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铁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黄蒙蒙 李宏煦 +1 位作者 刘召波 刘奇 《矿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5,共4页
以氧化铝厂产生的拜耳法赤泥为原料,以煤粉为还原剂,采用还原焙烧-磁选法回收赤泥中的铁。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煤粉量、添加剂用量及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最优条件为:CaO/SiO_2比0.5、煤粉添加量15%、1 000℃下反... 以氧化铝厂产生的拜耳法赤泥为原料,以煤粉为还原剂,采用还原焙烧-磁选法回收赤泥中的铁。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煤粉量、添加剂用量及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得到最优条件为:CaO/SiO_2比0.5、煤粉添加量15%、1 000℃下反应60 min,磁场强度0.187 5 T(2.5 A)下磁选,铁回收率达到80.78%,精矿中铁品位为44.85%,原料中68.34%的镓进入磁性物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还原焙烧 磁选 铁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加氢催化剂中有价金属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于博渊 张家靓 +3 位作者 杨成 王丽华 陈永强 王成彦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20年第5期16-24,51,共10页
随着石化行业对加氢催化剂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每年报废的加氢催化剂量也与日俱增。废加氢催化剂中含大量有价金属,其循环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针对废加氢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随着石化行业对加氢催化剂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每年报废的加氢催化剂量也与日俱增。废加氢催化剂中含大量有价金属,其循环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针对废加氢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的工艺主要分为湿法、火法和火法湿法联合工艺3大类。详细综述了近年来废加氢催化剂回收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主要过程、原理及其优缺点。针对传统回收技术的不足,提出采用火法还原熔炼将废加氢催化剂中的有价金属富集,并采用湿法工艺处理多金属合金的技术流程。本文对废加氢催化剂回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加氢催化剂 有价金属 回收 火法熔炼富集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NaOH碱性钒渣提取液中铬的选择性吸附实验研究
3
作者 薛渊 陈杨 +1 位作者 季益龙 沈少波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对钒渣进行加NaOH造块、焙烧、水浸以及过滤等处理,得到pH=13.1的强碱性钒渣提取液。将带有铵基[—CH2NH(CH2CH2NH)nH]+官能团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B直接加入钒渣提取液中进行选择性吸附实验,研究提取液中铬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对钒渣进行加NaOH造块、焙烧、水浸以及过滤等处理,得到pH=13.1的强碱性钒渣提取液。将带有铵基[—CH2NH(CH2CH2NH)nH]+官能团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B直接加入钒渣提取液中进行选择性吸附实验,研究提取液中铬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20、30、40℃吸附温度下,Cr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24、7、7h。当吸附温度由20℃升高到30℃时,铬离子吸附量相应地急剧增加,优化的吸附温度为30℃,此时Cr平衡吸附量为217mg/g树脂。铬离子吸附遵循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当吸附温度由20℃升高到30℃时,铬离子吸附速率相应提高了2倍左右。铬离子在树脂孔道内的内扩散是吸附速率的控制环节;铬离子初始浓度越大,其吸附量越大。热力学上,铬离子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和DKR模型,但最接近Freundlich模型。由DKR模型得到,在20、30、40℃吸附温度下,铬离子的表观吸附能分别为5 000、7 071、7 071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钒渣提取液 加NaOH造块 铬离子吸附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二次资源中镓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黄蒙蒙 李宏煦 刘召波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7年第1期21-28,共8页
