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军医大学本科生鼻腔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可培养菌群的筛查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强 周柯 孙菲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30-935,共6页
目的了解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其他可培养共生菌的定植情况,为鼻腔定植条件致病菌特别是SA的感染预防及其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在某院临床医学课程学习的健康军医大学本科生鼻前庭标本,以微生物自动化系统... 目的了解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其他可培养共生菌的定植情况,为鼻腔定植条件致病菌特别是SA的感染预防及其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在某院临床医学课程学习的健康军医大学本科生鼻前庭标本,以微生物自动化系统接种于各类细菌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观察,对分离菌株采用质谱鉴定,对SA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采集鼻前庭标本161份,检出鼻腔定植菌5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93株,革兰阴性菌56株,居前三位的细菌为拥挤棒状杆菌(151株)、表皮葡萄球菌(150株)、假白喉棒状杆菌(54株)。共有72种不同的带菌模式,以同时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拥挤棒状杆菌带菌模式的学员最多,达21名(13.04%)。鼻腔SA定植率为25.46%(41/16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率为4.35%(7/161),SA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为39.02%~78.05%。结论军医大学本科生鼻腔定植菌群以正常菌群为主,需注意定植的SA和其他条件致病菌导致自身感染和引发医院感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共生菌群 鼻前庭 健康人群 鼻腔定植菌筛查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脑炎病毒逃逸Ⅰ型干扰素机制在小鼠感染模型创制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周轶凡 张彩勤 +3 位作者 李秉润 包娇娇 张延英 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5,共8页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人体后首先会逃避先天免疫的Ⅰ型干扰素(Ⅰ-interferon,Ⅰ-IFN)的抑制作用,进而感染其他细胞和组织,引起痉挛、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性炎症等系列严重症状甚至死亡。JEV主要通过抑制...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人体后首先会逃避先天免疫的Ⅰ型干扰素(Ⅰ-interferon,Ⅰ-IFN)的抑制作用,进而感染其他细胞和组织,引起痉挛、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性炎症等系列严重症状甚至死亡。JEV主要通过抑制IFN-α/β产生和干扰素的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信号通路来逃逸先天免疫,基于JEV的免疫逃逸机制构建了多种小鼠感染模型,用于研究JEV感染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本文在阐述JEV的干扰素(interferon, IFN)免疫逃逸机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相应的小鼠感染模型,分析该类小鼠模型的特点、人类症状的模拟程度等,基于此可能发现新的研究靶点,进而开发新的JEV感染小鼠模型,为JEV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脑炎病毒 Ⅰ型干扰素 免疫逃逸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昊霖 王舒 +1 位作者 赵燕 杨建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3,共7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被用作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数年间出现肿瘤进展,高耐药率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而增加药量及后线治疗等传统治疗方...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被用作转移性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数年间出现肿瘤进展,高耐药率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而增加药量及后线治疗等传统治疗方式的效果均不理想。肠道菌群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耐药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特定肠道菌群可作为GIST的生物标志物或潜在的治疗靶点,而干预肠道菌群可延缓甚至逆转GIST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进程。本文就GIST耐药性、肠道菌群与肿瘤耐药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与GIST耐药的关系等进行综述,旨在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肠道微生物组 伊马替尼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算法在抗肿瘤药物响应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谈妍辰 王文文 +1 位作者 夏结来 李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生物标记物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开创了抗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变性,即使在具有相同生物标记物富集的患者群体中,对于同一药物的反应仍存在显著差异。通...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生物标记物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开创了抗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由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变性,即使在具有相同生物标记物富集的患者群体中,对于同一药物的反应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将多组学数据与药物敏感性分析整合的算法,可以预测抗肿瘤药物的反应,进而将其转化成符合个体化医疗需求的诊疗方案,从而有望提高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机器学习是目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响应预测建模算法之一。然而,由于输入数据和算法构建方法的差异,对该领域尚缺乏较全面的文献综述。因此,本文对抗肿瘤药物响应预测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综述,总结公开可用的药物基因组数据集、机器学习算法和在药物响应预测中的评价指标以及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以期为机器学习算法在药物响应预测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和潜在解决方案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药物响应预测 监督学习 精准医疗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定带参与帕金森病调控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俊 田甜 +5 位作者 彭霏 纪英博 刘博语 李文柯 韩欣妍 林家骥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518,共7页
