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霞浦海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1
作者 黄强 刘燕飞 +3 位作者 陈燕婷 杨求华 卢凝玉 陈梅芳 《中国水产》 2025年第1期63-65,共3页
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霞浦县不断探索与总结养殖经验,开创了“北参南养”的筏式吊笼养殖新模式,并成为中国海参养殖主产区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霞浦县海参产业发展现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方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 自2003年以来,福建省霞浦县不断探索与总结养殖经验,开创了“北参南养”的筏式吊笼养殖新模式,并成为中国海参养殖主产区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建霞浦县海参产业发展现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南方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经验 海参产业 海参养殖 霞浦县 高质量发展 福建霞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伟卿 宋炜 +4 位作者 刘铮 李婷婷 邵逸臻 张艺 杨俊帆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1-757,共7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大黄鱼仔、稚鱼(1~30日龄)各发育时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脊索呈管状,于2~5日龄仔鱼有明显分节现象,...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大黄鱼仔、稚鱼(1~30日龄)各发育时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脊索呈管状,于2~5日龄仔鱼有明显分节现象,9日龄仔鱼髓弓开始分化发育,13日龄仔鱼鱼脉弓开始分化发育,脊索分节完全,17日龄仔鱼背肋和腹肋变得清晰,髓棘和脉棘也分别由髓弓和脉弓末梢延长完全形成,18日龄稚鱼脊椎骨开始发生骨化,直至27日龄稚鱼骨化完全。大黄鱼仔、稚鱼奇鳍以尾鳍、臀鳍、背鳍的先后顺序形成。尾鳍在7日龄仔鱼开始发育,第1尾下骨形成,直至13日龄仔鱼开始出现尾下骨愈合现象,尾鳍条出现,15日龄仔鱼尾上骨开始发育,直至19日龄稚鱼尾杆骨、尾上骨和尾下骨均已形成,尾鳍鳍条逐渐清晰,第3、4尾下骨之间间隙将尾鳍分为两个部分,尾鳍形态初步发育完全,27~30日龄稚鱼尾杆骨首先开始骨化,其次尾下骨及鳍条开始骨化;14日龄仔鱼时出现8个臀鳍支鳍骨,17日龄仔鱼鳍条长出8条,20日龄稚鱼出现硬棘分化,直至25日龄稚鱼臀鳍发育完全,鳍条和硬棘骨化完全;17日龄仔鱼体背出现支鳍骨1行,背鳍开始发育,至20日龄稚鱼时,第1背鳍10根硬棘均出现,第二背鳍鳍条基本出现,21~25日龄稚鱼期间,硬棘从前向后逐渐骨化,鳍条发育完全。在大黄鱼仔、稚鱼骨骼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脊骨前凸、椎体融合、脉棘分叉和脉棘冗余等骨骼发育畸形的现象。研究结果可为丰富大黄鱼发育生物学理论和鱼类骨骼异常发育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仔稚鱼 脊椎骨发育 附肢骨发育 骨骼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细菌素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养殖和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匡珍 李学英 +2 位作者 徐春霞 杨宪时 迟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2-298,共7页
乳酸菌细菌素是一种由乳酸菌在核糖体内合成、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由于乳酸菌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因此由它产生的细菌素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由于大部分乳酸菌细菌素抑菌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 乳酸菌细菌素是一种由乳酸菌在核糖体内合成、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由于乳酸菌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因此由它产生的细菌素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由于大部分乳酸菌细菌素抑菌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对现有乳酸菌细菌素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细菌素进行了系统分类,阐述了各类乳酸菌细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机理,最后介绍了乳酸菌细菌素在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应用,旨在为乳酸菌细菌素的应用提供新的探索和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细菌素 作用机理 水产养殖 水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宁德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流行病学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振勇 谢友佺 +1 位作者 林小金 范希军 《福建水产》 2014年第5期351-358,共8页
刺激隐核虫病是福建宁德海水养殖鱼类最为严重的疾病。本文通过连续监测各站点、广泛调查、参考相关实验和资料,研究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该病的流行特点。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前置因素是水流... 刺激隐核虫病是福建宁德海水养殖鱼类最为严重的疾病。本文通过连续监测各站点、广泛调查、参考相关实验和资料,研究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该病的流行特点。结果表明: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前置因素是水流、水深和养殖密度;每年病情的发展趋势呈双峰形,并确定了病情程度的划分方法。当春季水温达到22.2℃时可见虫体,23.2℃-28.0℃时为该病的暴发期;秋季水温降到27.5℃左右时也会暴发该病。患病鱼大量致死的原因是继发细菌感染和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鱼类 刺激隐核虫病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大黄鱼鱼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苏简瑜 全汉锋 李达谅 《福建畜牧兽医》 2024年第4期55-59,共5页
本文主要综述现有大黄鱼疾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进展与应用,侧重介绍免疫学检测、分子诊断、免疫应答以及疫苗开发的相关进展。
关键词 大黄鱼 疾病诊断 治疗手段 疫苗开发 分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营养分析
6
