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三早教育”模式探析
1
作者 王玲玲 肖芳 +1 位作者 路惠捷 梁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讨“三早教育”模式在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2017级医学心理学本科生和接受“三早教育”模式培养的2019级医学心理学本科生作为两组研究对象,于第三学年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通... 目的探讨“三早教育”模式在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2017级医学心理学本科生和接受“三早教育”模式培养的2019级医学心理学本科生作为两组研究对象,于第三学年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评估两组学生在科研、临床及社会实践参与情况,以及其对教学安排的满意度。结果接受“三早教育”的2019级学生在科研项目、临床学习及社会实践参与率显著优于接受传统教育的2017级学生(P<0.05)。相较于2017级学生,2019级学生对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评价模式及专业掌握度的满意度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三早教育”模式能有效提升医学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和教学满意度,提升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心理学 三早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医学心理学本科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梅生 王艺莱 +5 位作者 刘权辉 李正琦 王晓霞 张莹 靳广庆 黄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0,共5页
随着中国的物质经济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国民对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多,医学心理学已成为一个亟需建设的专业。国外医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创办较早,发展相对成熟,其经验可供参考。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医学心理学本科当前教育现状... 随着中国的物质经济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国民对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多,医学心理学已成为一个亟需建设的专业。国外医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创办较早,发展相对成熟,其经验可供参考。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医学心理学本科当前教育现状,从高校院系规划、课程培养方案、教师教学理念等几个层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我国医学心理学本科教育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心理学 现状分析 本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军飞行员磨牙症患病率与咬合及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文艺 金作林 +3 位作者 杨鸿旭 王阿娴 曹阳 刘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6-669,共4页
目的:调查军事环境中飞行员磨牙症的患病情况,探讨该人群中磨牙症患病率与错[牙合]畸形及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8名空军飞行员进行口腔一般情况、心理问卷调查、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调查以及错[牙合]畸形检查,评估空军飞行员磨牙... 目的:调查军事环境中飞行员磨牙症的患病情况,探讨该人群中磨牙症患病率与错[牙合]畸形及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8名空军飞行员进行口腔一般情况、心理问卷调查、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调查以及错[牙合]畸形检查,评估空军飞行员磨牙症患病率与错[牙合]畸形及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08名空军飞行员中有44名(40.7%)患有磨牙症。空军飞行员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除躯体化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人际关系得分低于全国常模(P<0.05),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说明空军飞行员整体心理健康情况良好。对相关错[牙合]因素分析后显示,安氏Ⅱ类错[牙合]与该人群磨牙症高度相关(P=0.002);拥挤、牙列间隙、深覆[牙合]、深覆盖、前牙开[牙合]、后牙单侧反[牙合]、中线偏斜与该人群磨牙症无相关性(P>0.05)。结论:空军飞行员心理健康情况良好。Ⅱ类错[牙合]畸形与空军飞行员磨牙症高发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症 飞行员 错[牙合]畸形 咬合因素 安氏分类 心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L-90的中国人群心理症状现况调查 被引量:232
4
作者 刘媛媛 武圣君 +3 位作者 李永奇 邵峰 苏景宽 刘旭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调查当前我国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并对比30年前后心理症状分数差异,为促进我国人群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12个省市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岁以上人群12160名为研究对象,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其心理症状。结果... 目的:调查当前我国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并对比30年前后心理症状分数差异,为促进我国人群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我国12个省市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岁以上人群12160名为研究对象,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其心理症状。结果:我国人群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在1.23~1.66之间,未发现有明显峰值;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在2015显著高于1986年;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以外(P>0.05),其余各因子女性得分均高于男性得分(均P<0.05);18~44岁组(青年组)因子得分最高。结论:我国人群SCL-90常模更新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相对稳定,而女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年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症状 症状自评量表 中国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工作记忆训练对军校医学生抑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权辉 周天翔 +1 位作者 刘伟志 朱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单独或联合工作记忆训练(2-back任务)对军校医学生抑制功能的影响,为提高军校医学生的认知和学业成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6名军校医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人,分别行20 min 1.5 mA tDCS并2-back任务训练(...