镓作为稀散金属之一,在光纤通信、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近几年电子产业的发展,镓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镓在自然界中没有独立的成矿,由于它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同铝、铁、锌等相似,常伴生在铝土矿、铅锌矿、煤... 镓作为稀散金属之一,在光纤通信、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近几年电子产业的发展,镓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镓在自然界中没有独立的成矿,由于它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同铝、铁、锌等相似,常伴生在铝土矿、铅锌矿、煤及钛铁矿中,因此这些矿物中的镓在湿法、火法冶金过程中得以富集在比如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湿法炼锌过程中的浸出渣,煤燃烧过程中的粉煤灰,废弃的电子垃圾等二次资源中.随着镓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如何从二次资源中再生镓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文中综述二次资源中金属镓的赋存状态及提取回收的主要工艺技术,如酸碱溶出法、水热法、溶剂萃取法、氯化挥发法、真空蒸馏富集法、还原熔融法等,分析评价各工艺技术的分离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求对二次资源中提取回收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锌浸出渣 粉煤灰 电子垃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废汽车催化剂中铑的提取与富集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帅 程垚 +1 位作者 张建涛 沈少波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4,57,共4页
研究了预处理对酸性氯酸盐水氯化法提取报废汽车催化剂中铑的影响,并研究了氯化提取液中铑的锌粉置换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预处理条件下,可以使铑的提取率由55.9%增加到82.7%:氧气预处理温度300℃、氧气流速200mL/min、时间3h... 研究了预处理对酸性氯酸盐水氯化法提取报废汽车催化剂中铑的影响,并研究了氯化提取液中铑的锌粉置换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预处理条件下,可以使铑的提取率由55.9%增加到82.7%:氧气预处理温度300℃、氧气流速200mL/min、时间3h;氢气预处理温度300℃、氢气流速200mL/min、时间3h。优化后的锌粉置换条件为:锌粉用量20g/L、反应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铑的置换率为8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汽车催化剂 预处理 水氯化法 锌粉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ZrO2空心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金磊 沈少波 +2 位作者 赵颖石 季益龙 张智涛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59,共5页
以蔗糖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分散的碳球,并以此为模板通过溶液吸附制备ZrO^(2+)/碳球复合物,再经煅烧完全去除碳球模板,制备ZrO2空心球。研究了吸附条件对ZrO^(2+)吸附的影响以及煅烧升温速率对ZrO_2空心球成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以蔗糖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分散的碳球,并以此为模板通过溶液吸附制备ZrO^(2+)/碳球复合物,再经煅烧完全去除碳球模板,制备ZrO2空心球。研究了吸附条件对ZrO^(2+)吸附的影响以及煅烧升温速率对ZrO_2空心球成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碳球粒径在400nm左右,溶液中乙醇浓度为25%(体积分数),ZrO^(2+)离子浓度为0.4mol/L,吸附温度70℃,溶液pH值为0.7时,ZrO^(2+)在碳球表面吸附效果最佳,优化的Zr4+吸附量为2 114mg/g碳球。当煅烧去除碳球模板升温速率控制为2℃/min时,能得到分散的ZrO2空心球。但是煅烧升温速率过高则会导致部分ZrO_2空心球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空心球 ZrO2+吸附 碳球模板 吸附条件 煅烧升温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薄层油膜分子识别从大量Ir(Ⅲ)中分离微量Rh(Ⅲ)
7
作者 吴雪琴 周海涛 +2 位作者 李世荣 肖列发 黄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45-2456,共12页
Rh(Ⅲ)和Ir(Ⅲ)氯络阴离子具有相似的动力学惰性和易水化特性,尤其是如何从大量Ir(Ⅲ)中选择性分离微量Rh(Ⅲ)一直是业内难题。本文采用薄层油膜分子识别法,以四乙基4-叔丁基杯[4]芳烃-O,O′,O″,O′′′-四乙酸酯(TBO)为萃取剂,考察了... Rh(Ⅲ)和Ir(Ⅲ)氯络阴离子具有相似的动力学惰性和易水化特性,尤其是如何从大量Ir(Ⅲ)中选择性分离微量Rh(Ⅲ)一直是业内难题。本文采用薄层油膜分子识别法,以四乙基4-叔丁基杯[4]芳烃-O,O′,O″,O′′′-四乙酸酯(TBO)为萃取剂,考察了水相流速、油膜厚度及铑铱摩尔浓度比等因素对Rh(Ⅲ)和Ir(Ⅲ)萃取率及分离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重铂族Ir(Ⅲ)的动力学惰性比轻铂族Rh(Ⅲ)的大,RhCl_(6)^(3-)阴离子比IrCl_(6)^(3-)阴离子具有更快的水化速率。另一方面,由于薄层油膜萃取具有稳定的油水相界面,水化RhCl_(5)(H_(2)O)^(2-)离子比IrCl_(6)^(3-)离子更靠近油膜层界面分布,TBO分子下缘亲水基团(—C=O)与水化RhCl_(5)(H_(2)O)^(2-)离子的多点氢键相互作用更强。因此,薄层油膜分子识别法可实现从大量Ir(Ⅲ)中优先分离提取微量Rh(Ⅲ)。相反,采用传统的搅拌萃取法,由于油水相界面扰动剧烈,TBO分子优先识别体相内H_(3)O^(+)离子,水化RhCl_(5)(H_(2)O)^(2-)离子和IrCl_(6)^(3-)离子均只能与质子化的TBO分子以阴阳离子缔合机理被萃取,无法实现铑优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Ⅲ) Ir(Ⅲ) 分子识别 薄层油膜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综述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猛 张家靓 +1 位作者 陈永强 王成彦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快速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使用量井喷式上升。