.Pharmacological manipulation,neurosphere formation,photochemical ischemia,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behavior tests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ctivating DRD2 signaling on astrocytic dedifferentiation.Results: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demonstrated the NSC-astrocyte switch of SOX2-expression i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cortex.ChIP-seq revealed enrichment of DRD2 signaling by SOX2-bound enhancers in NSCs and SOX2-bound promoters in astrocytes.Western Blot and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verified the expression of DRD2 in NSCs and reactive astrocytes.Application of quinagolide hydrocholoride(QH),an agonist of DRD2,significantly promoted astrocytic dedifferentiation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following ischemia.In addition,quinagolide hydrocholoride treatment improved locomotion recovery.Conclusion:Activating DRD2 signaling facilitates astrocytic dedifferentiation and may be used to treat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 ASTROCYTE DEDIFFERENTIATION SOX2 dopamine D2 receptor(DRD2) mou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连结核的解剖、生理和学习记忆功能
4
作者 陶文欣 赵静宇 +5 位作者 孟飞扬 毛雅洁 高家颖 谢琼瑶 金晓航 史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7-501,共5页
丘脑连结核(RE),位于丘脑中线腹侧部,是一个与海马、前额叶皮质等脑区有丰富纤维联系的核团。它在调节记忆、情绪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可能与焦虑、癫痫和疼痛等疾病相关,但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对RE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探... 丘脑连结核(RE),位于丘脑中线腹侧部,是一个与海马、前额叶皮质等脑区有丰富纤维联系的核团。它在调节记忆、情绪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可能与焦虑、癫痫和疼痛等疾病相关,但相关研究较少。近年来,对RE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就RE的解剖学特征,包括其传入、传出的纤维联系和神经化学特性,以及电生理学特性进行综述。同时,还探讨了RE在空间学习记忆、识别记忆和恐惧记忆等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连结核 空间学习记忆 识别记忆 恐惧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1/PD-L1阻断的联合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宁宁 王旭 +3 位作者 沈金澳 孙世昱 沈燕 王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2-478,共7页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治疗手段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易耐药、缺乏特异性等缺点。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它将肿瘤治疗从“点”向“面”转换,是一种以T细胞功能调...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治疗手段存在副作用大、易复发、易耐药、缺乏特异性等缺点。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免疫疗法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它将肿瘤治疗从“点”向“面”转换,是一种以T细胞功能调控为重点,进而控制肿瘤进展的新策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研究最充分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近年来,靶向PD-1及其配体PD-L1信号通路的免疫疗法凭借其特异性较强、副作用小等优势,已经在NSCLC治疗中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靶向PD-1/PD-L1通路的单一抗体治疗效果不显著,研究表明,基于PD-1/PD-L1通路的靶向免疫疗法联合其他肿瘤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例如放化疗、双免疫检查点、免疫调节物质,甚至肠道菌群调节均可联合抗PD-1/PD-L1单抗应用于NSCLC的临床治疗,这些联合疗法各有其优缺点,其协同作用机制也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对于NSCLC而言,更多基于PD-1/PD-L1阻断的新型联合疗法也在探索中,从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PD-L1) 联合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味觉信息的产生、传递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文博 覃凯华 +2 位作者 贾雨鑫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作为5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之一的甜味觉,是最受欢迎的味觉之一。甜味代表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的存在,人类对甜味觉的向往体现了对能源物质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甜味觉信息在动物体内的产生和传导通路,从甜味觉受体的结构和作用... 作为5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之一的甜味觉,是最受欢迎的味觉之一。甜味代表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的存在,人类对甜味觉的向往体现了对能源物质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甜味觉信息在动物体内的产生和传导通路,从甜味觉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甜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胃肠道中的甜味觉受体细胞以及甜味觉特有的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甜味觉相关研究进展。同时,还对尚未阐明的甜味觉相关机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人类更加深入的甜味觉信息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味觉 甜味觉受体 神经递质 信息转递 胃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味觉信息的感受、传递和调控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覃凯华 贾雨鑫 +2 位作者 张文博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42-346,共5页
