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河口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含碳温室气体的年收支 被引量:7
1
作者 林晓雪 黄佳芳 +1 位作者 李慧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86-9198,共13页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的瞬时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以及甲烷(CH_(4))排放通量,并通过对总光合吸收量(gross ecosystem exchange,G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拟合以及ER与气温的拟合,外推2个沼泽生态系统CO_(2)气体在月、年尺度上的NEE和ER,评估其年固碳量。2个沼泽生态系统的NEE和ER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为大气中CO_(2)的汇,而冬季则转化为大气中CO_(2)的源,芦苇沼泽年尺度固碳能力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芦苇沼泽与短叶茳芏沼泽CH_(4)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CH_(4)排放,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分别为(5371.52±336.97)g CO_(2)-eq/m^(2)和(2730.32±503.67)g CO_(2)-eq/m^(2)。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半咸水沼泽湿地在年尺度上是一个较强的碳汇,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甲烷排放 碳收支 感潮沼泽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旭阳 王纯 +7 位作者 郭萍萍 方云英 沈李东 胡世文 黑杰 王亚非 胥佳忆 王维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_(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51.45%、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_(d))与无定形态铁(Fe_(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_(p))含量则有所增加。②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Fe-OC)显著高于芦苇湿地(P<0.05)。③土壤全氮、含水量、电导率、铁以及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与Fe-OC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退耕还湿、土壤碳增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结合态有机碳 芦苇湿地 稻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姚钦予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武慧慧 方冠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31-4843,共13页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75.0 g N 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相较于NNT,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9.44%、3.57%、11.99%(LNT)和6.71%、9.37%、46.50%(MNT)。与之不同,HNT的TN含量相比NNT增幅不大,而其NH+4-N、NO-3-N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和40.77%。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亦发生了明显变化。除HNT外,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最高。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TN和NH+4-N含量分布主要受SOM的影响,而NO-3-N含量分布主要受植物吸收和垂直淋失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N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整体以LNT和MNT较高,而HNT最低。研究发现,短叶茳芏在中低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氮优先分配给根系,进而以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通过增强“自疏效应”,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负荷 氮分配 植物-土壤系统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输入对河口不同盐度芦苇沼泽湿地土壤CH_(4)与C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4
作者 刘思琪 胡芳 +2 位作者 展鹏飞 黄佳芳 仝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811-5822,共12页
采集闽江河口淡水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湿地土壤,添加人造海水稳定3个月后“构造”盐度分别为0‰、2.5‰、11‰和22‰的湿地土壤,以上盐度值分别位于河口区淡水、寡咸水、中咸水和多咸水沼泽湿地的盐度分区范围.室内运用微宇... 采集闽江河口淡水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湿地土壤,添加人造海水稳定3个月后“构造”盐度分别为0‰、2.5‰、11‰和22‰的湿地土壤,以上盐度值分别位于河口区淡水、寡咸水、中咸水和多咸水沼泽湿地的盐度分区范围.室内运用微宇宙(microcosm)厌氧培养实验,并分别添加铵态氮和硝酸盐氮,以期揭示盐度在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河口感潮沼泽湿地土壤CH_(4)和CO_(2)产生速率的影响的角色.盐度、施氮形态对河口沼泽湿地土壤BG、CBH、NAG、PHO、PEO和mcrA的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添加铵态氮和硝酸盐氮显著增加沼泽湿地不同盐度土壤的CBH、NAG和mcrA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添加铵态氮显著增加淡水、寡咸水和中咸水沼泽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分别增加21.9%、23.6%和40.4%,但对多咸水土壤无显著影响;添加硝酸盐氮后淡水、寡咸水、中咸水土壤CH_(4)产生速率分别降低16.56%、15.56%和19.28%,添加硝酸盐氮显著降低多咸水湿地CH_(4)产生速率19.7%.铵态氮和硝酸盐氮输入显著增加寡咸水和中咸水土壤CO_(2)产生速率,而对淡水和多咸水土壤CO_(2)产生速率无影响.施氮情景下,沼泽土壤CH_(4)和CO_(2)产生速率与pH值、土壤胞外酶活性和mcrA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SOC、Cl^(−)和SO_(4)^(2−)呈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施氮情景下,盐度、NAG、SO_(4)^(2−)和pH值对CH_(4)和CO_(2)产生速率贡献率最大.