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ntacam与iTrace像差仪在白内障患者角膜像差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帅 汤欣 +4 位作者 张一凡 穆凤平 李穗玲 赵伟 李彦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4-988,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系统测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比较Pentacam系统与iTrace像差仪测量的术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方法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 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系统测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比较Pentacam系统与iTrace像差仪测量的术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方法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79眼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应用Pentacam系统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个月测量角膜前表面的像差,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变化。术后2个月对所有患者行iTrace像差仪检查,记录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及球差的均方根(RMS)值。所有手术和检查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所有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结果 Pentacam测量方法检查结果显示,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术前较术后轻度增加,但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7,P>0.05);其余各项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以及3~6阶像差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总高阶像差的检测结果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tacam和iTrace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的像差发现,Pentacam测量的球差、三叶草像差测量结果较iTrace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ntacam和iTrace所测量的总高阶像差、球差、3~6阶像差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Pentacam和iTrace测量的角膜波前像差结果存在部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波前像差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ENTACAM iT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病程中黄斑中心凹的图像特点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世琳 杜改萍 郝玉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5-557,561,共4页
目的对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处频域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视力预后因素。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13例(26眼)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频域OCT检查,对黄... 目的对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黄斑中心凹处频域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视力预后因素。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13例(26眼)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皮质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频域OCT检查,对黄斑中心凹处O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进行观察。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周42.3%的患眼视力≥0.4,治疗后3个月、6个月≥0.4者分别为73.1%、80.8%。治疗后1个月,大部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正常,仅3眼有轻度视盘渗漏。治疗后3个月、6个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23眼未见异常,3眼出现色素紊乱。在皮质激素治疗前,26眼中有25眼(96.1%)黄斑中心凹处存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为(341±123)μm。有10眼(38.5%)视网膜层间有囊样间隙的存在,在囊样间隙的底部可见一连续单一的膜样结构平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上,此膜样结构和周围的IS/OS相连续。治疗1周后,25眼中有24眼(96.0%)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仍然存在,但是视网膜下液明显吸收,其高度为(118±56)μm,比治疗前平均下降65.4%,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眼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完全消失。治疗后1个月,26眼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全部消失。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黄斑中心凹OCT图像基本正常。结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Vogt-小柳-原田病频域OCT图像的共有特点,部分患者视网膜出现层间囊样间隙,此囊样间隙好发于视网膜内外层之间。通过皮质激素治疗,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均可吸收消失,但视网膜层间囊样间隙的消失要快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永恒 刘丽 +3 位作者 魏绍武 华红果 冯继 赵建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研究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的解剖特点,为经脉络膜裂入路治疗环池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10%甲醛固定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脉络膜裂颞部的神经血管结构,显微镜下模拟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手术入路。结果... 目的:研究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的解剖特点,为经脉络膜裂入路治疗环池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10%甲醛固定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脉络膜裂颞部的神经血管结构,显微镜下模拟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手术入路。结果:脉络膜裂颞部是位于侧脑室颞角内侧壁的一条自然裂隙,从丘脑枕下方的房部向前延伸进入颞叶,脉络膜前动脉自环池经下脉络膜点进入侧脑室颞角,是辨认脉络膜裂颞部顶点的标志;经脉络膜裂颞部可从环池的外上方显露环池内的结构,对环池内的大脑后动脉P2段、基底静脉、颞叶内侧海马、中脑等结构有良好的显露,而对于位置较低的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等结构显露欠佳。结论:脉络膜裂颞部及环池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熟悉其解剖特点十分重要,经脉络膜裂入路为治疗环池及颞叶内侧病变提供了一条良好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裂 颞部 环池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单眼剥夺大鼠视觉中枢nN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苏鸣 刘丽 +1 位作者 陈璐 张亚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5-578,共4页
目的观察单眼剥夺(monocular deprivation,MD)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治疗前后视中枢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目的观察单眼剥夺(monocular deprivation,MD)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治疗前后视中枢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MD组、MD脑室内注射NGF组(MD+NGF组)和MD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MD+NS组)。剥夺自14d龄开始,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分别于28d、42d龄处死,MD+NGF组和MD+NS组中的2个亚组分别于14d、28d龄开始行脑室内注射B—NGF或N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视中枢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nNOS阳性神经元在视皮层V1区Ⅱ~Ⅵ层和外侧膝状体背核散在分布。28d龄时,MD组Vl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密度(除Ⅳ层外)、胞体截面积和树突总长度分别为(1.47±1.14)mm^-2、(201.84±37.00)μm2、(423.86±105.86)μm,较N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NGF组上述表达较MD组及MD±NS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d龄时,MD组V1区胞体截面积减小、外侧膝状体背核nNOS阳性神经元数密度降低,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NGF组上述表达与MD组及MD4-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NO是影响视觉发育的一个环节。