未定带(ZI)是位于丘脑底区后部内的一个叶状核团,与经典基底运动环路的调控联系紧密,在帕金森病(PD)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干预调控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ZI参与PD干预调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ZI和PD经典环路之间存在多种投射联... 未定带(ZI)是位于丘脑底区后部内的一个叶状核团,与经典基底运动环路的调控联系紧密,在帕金森病(PD)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干预调控中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ZI参与PD干预调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ZI和PD经典环路之间存在多种投射联系、ZI在PD病程发展中的变化特点,调控和损毁ZI改善PD运动症状的现状,利用ZI治疗改善PD非运动症状(睡眠觉醒、精神情感)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中基于ZI的干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帕金森病 神经调控 功能外科 聚焦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脱氮腺苷(3-DAA)加速小鼠及仓鼠细胞日本脑炎病毒复制并下调炎症因子水平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雪云 姚敏 +4 位作者 李越香 程治蓉 张世哲 张芳琳 吕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5-243,共9页
目的利用N_(6)-甲基腺苷酸(m^(6)A)甲基化修饰抑制剂3-脱氮腺苷(3-DAA)初步明确其对日本脑炎病毒(JEV)复制的影响。方法JEV分别感染Neuro2a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9小鼠小胶质细胞和BHK幼仓鼠肾传代细胞,然后用3-DAA处理;在C57BL/6成... 目的利用N_(6)-甲基腺苷酸(m^(6)A)甲基化修饰抑制剂3-脱氮腺苷(3-DAA)初步明确其对日本脑炎病毒(JEV)复制的影响。方法JEV分别感染Neuro2a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9小鼠小胶质细胞和BHK幼仓鼠肾传代细胞,然后用3-DAA处理;在C57BL/6成年小鼠足底接种JEV,腹腔注射3-DAA。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与小鼠脑组织中JEV,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α干扰素(IFN-α)、IFN-β、IFN-γ、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及小鼠脑组织中JEV蛋白表达,观察小鼠生存情况,并通过HE染色检测小鼠脑部病理变化。结果3-DAA可剂量依赖性的促进JEV在小鼠和仓鼠细胞及小鼠脑组织的核酸复制与蛋白表达,显著加速JEV感染小鼠的发病进程,降低小鼠生存率。3-DAA的处理下调IL-6、TNF-α、CXCL10、IL-1β、iNOS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免疫反应减弱。结论3-DAA促进JEV感染,加速被感染细胞及小鼠死亡,提示m^(6)A修饰可能对JEV复制起负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脱氮腺苷(3-DAA) N^(6)-甲基腺苷酸(m^(6)A) 日本脑炎病毒(JEV) 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倩 张建彬 +4 位作者 王涛 张伯宇 张子昂 邹远康 张文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8-382,共5页
高原环境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低氧”,机体缺氧会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发生一系列改变,甚至造成损伤。其中大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虽然我们已经在缺氧所致的CNS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方面... 高原环境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低氧”,机体缺氧会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NS)、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发生一系列改变,甚至造成损伤。其中大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虽然我们已经在缺氧所致的CNS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关于小胶质细胞对CNS作用的研究较少。小胶质细胞作为CNS中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且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其对于维持健康CNS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高原低氧环境下小胶质细胞在大脑中的研究进展,对保障地处高原低氧地区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日后高原缺氧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和寻找新的靶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高原低氧 氧化应激 线粒体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治疗慢性痛及情绪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文烨 孟凡成 +5 位作者 钟建心 崔玥 汪涛 武胜昔 薛茜 徐晖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86,共4页
