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联网技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本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存环境的常规实时监测,并与离线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由于物联网技术参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时对文物干预小、响应快速、节省人力,能直观掌握广大区域的环境状况,因此在数据对比分析和... 本工作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存环境的常规实时监测,并与离线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由于物联网技术参与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时对文物干预小、响应快速、节省人力,能直观掌握广大区域的环境状况,因此在数据对比分析和服务于环境调控等方面具有优势。如能针对文保工作的特点,强化数据存储能力、扩充电池容量、畅通网络,并优化传感器的配置与校准,即可显著提高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中的推广度,使文化遗产环境的信息化预控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8,共6页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藏品管理工作也需更加高效、灵活地进行。利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监测,对出入库人员信息进行识别。通过系统软件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藏品管理工作也需更加高效、灵活地进行。利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能快速、准确地对文物信息进行采集,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监测,对出入库人员信息进行识别。通过系统软件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实现了文物的动态管理、清点及信息查询,加强了环境监测水平以及对出入库人员的控制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引入藏品管理工作中来,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安全性,更为实现文物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藏品管理 文物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址博物馆原址展示与文物保护的统一——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斌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2,共6页
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文物藏品与出土地点关系清晰,未经"异地"迁移,遗址博物馆采取原址陈列的展示方式,场景直观,更利于观众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与遗址的原真性。但是一般遗址博物馆的空间都比较大,增加... 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文物藏品与出土地点关系清晰,未经"异地"迁移,遗址博物馆采取原址陈列的展示方式,场景直观,更利于观众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与遗址的原真性。但是一般遗址博物馆的空间都比较大,增加了环境控制和改善的难度,遗址本身以及出土文物都面临着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侵蚀,为了达到原址展陈的目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就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保障文物及遗址在原址展陈过程中处于安全健康的状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直坚持"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以彩绘秦俑保护、铜车马保护修复、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收获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保护材料单一、保护工艺不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在保护工艺优化,保护材料甄选等方面做出改善与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文物保护修复 原址展示 秦俑模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与实施之尴尬——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岩 《文博》 2017年第6期103-108,共6页
本文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针对博物馆景区在执行和实施《旅游法》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测算、核定和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博物馆景区如何更好地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以保证游客人身和文物古迹安... 本文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针对博物馆景区在执行和实施《旅游法》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测算、核定和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博物馆景区如何更好地实施景区最大承载量,以保证游客人身和文物古迹安全。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博物馆景区应以安全第一,因地制宜,做好最大承载量的实施,与同行交流、共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景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最大承载量 实施 尴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品视野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明月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9,126,共9页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先行者,多年来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研究、利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管理+全面监测”共同作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藏品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博物馆 不可移动文物 藏品管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密展储空间内温湿度稳定性分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气密展柜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郭晓光 马生涛 +1 位作者 周华华 张爱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97,共6页
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气密展储空间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为文物的长期“稳定”展储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一台气密展柜7个月的温湿度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展柜内温度随外界温度波动而波动... 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气密展储空间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为文物的长期“稳定”展储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一台气密展柜7个月的温湿度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展柜内温度随外界温度波动而波动,湿度稳定性取决于展柜气密性与展柜内外相对湿度差值,良好的气密性可以有效减缓外部环境湿度波动对展柜内湿度的干扰;气密空间内湿度短期内波动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温度 展柜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出土的
7