作者 黄伟卿 张艺 +5 位作者 周振平 周逸洋 周舒宁 周洪磊 武小宣 丁建发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60-467,共8页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16.77±0.33)%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12.23±0.12)%和水分含量(69.13±0.69)%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总量(TAA)和鲜味氨基酸(DA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84.71±0.86,与对照组基本保持一致;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7.63±0.6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为(12.79±0.50)%,∑n-3 PUFA含量(13.21±0.44)%和EPA+DHA含量(11.70±0.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n-6 PUFA的含量(13.82±0.9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大黄鱼复合体型修长、体色金黄和生长速度快的多性状良种选育,能提高大黄鱼肌肉中TAA、DAA、PUFA、HUFA、∑n-3 PUFA和EPA+DHA的含量,改善大黄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选育子代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微藻对缢蛏稚贝暂养效果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广丰 陈慧 +3 位作者 沈和定 林国文 李家乐 吴文健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结果表明:在20d的实验时间内,4种单胞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成活率为小球藻(0.91±0.05)>亚心形扁藻(0.80±0.06)>牟氏角毛藻(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结果表明:在20d的实验时间内,4种单胞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成活率为小球藻(0.91±0.05)>亚心形扁藻(0.80±0.06)>牟氏角毛藻(0.79±0.05)>绿色巴夫藻(0.76±0.09),方差分析表明终末成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稚贝的初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终壳长差异显著(P<0.05),就日生长率而言,绿色巴夫藻明显高于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P<0.05)。牟氏角毛藻和小球藻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绿色巴夫藻和牟氏角毛藻对缢蛏稚贝的暂养效果优于小球藻和亚心形扁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藻 缢蛏稚贝 成活率 日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链球菌素Z与抑菌剂复配对大黄鱼内脏变形假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8
作者 徐春霞 张杰 +4 位作者 林国文 陈小强 黄惠珍 张芳芳 迟海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3,共10页
为探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防治中使用的抗生素替代物,降低水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Z(nisin Z)与抑菌剂(11种水产兽用抗生素、5种食品添加剂)复配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致... 为探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防治中使用的抗生素替代物,降低水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Z(nisin Z)与抑菌剂(11种水产兽用抗生素、5种食品添加剂)复配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的体外抑制作用:首先,利用96孔微量稀释法测定乳酸链球菌素Z与各抑菌剂的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其次,采用96孔微量稀释法结合棋盘法测定乳酸链球菌素Z与抑菌剂复配最小抑制浓度和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最后,采用平板计数法绘制24 h杀菌曲线,结合电镜观察结果,进一步确定乳酸链球菌素Z与抑菌剂复配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乳酸链球菌素Z单独使用对变形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与水产兽用抗生素磺胺嘧啶(SD)或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分别复配后具有协同抑菌作用。乳酸链球菌素Z最低复配浓度为3125 mg·L^(-1),此时SD的MIC从128 mg·L^(-1)降至32 mg·L^(-1),FIC指数为0.25(FIC≤0.5);EDTA-2Na的MIC值从400 mg·L^(-1)降至200 mg·L^(-1),FIC指数为0.5(FIC≤0.5)。杀菌曲线与电镜观察显示,乳酸链球菌素Z与EDTA-2Na复配用药后变形假单胞菌表面粗糙、细胞膜边界模糊、细胞结构遭到破坏,24 h内有效抑制了变形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乳酸链球菌素Z与SD复配用药使变形假单胞菌细胞结构严重破坏、细胞膜溶解、胞内物质明显外泄,在8 h内完全杀灭细菌。研究表明,乳酸链球菌素Z与EDTA-2Na或SD复配均提高了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可以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内脏白点病 变形假单胞菌 乳酸链球菌素Z 复配 抗生素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海上养殖设施污损生物处理方式现状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魏盛军 蔡文鸿 +8 位作者 丁兰 张哲 张艺 潘柏霖 陈思源 杨章武 魏观渊 林元俊 郑国富 《渔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污损生物对海上养殖设施、养殖对象、管理作业都有影响,科学合理的污损生物处理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实现。为了解福建省海上养殖设施污损生物处理现状,本研究对福建省主要养殖区海上养殖设施污损生物处理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福建... 污损生物对海上养殖设施、养殖对象、管理作业都有影响,科学合理的污损生物处理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实现。为了解福建省海上养殖设施污损生物处理现状,本研究对福建省主要养殖区海上养殖设施污损生物处理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福建省处理污损生物方式以人工清除为主,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清除方法以晾晒、手动清除为主,少数采用洗网机或喷洒福尔马林进行处理;存在处理方式传统、耗时低效、劳动强度大,以及前沿防治污损生物技术与装备难以适应生产等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损生物 养殖设施 防治方法 传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0
作者 张杰 《水产养殖》 2025年第1期50-52,共3页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和黄海南部,以及南海雷州半岛东侧近海水域[1]。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大黄鱼养殖产量为225549 t,已连续多年位居海水养殖鱼类之首[2]。近年来,...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和黄海南部,以及南海雷州半岛东侧近海水域[1]。据《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大黄鱼养殖产量为225549 t,已连续多年位居海水养殖鱼类之首[2]。近年来,由于大黄鱼网箱养殖密度过高,水体流通不畅,导致水环境日益恶化,病害严重,较易多发的有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病、水霉病、内脏白点病、肠炎病、烂尾病及弧菌病等,造成大黄鱼养殖业严重的经济损失[3],制约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海水养殖鱼类 肠炎病 水霉病 烂尾病 网箱养殖 近海水域 弧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大黄鱼育苗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水质及育苗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张艺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37-345,共9页