在未来会产生大量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对其进行回收不仅可以缓解国内锂资源紧缺的问题也能减少含氟电解液带来的环境污染。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退役磷酸铁锂电池...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快速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使用量井喷式上升。在未来会产生大量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对其进行回收不仅可以缓解国内锂资源紧缺的问题也能减少含氟电解液带来的环境污染。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包括电池预处理、磷酸铁锂正极废料修复、全浸出回收、选择性提锂及提锂尾渣的回收等,总结归纳了各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工艺的经济性、回收率、环境影响等方面,对各个工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回收 磷酸铁锂修复 选择性提锂 电池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学研究在锂离子电池回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子潇 张家靓 +2 位作者 杨成 陈永强 王成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325-5336,共12页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是近年来资源回收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相关回收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其中在热力学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大多仍以经典冶金物理化学理论为指导,并借助E-pH图、优势区域图等方法开展研究。本文对该领域已有的... 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是近年来资源回收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相关回收体系的理论基础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其中在热力学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大多仍以经典冶金物理化学理论为指导,并借助E-pH图、优势区域图等方法开展研究。本文对该领域已有的较为典型的热力学研究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热力学研究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常规回收工艺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三元正极废料选择性提锂、磷酸铁锂正极废料选择性提锂和失效电池材料再生修复等新技术开发的启发性作用。同时,基于对现有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热力学研究的总结和评述,指出了未来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热力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力学 回收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铷的应用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磊 马保中 +1 位作者 王成彦 陈永强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5,共8页
近年来,由于铷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铷不仅在电子器件、特种玻璃、医药等传统领域有着重要用途,而且在磁流体发电、离子推进发动机等新型能源科技领域也显现出无限的活力。铷主要存在于矿石和盐湖卤水资源中,从含铷矿石中提铷比较成熟的... 近年来,由于铷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铷不仅在电子器件、特种玻璃、医药等传统领域有着重要用途,而且在磁流体发电、离子推进发动机等新型能源科技领域也显现出无限的活力。铷主要存在于矿石和盐湖卤水资源中,从含铷矿石中提铷比较成熟的工艺主要有硫酸分解法和焙烧分解法,传统的矿石提铷工艺存在流程复杂、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对实现“双碳”目标构成严峻考验。分析表明,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在解决盐湖卤水等液态资源提铷方面更具有发展前景。盐湖卤水提铷工艺简单,能耗低,无矿石分解过程,避免了大量固体废渣的产生,环境友好。文中在分析各类含铷矿石以及盐湖卤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简述了铷资源在各领域的用途,综合介绍了硫酸分解法、碳酸盐焙烧法、氯化焙烧法、溶剂萃取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关键提铷技术的工艺研究现状及优缺点,展望了清洁环保、高效提铷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浸 氯化焙烧 溶剂萃取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渣无盐焙烧产物冷却方式对物相转型及钒提取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晴 王玲 +2 位作者 翟婷好 马保中 王成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78-2690,共13页
