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固体废弃物化学链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唐亘炀 顾菁 +3 位作者 杨秋 黄振 袁浩然 陈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0-718,共19页
化学链气化技术(CLG,Chemical looping gasification)是基于化学链燃烧技术(CLC,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发展而来的一种新颖的固体燃料气化技术。相较于常规气化技术,化学链气化技术省去了氧气制备、且不需要燃料燃烧来提供热量,... 化学链气化技术(CLG,Chemical looping gasification)是基于化学链燃烧技术(CLC,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发展而来的一种新颖的固体燃料气化技术。相较于常规气化技术,化学链气化技术省去了氧气制备、且不需要燃料燃烧来提供热量,具有合成气不被氮气稀释、焦油及N/S/Cl等污染物含量低、能量梯级利用等优点。以有机固体废弃物(简称有机固废)种类、载氧体(OC,Oxygen carrier)类型和反应装置为切入点,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化学链气化处理有机固废技术的发展现状,围绕有机固废的气化特性及相关反应机理与系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气化 有机固体废弃物 载氧体 合成气 化学链反应装置 焦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材料在生物柴油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亚琢 李丹妮 +2 位作者 陈虹媛 单锐 袁浩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不同种类的生物质原料可通过热转化的方式制备生物炭,由于其独特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近期,随着生物炭合成方法的大规模涌现,生物炭及生物炭基材料相关的研究广受关注。总结了生物炭基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酯交换/酯化反... 不同种类的生物质原料可通过热转化的方式制备生物炭,由于其独特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近期,随着生物炭合成方法的大规模涌现,生物炭及生物炭基材料相关的研究广受关注。总结了生物炭基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酯交换/酯化反应)过程中的研究现状,简要描述了生物炭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方法,并总结了生物炭催化剂在制备生物柴油中的应用,最后归纳了生物炭基催化剂在生物柴油制备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前景做出展望,以期为将来低成本生物炭基催化剂的制备以及生物柴油合成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催化剂 生物柴油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与高密度聚乙烯共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德仁 王亚琢 +1 位作者 范洪刚 顾菁 《新能源进展》 2020年第6期462-469,共8页
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质利用方法之一,但由于生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共热解过程的机理尚不明晰。木质素是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通过热重−质谱联用仪和裂解器−气相色谱质谱仪研究其与高密度聚乙烯共热解过程,获取共... 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质利用方法之一,但由于生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共热解过程的机理尚不明晰。木质素是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之一,本文通过热重−质谱联用仪和裂解器−气相色谱质谱仪研究其与高密度聚乙烯共热解过程,获取共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布特性,以揭示共热解过程机制。结果显示,木质素与高密度聚乙烯共热解过程存在协同效应,使得热解失重速率加快,热解固体残渣含量减少。共热解过程有利于CH4、H2O、CO和C2H4的生成,抑制CO2的生成。同时,酚类、醇类和糖类等含氧化合物产量减少,烷烃和烯烃类化合物产量增加。结果表明,共热解过程会发生氢转移现象,氢与木质素衍生热解产物结合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含氧化合物的生成,促进烷烃类和烯烃类化合物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高密度聚乙烯 共热解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西瓜皮生物炭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德仁 陈凤鸣 +2 位作者 李汇春 毕景望 王亚琢 《新能源进展》 2021年第6期496-505,共10页
以西瓜皮为原料制备生物炭(WM)吸附水中的Zn^(2+),再将吸附后的生物炭进行二次热解,制得WM-Zn并用于吸附水中的Pb^(2+)。研究表明,WM-Zn对Pb^(2+)的吸附容量(163.84 mg/g)高于WM的吸附容量(87.64 mg/g)。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 以西瓜皮为原料制备生物炭(WM)吸附水中的Zn^(2+),再将吸附后的生物炭进行二次热解,制得WM-Zn并用于吸附水中的Pb^(2+)。研究表明,WM-Zn对Pb^(2+)的吸附容量(163.84 mg/g)高于WM的吸附容量(87.64 mg/g)。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X射线衍射(XRD)、吸附比表面测试法(BET)和Zeta电位对生物炭进行了表征,发现WM-Zn表面孔结构的扩大和官能团的增多均有助于Pb^(2+)的去除,WM-Zn对Pb^(2+)的吸附可归结为官能团络合、静电吸附、物理吸附和沉淀作用。此外,WM吸附Zn^(2+)和WM-Zn吸附Pb^(2+)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的化学吸附。在吸附−解吸循环实验中,WM-Zn在第6次循环中吸附量可达到87.36 mg/g,表明WM-Zn吸附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Pb^(2+) 生物炭 吸附剂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