【目的】生物絮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发挥了节水减排的作用,该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人工育苗。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碳源对大黄鱼育苗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水质及育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蔗... 【目的】生物絮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发挥了节水减排的作用,该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人工育苗。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碳源对大黄鱼育苗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水质及育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蔗糖和红糖为碳源并作为试验组,C/N均为15,对照组不加碳源,进行大黄鱼鱼苗培育试验。【结果】经过30 d的培育,各试验组生物絮团沉降体积(BFV)和总固体颗粒悬浮物(TSS)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红糖组BFV值和TSS值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各试验组生物絮团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红糖组生物絮团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各试验组间氨氮、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亚硝酸盐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红糖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各试验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红糖组pH值最低,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各试验组大黄鱼鱼苗绝对生长量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红糖组大黄鱼鱼苗绝对生长量最大,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各试验组大黄鱼鱼苗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红糖组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结论】各试验组均获得了更好的养殖水质和养殖效果,其中以红糖作为碳源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大黄鱼生物絮团育苗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碳源 生物絮团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全汉锋 肖治中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5-300,共6页
研究了条石鲷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卵孵化,仔稚鱼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营养强化,并对胚胎发育进行连续性观察.根据不同海域的研究成果,完善了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工艺.结果表明:22-24℃为条石鲷最佳自然产卵水温;仔稚鱼有三个明显的生长危... 研究了条石鲷亲鱼培育、产卵、受精卵孵化,仔稚鱼饵料系列的选择以及营养强化,并对胚胎发育进行连续性观察.根据不同海域的研究成果,完善了条石鲷人工繁育技术工艺.结果表明:22-24℃为条石鲷最佳自然产卵水温;仔稚鱼有三个明显的生长危险期;饵料营养、环境水质对仔稚鱼的成活率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条石鲷 人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井洋大黄鱼标志放流技术与放流标志鱼早期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家富 翁忠钗 +3 位作者 唐晓刚 关金藏 施学文 洪港船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3-58,共6页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用人工培育的大黄鱼幼鱼,经丁香酚溶液浸浴麻醉,体背系挂塑料牌,经 网箱暂养后于1987年1月20日在官井洋中放流6 126尾。2个月内回捕483尾。 通过对回捕鱼及其捕捞实况调查,并结合定置网渔获物中天然大黄鱼及海区温盐 断面调查,对放流标志鱼早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标志放流技术 生态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黑鲷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艺 周振平 +3 位作者 林培华 黄伟卿 张伟 陈仕玺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模式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肌肉品质的影响,对采用IPA模式和传统池塘模式(TPA)养殖的两组黑鲷进行随机抽样、取样,分别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IPA组...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IPA)养殖模式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肌肉品质的影响,对采用IPA模式和传统池塘模式(TPA)养殖的两组黑鲷进行随机抽样、取样,分别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IPA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TPA组,IPA水分含量显著低于TPA组(P<0.05),IPA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TPA组,差异不显著(P>0.05)。IPA组和TPA组黑鲷肌肉中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每种氨基酸含量IPA组均极显著高于TPA组(P<0.01),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32和76.90,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两组黑鲷均检出脂肪酸10种,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4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IPA组均高于TPA组,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IPA组低于TPA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IPA养殖模式可以明显提高黑鲷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但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 池塘养殖模式 黑鲷 肌肉品质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苏跃中 郑智莺 +9 位作者 游岚 施学文 刘家富 翁忠钗 唐晓刚 颜阔秋 黄荣兴 江坛光 林丹军 张健 《现代渔业信息》 1997年第5期21-27,共7页
