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国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形式的一般要求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春宝 杨德林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3-55,共3页
试论国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形式的一般要求陈春宝,杨德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科研计划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科研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政府的附属物... 试论国有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形式的一般要求陈春宝,杨德林·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所科研计划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科研机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政府的附属物向能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机构 技术创新 组织形式 创新活动 联合创新 信息资源 科学管理研究 核心技术 创新者 组织管理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卞修武教授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149-2149,共1页
2009年3月,我校西南医院病理学研究所卞修武教授作为推荐首席科学家联合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家高校的知名学者,向国家科技部申请了“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973计划项目,经多轮竞争激烈的评审,被批... 2009年3月,我校西南医院病理学研究所卞修武教授作为推荐首席科学家联合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多家高校的知名学者,向国家科技部申请了“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973计划项目,经多轮竞争激烈的评审,被批准正式立项。10月19日,国家科技部隆重召开了2009年973计划项目实施启动大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73计划 国家科技部 科学家 聘任 南方医科大学 肿瘤干细胞 北京大学 西南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片)水利科研协作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座谈会在汉召开
3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2013年10月22日.长江流域(片)水利科研协作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座谈会在汉召开。此次会议源于长江流域(片)水利科研协作网2013年年会期间,部分网员单位提出建议.希望由长江科学院组织申报交流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3年10月22日.长江流域(片)水利科研协作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交流座谈会在汉召开。此次会议源于长江流域(片)水利科研协作网2013年年会期间,部分网员单位提出建议.希望由长江科学院组织申报交流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自科基金)申报方面达到相互学习、加强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水利科研 长江流域 协作网 交流会 项目申报 长江科学院 网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争平教授被国家科技部正式聘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4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013-2013,共1页
关键词 973计划 国家科技部 科学家 后勤部卫生部 医学防护 电磁辐射 危害健康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多传感器动态组网立体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申邵洪 姜莹 +3 位作者 陈希炽 向大享 陈喆 文雄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5,共6页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智能模拟分析需求,研究了多传感器立体协同监测模型,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时间、空间属性和传感器观测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了卫星、无人机、地面、水上平台的动态、协同组网。在丹江口库区开展... 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和智能模拟分析需求,研究了多传感器立体协同监测模型,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时间、空间属性和传感器观测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实现了卫星、无人机、地面、水上平台的动态、协同组网。在丹江口库区开展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动态组网立体监测实验分析,根据水污染事件发生时、动态演变过程中和事件后期3个阶段的不同观测需求,基于多传感器立体协同监测模型,深入开展了多传感器协同优化求解,确定了相应的观测平台及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协同、高效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感知网能够全面、精准、快速获取水污染事件监测信息,可以科学支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动态组网 立体监测 多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度调控的泄水建筑物进口漩涡水力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聂艳华 王波 +1 位作者 侯冬梅 胡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4,共7页
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进口经常存在吸气漩涡现象,影响工程泄水安全。现有关于进水口漩涡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模拟方法,以调度调控为切入点研究漩涡在调度扰动下水力响应特性的较少。通过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方式开展对... 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进口经常存在吸气漩涡现象,影响工程泄水安全。现有关于进水口漩涡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模拟方法,以调度调控为切入点研究漩涡在调度扰动下水力响应特性的较少。通过原型观测、数值模拟、物理模型试验等方式开展对比试验研究,揭示研究区域漩涡产生的机理和关键影响因子,阐明调控运行下泄水建筑物水力响应特性,建立了水流流态与泄洪调度方式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影响漩涡形成和强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流速度环量、流场边界条件、闸口相对淹没水深等,其形成由河道河势走向、泄洪建筑物布置和体型、泄洪调度方式等共同作用决定。通过调度调控可有效降低有害漩涡强度,降低泄水建筑物运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水建筑物 进口漩涡 水力特性 调控技术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 原型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水资源监测任务的星载多传感器组合方法