作者 和菲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3,共7页
中国家马饲养历史悠久,但是对马的饲养工具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与文献、画像石等进行比对,以及从器物的形制特征、器物组合、埋藏环境等方面分析表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和陪葬墓中出土的无銎、双面刃、短柲且夹绑于器中部的铁... 中国家马饲养历史悠久,但是对马的饲养工具一直缺乏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与文献、画像石等进行比对,以及从器物的形制特征、器物组合、埋藏环境等方面分析表明,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和陪葬墓中出土的无銎、双面刃、短柲且夹绑于器中部的铁质或铜质类似“斧钺”的工具,应为文献中所说的“鈇”,是一种专门用来为马莝斫草料的饲马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莝斫草料 饲马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木炭遗存的分析研究
8
作者 杨莹 李秀珍 +1 位作者 申茂盛 夏寅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秦始皇帝陵中部分大型陪葬坑遭到过不同程度焚毁,保留有大量炭化木质遗迹。此次研究从其中已发掘面积最大、包含炭化木质遗迹最多的兵马俑一号坑采集了381份木炭样品,开展了非解剖学特征观察及树种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一号坑中的木材... 秦始皇帝陵中部分大型陪葬坑遭到过不同程度焚毁,保留有大量炭化木质遗迹。此次研究从其中已发掘面积最大、包含炭化木质遗迹最多的兵马俑一号坑采集了381份木炭样品,开展了非解剖学特征观察及树种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对一号坑中的木材利用规律及其指示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一号坑中木材的选择根据用途的不同有所区别,其驱动因素不仅包括材性和使用目的,也与文化因素及植被条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有关。此外,这些木材可能来自于同一山区,气候较为适宜,在低海拔区域应当具备温暖潮湿的气候特征,降水充足,山区高程需较高,高海拔山区气候凉润且雨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兵马俑坑 木炭 木炭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及汉阳陵遗址成盐元素及类型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胡红岩 夏寅 +7 位作者 靳治良 张尚欣 容波 王亮 周铁 吕功煊 李库 李岗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37-47,56,共12页
综合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对取自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土遗址土样中的成盐元素、成盐类型、盐的晶体结构和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各样品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样品中多含有Na+、K+、NH4+、Mg2... 综合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对取自秦始皇帝陵、汉阳陵土遗址土样中的成盐元素、成盐类型、盐的晶体结构和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各样品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样品中多含有Na+、K+、NH4+、Mg2+、Ca2+、Cl-、SO24-、NO3-、HCO3-等离子,可溶盐或微溶盐主要为NaCl、Na2SO4、NaNO3、NH4NO3、CaSO4.2H2O、2CaSO4.H2O、CaSO4、Na2Ca5(SO4)6.3H2O。结构分析表明,样品中盐的结晶形态取决于样品的存赋地点和环境。这些结果对研究秦始皇帝陵和汉阳陵土遗址中盐害的形成机理以及建立有效保护和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害 成盐元素 成盐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遗址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强 严淑梅 +5 位作者 李华 杜维莎 景博文 杨莹 李晓溪 夏寅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7,共7页
针对秦俑一号坑遗址区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分布情况,采用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对絮状物的来源与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宏基因组物种多样性测序和分析技术,对絮状物中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絮状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成分完全可... 针对秦俑一号坑遗址区表面絮状物及其中真菌分布情况,采用显微观察和化学分析对絮状物的来源与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宏基因组物种多样性测序和分析技术,对絮状物中真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对絮状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成分完全可以满足真菌生长繁殖所需基础条件。采样点絮状物中真菌分布及组成存在差异性,表现为F1与P1处接近,X1处与前两者截然不同,原因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俑一号坑 絮状物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彩绘夔龙纹复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琳娜 马生涛 +1 位作者 张加万 韩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对秦始皇陵出土的彩绘铜车马采取非接触且科学可靠的方法开展研究,选择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以非接触方式无损地获取文物表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实现对于文物表面彩绘纹样的发现与复原工作。针对秦始皇帝陵出土的二号青铜... 为对秦始皇陵出土的彩绘铜车马采取非接触且科学可靠的方法开展研究,选择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以非接触方式无损地获取文物表面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实现对于文物表面彩绘纹样的发现与复原工作。针对秦始皇帝陵出土的二号青铜车马彩绘纹样的受损情况,提出了结合高光谱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技术的数字复原方法。主要是利用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图谱合一”的优势:一方面利用其在近红外区域的高光谱成像结果检测并复原出彩绘纹样难以识别的图案边缘信息;另一方面利用高光谱数据中的光谱信息,将铜车马彩绘纹样上未知矿物颜料的光谱同实验建立的矿物颜料标准光谱库进行拟合,识别出铜车马上彩绘所采用的颜料种类(雄黄1、石青5、石绿1、黄丹、铅白等),从而获得色彩信息。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铜车马彩绘纹样的数字复原图像,并为今后对于铜车马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利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彩绘铜车马 纹样数字复原 颜料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地层的三维建模方法在秦始皇帝陵考古勘探中应用尝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立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66,共4页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地层的三维空间关系,并为后期考古工作中空间数据挖掘做准备,借鉴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提出了考古地层三维建模方法。基于探孔数据构建了考古地层三维模型。该模型清楚地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地层...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地层的三维空间关系,并为后期考古工作中空间数据挖掘做准备,借鉴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提出了考古地层三维建模方法。基于探孔数据构建了考古地层三维模型。该模型清楚地展示了秦始皇帝陵地区考古地层的三维空间关系,为田野考古数字化工作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三维建模 空间数据 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K0007号陪葬坑23号青铜鹤保护修复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1,共6页