1985~1986年采用海区大黄鱼临产亲鱼采卵,同时利用海区保活鱼及人工苗,通过网箱常温培育或室内越冬强化培育与促熟,培育成熟亲鱼。1987年首获大黄鱼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成功,1989~1990年进行了批量催产。四年中共获受精卵591.32万粒,... 1985~1986年采用海区大黄鱼临产亲鱼采卵,同时利用海区保活鱼及人工苗,通过网箱常温培育或室内越冬强化培育与促熟,培育成熟亲鱼。1987年首获大黄鱼人工催产与自然产卵成功,1989~1990年进行了批量催产。四年中共获受精卵591.32万粒,孵出仔鱼455.53万尾。以二次强化轮虫、乳化鱼油强化卤虫幼体、桡足类、鱼虾贝肉糜等为饵料系列。经室内、外人工培育,计育出幼鱼125.05万尾,获得大黄鱼人工繁殖与育苗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人工繁殖 人工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浪蛤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全汉锋 肖志忠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为研究大西洋浪蛤的生态习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了不同的底质和水温、盐度、pH值等理化因子对大西洋浪蛤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西洋浪蛤养殖池的底质以沙质为好,稚贝对泥沙底质和无底质的栖息环境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为研究大西洋浪蛤的生态习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了不同的底质和水温、盐度、pH值等理化因子对大西洋浪蛤稚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西洋浪蛤养殖池的底质以沙质为好,稚贝对泥沙底质和无底质的栖息环境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稚贝的生存温度为-1~30℃,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适应盐度为10.0~50.5,pH值为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浪蛤 生态习性 底质 理化因子 生长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徐春霞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0-678,共9页
为探究宁德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及对比,初步判定内脏白点病病原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ND2018对健康大黄鱼进行腹腔注射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D2018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 为探究宁德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及其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宏基因组分析及对比,初步判定内脏白点病病原菌为假单胞菌属细菌。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ND2018对健康大黄鱼进行腹腔注射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D2018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结合菌株ND2018的全基因测序结果,最终确定菌株ND2018为变形假单胞菌。试验结果显示,变形假单胞菌ND2018为条件病原菌,菌液密度高于1×10^(4)cfu/mL时,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症状,变形假单胞菌ND2018致病性得到体现。对白色结节内脏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均发生炎性病变,含铁血黄素沉积,变性或坏死组织细胞与菌体形成肉芽肿组织结节,即为肉眼可见的“白点”。该菌株对新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环丙沙星、复方磺胺以及多黏菌素B敏感,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20种抗生素耐药。本试验结果可为该地区网箱大黄鱼健康养殖和内脏白点病防预及治疗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内脏白点 变形假单胞菌 致病性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慧 林国文 +3 位作者 刘招坤 陈武 谢友佺 王兴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共5页
对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780尾大黄鱼25个月龄的各项生长数据,体长变幅为20.5~320.0 mm,体质量变动范围为0.281~555.5 g;生长指标显示,体长生长指标为0.208~2.123,体质量生长指标为... 对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780尾大黄鱼25个月龄的各项生长数据,体长变幅为20.5~320.0 mm,体质量变动范围为0.281~555.5 g;生长指标显示,体长生长指标为0.208~2.123,体质量生长指标为0.529~47.579;肥满度波动范围为1.74%~2.37%;肝指数变动范围为0.92%~2.07%;鳔生长指数为1.08%~1.85%;雌鱼性腺成熟系数为0~10.04%,而雄鱼则为0~2.27%。以Keys氏公式W=aLb,拟合25月龄养殖大黄鱼的体长(L)与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0.0195 L 2.9775(R2=0.9959),其中b≈3,即此生长阶段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生长均匀,为等速生长类型;体质量生长呈幂函数生长,其回归方程为:y=1.8617x1.8099(R2=0.9931)。体长Y(cm)与养殖时间X(月龄)的生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0259x2+1.7125x+4.1534(R2=0.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网箱养殖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大黄鱼饲料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振勇 李燕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z1期180-183,共4页
近年来 ,大黄鱼养殖业发展迅速 ,饲料供给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冻、鲜杂鱼仍是养殖大黄鱼的主要饲料 ,但存在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 .配合饲料使用量增加较快 ,品牌杂、规格多、质量差异大 .期待加大科研力度 ,深入进行大黄鱼专用配... 近年来 ,大黄鱼养殖业发展迅速 ,饲料供给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冻、鲜杂鱼仍是养殖大黄鱼的主要饲料 ,但存在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 .配合饲料使用量增加较快 ,品牌杂、规格多、质量差异大 .期待加大科研力度 ,深入进行大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究 ,尽快制订出大黄鱼配合饲料的质量标准 ,加强质量监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饲料 质量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跃中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86-489,共4页
1996年从日本引进3kg(约180万粒)红鳍东方受精卵,在福建省宁德市进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孵出仔鱼70万尾,孵化率38.9%,培育出平均全长2.99cm的幼鱼18.5万尾,育苗成活率26.4%,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红鳍东方TUN 人工育苗技术 Tun形目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