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诱导前静注及术中持续泵入艾司氯胺酮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炎性指标及术后早期疼痛情况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立杰 闫战秋 +2 位作者 吕小静 崔秀荣 刘忠玉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50-53,共4页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前静注及术中持续泵入艾司氯胺酮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炎性指标及术后早期疼痛情况。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女性患者80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方式进行麻醉诱导...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前静注及术中持续泵入艾司氯胺酮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炎性指标及术后早期疼痛情况。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女性患者80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方式进行麻醉诱导及气管内插管。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静注0.5 mg/kg的艾司氯胺酮负荷量,术中持续泵入0.1 mg/(kg‧h)的艾司氯胺酮至术毕。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输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即刻(T_(1))、手术结束(T_(2))、术后1 h(T_(3))、术后3 h(T_(4))五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炎性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炎性指标包括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观察T_(3)、T_(4)的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药总量,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3 h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T_(1)时的MAP及HR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_(1)、T_(2)、T_(3)时的MAP及HR均降低(P均<0.05)。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T_(1)、T_(2)、T_(3)、T_(4)时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_(1)、T_(2)、T_(3)、T_(4)时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实验组T_(3)、T_(4)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相比,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认知功能障碍等围术期并发症。结论麻醉诱导前静注及术中持续泵入艾司氯胺酮,有利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还可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氯胺酮 血流动力学 炎症反应 术后疼痛 腹腔镜手术 子宫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nyi排序熵的小儿麻醉深度监测研究
2
作者 刘彦涛 李晓宇 梁振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5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Renyi排序熵(RPE)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治疗患儿2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7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例。术前禁食、禁饮8 h。患儿入手术室后行静脉快速诱导全身... 目的探讨Renyi排序熵(RPE)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治疗患儿2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7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例。术前禁食、禁饮8 h。患儿入手术室后行静脉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术中以静吸复合药物维持麻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记录患儿的脑电图(EEG)信号,包括清醒期、诱导期、深度麻醉期和意识恢复期4个阶段,同时记录手术中的用药情况和各个时间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在对不同指标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同步快慢比(SFS)与β比率在区分清醒期和诱导期有较大的重叠,而RPE的重叠现象不明显。在对不同指标的相关性统计表中可以看到β比率、SFS与BIS的相关性在0.8以下,而RPE与BIS的相关性在0.83左右。结论 RPE对小儿麻醉深度监测具有很好的状态分辨能力,与BIS具有更高的相关性,RPE在小儿麻醉深度监测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麻醉 麻醉深度监测 Renyi排序熵 双频指数 同步快慢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肥胖产妇分娩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3
3
作者 闫战秋 宋宝杰 +3 位作者 吕小静 朱立杰 刘忠玉 李刚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18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肥胖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100例肥胖孕妇,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P组)和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组(DPE组)各50例。EP组患者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膜外腔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1%罗哌卡因... 目的观察肥胖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100例肥胖孕妇,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EP组)和硬脊膜穿破硬膜外分娩镇痛组(DPE组)各50例。EP组患者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膜外腔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镇痛;DPE组硬膜外腔穿刺后用腰麻针穿破硬脊膜至蛛网膜下腔,观察到脑脊液流出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镇痛。观察并记录两组娩镇痛前(T_(0))、分娩镇痛10 min(T_(1))、分娩镇痛30 min(T_(2))、分娩镇痛2 h(T_(3))、宫口开全(T_(4))时两组视觉模拟(VAS)评分,记录两组各产程时间、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用量、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5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中pH及PaO_(2)值;记录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500 mL、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恶心呕吐、胎心异常、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P组比较,DPE组T_(1)、T_(3)、T_(4)时VAS疼痛评分降低(P<0.05)。与EP组相比,DPE组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用量少(P均<0.05)。结论肥胖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