慢性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药物治疗慢性痛及情绪障碍效果不佳,且常伴有成瘾、大脑发育改变等副作用。近年来,针对慢性痛和情绪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有氧运动能明显减轻慢性痛感觉,改... 慢性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药物治疗慢性痛及情绪障碍效果不佳,且常伴有成瘾、大脑发育改变等副作用。近年来,针对慢性痛和情绪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有氧运动能明显减轻慢性痛感觉,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但是有氧运动如何减缓慢性痛及其情绪障碍共病的潜在神经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有氧运动是以有氧代谢提供能量的运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有氧运动条件下神经营养因子、炎性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等分子可能参与缓解慢性痛及及负性情绪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有氧运动治疗慢性痛及其情绪障碍共病潜在神经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慢性痛 情绪障碍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未定带腹侧区GABA能神经元参与慢性痒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彭诗皓 樊泽 +5 位作者 戴梓怡 张怡文 史晓烔 朱媛媛 武胜昔 黄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在慢性瘙痒模型上检测小鼠的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并观察未定带腹侧区(ZIv)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 目的:在慢性瘙痒模型上检测小鼠的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并观察未定带腹侧区(ZIv)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上建立慢性瘙痒模型,然后运用视频跟踪系统检测痒行为,以验证模型制备是否成功。运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悬尾实验检测慢性痒模型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利用GAD67-GFP小鼠观察未定带(ZI)各区域内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观察对照组和DCP组小鼠ZIv内GABA能神经元与FOS的双标情况。结果:在GAD67-GFP小鼠的脑切片上可观察到GABA能神经元在未定带各亚区均有分布,且更集中于ZIv。DCP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P<0.001)。悬尾实验中DCP组小鼠完全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出现抑郁样不动状态。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DCP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进入十字交叉区域的次数和时间占比均明显减少,表现出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DCP组小鼠ZIv内F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该区域观察到大量的FOS与GABA能神经元的共标细胞。结论:小鼠未定带以GABA能神经元分布为主,且更集中于ZIv;慢性痒状态下,ZIv内GABA能神经元激活,为ZIv内GABA能神经元参与慢性痒及其伴发的负性情绪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GABA能神经元 痒觉 负性情绪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异常敏化的研究
10
作者 袁滋铎 解进祎 +3 位作者 柳俊宇 郭保霖 武胜昔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1,共9页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后S1皮质神经元Arc进行标记并观察,通过分析Arc标记神经元的空间表达位置和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对比分析两组S1皮质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利用病毒稀疏标记方法标记S1皮质的锥体神经元,比较两组小鼠神经元树突数量及树突棘的形态与数量分布。结果:胡须刺激两组小鼠后发现Arc阳性神经元在S1浅层至深层均有分布,其中在Ⅱ/Ⅲ与Ⅴ层分布更密集。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TSD组在不同层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明显增多。细胞形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神经元相比,PTSD组小鼠树突棘密度在Ⅱ/Ⅲ层异常增高,其中蘑菇型树突棘数量增多,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而S1Ⅴ层蘑菇型与细长型的树突棘数量均较多,但树突棘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PTSD小鼠胡须刺激后S1神经元过度激活,神经元结构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 胡须刺激 ARC 稀疏标记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丘脑背内侧核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传入联系的形态学研究
11
作者 冯慧洁 彭霏 +2 位作者 薛美琪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 目的:利用狂犬病病毒(RV)介导的逆行跨单级突触追踪技术,观察丘脑背内侧核(MD)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阳性神经元的全脑突触前神经元分布。方法:将RV的辅助病毒注射至VGLUT2-ires-Cre转基因小鼠右侧MD,两周后将RV注入相同区域。一周后灌注取材,进行全脑扫描,观察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结果:将RV病毒注入VGLUT2-ires-Cre小鼠MD后,在皮质和脑干内可观察到密集的突触前神经元。皮质内逆标神经元多分布于运动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和岛叶;丘脑内多见于丘脑网状核和下丘脑外侧区等;而脑干逆标神经元则主要分布在臂旁外侧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核等部位。结论:MD内VGLUT2阳性神经元一方面可接受来自脑干的上行纤维的投射,或丘脑网状核的信息调控;另一方面作为高阶丘脑也可接受皮质的下行投射,参与脑内的多种功能。以上结果为研究MD的功能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背内侧核 狂犬病病毒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调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时素娟 张颖宁 +5 位作者 毛娥 陈玉玲 王兮 周一航 寇珍珍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VMH在调节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能量平衡、葡萄糖稳态、脂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腹内侧核 糖尿病 肥胖 糖代谢 脂代谢 葡萄糖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蓬鑫 朱慧 +5 位作者 彭霏 吕培源 冯慧洁 薛美琪 薛懿珈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1-ires-Cre::Ai9小鼠,并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与FOS免疫阳性产物的共存情况,以及TAC1/FOS双标神经元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的密切接触。