7
作者 姜莹 陈喆 +4 位作者 向大享 陈希炽 赵静 文雄飞 申邵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170,179,共10页
面向水资源监测任务需求,综合考虑时-空覆盖性、传感器参数、成像质量和目标重要性等准则,基于监测任务需求原型,提出一种自适应多传感器性能度量方案,构建模糊贪婪搜索决策的星载组合方法,实现对水资源监测任务的最大效益化观测。为验... 面向水资源监测任务需求,综合考虑时-空覆盖性、传感器参数、成像质量和目标重要性等准则,基于监测任务需求原型,提出一种自适应多传感器性能度量方案,构建模糊贪婪搜索决策的星载组合方法,实现对水资源监测任务的最大效益化观测。为验证组合方案的适应性,以丹江口库区为试验区,进行多传感器组合观测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观测方案能满足在特定时空约束条件下对库区水质、库岸环境及常规干旱监测任务的需求,为水资源日常监测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多传感器 多传感器性能度量 任务需求原型 模糊贪婪搜索决策 组合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开挖面特征及土壤流失量快速监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平仓 周若 +2 位作者 程冬兵 李亚龙 许文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26,共5页
工程开挖面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准确、快速监测工程开挖面水土流失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全国四大片区不同工程类型开挖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分类体系,根据下垫面物质分异特征,分均质面和非均质面,根据有无汇... 工程开挖面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准确、快速监测工程开挖面水土流失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全国四大片区不同工程类型开挖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分类体系,根据下垫面物质分异特征,分均质面和非均质面,根据有无汇水影响,可进一步分为有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开挖面下垫面一般紧实度高,干密度大,坡度大多在30°~70°,坡长主要为10m左右,开挖时间大多在2a之内。经分析推导,界定开挖面土壤流失量的监测精度为t,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综合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点,确定工程开挖面土壤流失量监测重点对象为有汇水影响、出现沟蚀、2a内的开挖面已发生的土壤流失量。在综合比较现有监测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快速监测最宜采取三维激光扫描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面 土壤流失量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现行船队通航流量适应能力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严伟 周若 +2 位作者 程子兵 杨伟 陆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60,共6页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道通航难点段诸多,河道蜿蜒曲折,沟壑浅滩水流紊乱,并存在泡漩等不利的险恶流态,给船舶(队)的航行安全带来隐患。介绍了5套运行较多、具有代表性的船舶(队),在两坝间来流量45 000~35 000 m3/s时进行的通航船模试...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道通航难点段诸多,河道蜿蜒曲折,沟壑浅滩水流紊乱,并存在泡漩等不利的险恶流态,给船舶(队)的航行安全带来隐患。介绍了5套运行较多、具有代表性的船舶(队),在两坝间来流量45 000~35 000 m3/s时进行的通航船模试验成果。在来流量40 000 m3/s以下,各船队可通过两坝间各困难航段,其航行指标基本满足船队安全航行的要求,500 t以下的各小型船队应限定在来流量35 000 m3/s以下航行,较为安全;两坝间河道的6个困难航段中,上行较难的为喜滩和狮子垴段,居中为莲沱段、其次为石牌、偏垴和南津关段。该研究成果对今后两坝间行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葛洲坝两坝间通航 流速流态 船舶(队)通航流量适应能力 对岸航速 安全岸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坡面植被恢复及护坡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强 汪在芹 李珍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28,共4页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具体工程实践应用,研究了绿化喷播技术在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利用特有的喷播组合机械将土壤、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粘接材料、长效肥料等混合干料加水后直接喷射到岩面上,在一定的养护条...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具体工程实践应用,研究了绿化喷播技术在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利用特有的喷播组合机械将土壤、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粘接材料、长效肥料等混合干料加水后直接喷射到岩面上,在一定的养护条件下,灌木和草本种子可以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为植物的生长和自然演替创造更为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可以解决高陡岩土坡面植被恢复难题,有利于景观恢复,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对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坡面 喷播 植被恢复 护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泥沙絮凝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柴朝晖 李昊洁 +2 位作者 王茜 杨国录 刘同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18,共10页
