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对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秦蕾 李广鹏 +4 位作者 申培君 张兰芳 杨晓飞 彭梅娟 张野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6,共9页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 目的观察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后,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53例,予以PEG-IFN-α-2b(180μg/周,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研究终点为HBsAg阴转(疗程<48周)或48周(疗程≥48周),分别选取基线和研究终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选择HLA-A^(*)02限制性患者17例,纯化CD8^(+)T淋巴细胞,建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与Hep G2.2.15细胞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通过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水平计算Hep G2.2.15细胞死亡率,检测上清中HBV DNA水平、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配体表达,评估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研究终点时,HBsAg阴转率为30.19%(16/53)。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T淋巴细胞)在基线和研究终点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终点时,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基线显著升高(U=177.50,t=11.90,U=186.50,P值均<0.001),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IFN-γ的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频数亦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U=120.50,t=2.73,U=121.50,P值均<0.01)。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研究终点时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均可诱导Hep G2.2.15细胞上清中HBV DNA显著下降(P值均<0.001),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仅在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 G2.2.15细胞死亡比例升高(13.62%±3.27%vs 11.39%±2.40%,t=2.27,P=0.030),穿孔素和颗粒酶B分泌水平亦升高(t=72.50,U=52.50,P值均<0.05)。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较未发生HBsAg阴转的患者诱导HBV DNA下降水平均更显著(P值均<0.05),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均升高(P值均<0.05)。结论PEG-IFN-α-2b治疗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可获得较高的HBsAg阴转率,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强,且与HBsAg阴转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和预防策略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汨 聂青和 +1 位作者 韩曼 鞠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1-655,共5页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BV感染是HC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HBV相关HCC的发生是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危险因素包括HBV病毒载量、HBeAg、宿主易感性等。HCC筛查方式包括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和AFP等血清标志物...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BV感染是HCC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HBV相关HCC的发生是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危险因素包括HBV病毒载量、HBeAg、宿主易感性等。HCC筛查方式包括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和AFP等血清标志物,血清异常凝血酶原Ⅱ和AFP异质体有助于诊断AFP阴性HCC。如果采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抗病毒治疗等合理措施,可以预防HCC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长远目标在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包括肝硬化甚至HCC。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根除肝细胞核内的cccDNA,治愈乙型肝炎仍然迫在眉睫。综述了HBV相关HCC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筛查方法和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细胞 危险因素 综合预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克恭 何文昌 +2 位作者 郭小凤 张野 黄长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1-564,共4页
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吞噬、脱颗粒和产生活性氧(ROS)等方式行使功能,后来发现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参与固有免疫反应,NET的形成过程被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中... 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吞噬、脱颗粒和产生活性氧(ROS)等方式行使功能,后来发现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通过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参与固有免疫反应,NET的形成过程被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中性粒细胞激活后,经过产生ROS、弹性蛋白酶(NE)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转运到细胞核,引起组蛋白修饰、染色质解凝、细胞膜破裂,形成NET,被称为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NETosis;不依赖NADPH的NETosis则需要肽基精氨酸脱氨酶4(PAD4)的参与;此外,还有NET快速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凋零(NETosi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姜泓 白雪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24-1831,共8页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凶险的疾病和综合征。虽然近年来在ALF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急诊肝移植及综合性治疗的施行使此病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临床实际中仍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就近...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凶险的疾病和综合征。虽然近年来在ALF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急诊肝移植及综合性治疗的施行使此病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临床实际中仍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就近年来ALF的分类和病因、主要的临床类型、预后评分系统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危险因素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核心抗原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伊宏煜 张津睿 +3 位作者 胡海峰 张野 陈丽华(指导) 连建奇(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单核细胞系THP-1,用佛波酯将其诱导为人巨噬细胞,然后分别与HepG2/HepG2.2.15细胞和HBcAg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共培养后TH...