钒渣高温焙烧产物的冷却方式与后续钒提取率及实际生产效率密切相关。本文采用XRD、SEM+EDS、XPS、BET等表征方法,对比分析了钒渣无盐焙烧-硫酸浸出提钒工艺中空气缓慢冷却及水淬冷却焙砂在物相及钒价态转化、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等方面... 钒渣高温焙烧产物的冷却方式与后续钒提取率及实际生产效率密切相关。本文采用XRD、SEM+EDS、XPS、BET等表征方法,对比分析了钒渣无盐焙烧-硫酸浸出提钒工艺中空气缓慢冷却及水淬冷却焙砂在物相及钒价态转化、微观形貌、比表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比分析钒的硫酸浸出效率。结果表明:焙烧温度是影响钒渣物相转化及新物相结晶分异的关键因素,当焙烧温度为900℃时、保温2 h后,钒渣原料中钒尖晶石、橄榄石及玻璃相完成物相转化,生成赤铁矿(Fe_(2)O_(3))、铁板钛矿(Fe_(2)TiO_(5))、二氧化钒(VO_(2))、钒酸盐相(Ca_(2)V_(2)O_(7)、Mn_(2)V_(2)O_(7)、Mg_(2)V_(2)O_(7))和二氧化硅(SiO_(2)),并充分结晶分异。在700~850℃焙烧阶段,缓慢冷却有利于物相进一步转化及钒酸盐的迁移和聚集,缓慢冷却焙砂的钒浸出率较水淬冷却焙砂的高3%~4%。在900℃以上高温焙烧阶段,冷却方式对钒物相转型及钒浸出率影响很小,钒浸出率分别为93.15%、92.89%。在该温度下水淬冷却可在保证钒浸出率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渣 无盐焙烧 缓慢冷却 水淬冷却 物相转型 酸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和氢气预处理对加压湿法提取废汽车催化剂中铂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陆俊 沈少波 +1 位作者 罗坤 刘仕元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0,共6页
研究了一种在高压釜中湿法提取废汽车催化剂中铂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低能耗、低废物排放的高效回收废汽车催化剂中铂族金属的工艺流程。在145℃水浴及1 013.25kPa氧压条件下(总压1 418.55kPa),往釜内玻璃瓶中加入氧气和氢气预处理的废... 研究了一种在高压釜中湿法提取废汽车催化剂中铂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低能耗、低废物排放的高效回收废汽车催化剂中铂族金属的工艺流程。在145℃水浴及1 013.25kPa氧压条件下(总压1 418.55kPa),往釜内玻璃瓶中加入氧气和氢气预处理的废催化剂、盐酸、氯化钠、氯酸钠进行反应,以提取催化剂中铂。对釜内发生的铂提取的可能反应进行了推测,重点研究了先后用氧气和氢气氧化还原预处理催化剂对铂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预处理废催化剂的铂提取率为82%。氧气和氢气预处理分别使铂提取率提高10%和6%。氧气预处理效果比氢气预处理效果更显著。优化的氧气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温度300-400℃,预处理时间2.0h,氧气流量150-200mL/min;优化的氢气预处理条件为:预处理温度300-600℃,预处理时间2.0h,氢气流量150-250mL/min。在此优化条件下,铂提取率可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汽车催化剂 铂提取 氧气和氢气预处理 加压湿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存阳离子竞争吸附的稀土萃取过程界面盐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通 崔凯辉 +1 位作者 隋娜 黄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01-4213,共13页
萃取过程的界面盐效应影响目标待萃离子与萃取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采用LB膜、动态界面张力表征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研究了水溶液中与稀土离子共存的NH_(4)^(+)、K^(+)、Na^(+)、Mg^(2+)、Ca^(2+)、Al^... 萃取过程的界面盐效应影响目标待萃离子与萃取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采用LB膜、动态界面张力表征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研究了水溶液中与稀土离子共存的NH_(4)^(+)、K^(+)、Na^(+)、Mg^(2+)、Ca^(2+)、Al^(3+)、Fe^(3+)等阳离子竞争扩散和界面吸附行为对目标稀土Er^(3+)离子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界面盐效应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各种共存阳离子的水化能力及其竞争吸附行为差异是影响P507萃取剂分子与Er^(3+)离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共存阳离子及其浓度变化不仅影响Er^(3+)离子向界面的扩散速率,而且影响其与P507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度。在低盐浓度区,各种共存阳离子的影响服从NH_(4)^(+)>K^(+)>Na^(+)>Mg^(2+)>Ca^(2+)>Al^(3+)>Fe^(3+)顺序。共存阳离子的竞争水化效应是决定Er^(3+)离子向界面扩散速率的关键因素。在高盐浓度区,共存阳离子的影响与上述相反,服从Fe^(3+)>Al^(3+)>Mg^(2+)>Na^(+)>K^(+)>NH_(4)^(+)顺序。高浓度共存阳离子具有更强的竞争吸附效应,对Er^(3+)离子的扩散速率及其界面吸附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盐效应 竞争扩散 界面吸附 稀土 阳离子 P50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态萃取分离相邻重稀土Er和Tm 被引量:1
14