苦味觉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机体通过苦味觉受体细胞感知苦味觉物质并通过特定的传导通路将苦味觉信息由外周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苦味觉以及诱发厌恶反应,以避免机体进一步摄入有害物质。本文综述了苦味觉受体细胞及苦味觉受体对苦味觉... 苦味觉是五种基本味觉之一。机体通过苦味觉受体细胞感知苦味觉物质并通过特定的传导通路将苦味觉信息由外周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苦味觉以及诱发厌恶反应,以避免机体进一步摄入有害物质。本文综述了苦味觉受体细胞及苦味觉受体对苦味觉物质的感受机制,苦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上重要的神经元,中枢形成苦味觉和诱导厌恶反应的机制,并对苦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苦味觉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觉 苦味觉受体 孤束核 岛叶 杏仁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在疾病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鹏程 张春梅 张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4-478,共5页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是一种吞噬调理素,通过调理吞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在自身稳定、血管生成、炎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MFG-E8参与胶质瘤、血管肉瘤、肝细胞癌等肿瘤疾病、艾滋病和败血症等感...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是一种吞噬调理素,通过调理吞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在自身稳定、血管生成、炎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显示,MFG-E8参与胶质瘤、血管肉瘤、肝细胞癌等肿瘤疾病、艾滋病和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腱损伤的修复和动脉老化等多种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望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 肿瘤 感染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味觉信息的产生、传递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文博 覃凯华 +2 位作者 贾雨鑫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84-588,共5页
鲜味觉是5种基本味觉之一,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不同性质的鲜味觉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特定受体和神经引发鲜味觉反应,激活大脑皮层特定脑区产生愉悦体验,但高浓度的鲜味觉物质也会诱发厌恶反应。鲜味觉与其他味觉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或抑制作用... 鲜味觉是5种基本味觉之一,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种不同性质的鲜味觉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特定受体和神经引发鲜味觉反应,激活大脑皮层特定脑区产生愉悦体验,但高浓度的鲜味觉物质也会诱发厌恶反应。鲜味觉与其他味觉之间可以产生协同或抑制作用,以改善食物风味。此外,内脏中的鲜味觉受体感受到的信息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引起机体产生多种反应,影响人类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觉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味觉受体细胞 眶额皮层 前扣带回皮层 迷走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通过抑制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调控巨噬细胞M1型极化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郭世博 刘佳祺 +3 位作者 张芽龙 梁世倩 江逊 林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73-678,共6页
目的研究缺刻基因(Notch)信号通过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将小鼠RAW264.7细胞分别给予脂多糖(LPS)与γ干扰素(IFN-γ)或者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极化为M1/M2后,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研究缺刻基因(Notch)信号通过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方法将小鼠RAW264.7细胞分别给予脂多糖(LPS)与γ干扰素(IFN-γ)或者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极化为M1/M2后,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IL-10、甘露糖受体(MR)及SIRPα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IRPα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基因转染方法激活Notch信号或利用γ分泌酶抑制剂(GSI)阻断Notch信号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巨噬细胞SIRPα表达变化;利用小鼠基因组DNA扩增SIRPα启动子区(-2615-+123),通过报告基因实验观察Notch信号激活对SIRPα的调控作用。结果M1型巨噬细胞SIRPα表达降低,M2型巨噬细胞SIRPα表达增加;Notch信号激活可抑制巨噬细胞SIRPα的表达,而GSI抑制Notch信号可增加巨噬细胞上SIRPα的表达;进一步报告基因实验证实Notch激活可显著抑制由SIRPα启动子片段驱动的荧光素酶表达。结论Notch信号通过抑制SIRPα表达参与调控巨噬细胞M1型极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 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 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痒觉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浩淼 刘妍 +4 位作者 朱柳柳 张帅帅 吴振宇 李飞 李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9-684,共6页