研究结果说明:氮负荷增加对于河口区不同盐度沼泽湿地土壤CH_(4)和CO_(2)产生速率的影响不同,今后在制定减缓河口区富营养化对河口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时,应考虑到盐度梯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产生速率 CO_(2)产生速率 氮输入 盐度 沼泽湿地 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对盐度增加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倪冉旭 胡敏杰 +5 位作者 钟懿 闫睿冰 吴辉 王景涛 刘春雅 廖浩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40-7149,共10页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然盐度梯度分别采集不同盐度区的短叶茳芏湿地(有植被)和光滩(无植被)土壤样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磷形态等进行研究,以评估盐度增加对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因...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然盐度梯度分别采集不同盐度区的短叶茳芏湿地(有植被)和光滩(无植被)土壤样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磷形态等进行研究,以评估盐度增加对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①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全磷和各形态磷含量大体表现为短叶茳芏湿地高于无植被的光滩,尤其在淡水条件下最为显著。总体上,随盐度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逐渐减低,无机磷和氢氧化钠磷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而盐酸磷含量则逐渐增加。无机磷是闽江河口不同盐度湿地土壤全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全磷的74%、77%和83%,占比随盐度增加而增大。②不同植被条件下,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氮磷比均显著高于光滩土壤(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淡水区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均显著高于咸水湿地,并且高盐区大于中盐区(P<0.05)。③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量沿盐度梯度呈现明显不同的趋势,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随盐度增加而增大,地下生物量在淡水区高于咸水区,尤其是显著高于中等盐度区。④相关分析显示,盐度及其关联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全碳、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变化共同调控了土壤磷形态和有效性的变化。研究表明,滨海河口湿地盐度的增加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上/地下植物生物量,调控了土壤磷的形态和转化,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化学计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有机质 生物量 自然盐度梯度 闽江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河口淡水和咸水芦苇湿地CH_(4)和CO_(2)产生速率及影响因子
6
作者 冯智桦 胡芳 +2 位作者 展鹏飞 黄佳芳 仝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40-2250,共11页
采集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瓯江口、闽江口、珠江口6个河口分布的淡水(盐度:0)和咸水(盐度:10~15)芦苇湿地的表层土样,室内运用泥浆厌氧培养法测定土壤CH_(4)、CO_(2)产生速率,并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 A)丰度.... 采集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瓯江口、闽江口、珠江口6个河口分布的淡水(盐度:0)和咸水(盐度:10~15)芦苇湿地的表层土样,室内运用泥浆厌氧培养法测定土壤CH_(4)、CO_(2)产生速率,并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 A)丰度.6个河口淡水和咸水芦苇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平均值分别为(2.69±1.63)和(2.97±1.71)ng CH_(4)/(g·d);CO_(2)产生速率平均值分别为(7.64±4.94)和(10.28±6.84)μg CO_(2)/(g·d).淡水芦苇湿地土壤CO_(2)产生速率显著低于咸水芦苇湿地,然而,淡水芦苇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与咸水芦苇湿地无显著差异.土壤p H值、有机碳(SOC)含量是影响芦苇湿地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 A)丰度的主要因子.土壤p H值、TC、TN、SOC以及5种胞外酶活性、产甲烷菌功能基因丰度是CH_(4)和CO_(2)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p H值降低导致CH_(4)与CO_(2)产生速率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主要河口尺度淡水到中咸水生境,盐度不是芦苇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的调控因子,但是盐度增加显著提升芦苇湿地土壤厌氧矿化速率,上述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盐水入侵将导致河口区芦苇湿地土壤碳排放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生速率 二氧化碳产生速率 胞外酶 盐度 芦苇沼泽 河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调节湿地CO_(2)和CH_(4)排放对淹水增强的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谭凤凤 罗敏 +2 位作者 张昌威 陈欣 黄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435,共12页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沼泽湿地设置有植物与无植物2种中宇宙,每种中宇宙设置对照(CK)、CK-20cm、CK-40cm 3种高程处理,以此模拟研究淹水增强对有无植物2种中宇宙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增强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总生...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沼泽湿地设置有植物与无植物2种中宇宙,每种中宇宙设置对照(CK)、CK-20cm、CK-40cm 3种高程处理,以此模拟研究淹水增强对有无植物2种中宇宙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增强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总生物量和植物株高,但增加植物地下生物量,减少植物地上生物量.在有植物中宇宙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随着淹水增强而增加.在无植物中宇宙中,DOC浓度也随着淹水增强而增加,但土壤ORP随淹水增强变化不显著.与CK相比,在CK-20cm和CK-40cm 2种高程处理中,有植物中宇宙中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43%和61%,而CH_(4)排放通量则分别增加66%和84%.在无植物中宇宙中,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随着淹水增强无显著变化.未来海平面上升50~100a内,有植被的潮汐沼泽湿地综合增温潜势会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会显著下降;无植被的潮汐沼泽湿地综合增温潜势将下降,土壤有机碳储量不会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增强 CO_(2)和CH_(4)排放通量 海平面上升 氧化还原电位 潮汐沼泽湿地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