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外源性提供NGF,可以促进视觉中枢nNOS增多,从而拮抗剥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单眼剥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490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莹 韩瑶 +1 位作者 魏树瑾 冯晶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通过在活体兔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制造兔眼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并与正常兔和应用AG490的兔进行对照,研究AG490对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并观察术后不同时间AG490对兔眼的影响及此药的毒副作用。方法将35只(70眼)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 目的通过在活体兔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制造兔眼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并与正常兔和应用AG490的兔进行对照,研究AG490对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并观察术后不同时间AG490对兔眼的影响及此药的毒副作用。方法将35只(70眼)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于前房内注入BrdU(0.02 mL);模型组: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术中前房内注入BrdU(0.02 mL)+透明质酸钠(0.05 mL)+生理盐水(0.10 mL);治疗组: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术中前房内注入BrdU(0.02 mL)+透明质酸钠(0.05 mL)+AG490(0.10 mL),术后1 d、3 d、7 d、1个月、2个月对3组兔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晶状体后囊膜上BrdU的表达。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模型组与治疗组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及ERG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间点治疗组赤道部及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均较模型组少。各时间点3组BrdU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 d、3 d、7 d模型组与对照组及治疗组赤道部及前囊下阳性细胞核标记指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2个月各组间赤道部及前囊下阳性细胞核标记指数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G490可以通过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而有效地延缓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在2个月内的不同时间点AG490对兔眼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BRDU AG49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酸钠诱导兔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立春 刘建宗 郭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碘酸钠后观察兔视网膜色素上皮形态学及视网膜功能变化,以探索注射碘酸钠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成年健康无眼病青紫兰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实验1组(静脉注射碘酸钠15 mg·kg-1)、实验2组(静脉注射碘... 目的通过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碘酸钠后观察兔视网膜色素上皮形态学及视网膜功能变化,以探索注射碘酸钠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成年健康无眼病青紫兰兔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实验1组(静脉注射碘酸钠15 mg·kg-1)、实验2组(静脉注射碘酸钠25 mg·kg-1)、实验3组(静脉注射碘酸钠35 mg·kg-1)各9只。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在耳缘静脉注射碘酸钠后1 d、3 d、7 d、15 d、28 d视网膜电图检查后处取视网膜后极部进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2、3组诱导了兔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实验2组:给药后3 d可见大量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自Bruch膜上脱落,视细胞外节破坏,游离入感光细胞层;给药后7 d可见更严重的感光细胞破坏溶解,但外界膜完整;随时间推移;给药后28 d外核层细胞数明显减少,视网膜成为无视网膜色素上皮或多层视网膜色素上皮相间结构。实验3组:给药后3 d即可见大量的视细胞内外节溶解坏死,外界膜、外核层受损。结论静脉注射适当剂量的碘酸钠生理盐水能够选择性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成功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模型,25 mg·kg-1碘酸钠为合适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酸钠 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佳(综述) 杨冬妮(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701,共5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无痛性视力下降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FFA为有创检查,可重复性差,不具备分辨和描绘深层毛细血管的能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无痛性视力下降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FFA为有创检查,可重复性差,不具备分辨和描绘深层毛细血管的能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有无创、安全、简便、高效及较高轴向分辨率等特点,成为目前RVO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有力工具。OCTA还可以快速分层分析RVO患者微血管图像,定性定量评估双眼黄斑及视盘区各层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及灌注状态。本文对OCTA在RVO患者中的应用做一全面综述,包括检测患眼和对侧健眼的黄斑及视盘区视网膜结构及血流变化、评估视力预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探究黄斑水肿复发机制、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有助于医生更加全面地了解RVO疾病特征,为准确有效地指导疾病治疗、预测患者预后视力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图像特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附属器淋巴瘤临床分期和预后危险因素评估
8
作者 简天明 高飞 +3 位作者 杨婉晨 唐东润 何彦津 孙丰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3-751,共9页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4例。根据局部肿瘤范围、淋巴...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4例。根据局部肿瘤范围、淋巴结或全身受累情况进行TNM分期;根据淋巴结、结外器官受累情况进行Ann Arbor分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瘤的分类进行病理学分型。随访疾病进展或死亡的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预测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估算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TNM分期中<T4期68例,占91.9%,T4期6例,占8.1%;N0期71例,占95.9%,≥N1期3例,占4.1%;无M期病例。Ann Arbor分期中ⅠE期72例,占97.3%,ⅡE期2例,占2.7%。病理类型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64例,占86.5%,非MALT型淋巴瘤10例,占13.5%。74例患者随访3~117个月,中位数为53个月。因本病死亡6例,疾病进展19例。总体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6%和86.6%。总体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6%和65.9%。在单因素作用下,T4期、非MALT型淋巴瘤、Ki67阳性率≥10%为降低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T4期、≥N1期、≥Ann ArborⅡ期、非MALT型淋巴瘤、Ki67阳性率≥10%为降低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在多因素作用下,病理类型(HR=33.193,95%CI:3.388~325.156,P=0.003)是影响总生存率的唯一危险因素;N分期(HR=11.683,95%CI:2.720~50.173,P=0.001)、病理类型(HR=11.337,95%CI:3.841~33.464,P<0.001)为影响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NM分期和病理类型是眼附属器淋巴瘤重要的临床预后指标。TNM分期高或非MALT型淋巴瘤患者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预后 生存分析 眼附属器 危险因素 TNM分期 Ann Arbor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