作者 隋娜 苗书凯 +1 位作者 崔凯辉 黄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采用P507萃取体系分离重稀土时,通常需要首先进行Er/Tm分组,但由于相邻重稀土Er、Tm性质极其相似,在热力学平衡态下很难实现两者有效分离。本文提出一种非平衡态萃取新方法,通过连续注入P507油滴,实现了相邻重稀土元素Er和Tm的强化分离... 采用P507萃取体系分离重稀土时,通常需要首先进行Er/Tm分组,但由于相邻重稀土Er、Tm性质极其相似,在热力学平衡态下很难实现两者有效分离。本文提出一种非平衡态萃取新方法,通过连续注入P507油滴,实现了相邻重稀土元素Er和Tm的强化分离。实验考察了有机相注入时间、料液pH、萃取剂浓度和皂化度、共存Mg^(2+)浓度等因素对Er、Tm分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萃取时间为60 min的非平衡态下,Er、Tm的分配差异最大,Tm/Er的分离系数最大可达到2.35,高于传统搅拌法达到萃取平衡时的分离系数。不同浓度的Mg^(2+)对Er、Tm萃取的促进与抑制行为影响不同,在非平衡态下调控适当的盐浓度有利于强化Er、Tm的分离。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解释。水相共存Mg^(2+)的盐析效应对Er和Tm离子扩散速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非平衡态条件下相邻重稀土元素离子的强化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P507 DTPA 非平衡萃取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渣加NaOH块样焙烧条件对块样孔隙率和钒提取率的影响
15
作者 陈杨 方孝红 沈少波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研究了碱种类、造块加水量、碱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5个因素对钒渣焙烧块样孔隙率和钒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焙烧条件相同时,加NaOH的焙烧块样表面有许多粒径约0.5 mm的大孔,而加Na2CO3的焙烧块样表面没有大孔,两者的孔隙率... 研究了碱种类、造块加水量、碱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5个因素对钒渣焙烧块样孔隙率和钒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焙烧条件相同时,加NaOH的焙烧块样表面有许多粒径约0.5 mm的大孔,而加Na2CO3的焙烧块样表面没有大孔,两者的孔隙率分别为32%和6%,钒提取率分别为92%和52%。加水量为3%时,NaOH焙烧块样孔隙率达最大值36.7%,钒提取率在加水量为4.5%时达最大值97%。NaOH添加量为35.5%时焙烧块样孔隙率达到最大值38%,钒提取率同时达到最大值98%。焙烧温度为740℃时,NaOH焙烧块样孔隙率达到最大值40%,680℃时钒提取率达到最大值97%。800℃下焙烧60 min时NaOH焙烧块样孔隙率达到最大值40%,钒提取率也达到最大值96%。焙烧块样孔隙率和钒提取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渣 焙烧块样 焙烧条件 孔隙率 钒提取率 NA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相修复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艾志龙 田俊行 +5 位作者 吴劲频 胡锦榛 王峰 孙学义 王华 庄卫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5,共17页
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之一,其关键电极材料的高效回收循环利用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温固相修复技术能够实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循环利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之一,其关键电极材料的高效回收循环利用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温固相修复技术能够实现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短流程、低成本、高效率、绿色环保的循环利用,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针对高温固相修复再生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介绍了此类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失效机理,从锂补充、缺陷修复和强化锂的迁移等方面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修复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焙烧温度、保温时间、补锂量等修复再生工艺参数对高温固相法修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影响;分析了表面包覆和离子掺杂对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和机理;并对高温固相修复法修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可控制备、杂质控制和材料改性等方面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高温固相法 修复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加氢催化剂熔炼合金酸浸液中钼、镍萃取分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窦中堃 张家靓 +1 位作者 陈永强 王成彦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针对废加氢催化剂熔炼合金加压氧化酸浸液,采用N235萃取剂萃取分离回收其中的钼与镍。考察了酸浸液中SO_(4)^(2‒)浓度、酸浸液pH值、有机相组成、有机相与水相的相比V(O)/V(A)对钼萃取过程的影响,以及氨水浓度、相比对钼反萃过程的影响... 针对废加氢催化剂熔炼合金加压氧化酸浸液,采用N235萃取剂萃取分离回收其中的钼与镍。考察了酸浸液中SO_(4)^(2‒)浓度、酸浸液pH值、有机相组成、有机相与水相的相比V(O)/V(A)对钼萃取过程的影响,以及氨水浓度、相比对钼反萃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萃取条件为酸浸液中SO_(4)^(2‒)浓度为1.2 mol/L、酸浸液pH值为0.9、有机相组成(V/V)为10%N235/15%仲辛醇/75%磺化煤油及V(O)/V(A)为1/1,单级钼的萃取率可达99.80%,而镍的萃取率仅为2.35%;较优反萃条件为反萃剂6 mol/L氨水与V(O)/V(A)为1/1,单级钼的反萃率可达90.63%。