黏性泥沙颗粒的絮凝特性表现出与粗颗粒泥沙迥异的物理及输移特性,因此黏性泥沙絮凝是河流海洋泥沙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总结了黏性泥沙絮凝在试验研究和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 黏性泥沙颗粒的絮凝特性表现出与粗颗粒泥沙迥异的物理及输移特性,因此黏性泥沙絮凝是河流海洋泥沙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总结了黏性泥沙絮凝在试验研究和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最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有关黏性泥沙的试验研究以单因素影响试验为主,缺少多因素影响研究;(2)对泥沙絮团的三维结构形态研究不足;(3)相关数学模型只能描述定性规律。今后应在黏性泥沙相似准则、多因素影响试验、絮团微观结构观测仪器开发、大尺度三维絮凝数值模拟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泥沙 絮凝试验 数学模型 分形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及典型断面形态变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同宦 安智伟 +2 位作者 柴朝晖 黄志文 胡呈维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13,39,共7页
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及河道形态变化对五河尾闾演变、湖区低枯水位、江湖关系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以1956—2018年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河道特征对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典型断面形态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及河道形态变化对五河尾闾演变、湖区低枯水位、江湖关系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以1956—2018年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河道特征对五河入湖水沙通量、典型断面形态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五河入湖径流量总体呈小幅度减小态势,2003—2018年五河入湖平均径流量较1956—2002年减小5.3%;②除饶河外,入湖泥沙通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小,其中赣江和信江大幅度减小,2003年后分别减少约72.3%和52.6%;③五河典型断面形态2014年前变化较大,断面多呈锯齿状;随后逐渐恢复正常;④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人工采砂是影响五河入湖泥沙通量和河道形态的主要人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通量 断面形态演变 径流量 采砂 鄱阳湖 五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跌坎型底流消能工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丽杰 杨文俊 +1 位作者 陈辉 李连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2,共4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大型水电工程的泄洪消能倾向于采用泄洪雾化较低的底流消能方案。然而,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底流消能在高水头、大流量水电站建设中的应用。针对底流消能应用于高水头、大流量泄洪...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大型水电工程的泄洪消能倾向于采用泄洪雾化较低的底流消能方案。然而,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底流消能在高水头、大流量水电站建设中的应用。针对底流消能应用于高水头、大流量泄洪工程时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向家坝、官地和亭子口以及国外某些高坝工程泄洪消能实践,对跌坎底流消能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可为类似工程的体型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坎 体型 底流消能 高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记录仪校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振和 陶亦寿 +2 位作者 高鸣安 王金发 罗熠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9-102,共4页
灌浆记录仪是实时测量和记录水泥灌浆施工进程参数的仪器,是实现灌浆施工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已在我国水利水电及相关工程的基础灌浆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该仪器目前尚未纳入法定计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和计量特性评定缺... 灌浆记录仪是实时测量和记录水泥灌浆施工进程参数的仪器,是实现灌浆施工过程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已在我国水利水电及相关工程的基础灌浆处理中获得广泛应用。该仪器目前尚未纳入法定计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和计量特性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影响了仪器应用效果和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结合灌浆工程实际,在参照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灌浆记录仪的校验内容、原则和方法,为灌浆记录仪校验标准制定提供了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记录仪 校验 内容 原则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高桩码头桩基受力有限元分析及结构损伤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安平 李昊洁 +1 位作者 俞红升 肖为民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8-132,137,共6页
为研究高桩码头桩基受力及结构损伤,对某高桩码头3类典型断面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对基桩进行承载力计算分析;之后,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桩基结构损伤检测结果作比较,二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最终给出受损部位的加... 为研究高桩码头桩基受力及结构损伤,对某高桩码头3类典型断面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对基桩进行承载力计算分析;之后,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桩基结构损伤检测结果作比较,二者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最终给出受损部位的加固措施。根据基桩承载力有限元分析及实测结果,可以断定基桩顶部(距桩帽下方1-2m)为最易受损部位;对于码头3种断面类型,应尽量避免使用断面1、断面2的形式,原因是这2类断面的水平承载力太小,极易受水平力作用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提出2种加固基桩受损部位的措施,增大桩帽截面法和钢抱箍法,但在具体修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考虑时间因素、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认真总结比较这2种措施的优缺点,灵活选用修复措施,对桩基受损部位进行妥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工程 高桩码头 有限单元法 结构损伤 承载力分析 加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连续宽级配床沙推移质输沙率特性试验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海涛 卢金友 刘小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6-30,36,共6页
