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禹城市小麦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
作者 方海珍 《南方农业》 2024年第24期31-33,共3页
小麦是山东省禹城市的主要农作物,在保障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禹城市小麦生产在品种选育、土壤培肥、播种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提质增效。为给禹城市小麦产业高... 小麦是山东省禹城市的主要农作物,在保障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禹城市小麦生产在品种选育、土壤培肥、播种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提质增效。为给禹城市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在分析当前种植技术短板的基础上,从加强土壤培肥与地力维护、加快品种选育与更新、改进播种方式与加强质量控制、完善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技术 优化措施 山东省禹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城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文瑞 范东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7期262-263,共2页
山东省禹城市近3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文章通过分析禹城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提出了打造健身栽培为核心,采取农业措施与药剂包衣、拌种、喷淋喷雾化学防治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城市玉米大豆间作高效栽培模式推广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立娟 高凤菊 +4 位作者 李建利 刘忠花 陈文凭 王兴华 崔秀芳 《大豆科技》 2021年第3期33-35,共3页
玉米大豆间作高效栽培是协调发展玉米、大豆生产的不二选择,2017年禹城市引进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并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大豆间作精简高效栽培模式,四年累计示范推广10000余亩,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增加... 玉米大豆间作高效栽培是协调发展玉米、大豆生产的不二选择,2017年禹城市引进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并因地制宜,探索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大豆间作精简高效栽培模式,四年累计示范推广10000余亩,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增加了大豆产量,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种植模式 禹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应用要点
4
作者 邢英明 《河北农机》 2022年第16期46-48,共3页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且现阶段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对各类农作物的总体需求量仍持续增长。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推广和应用科学的农艺技术,做好农作物种子的筛选、栽培、育苗...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且现阶段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对各类农作物的总体需求量仍持续增长。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推广和应用科学的农艺技术,做好农作物种子的筛选、栽培、育苗、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浇灌等工作,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人力投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我国农艺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农业种植业 重要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效节水现状及发展趋势
5
作者 袁其水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19期58-59,共2页
农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农业是耗水量较大的产业,积极开展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将能够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主要是从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实施现状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农业... 农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业,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农业是耗水量较大的产业,积极开展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将能够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主要是从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实施现状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实施现状,提出了一些农业高效节水的实施策略,为全面实现农业高效节水发展目标,提供良好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高效节水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智鸣 潘增柔 +6 位作者 杨欢 宿雅涵 李建政 汪扬媚 赵静 杨文钰 吴雨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8-1035,共8页
【目的】明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的变化。【方法】以“登海605”为供试玉米品种,以“南豆12”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 【目的】明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土壤肥力、酶活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的变化。【方法】以“登海605”为供试玉米品种,以“南豆12”为供试大豆品种,设置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pH、容重,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带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其中玉米带增幅分别为18.1%、14.9%和21.8%,大豆带有机质和速效钾增幅分别为17.7%和34.9%,而有效磷增幅较小且不显著,并保持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pH的稳定。玉米带土壤容重显著下降3.3%,大豆带则显著增加4.7%。带状套作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玉米带增幅为16.3%和20.5%,大豆带增幅为133.7%和66.2%,酸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保持稳定。带状套作促进了大粒径团聚体的形成,套作玉米和大豆带>2 mm团聚体分别显著提高18.8%和22.2%,其他各粒级的小团聚体不同程度下降。带状套作玉米较单作千粒重、穗粒数、有效株数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带状套作大豆有效株数、单株粒数分别较单作显著下降12.9%、26.5%,百粒重无显著差异,最终使大豆产量达到单作的60.9%。【结论】玉米-大豆套作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显著增加了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等的含量,维持了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pH的稳定,并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植物吸收利用。带状套作还促进微小团聚体向稳定的大团聚体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化学性质,满足了玉米和大豆生长需要。因此,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保持与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并能额外收获相当于单作产量60.9%的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 土壤肥力 土壤酶 团聚体 玉米和大豆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禹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春燕 曹鹏鹏 +8 位作者 高祺 朱冠雄 饶泉钦 陈立娟 华方静 田艺心 王春雨 朱金英 高凤菊 《中国种业》 2024年第4期78-82,共5页