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单独或联合工作记忆训练(2-back任务)对军校医学生抑制功能的影响,为提高军校医学生的认知和学业成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6名军校医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人,分别行20 min 1.5 mA tDCS并2-back任务训练(联合组)、tDCS伪刺激并2-back任务训练(2-back组)和20 min 1.5 mA tDCS并小说阅读(tDCS组),干预4周,每周3次。比较干预前后各组抑制功能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联合组的抑制功能反应时较干预前降低[(801.27±91.21)ms vs(883.52±73.18)ms,P=0.028,G2=0.210],正确率较干预前提高[0.98±0.02 vs 0.96±0.04,P=0.005,G^(2)=0.341]。tDCS组和2-back组干预前后的抑制功能反应时及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反应时效果量(G^(2)=0.167)>2-back组。结论tDCS可以提升军校医学生的抑制功能。联合使用tDCS与2-back任务对于抑制功能的提升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工作记忆训练 工作记忆 抑制(心理学) 军校医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舒尔特方格训练对健康大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效果 被引量:12
6
作者 卢宏亮 刘权辉 朱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舒尔特方格训练对健康大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效果。方法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时间×组别),选择6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刺激组(被试接受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n=21)、训练组(接受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n=...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舒尔特方格训练对健康大学生注意力的提升效果。方法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时间×组别),选择60名健康大学生随机分为刺激组(被试接受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n=21)、训练组(接受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n=21)、对照组(予假刺激干预,n=18)。3组被试均完成了为期4周共计12次干预,采用简单数字舒尔特方格任务、注意转换任务、色词Stroop任务动态评估被试的注意力提升效果。结果刺激组与训练组被试在简单数字舒尔特方格任务和注意转换任务中的成绩均较基线水平提升(P均<0.05),其中刺激组成绩于第1周发生显著变化,而训练组则在第2周以后才出现有效注意力提升;3组色词Stroop任务成绩均未发生变化。结论长期舒尔特方格注意力训练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能促进健康大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而经颅直流电刺激下注意力的提升发生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舒尔特方格 注意力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相对剥夺感问卷在大学生群体的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嘉熙 方鹏 +2 位作者 陈泓旭 赵雅珉 苗丹民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2,共7页
翻译与修订个体相对剥夺感问卷(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Scale,PRDS),并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原问卷中两个反向计分的项目在主因子载荷很低,删除这两个项目后的PRDS-3各项目鉴别力良好;探索... 翻译与修订个体相对剥夺感问卷(Pers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 Scale,PRDS),并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原问卷中两个反向计分的项目在主因子载荷很低,删除这两个项目后的PRDS-3各项目鉴别力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均显示PRDS-3符合单维度结构;PRDS-3重测信度为0.89,在不同样本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0.81;PRDS-3得分与相对剥夺感、经济相对剥夺感、焦虑、压力、抑郁、攻击性等效标具有中高程度的相关关系(r>0.4,p<0.01)。PRDS-3得分与社会比较倾向的能力维度显著相关(r=0.46,p<0.01),且能部分地中介能力社会比较倾向对物质主义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综上,可以认为,中文版PRDS-3信效度指标良好,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作为相对剥夺感的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个体相对剥夺感 信度 效度 社会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测试中掩饰行为的识别研究
8
作者 赵童 黄钲 +4 位作者 王秀超 李淼 张昀 郑秀娟 刘凯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58-164,共7页
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EG)信号能够正确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到心理测试中。提出了一种基于EEG信号的非线性特征融合方法,对受试者在心理测试中是否存在掩饰行为进行识别。对心理测试过程中受试者的EEG信号进行预处... 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EG)信号能够正确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因此被广泛地运用到心理测试中。提出了一种基于EEG信号的非线性特征融合方法,对受试者在心理测试中是否存在掩饰行为进行识别。对心理测试过程中受试者的EEG信号进行预处理,提取各通道信号的Lempel-Ziv复杂度LZC、样本熵SE、排列熵PE和模糊熵FE四种非线性特征;使用多维尺度分析(MDS)对所得的四种特征的不同特征组合进行融合和降维操作。针对不同特征组合,采用正则化核函数极限学习机构建分类模型并通过测试集验证分类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分类模型准确率能达到82.9%,证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饰行为 非线性特征 多维尺度分析(MDS)降维 正则化核函数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前额叶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卢宏亮 王昕璐 +2 位作者 王莹霜 隋佳汝 朱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5-340,共6页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健康大学生前额叶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选取某大学在读本科生39名,利用随机数表法将被试分为刺激组(n=21)和对照组(n=18),使用强度为1.5 mA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两组被试实施为期4周、共12次的干预(对照...