秦陵博物院于2000年对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号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坑共出土原大青铜水禽46件。据考古发掘报告,"铜禽坑"在坍塌前曾遭受水淹以及焚烧等人为破坏,加之长期处于高温多湿的埋藏环境,因而青... 秦陵博物院于2000年对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东北角的K0007号陪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坑共出土原大青铜水禽46件。据考古发掘报告,"铜禽坑"在坍塌前曾遭受水淹以及焚烧等人为破坏,加之长期处于高温多湿的埋藏环境,因而青铜水禽出土时腐蚀、矿化、粉化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仅剩残块,无法辨识原貌。在这些青铜水禽中,编号为23号的水禽铜鹤尤其造型优美,形态逼真。为了对这件青铜鹤进行保护修复,从其保存现状出发,收集信息资料,检测分析病害原因,并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开展了具体实施的步骤。经过修复,达到了最终的展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K0007号陪葬坑 23号青铜鹤 修复保护 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观众行为研究——以“考古工作者手札:2009—2012秦始皇帝陵考古纪实”展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彭文 程乾宁 戴少婷 《中国博物馆》 2015年第2期58-62,共5页
观众行为研究是博物馆满足公众需求、做好公众服务的基础。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观众研究也是大势所趋。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以了解观众在不同展项前停留的具体人数和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观众对展览的满意度及其对展示... 观众行为研究是博物馆满足公众需求、做好公众服务的基础。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观众研究也是大势所趋。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以了解观众在不同展项前停留的具体人数和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观众对展览的满意度及其对展示设计的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博物馆展陈设计工作向贴近公众的需求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技术 博物馆 展览 观众行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性质试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治国 赵毅民 《文博》 2014年第5期34-39,共6页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有象征廷尉、厩苑、宫厩和太仆等中央机构官署几种意见。笔者认为,该陪葬坑位于陵园的内城之中,坑中的袖手俑身份为文官,并可能手持铜斧,随葬的木车、马以及御手俑表现...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有象征廷尉、厩苑、宫厩和太仆等中央机构官署几种意见。笔者认为,该陪葬坑位于陵园的内城之中,坑中的袖手俑身份为文官,并可能手持铜斧,随葬的木车、马以及御手俑表现的是准备出行的状态。在秦时的职官中只有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能够与所有这些特征贴合,因此,该陪葬坑表现的应该是负有记事和护驾职能的御史在待命随从皇帝出行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0006陪葬坑 御史 秦始皇帝陵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修建过程的分期研究
16
作者 冯锴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8,共7页
秦始皇帝陵修建时长近四十年,期间经历了墓主人嬴政从秦王向统一帝国帝王的转变。本文从春秋至秦代数百年间秦陵的发展历程出发,以考古和文献资料为基础,对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过程予以分期研究,揭示出秦始皇帝陵的顶层设计历经了由王陵设... 秦始皇帝陵修建时长近四十年,期间经历了墓主人嬴政从秦王向统一帝国帝王的转变。本文从春秋至秦代数百年间秦陵的发展历程出发,以考古和文献资料为基础,对秦始皇帝陵的修建过程予以分期研究,揭示出秦始皇帝陵的顶层设计历经了由王陵设计向帝陵设计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修建过程 顶层设计 王陵 帝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安全影响因素及价值传播分析
17
作者 赵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3期79-83,共5页
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正式对外开放,管理者面临着多重的管理压力,为此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实际出发,将影响文化遗产管理的安全因素从地理尺度上划分为的遗产地尺度、遗址尺度和文物尺度,着重以这三个尺度... 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正式对外开放,管理者面临着多重的管理压力,为此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的实际出发,将影响文化遗产管理的安全因素从地理尺度上划分为的遗产地尺度、遗址尺度和文物尺度,着重以这三个尺度为出发点分析了安全监控、遗址风貌、气候环境、人为活动等影响因素,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遗址的文化价值传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文化遗产 影响因素 尺度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应为导引俑——兼论导引术的起源与发展
18
作者 张济琛 张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1,共6页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15件,这批陶俑出土后立刻引起世人惊奇和研究探索。依据考古发现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运用逻辑分析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这批秦代陶俑进行深入考证,认为这批陶俑应正名为导引俑。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15件,这批陶俑出土后立刻引起世人惊奇和研究探索。依据考古发现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运用逻辑分析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这批秦代陶俑进行深入考证,认为这批陶俑应正名为导引俑。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的发现与清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早期传统保健导引术的珍贵形象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 导引俑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都水”陶文考辨
19
作者 曾鑫 朱凌玮 付建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89,共4页
本文从发现于秦始皇帝陵东北侧的一枚阳刻有“都水”两字戳印的筒瓦为例,在梳理秦始皇帝陵周围水利遗址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秦陵的水利设施营建思想。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 “都水”陶文 水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始皇帝陵封土筑造工艺考略
20
作者 付建 张宁 《文博》 2014年第4期35-38,共4页
秦始皇帝陵封土过往的研究大多是其高度,墓道走向等问题,但秦陵封土的土样选取,筑造工艺,甚至夯筑运土的方式并没有过多讨论。本文结合秦始皇帝陵周围陪葬坑的发掘、秦陵封土的调查,从封土的土质及夯筑技术、封土来源、运土工具等方面,... 秦始皇帝陵封土过往的研究大多是其高度,墓道走向等问题,但秦陵封土的土样选取,筑造工艺,甚至夯筑运土的方式并没有过多讨论。本文结合秦始皇帝陵周围陪葬坑的发掘、秦陵封土的调查,从封土的土质及夯筑技术、封土来源、运土工具等方面,对其筑造工艺进行探讨,以求教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筑造工艺 封土土质 夯筑技术 封土来源 运土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