含镍萃余液及含钼反萃液通过后续的常规净化、结晶制备得到的三氧化钼与硝酸镍,从而实现了废加氢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加氢催化剂 钼镍分离 萃取 N2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俊峰 田俊行 +4 位作者 吴科奇 王峰 姜煜煜 孙学义 庄卫东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83,共16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不断增加,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锂离子电池即将迎来“退役”高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不断增加,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高能量密度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随着锂离子电池即将迎来“退役”高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电极材料之一,其高效绿色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资源、环境、经济及战略意义。目前传统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回收技术以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为主,这些方法可以从废弃的正极材料中提取高附加值金属,但普遍存在污染大、能耗高、循环周期长等问题。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能够直接对废旧正极材料进行修复,实现正极材料的结构、组分及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恢复,因其具有工艺简单、绿色高效等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围绕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系统阐述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和修复机理,详细分析焙烧温度、焙烧气氛以及补锂工艺对固相修复再生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指出了目前固相直接修复再生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镍钴锰酸锂 正极材料 直接修复再生 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盐酸表面薄层分子识别优先分离铑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之焯 周海涛 +3 位作者 吴雪琴 肖列发 王佳琦 黄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14-3124,共11页
Rh(Ⅲ)氯络阴离子的动力学惰性和易水化特性使其难以在传统溶剂萃取过程中优先于其他共存铂族金属离子分离。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分子识别剂苯并-15-冠醚-5(B15C5)选择性优先分离浓盐酸中Rh(Ⅲ)氯络阴离子的薄层油膜萃取新方法。考察了水... Rh(Ⅲ)氯络阴离子的动力学惰性和易水化特性使其难以在传统溶剂萃取过程中优先于其他共存铂族金属离子分离。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分子识别剂苯并-15-冠醚-5(B15C5)选择性优先分离浓盐酸中Rh(Ⅲ)氯络阴离子的薄层油膜萃取新方法。考察了水相流速和油膜厚度对Rh(Ⅲ)、Pd(Ⅱ)、Pt(Ⅳ)萃取率及其彼此间分离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分散油滴搅拌萃取法相比,在浓盐酸表面执行薄层油膜萃取可实现Rh(Ⅲ)>Pd(Ⅱ)>Pt(Ⅳ)的选择性识别分离顺序。由于Rh(Ⅲ)氯络阴离子的水化能力强于Pd(Ⅱ)和Pt(Ⅳ)氯络阴离子,在进入Rh(Ⅲ)氯络阴离子内界配位的水分子以及Rh(Ⅲ)氯络阴离子周围水化壳层的共同作用下,Rh(Ⅲ)氯络阴离子与B15C5分子间通过水分子为“桥”的氢键相互作用更强。同时,由于浓盐酸表面自由H_(3)O^(+)浓度较低,油膜层下方水相流速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界面处Rh(Ⅲ)氯络阴离子水化,油膜层厚度的减小则有助于界面更新,从而强化了Rh(Ⅲ)与Pd(Ⅱ)、Pt(Ⅳ)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盐酸 表面 薄层油膜 分离 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渣组分含量对渣锍高温沉降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家靓 杨旭 +3 位作者 张建坤 陈永强 张立峰 王成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12-1720,共9页
本文利用高温沉降实验对FeO-SiO2-Fe3O4-CaO-Al2O3-MgO系中不同组分含量以及温度对铜渣、铜锍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结合含固相熔渣的黏度、密度计算公式,对不同渣型炉渣的黏度和密度进行计算,进而研... 本文利用高温沉降实验对FeO-SiO2-Fe3O4-CaO-Al2O3-MgO系中不同组分含量以及温度对铜渣、铜锍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结合含固相熔渣的黏度、密度计算公式,对不同渣型炉渣的黏度和密度进行计算,进而研究其对渣锍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炉渣黏度大于0.5 Pa·s时,黏度升高对渣锍分离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当炉渣各组分控制在SiO2/Fe比(w(SiO2)/w(Fe))0.82%~0.97%、w(CaO)0~6.2%、w(Al2O3)2%~7%、w(MgO)0~1.25%和w(Fe3O4)0~10%,且沉降温度在1230℃以上时,熔渣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其密度也在理想的范围内,沉降后渣中的含铜量低于1%。由沉降后渣的矿相分析表明,难以沉降的铜物相主要为呈点状分布的微米级黄铜矿和少量大粒径的辉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 渣锍分离 FactSage 黏度 密度 渣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