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健康大学生前额叶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选取某大学在读本科生39名,利用随机数表法将被试分为刺激组(n=21)和对照组(n=18),使用强度为1.5 mA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两组被试实施为期4周、共12次的干预(对照组为假刺激),每次干预持续20 min,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试验前(基线)、试验中(第14天)、试验后(第28天)3个时间点对被试的前额叶静息态功能连接进行评估。结果近红外光谱数据显示,P值校正前刺激组发生功能连接变化的通道占比(29.71%)远高于对照组(7.03%);采用Bonferroni法对P值进行校正后显示,试验后刺激组两侧额叶及额叶间的功能连接较实验前减弱(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降低功能连接,提升前额叶皮质的连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前额叶皮质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网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丰韬 毋琳 +9 位作者 李翊君 宋磊 王攀辉 曹阳 刘建军 张瑶 高志君 王建钰 李婧 武圣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第6期670-678,共9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网络结构特征与核心项目,为理解其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关系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采用网络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生命意义感网... 目的探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网络结构特征与核心项目,为理解其生命意义感与应对方式关系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采用网络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生命意义感网络,使用软件R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结果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生命意义感网络中,“认为时间会改变现状,唯一要做的便是等待”和“试图忘记整个事情”等具有最紧密的关联;“借鉴他人处理类似困难情景的办法”具有最高的预期影响;“生命意义追求”和“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具有最高的桥预期影响;所有节点可预测性平均值为0.775。结论针对“借鉴他人处理类似困难情景的办法”“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和“改变原来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问题”进行干预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应对效果;通过“生命意义追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应对方式,通过“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生命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应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眼动信息熵的抑郁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艳 郑秀娟 +3 位作者 黄申 苗丹民 张昀 刘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8,共7页
针对传统抑郁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高主观依赖性和非普适性等弊端,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眼动信息熵的抑郁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眼动扫描路径的多尺度信息熵为特征,通过比较被试在同一语义刺激下的眼动扫描路径差异,检测抑郁高危人群和抑郁症患... 针对传统抑郁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高主观依赖性和非普适性等弊端,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眼动信息熵的抑郁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眼动扫描路径的多尺度信息熵为特征,通过比较被试在同一语义刺激下的眼动扫描路径差异,检测抑郁高危人群和抑郁症患者。在作答抑郁高危自评量表的眼动数据集上,该方法的平均分类准确度为80.36%,相较于MultiMatch、ScanMatch和SubsMatch算法,分别提升了12.50百分点、11.79百分点和9.08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好地捕获细颗粒度眼动信息,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扫描路径 相似性分析 信息熵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焦虑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脑电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廷炜 冯博 +10 位作者 侯依琳 任垒 毋琳 李丹阳 杨伟 张鹏 王步遥 李红政 王卉 王秀超 刘旭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0-747,共8页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脑电特征,为军队征兵心理选拔及多质融合理论提供客观支持。方法招募焦虑障碍患者(焦虑障碍组,n=38)、焦虑障碍高危者(焦虑高危组,n=39)及健康人(正常组,n=38)并收集其脑电数据,使用eeglab软件对3组被试...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脑电特征,为军队征兵心理选拔及多质融合理论提供客观支持。方法招募焦虑障碍患者(焦虑障碍组,n=38)、焦虑障碍高危者(焦虑高危组,n=39)及健康人(正常组,n=38)并收集其脑电数据,使用eeglab软件对3组被试的多质融合指标[功率谱密度(PSD)、时频幅值、功能连接)进行分析,考察PSD、加权相位延迟指数(wPLI)能否用作评估焦虑障碍的脑异常指标;采用Python 2.0 Scikit-Learn包的支持向量机与K近邻分类器对3组被试进行二分类。结果在δ、θ和α低频频段,3组被试PSD差异显著。PSD在δ频段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5,P<0.001),焦虑障碍组(6.16±0.61)>焦虑高危组(5.22±0.73)>正常组(3.36±0.06);PSD在θ频段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7,P<0.001),焦虑障碍组(2.25±0.07)>焦虑高危组(2.23±0.08)>正常组(1.34±0.39);PSD在α频段组间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73,P<0.001),焦虑障碍组(2.02±0.45)>焦虑高危组(1.94±0.57)>正常组(0.98±0.02)。在β1、β2及γ高频频段,焦虑高危组前额叶(FP1、FP2)和颞叶(T3、T4)区PSD有上升波动。在β1频段焦虑障碍组与正常组的wPLI分别在TP7-FC3电极对(t=2.45,P<0.05)与T5-FC3电极对(t=-3.01,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行为学、频域、时频和功能连接4种特征筛选指标应用于机器学习,多质融合指标较单纯行为学指标识别焦虑高危者与正常人的准确率从75.00%提高到82.61%。结论利用机器学习对脑电指标进行分类,结合多质融合理论可作为提高区分焦虑障碍人群的潜在特征,在未来征兵心理选拔与临床评估中具有前瞻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障碍 焦虑高危 脑电图 功能连接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剥夺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嘉熙 赵鹿鸣 +3 位作者 方鹏 曹云飞 苗丹民 肖玮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89-1799,共11页