通过水槽试验对不连续宽级配床沙的推移质输沙率进行试验研究。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水流强度及不同床沙组成对连续与不连续宽级配床沙输沙率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造了考虑床沙不均匀性的相对水流强度表达式,着重研究了相... 通过水槽试验对不连续宽级配床沙的推移质输沙率进行试验研究。深入分析、探讨了不同水流强度及不同床沙组成对连续与不连续宽级配床沙输沙率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造了考虑床沙不均匀性的相对水流强度表达式,着重研究了相对水流强度与推移质输沙率函数的关系。利用试验资料对提出的表达式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有关参数。最终确定的不连续宽级配床沙推移质输沙率计算表达式结构合理,能够反映出不连续宽级配床沙不均匀性对水流输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续宽级配 床沙 水槽试验 推移质输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调查崩岗数据精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洪鹄 秦飞 +2 位作者 陈锦 刘政辉 丁文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我国南方崩岗分布广、危害大。掌握崩岗分布现状及动态变化,可为崩岗防治和制定决策服务,然而关于崩岗调查精度的研究尚缺乏。通过遥感影像提取崩岗数据和人工调查崩岗的空间分布、周长和面积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人工调查崩岗数据... 我国南方崩岗分布广、危害大。掌握崩岗分布现状及动态变化,可为崩岗防治和制定决策服务,然而关于崩岗调查精度的研究尚缺乏。通过遥感影像提取崩岗数据和人工调查崩岗的空间分布、周长和面积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人工调查崩岗数据基本上能反映崩岗的分布位置,但形状和边界相差很大,其周长、面积与实际情况相比,平均值减小11.70%和9.07%;如果考虑误算的崩岗个数,周长、面积比实际情况减少得更小。这表明人工调查崩岗数据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可为研究者、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科学研究、宏观决策时提供数据支持。但人工调查崩岗往往需投入较多的财力、人力以及时间,而且不能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并受主观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人工调查 遥感影像 相对误差 空间分布 决策 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长江干流寸滩站以上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冠华 喻志强 +4 位作者 易亮 雷旭 钱峰 李建明 孙宝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4,共6页
以长江干流寸滩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3-2018年的实测水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水沙关系曲线分析径流、输沙的时间趋势及其关系变化,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寸滩站以上... 以长江干流寸滩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3-2018年的实测水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水沙关系曲线分析径流、输沙的时间趋势及其关系变化,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寸滩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25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61亿t;多年平均月径流量为294.8亿m^3,多年平均月输沙量为3013万t,且主要分布在6-10月,分别占年径流泥沙总量的70%和95%以上。趋势分析显示,流域年降雨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输沙量呈极显著减小趋势;月径流量在1-4月显著增加,其他月份变化不显著,而各月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沙关系曲线均可用幂函数拟合,拟合参数受时间尺度影响,统计检验显示悬移质输沙量实测值与水沙关系曲线的估算值差异不显著。双累积曲线分析发现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是寸滩水文站输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作用占69%~93%,其中2000年以来人类活动的贡献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曲线 双累积曲线 悬移质输沙量 驱动因素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唐文坚 程冬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4-97,共4页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流失矛盾,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解决该流域水土保持投入不足,提高全流域...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流失矛盾,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解决该流域水土保持投入不足,提高全流域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需要。依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形态、相关群体利益关系和防治对策的不同,提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构想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土CT三轴湿化变形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景山 程展林 卢文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97,共4页
粗粒土的湿化变形对土石坝的变形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粗粒土CT三轴湿化变形试验对粗粒土的细观变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处于某一轴向应力条件下相对稳定且干燥的粗粒土,由于水的浸润作用,颗粒被软化或润滑,原本... 粗粒土的湿化变形对土石坝的变形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粗粒土CT三轴湿化变形试验对粗粒土的细观变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处于某一轴向应力条件下相对稳定且干燥的粗粒土,由于水的浸润作用,颗粒被软化或润滑,原本相对稳定的接触状态变的不稳定,颗粒产生错动和转动,颗粒位置发生调整,直到各个颗粒具有相对较大的接触面积时重新趋于稳定状态。颗粒调整的最终结果是孔隙减小,竖向变形增大。由于颗粒软化和润滑作用导致的强度降低大于颗粒挤密作用带来的强度提高,因此湿化后粗粒土的强度降低,这会对坝体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应力应变关系 CT三轴试验 颗粒运动 湿化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