大豆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在85%以上,为有效增加国内大豆供给,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德州市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2.27万hm^(2),其中禹城种植面积为0.90万hm^(2)。2... 大豆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大豆进口依存度在85%以上,为有效增加国内大豆供给,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德州市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约2.27万hm^(2),其中禹城种植面积为0.90万hm^(2)。2022年本研究采用4∶2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郑单958,大豆包括齐黄34、嘉豆6号、冀豆23等黄淮地区32个优良品种(系)进行试验示范,综合考量32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等因素,筛选出菏豆41、齐黄34、郓豆1号、华豆19、临豆10号、菏育10号、沧豆16、冀豆23、嘉豆16、丰豆6号共10个品种,为禹城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品种支撑,是提升区域性大豆产能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品种筛选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豆科作物带状间套作对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57
8
作者 杨欢 周颖 +6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郑本川 蒲甜 温晶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6-1487,共12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0.22、0.05~0.27和–0.11~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25~0.19、–0.32~0.11和–0.47~0.32。因此,玉米大豆套作优势在营养方面的基础主要来自于相对于单作养分吸收总量的增加,而玉米花生间作无明显间作优势主要因为养分吸收对产量优势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玉米花生间作 养分吸收量 养分利用效率 产量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曹兵 倪小会 +6 位作者 陈延华 邹国元 王甲辰 杨友庆 陈立娟 刘杰 王学霞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5-701,共7页
为探索一次性施肥(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富友9’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10%(30%包膜尿素)、减氮10%(50%包膜尿素)、减氮20... 为探索一次性施肥(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富友9’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10%(30%包膜尿素)、减氮10%(50%包膜尿素)、减氮20%(30%包膜尿素)和减氮20%(50%包膜尿素)共6个处理,分析调查了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包膜尿素在田间的释放曲线为抛物线形,释放期为81 d(氮素累积释放80%)。与常规分次施氮相比,采用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增加2.85%~20.87%,氮肥利用率提高19.1~25.3个百分点。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混施的情况下,夏玉米每公顷净收益(扣除肥料投入)比常规施氮增加1000~4484元。夏玉米收获后,在100~200 cm土体内残留硝态氮较常规施氮降低35.1%~56.6%,减少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研究表明,减氮10%~20%的一次性基施混施肥在夏玉米上实现了增产增收,减少了硝态氮在深层土壤的残留量,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综合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和土壤硝酸氮残留等因素来看,减氮10%(30%包膜尿素)施氮配方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氮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包膜尿素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花生种植区耕层土壤残膜赋存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学霞 宋宁宁 +5 位作者 薛颖昊 王甲辰 梁丽娜 李梦佳 刘淑丽 刘东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29-1737,共9页
通过对山东省花生典型种植区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花生种植农田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该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覆膜年限为1~15 a的18个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土壤质地... 通过对山东省花生典型种植区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花生种植农田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该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覆膜年限为1~15 a的18个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同时分析不同耕层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和残片数量。结果表明,覆膜1~15 a的4个典型花生种植区耕层(0~30 cm)土壤残膜量在2.48~46.01 kg·hm^(-2),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均低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布在0~10 cm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25、4~25 cm^(2)和<4 cm^(2)残片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覆膜年限增加,耕层(0~30 cm)土壤中小面积残膜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且在20~30 cm深层土壤<4 cm^(2)的小残片呈明显增多趋势,加大了长期覆膜农田的残膜回收难度,可能对耕层土壤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地膜回收,以减少该地区地膜污染,对保护该地区花生产地健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残膜 残膜含量 残片数 覆膜年限 残膜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夏玉米肥料利用效果探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司庆臣 赵立昊 +3 位作者 张垭坤 李海燕 李贝贝 刘长旭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7期21-25,104,共6页