许多行业的决策者必须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做出选择与判断。睡眠剥夺是睡眠不足的实验室模型,被证明能显著影响风险决策,但内在机制不明。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提出假设模型,即睡眠剥夺通过影响个体的反馈加工、风险感知、抑制控制、决策理性... 许多行业的决策者必须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做出选择与判断。睡眠剥夺是睡眠不足的实验室模型,被证明能显著影响风险决策,但内在机制不明。基于前人研究基础提出假设模型,即睡眠剥夺通过影响个体的反馈加工、风险感知、抑制控制、决策理性,进而影响风险决策。拟通过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采用简单赌博任务、概率折扣任务、双选择Oddball任务等研究范式,对比睡眠剥夺前后被试在执行上述实验任务时的行为差异,同时比较执行控制网络、奖赏网络等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以及任务诱发的FRN等脑电成分在睡眠剥夺前后的变化,进而论证上述反应被试反馈加工等心理过程的行为-脑电-脑成像指标的变化与睡眠剥夺后被试风险决策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将科学地解释睡眠剥夺影响风险决策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如何规避睡眠不足导致的决策失误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风险决策 机制 脑成像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斌 陈红怡 +4 位作者 吴忠英 马竹静 宋磊 高幸 杨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70-576,共7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由于物理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特定脑区并改善PTSD的核心症状,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方法被应用于PTSD的治疗研究中。本文将PTS...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由于物理治疗可以直接作用于特定脑区并改善PTSD的核心症状,越来越多的物理治疗方法被应用于PTSD的治疗研究中。本文将PTSD物理治疗归纳为无创和有创物理治疗两大类。无创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电抽搐疗法、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Flexyx神经治疗技术,具有安全便捷、操作简单的优点,但刺激精准度有限;有创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深部脑刺激和星状神经节阻滞,其优点是刺激精准、不良反应少,但存在有手术风险、操作难度大和治疗花费高等局限性。此外,还有一些潜在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经颅交流电刺激、磁抽搐疗法和迷走神经刺激,目前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本文对以上物理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治疗参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最新技术形式进行总结与讨论,从而为PTSD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物理治疗 电抽搐治疗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深部脑刺激 星状神经节阻滞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人群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志华 卢宏亮 +1 位作者 黄鹏 朱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42-2060,共19页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制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主要研究结果不一致。阐明tDCS影响反应抑制具体的神经机制、减少tDCS研究的异质性、探索更有效的tDCS刺激方式和确定tDCS效果的年龄依赖性差异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经颅直流电刺激 额下回 背外侧前额叶 前辅助运动区 停止信号任务 go/nogo 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昆龙 薛白洁 +3 位作者 肖玮 孙晓龙 王亚云 袁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40-947,共8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和情绪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并假刺激...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和情绪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并假刺激组(对照组,19例)和常规治疗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组(rTMS组,2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3 d和1、2、3、4周时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疼痛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评价焦虑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价抑郁状态。结果rTMS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NRS评分(F=23.573,P=0.000)、HAMD评分(F=15.4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TMS组治疗1、2、3和4周时NR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同一处理组不同观察时间点NRS评分(F=317.751,P=0.000)、HAMA评分(F=81.510,P=0.000)和HAMD评分(F=32.773,P=0.