痒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伴有搔抓欲望的不愉快主观感觉。长时间持续的慢性痒在临床上是一种折磨患者的难治性疾病。现阶段已经初步确定了相关的受体和信号通路,以及不同致痒介质的作用机制;然而对痒觉的传递与调控,尤其是调控机制仍... 痒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伴有搔抓欲望的不愉快主观感觉。长时间持续的慢性痒在临床上是一种折磨患者的难治性疾病。现阶段已经初步确定了相关的受体和信号通路,以及不同致痒介质的作用机制;然而对痒觉的传递与调控,尤其是调控机制仍不够了解,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将研究结果应用到瘙痒的临床治疗和止痒药物的研发才是最终目的。本文总结了关于痒觉现有的研究成果,针对神经系统各层次在痒觉信息调控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 外周机制 脊髓机制 脊髓上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味觉信息的感受、转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贾雨鑫 张文博 +2 位作者 覃凯华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89-95,共7页
酸味觉为一种基本的味觉。酸味觉信息在动物体内有着独特的产生和传导通路并且可以诱发动物先天性的厌恶反应,从而在动物选择食物种类、警惕毒害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酸味觉受体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机制,酸味觉信息在外周... 酸味觉为一种基本的味觉。酸味觉信息在动物体内有着独特的产生和传导通路并且可以诱发动物先天性的厌恶反应,从而在动物选择食物种类、警惕毒害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酸味觉受体的种类、结构和作用机制,酸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上的相关特殊神经元,酸探测机制,诱发个体先天性厌恶行为的机制等,还对未来有关酸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酸味觉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味觉 酸味觉受体 信息转递 影响因素 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通过抑制铁死亡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引娣 张洋铭 +3 位作者 吴妮妮 范清宇 张勇 于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铁死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CI模型组(SCI)和亚硒酸钠治疗组(SCI+Na_(2)SeO_(3)),每组15只。利用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法进...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铁死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CI模型组(SCI)和亚硒酸钠治疗组(SCI+Na_(2)SeO_(3)),每组15只。利用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法进行亚硒酸钠治疗。利用脊髓功能评分(BBB量表)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分别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脊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反应性活性氧(ROS)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system Xc^(-)(xCT)的表达。结果: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中GPx活性明显下降,ROS增加,而GSH减少,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比值(GSH/GSSH)降低,GPX4和xCT蛋白的表达降低。亚硒酸钠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且提高脊髓组织中GPx活性,减少ROS含量,增加GSH的水平。此外,亚硒酸钠治疗可以促进GPX4和xCT蛋白的表达。结论:亚硒酸钠可以通过抑制脊髓细胞铁死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铁死亡 脊髓损伤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损伤介导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泽阳 张洋铭 +5 位作者 马腾 倪民桦 谢昊 于瀛 颜林枫 崔光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71-475,共5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T2DM患者的生活质量。T2DM伴MCI主要表现为多维度认知功能损伤但机制不明,微血管和神经元损伤是导致大脑认知改变的主要原因。本篇综述深入探讨了2型糖尿病引发... 2型糖尿病(T2DM)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危险因素,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T2DM患者的生活质量。T2DM伴MCI主要表现为多维度认知功能损伤但机制不明,微血管和神经元损伤是导致大脑认知改变的主要原因。本篇综述深入探讨了2型糖尿病引发神经元和微血管损伤的潜在机制,由此揭示出T2DM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T2DM患者神经血管失偶联,最终导致M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神经血管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兆清 任泽盛 +2 位作者 李彤昕 马斌芳 寇珍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93-597,共5页
脑肠轴(braingut axis)是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联系,在维持体内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作为脑肠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氨基... 脑肠轴(braingut axis)是大脑和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的一种密切联系,在维持体内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作为脑肠功能的关键调节因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氨基酸代谢、内脏神经等方式调节神经元活动和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对脑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挥调节作用。本文将对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做以讨论,阐述微生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人们对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而关于微生物影响疾病发生的一些相关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肠-脑轴 神经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亨廷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剥夺介导记忆损伤的脑区定位及其胶质细胞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洋铭 张雨楠 +4 位作者 杨东 黄鑫 邝芳 郭保霖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344-348,共5页