肥料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齐河县开展配方施肥条件下玉米肥料利用率效果试验,为当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设置空白对照(CK)、无氮(PK)... 肥料的过量施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齐河县开展配方施肥条件下玉米肥料利用率效果试验,为当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设置空白对照(CK)、无氮(PK)、无磷(NK)、无钾(NP)、氮磷钾(NPK)5个施肥处理,研究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磷肥,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小。氮、磷、钾平衡施肥通过养分间的协调作用提高了玉米对养分的吸收效果。配方施肥条件下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达到了44.47%、16.32%和36.04%,本试验条件下测土配方施肥可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降低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肥料利用率 配方施肥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田蛴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立娟 高凤菊 +2 位作者 陈文凭 王兴华 李全永 《大豆科技》 2020年第6期25-27,共3页
受气候因素影响,2020年黄淮海部分地区蛴螬发生较为严重,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很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生蛴螬的大豆地块,结合蛴螬发生规律和大豆生产实际,提出了防治措施,供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和大豆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大豆 蛴螬 发生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时代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静 《农业工程技术》 2020年第6期55-56,共2页
在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中,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优化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是提升农村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实践中,由于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问题,管理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提... 在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中,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新优化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是提升农村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实践中,由于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问题,管理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优化提升,着重探索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的创新策略,以期指导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民合作社 发展策略 农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乡县“双辣”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福振 程军艳 +2 位作者 张姝燕 刘奎成 孙哲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年第5期15-17,共3页
大蒜和辣椒的连作是金乡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创新栽培模式。金乡县大蒜每公顷均产1.5万kg,近3年大蒜均价4.3元/kg,每公顷收益6.6万元;辣椒每公顷均产4800 kg,市场近3年交易均价11.2元/kg,每公顷收益约5.4万元。鱼山街道大蒜种植面积... 大蒜和辣椒的连作是金乡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创新栽培模式。金乡县大蒜每公顷均产1.5万kg,近3年大蒜均价4.3元/kg,每公顷收益6.6万元;辣椒每公顷均产4800 kg,市场近3年交易均价11.2元/kg,每公顷收益约5.4万元。鱼山街道大蒜种植面积为0.3万hm^(2),辣椒种植面积为0.09万hm^(2),每年“双辣”作物产值约为24.7亿元,年每公顷产值在1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种植 大蒜种植 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金乡县 栽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棚嫁接西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长明 黄丙玲 +1 位作者 段进明 贾爱宏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5期304-305,311,共3页
采用大拱棚内再建小拱棚、小拱棚上盖草帘、地上覆地膜的“两棚一帘一膜”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地温,为西瓜生产前期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嫁接不仅解决了西瓜抗病性差的问题,实现了连作栽培,而且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瓜苗的初期生长、提高... 采用大拱棚内再建小拱棚、小拱棚上盖草帘、地上覆地膜的“两棚一帘一膜”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地温,为西瓜生产前期健康生长提供保障。嫁接不仅解决了西瓜抗病性差的问题,实现了连作栽培,而且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瓜苗的初期生长、提高耐寒性。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农业肥水管理精细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为西瓜的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棚 嫁接西瓜 水肥一体化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奶牛常见子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6
作者 邱爱军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第4期89-90,共2页
奶牛子宫疾病可对其繁殖和产奶量构成不良影响,并造成养殖收益下降,对相关疾病开展防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奶牛常见子宫疾病,选取子宫蓄脓、子宫内膜炎和产后子宫炎作为对象,详细介绍疾病的诱发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此... 奶牛子宫疾病可对其繁殖和产奶量构成不良影响,并造成养殖收益下降,对相关疾病开展防治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奶牛常见子宫疾病,选取子宫蓄脓、子宫内膜炎和产后子宫炎作为对象,详细介绍疾病的诱发机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此达到科学防治子宫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子宫蓄脓 产后子宫炎 子宫内膜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