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TMS组治疗1、2、3和4周时NR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 d时(均P<0.01),治疗1、2和3周时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 d时(均P=0.000),治疗4周时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07)及治疗1周(P=0.014)和2周(P=0.001)时;对照组NRS评分仅治疗4周时低于治疗前(P=0.000),治疗1、2和3周时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1周时HAMA评分低于治疗3 d时(P=0.00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疼痛缓解程度与焦虑(r_(s)=0.442,P=0.048)和抑郁(r_(s)=0.705,P=0.001)情绪改善呈正相关。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伴焦虑和(或)抑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可在缓解疼痛症状的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经颅磁刺激 情绪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症高危人群“特质-症状”筛查范式探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保宏翔 苗丹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2,73,共6页
鉴于当前缺乏强迫症高危人群的有效识别工具,从特质和症状两个维度出发,对强迫症高危人群早期识别进行了探究。首先尝试提出了特质高危和症状性高危概念,进而建立了强迫症高危人群“特质-症状”筛查模型,接下来对模型中所纳入的筛查量... 鉴于当前缺乏强迫症高危人群的有效识别工具,从特质和症状两个维度出发,对强迫症高危人群早期识别进行了探究。首先尝试提出了特质高危和症状性高危概念,进而建立了强迫症高危人群“特质-症状”筛查模型,接下来对模型中所纳入的筛查量表结构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双盲访谈法对筛查模型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证实该筛查范式可切实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以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识别强迫症高危个体。未来可考虑将此范式推广至焦虑、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中,以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高危人群 预防性筛查 “状态-特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学超敏反应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舒雅 梁伟 +2 位作者 孙元杰 王静 杨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51-1054,共4页
免疫学是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在人体解剖学、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之后向临床医学的跨越,而超敏反应更是免疫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代表。因此,在超敏反应章节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各... 免疫学是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在人体解剖学、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之后向临床医学的跨越,而超敏反应更是免疫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代表。因此,在超敏反应章节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各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发生机制以及典型疾病和防治原则外,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 综合育人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个视角看自杀 被引量:3
19
作者 保宏翔 苗丹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45,62,共6页
鉴于自杀问题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及其深远的负面影响,从元认知、强迫信念、内在狂妄以及选择人生不能4个角度尝试对自杀风险因素进行了探析,并从近端救治需关注早发现及对方痛苦被看见,远端防控应强调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外围工作应加强对... 鉴于自杀问题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及其深远的负面影响,从元认知、强迫信念、内在狂妄以及选择人生不能4个角度尝试对自杀风险因素进行了探析,并从近端救治需关注早发现及对方痛苦被看见,远端防控应强调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外围工作应加强对死者亲人的抚慰3个方面对自杀防控进行了探究,以期对自杀危机干预提供一些新思路。此外,倡导教育在生命意义救治方面应担负更大职责且一刻不能或缺。关注个体的心理因素,同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综合施策、多方努力,自杀问题定会得到更好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元认知 强迫信念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Wnt/β-catenin信号改善小鼠脑创伤后焦虑 被引量:2
20
作者 侯依琳 赵又谊 +4 位作者 轩润康 赵吉倩 武胜昔 王亚周 刘旭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索脑创伤(TBI)后焦虑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从星形胶质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活化的角度探索脑创伤后焦虑的分子机制,并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探索干预策略。方法:采用可控性颅脑打击模型(CCI)制作小鼠颅脑冲击伤。利... 目的:探索脑创伤(TBI)后焦虑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从星形胶质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活化的角度探索脑创伤后焦虑的分子机制,并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探索干预策略。方法:采用可控性颅脑打击模型(CCI)制作小鼠颅脑冲击伤。利用旷场、高架十字迷宫法研究小鼠颅脑创伤后焦虑的发生;采用Wnt信号报告基因Topgal小鼠、免疫组化、TUNEL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Wnt信号及细胞凋亡的改变;利用Nestin-CreER:β-catenin EX3^(loxp/+)(Nestin-CreER/EX3)基因修饰小鼠研究条件性激活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Wnt信号对脑创伤后细胞凋亡及小鼠焦虑行为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CCI组小鼠在脑创伤后2周出现明显焦虑样行为。Wnt信号报告基因β-gal在损伤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上调。采用Nestin-CreER/EX3基因修饰小鼠,在CCI损伤后激活Wnt信号,可显著减轻损伤区的细胞凋亡,并改善小鼠的焦虑行为。结论:脑创伤可激活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并可减轻CCI后的细胞凋亡,改善小鼠的焦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 Wnt/β-catenin信号 焦虑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