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单核细胞系THP-1,用佛波酯将其诱导为人巨噬细胞,然后分别与HepG2/HepG2.2.15细胞和HBcAg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共培养后THP-1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分子的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巨噬细胞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应用RT-qPCR检测共培养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epG2细胞对照组相比,分泌HBV的HepG2.2.15细胞与THP-1巨噬细胞共培养能够上调其CD86和CCR7表达水平,同时促进IL-6、TNF-α和IL-10的分泌。而与HBcAg共培养后,THP-1巨噬细胞上CD163、CD206以及CD86表达水平升高,同时促进TGF-β、IL-10和TNF-α的分泌。结论:①HBV主要促进THP-1巨噬细胞向促炎的M1方向极化;②HBcAg主要促进THP-1巨噬细胞向抑炎的M2方向极化但同时也影响THP-1巨噬细胞向M1方向的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核心抗原 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术后并发急性重型丙型肝炎1例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孝锋 赵燕燕 +1 位作者 孙永涛 康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9-1170,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自由职业者。因“乏力、纳差1周”于2020年7月15日入住本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无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7月8日于本院查血常规:WBC 4.22×109/L,PLT 101×109/L,...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3岁,自由职业者。因“乏力、纳差1周”于2020年7月15日入住本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伴有恶心,无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7月8日于本院查血常规:WBC 4.22×109/L,PLT 101×109/L,RBC 4.33×109/L,Hb 151 g/L;肝功能:Alb 40.4 g/L,ALT 1406 U/L,AST 726 U/L,TBil 22.9μmol/L;凝血系列:PTA 82%,INR 1.03;甲型肝炎抗体IgM阴性;戊型肝炎抗体IgM阴性;乙型肝炎五项抗-HBs、抗-HBe、抗-HBc阳性;丙型肝炎抗体定量0 C.O.I(参考值小于1.0 C.O.I),丙型肝炎核心抗原阳性;HCV RNA定量1.20×107 IU/ml。为求进一步治疗,7月15日于本科室住院。流行病学史:既往无肝炎病史,发病前6月下旬曾在当地洗脚店修脚,出现划伤并有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抗体 诊断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致骨髓抑制1例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高禄化 彭梅娟 +1 位作者 聂青和 王媛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7-1128,共2页
人类微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HPV)B19是一种单链小DNA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该病毒感染正常免疫力人群只会出现短暂病变,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态有关,感染后主要侵袭人体造血系统,可表现为骨髓抑制,也会发生发热、皮疹... 人类微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HPV)B19是一种单链小DNA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该病毒感染正常免疫力人群只会出现短暂病变,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态有关,感染后主要侵袭人体造血系统,可表现为骨髓抑制,也会发生发热、皮疹和关节痛多种并发症等[1]。但对于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人群,HPV B19感染发病率较高,可引起急性骨髓造血衰竭。目前,肝移植术后HPV B19感染致骨髓抑制在国内很少报道,相关诊断及治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临床医师若对此重视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及治疗不当。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HPV B19感染致骨髓抑制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细小病毒B19 骨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不明原因黄疸1例报告
8
作者 高禄化 聂青和 赵西太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4-857,共4页
正常情况下,TBil由来自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破坏、分解后生成。TBil由DBil和IBil组成,前者占80%~85%,后者占15%~20%[1]。当TBil代谢途径出现异常时,可导致TBil水平紊乱,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生成大量... 正常情况下,TBil由来自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破坏、分解后生成。TBil由DBil和IBil组成,前者占80%~85%,后者占15%~20%[1]。当TBil代谢途径出现异常时,可导致TBil水平紊乱,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生成大量的胆红素,超过肝脏的处理和排泄功能;或由于肝细胞广泛受损,致使肝细胞对TBil的摄取、运输、结合、排泄能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胆红素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基因3型患者的临床特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9
作者 谢静怡 景宇佳 +17 位作者 刘奕杉 白满灵 陈章乾 徐强 杜虹 马玉秀 张立婷 朱姗姗 高晓琴 白兴刚 于国英 连建奇 王晓忠 张永萍 王九萍 纪泛扑 付建军 高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5年第8期1533-1540,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基因3型(GT3)感染者的人群特征及疾病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23年11月中国西北地区11个临床中心的1002例CHC患者,根据CHC GT类型将患者分为GT1、GT2、GT3...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基因3型(GT3)感染者的人群特征及疾病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23年11月中国西北地区11个临床中心的1002例CHC患者,根据CHC GT类型将患者分为GT1、GT2、GT3及GT6组,比较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C进展为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纳入CHC患者GT1427例、GT2242例、GT3299例(GT3a 210例,GT3b 87例,未分亚型2例)、GT634例。GT3患者年龄(51.3±0.5)岁,明显低于GT1[(53.2±0.6)岁]患者及GT2[(53.7±0.8)岁]患者(P值均<0.05),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中,GT3年龄[(52.1±0.5)岁]明显低于GT1[(59.4±0.9)岁]、GT2[(58.1±1.1)岁](P值均<0.05);GT3男性比例和肝硬化比例分别为77.9%和46.2%,均高于GT1、GT2和GT6患者(P值均<0.05)。GT3患者基线ALT、AST水平明显高于GT1及GT2患者,APRI指数和FIB-4指数均显著高于GT1、GT2和GT6患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T2和GT6患者,AFP水平明显高于GT2和GT6患者,Alb水平明显低于GT6患者(P值均<0.05)。GT3a与GT3b亚型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比例、合并症、HCV RNA定量、PLT、ALT、AST、ALP、Alb、AST/PLT比值指数(APRI)及纤维化-4指数(FIB-4)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150×109/L(OR=10.72,95%CI:5.76~35.86,P<0.001)和Alb≤35 g/L(OR=3.74,95%CI:1.22~11.45,P=0.021)是GT3型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西北地区CHC GT3患者以男性为主;与其他基因型相比,发病年龄较轻,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更为显著;低PLT计数和低白蛋白水平为CHC GT3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 流行病学 肝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