睡眠不足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长期睡眠不足可对记忆造成严重损伤,但目前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可造成神经胶质细胞异常,这些胶质细胞可从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可塑性等方面影响学习记忆。本文通过对最新... 睡眠不足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长期睡眠不足可对记忆造成严重损伤,但目前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不足可造成神经胶质细胞异常,这些胶质细胞可从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可塑性等方面影响学习记忆。本文通过对最新文献的学习,归纳总结了睡眠剥夺介导记忆损伤的脑区定位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记忆 睡眠剥夺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的PU支架复合CA以及PRF促进软骨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梦琪 全雅琦 +1 位作者 曾子瑜 王忠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2-569,共8页
目的:研究3D打印聚氨酯(PU)材料复合体外诱导的软骨细胞聚集体(CA)以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促进软骨再生的效果。方法:运用熔融沉积技术(FDM)将PU材料快速成型为15 mm×15 mm×5 mm的多孔支架试件,孔径400μm,孔隙率60%;分离... 目的:研究3D打印聚氨酯(PU)材料复合体外诱导的软骨细胞聚集体(CA)以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促进软骨再生的效果。方法:运用熔融沉积技术(FDM)将PU材料快速成型为15 mm×15 mm×5 mm的多孔支架试件,孔径400μm,孔隙率60%;分离培养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耳廓软骨细胞,将第3代软骨细胞在富含维生素C的培养基中诱导10 d,形成CA,qPCR检测Aggrecan、Collagen Ⅱ、Sox9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每抽取10 m L兔耳中央动脉血,即刻高速离心制备1单位的PRF,细胞计数法检测PRF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q-PCR检测PRF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后上述软骨表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将PU支架与CA、PRF复合后移植入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取出,硬组织切片染色检测新生软骨情况。结果:软骨细胞与PRF共培养后,Aggrecan、Collagen Ⅱ、Sox9的mRNA均呈现较高的表达(P<0.05)。1/8、1/4、1/2 PRF均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不同剂量间比较,P>0.05。异位移植结果表明:实验组硬组织切片可见大量成熟的软骨陷窝样结构形成,与支架紧密结合,而对照组软骨陷窝样结构形成较少,可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结论:3D打印的PU支架可精确维持新生软骨外形,CA以及PRF的联合应用有利于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软骨表型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支架 软骨细胞聚集体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3D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觉信息的感受和传递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覃凯华 贾雨鑫 +2 位作者 张文博 李飞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701-704,共4页
辣觉本质上是痛觉和温觉的综合.辣觉物质(如辣椒素、大蒜素等)通过激动口腔内三叉神经末梢上的辣觉受体,将辣觉信息通过痛温觉传导通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辣觉并引起相应的反应.本文综述了常见辣觉物质,辣觉感受器对辣觉物质... 辣觉本质上是痛觉和温觉的综合.辣觉物质(如辣椒素、大蒜素等)通过激动口腔内三叉神经末梢上的辣觉受体,将辣觉信息通过痛温觉传导通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辣觉并引起相应的反应.本文综述了常见辣觉物质,辣觉感受器对辣觉物质的感受、辣觉产生、辣觉信息与味觉信息的相互作用以及辣对机体的影响机制,还对辣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辣觉传导通路以及辣觉物质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觉物质 TRPV1通道 三叉神经 臂旁核 辣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扣带回皮质参与痛觉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佳明 张明喆 +2 位作者 王俊达 陈晏 张明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95-598,共4页
前扣带回皮质(ACC)是边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解剖学结构上ACC可以分为背侧部(dACC)和腹侧部(vACC)。背侧部主要功能是疼痛的感觉与认知,而腹侧部主要功能是参与痛相关情绪反应。ACC接受自下而上的伤害性信息传入,并对痛觉起着... 前扣带回皮质(ACC)是边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解剖学结构上ACC可以分为背侧部(dACC)和腹侧部(vACC)。背侧部主要功能是疼痛的感觉与认知,而腹侧部主要功能是参与痛相关情绪反应。ACC接受自下而上的伤害性信息传入,并对痛觉起着自上而下的中枢调控作用。其主要接受丘脑内侧核群的纤维投射,并与丘脑内侧核群、岛叶和杏仁核等有复杂的纤维联系,参与痛觉的形成和调节,并编码痛觉强度与行为反应。本文将针对ACC参与痛觉传递与调控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质 痛觉 情绪 神经递质 神经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巨噬细胞在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紫薇 徐菲菲 +6 位作者 吕云华 韩明伟 马瑞雪 侯诗源 刘梓谕 吴兴安 刘蓉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8-852,共5页
单核巨噬细胞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重症感染患者比轻症感染患者肺部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更高,肾、脾、脑、心、淋巴结的损伤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聚集密切... 单核巨噬细胞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重症感染患者比轻症感染患者肺部单核巨噬细胞比例更高,肾、脾、脑、心、淋巴结的损伤可能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聚集密切相关;表明宿主感应到病原体的威胁,诱导宿主的单核巨噬细胞来到感染部位发挥免疫清除作用,但这也可能给宿主带来过度炎症反应;除了炎症反应之外,由单核巨噬细胞上表达的组织凝血活酶造成宿主凝血系统异常也与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 致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