其次在C57BL/6小鼠PVT内注入荧光金(FG),在显微镜下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的共标情况。最后在TAC1-ires-Cre小鼠的PVT注射RV逆行跨单突触三联病毒,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RV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在TAC1-ires-Cre::Ai9小鼠脑内,TAC1阳性神经元为红色荧光所标记。SNI模型下PVT内可观察到部分TAC1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FOS蛋白,且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形成密切接触。将FG注射入小鼠PVT后,在LC内可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且部分FG标记神经元同时表达TH阳性。利用RV逆行跨单突触示踪病毒,也可在LC内观察到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且大部分突触前神经元为TH阳性。结论:LC内TH阳性神经元可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LC^(TH+)-PVT^(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痛觉信息的传递或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丘脑室旁核 酪氨酸羟化酶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在慢性痛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云欣 卢俊宇 +4 位作者 李永康 潘坤清 李腊梅 解柔刚 杨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2-506,共5页
电压门控钠通道1.7(Nav1.7)是一种钠离子通道蛋白,与多种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相关。Nav1.7已被证明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主要因素,在参与疼痛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神经性... 电压门控钠通道1.7(Nav1.7)是一种钠离子通道蛋白,与多种家族性发作性疼痛综合征相关。Nav1.7已被证明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主要因素,在参与疼痛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会导致严重的神经性疼痛。本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总结了常见SCN9A突变引发疾病的研究报道,探讨Nav1.7通道在慢性痛中的作用机制,阐释Nav1.7作为慢性痛疾病治疗新靶点的潜在意义,为慢性痛的机制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Nav1.7 SCN9A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郭金荣 雍浩蕾 +2 位作者 贺雅宁 李沐晓 王丽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细菌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是由细菌分泌的球形双层脂质纳米颗粒,包含一系列来自亲本细菌的物质。BEVs是细菌和环境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者,其在细菌的生存和环境适应中发挥着多种作用,而且还能与宿主细胞膜作用... 细菌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是由细菌分泌的球形双层脂质纳米颗粒,包含一系列来自亲本细菌的物质。BEVs是细菌和环境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者,其在细菌的生存和环境适应中发挥着多种作用,而且还能与宿主细胞膜作用,改变宿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了BEVs的生物发生机制、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宿主细胞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期望对深入研究BEVs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有所启示,并能够为其用于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外囊泡 生物发生机制 生物学功能 调节 宿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xTg-AD转基因小鼠抑郁模型的建立及认知相关病理改变与比较
16
作者 唐静荣 余小雨 +4 位作者 郭权宪 魏亚诺 田家欣 武胜昔 项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0,共9页
目的:为分析抑郁状态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病理变化的影响,对3xTg-AD小鼠进行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SDS)与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刺激,建立早期AD诱发抑郁小鼠模型,并检测小鼠认知行为改变、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元的丢... 目的:为分析抑郁状态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病理变化的影响,对3xTg-AD小鼠进行慢性社交挫败应激(CSDS)与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刺激,建立早期AD诱发抑郁小鼠模型,并检测小鼠认知行为改变、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神经元的丢失情况。方法:3xTg-AD小鼠3月龄时交替进行为期8 d的应激刺激,通过行为学评估小鼠抑郁状态并制订评价标准,进行认知行为的检测及分析,取海马部位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微管相关蛋白(tau)的聚集情况、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元的丢失情况。结果:抑郁相关行为学结果提示CSDS+CUMS组小鼠出现抑郁相关表型。认知行为检测发现CSDS+CUMS组小鼠的新物体识别指数明显降低(P<0.05),Morris水迷宫显示CSDS+CUMS组的空间记忆能力显著降低(P<0.05),但条件恐惧实验中CSDS+CUMS组小鼠无明显恐惧记忆丧失。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SDS+CUMS组小鼠海马区4月龄出现Aβ沉积,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加(P<0.001),并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元丢失(P<0.001);8月龄时CSDS+CUMS组小鼠提早出现tau蛋白聚集。结论:我们建立了一种AD诱发抑郁小鼠模型,3xTg-AD小鼠抑郁后提早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区神经元AD相关病理沉积增多,并伴随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神经元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慢性社交挫败应激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海马区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参与二苯基环丙烯酮诱导的小鼠瘙痒
