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量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燕生 方元 +1 位作者 史文宗 刘兰祥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 T2WI和DTI扫描。在T2WI和DTI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 目的:使用1.5T磁共振仪观察早期帕金森病黑质致密部FA值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与PD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 T2WI和DTI扫描。在T2WI和DTI融合图像上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内各兴趣区的范围,测量并记录黑质头、体、尾部及内外侧的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黑质致密部的头、体及尾部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以头部更明显(分别为0.201±0.030和0.254±0.050,P<0.05);两组在黑质内、外侧区的FA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黑质致密部头部FA值小于0.224,高度提示帕金森病可能。结论:黑质致密部的头部FA值降低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帕金森病 黑质致密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质致密部FA值和T_2*值对诊断早期帕金森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燕生 方元 +4 位作者 史文宗 刘德丰 吴爽 杜丹 刘兰祥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对早期帕金森病(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早期PD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例早期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回波采集T2*WI三维梯度回波(ESWAN)及T2WI序列扫描;... 目的:对早期帕金森病(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早期PD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例早期PD患者及2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回波采集T2*WI三维梯度回波(ESWAN)及T2WI序列扫描;以T2WI为参考图像,手工勾勒黑质致密部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DTI及ESWAN序列各ROI的FA值及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PD黑质致密部头、体及尾部FA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头、体及尾部T2*值较正常对照组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早期PD黑质致密部内、外侧FA值较对照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T2*值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早期PD黑质致密部FA值及T2*值组内内、外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早期PD的诊断FA值较T2*值更趋于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侠 刘文 +6 位作者 赵艳茹 李峰敏 左继爽 黄淑贤 郭媛媛 宋辉 方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81-582,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疾病性质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恶性血液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疾病性质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恶性血液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病毒感染者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Tpo水平;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缓解后复测血清Tpo水平,观察其变化。结果治疗前恶性血液病患者与对照者的血清Tpo值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缓解后血清Tpo水平与对照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疾病相关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Tpo值与对照者间差别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Tpo水平升高,治疗缓解后Tpo水平恢复正常;其他疾病相关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Tpo水平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前动脉综合征MRI表现(4例分析)
4
作者 王占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45-146,共2页
关键词 脊髓疾病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脊前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宫颈鳞癌放化疗疗效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邓成龙 关贝 +4 位作者 刘德丰 刘兰祥 石清磊 王浩然 王永吉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60-3976,共17页
对ⅡB~ⅣA期的宫颈鳞癌患者来说,放化疗治疗后肿瘤区域可能会出现完全缓解和不完全缓解的情况.根据临床经验可知,如果放化疗后肿瘤区域不能完全缓解,那么患者的生存率很低,而且再采取手术治疗或口服靶向药治疗等其他疗法很难有效.因此,... 对ⅡB~ⅣA期的宫颈鳞癌患者来说,放化疗治疗后肿瘤区域可能会出现完全缓解和不完全缓解的情况.根据临床经验可知,如果放化疗后肿瘤区域不能完全缓解,那么患者的生存率很低,而且再采取手术治疗或口服靶向药治疗等其他疗法很难有效.因此,在治疗前筛选出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患者,转而探索个性化治疗方案很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将放化疗疗效预测问题视为图像分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宫颈鳞癌放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筛选出对放化疗不敏感的患者.该模型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和高斯拉普拉斯算子对3D宫颈鳞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进行预处理;其次,利用U-net分割宫颈鳞癌MR图像中肿瘤区域;再次,结合3D宫颈鳞癌MR图像和相应的肿瘤区域分割结果提取宫颈鳞癌病变区域的纹理及形状特征,并对提取的特征进行筛选,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实验数据集由已标记的85位宫颈鳞癌ⅡB~ⅣA期患者治疗前MR图像序列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疗效预测模型预测宫颈鳞癌放化疗疗效AUC值为0.921,优于目前最先进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放化疗疗效预测 随机森林 U-net 肿瘤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低强度经颅超声治疗对TB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欣雨 李悦 +4 位作者 陈燕生 杜娟 梁欣 刘兰祥 曹振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低强度经颅超声(LITUS)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TBI组、MSC组、联合治疗组。应用气压控制性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型,术后24 h内,采用原位注射移...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低强度经颅超声(LITUS)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TBI组、MSC组、联合治疗组。应用气压控制性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型,术后24 h内,采用原位注射移植MSC至损伤位点。使用超声刺激仪对损伤部位进行连续28 d LITUS治疗。术后1、3、7、14、21、28 d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分),HE染色检测损伤部位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BI组的mNSS评分增加(P<0.05),GAP-43、PSD-95表达降低,GFAP表达升高(P<0.05);与TBI组相比,MSC组的mNSS评分降低(P<0.05),BDNF、GAP-43、PSD-95表达升高,GFAP表达降低(P<0.05);与MSC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mNSS评分降低(P<0.05),BDNF、GAP-43、PSD-95表达升高,GFAP表达降低(P<0.05)。结论MSC联合LITUS治疗TBI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GAP-43、PSD-95表达,减少GFA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低强度经颅超声 间充质干细胞 联合治疗 神经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