17
作者 刘静雯 朱媛媛 +2 位作者 戴梓怡 黄静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为。开展旷场及悬尾行为学实验,探究小鼠在接触性皮炎状态下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探究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mPFC内c-Fos及p-ERK1/2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模型组小鼠半小时内的抓挠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旷场结果显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和距离显著减少。悬尾实验结果提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不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mPFC内c-Fos阳性细胞和p-ERK1/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增多,并且诱发焦虑、抑郁样行为。接触性皮炎状态下,mPFC内神经元激活,为mPFC神经元参与接触性皮炎瘙痒及共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瘙痒 内侧前额叶皮质 C-FOS P-ERK1/2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性耳聋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薛鑫淼 陈学敏 +3 位作者 徐瑾 王军 王晨宇 王小成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8-173,共6页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由于遗传与工业、军事和娱乐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获得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对于其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对NIHL的易感候选基因筛选主要是通过对噪声转导途径的关键酶基... 噪声性耳聋(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是由于遗传与工业、军事和娱乐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种获得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对于其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对NIHL的易感候选基因筛选主要是通过对噪声转导途径的关键酶基因等进行筛选研究,主要包括钙粘蛋白基因、氧化应激类基因、钾离子循环有关基因、热应激蛋白70、对氧磷酶200基因等其他基因。本文对目前发现的噪声性耳聋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耳聋 易感基因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中缝背核至丘脑室旁核参与伤害性信息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慧洁 薛美琪 +5 位作者 朱慧 张蓬鑫 彭霏 吕培源 阮彩莲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 目的:观察中缝背核(DR)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观察该通路在伤害性刺激下的激活情况。方法: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小鼠PVT,观察FG逆标神经元在DR内的分布,同时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观察DR内5-HT能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继而选用TAC1-ires-Cre小鼠结合RV逆标病毒,在DR观察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的突触前神经元的分布;最后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杂交小鼠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被激活的TAC1阳性神经元与5-HT能神经终末之间的关系。结果:(1)将FG注入PVT后,在DR的吻、中、尾段均可见FG逆标神经元,其分布以中段为主,吻、尾段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在DR内观察到5-HT和FG的双标神经元。(2)向TAC1-ires-Cre小鼠的PVT内注射RV逆行跨突触三联病毒后,在DR内也可见RV标记的突触前神经元,主要分布于DR中段。(3)SNI模型下TAC1-Cre::Ai9杂交小鼠PVT内部分TAC1神经元被激活,且同时与5-HT能神经终末形成密切接触。结论:DR内5-HT能神经元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DR 5-HT+-PVT 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丘脑室旁核 5-羟色胺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血窦内皮细胞在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于子越 蔺鑫 +1 位作者 韩英 崔丽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72-2074,共3页
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组成细胞,是覆盖于肝窦的薄层扁平状细胞,表面富含窗孔,是肝窦和窦状间隙之间溶质交换的开放通道。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尤其是Wnt信号通路在维持Axin2+源性肝细胞的自我更新、促进肝部分切除... 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组成细胞,是覆盖于肝窦的薄层扁平状细胞,表面富含窗孔,是肝窦和窦状间隙之间溶质交换的开放通道。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尤其是Wnt信号通路在维持Axin2+源性肝细胞的自我更新、促进肝部分切除或肝损伤时肝再生中均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肝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窗孔消失和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即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既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前奏,也会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肝窦内皮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通过信号通路的转换实现肝再生和肝纤维化调控作用的转换。肝血窦内皮细胞参与肝再生和肝纤维化机制的深入认识有望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肝硬化 肝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