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 被引量:1
1
作者 南帆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0,共3页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这个题目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新媒介文艺。提到文学史,往往涉及历史化策略。文学史的叙述效果是形成历史化。一部作品进入文学史,即获得历史化,亦即载入史册,意味着长存不朽,以经典形式示范后来者。
关键词 叙述效果 新媒介 文艺 文学史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登翰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6期70-79,共10页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华人文化诗学 华人性 形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阐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象·理论·学术平台——关于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思考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登翰 刘小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7-23,共7页
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升级”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营造学术语境,把华文文学的学科意识变成一种学术现实。首先,这有赖于对华文文学这一对象独立学术内涵的确立和认定;其次,整合各种理论资源,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华文... 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升级”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营造学术语境,把华文文学的学科意识变成一种学术现实。首先,这有赖于对华文文学这一对象独立学术内涵的确立和认定;其次,整合各种理论资源,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主要途径:再次,话语和话语空间的生产是推动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话语空间 学术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殖民现代性幽灵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42,共9页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确意义深远,它打开了当代文论阐释日据台湾文学更开阔的空间,打开了后殖民论述"在地化"的阐释空间,也为台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腻的解释。重新认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重新反思"殖民现代性"的矛盾与暧昧,并发展出一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多元的和开放的现代性观念,迄今仍然是摆在台湾后殖民知识分子或批判的知识分子议事日程上一项重要的思想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殖民现代性 幽灵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诗学想象与地方知识的建构——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及其整合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 ,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 ,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 ,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 ,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 ,以弥补“大同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中华 大同诗学 地方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写与重新写:文学史写作的数字化可能与科幻式想象
6
作者 陈舒劼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2,共8页
必须承认,从创作、研究到呈现、传播,现今的科技深度嵌入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与文学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突破,借助某种软件程序写作和在移动载体上阅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人工智能模型向创作领域进军成为新进的流行趋势... 必须承认,从创作、研究到呈现、传播,现今的科技深度嵌入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与文学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突破,借助某种软件程序写作和在移动载体上阅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人工智能模型向创作领域进军成为新进的流行趋势。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宣称成功“制作”“国内首部”以“人机融合方式写作”的中文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但“人机融合”的写作方式至迟在2018年就已经出现--长期从事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相关软件研发工作的王咏刚和作家陈楸帆在科幻小说《恐惧机器》中使用AI程序自动生成了“分裂者”的对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科幻小说 软件研发 移动载体 创作领域 搜索引擎 程序自动生成 软件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赖和的文学实践
7
作者 陈美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9,共8页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富有反抗意识与时代精神。以往研究多从“五四”启蒙角度理解赖和,实际上辛亥革命激发的中华民族意识,在世界思潮与时代风尚共同作用下成为赖和投身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追寻民...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富有反抗意识与时代精神。以往研究多从“五四”启蒙角度理解赖和,实际上辛亥革命激发的中华民族意识,在世界思潮与时代风尚共同作用下成为赖和投身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追寻民族解放的动员能量。考察赖和文本内外元素,可以管窥其旅厦传统汉诗有着秋瑾、鲁迅等晚清革命者相似的时代忧患,白话小说《斗闹热》《一杆“秤仔”》编码了辛亥革命、社会运动、地方自治等信息。赖和回忆散文再现了辛亥革命所唤醒的台湾地区青年学生民族意识与实践热情。赖和在繁忙医事、街头演说之余,坚持白话文创作,并非仅仅出于文化启蒙,还在于辛亥革命影响下反抗殖民、改造现实的社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赖和 秋瑾 孙中山 日据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南帆 刘小新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共6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历经曲折,考究文学理论在这种多次转变中如何参与其间实属必要。大体说来,可以将此百年文论的演变分作五个段落:晚清时期启蒙与审美的彰显与博弈,五四至二三十年代革命和大众充当主角,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化领导权及...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历经曲折,考究文学理论在这种多次转变中如何参与其间实属必要。大体说来,可以将此百年文论的演变分作五个段落:晚清时期启蒙与审美的彰显与博弈,五四至二三十年代革命和大众充当主角,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化领导权及文艺从属于政治路线的确立,八十年代主体论与新启蒙的高涨,九十年代以来语言学转向及文化研究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理论 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批评的功能 被引量:13
9
作者 南帆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1期82-90,共9页
一文学批评正在从尴尬的角色之中脱身而出。这仿佛是20世纪的一个理论杰作:20世纪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当然,人们还不可能指望作家———另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欣然认可这个论断;几个世纪以来,作家对于文学批评的功利之... 一文学批评正在从尴尬的角色之中脱身而出。这仿佛是20世纪的一个理论杰作:20世纪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当然,人们还不可能指望作家———另一个庞大的文学集团——欣然认可这个论断;几个世纪以来,作家对于文学批评的功利之心与厌倦之情几乎没有多少变化。这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学话语 批评话语 话语类型 话语生产 批评家 现实主义 叙事话语 论文学 社会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消费社会的另类符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桂茹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14,共4页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符号体系 符码 波德里亚 日常行为 群体认同 社会关系 文化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3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纯文学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简要地梳理了纯文学概念的源起、涵义及其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 ,剖析新世纪初文论界的纯文学之争。认为人们对“纯文学”的不满以及对新的写作可能性的寻找在精神和艺术取向上与“五四”... 纯文学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简要地梳理了纯文学概念的源起、涵义及其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 ,剖析新世纪初文论界的纯文学之争。认为人们对“纯文学”的不满以及对新的写作可能性的寻找在精神和艺术取向上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启蒙传统一脉相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 20世纪 中国 文论 演变 纯文学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意义与问题——与盛宁先生《走出“文化研究”的困境》一文商榷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8-103,275-277,共9页
盛宁先生指责国内学界的"文化研究"一直在"何谓文化研究"的问题上打转,执迷于所谓的理论问题而严重忽视了批评实践,这使文化研究走入了死胡同。这种无的放矢的批评实际上导源于对文化研究的狭隘理解,机械地认为理... 盛宁先生指责国内学界的"文化研究"一直在"何谓文化研究"的问题上打转,执迷于所谓的理论问题而严重忽视了批评实践,这使文化研究走入了死胡同。这种无的放矢的批评实际上导源于对文化研究的狭隘理解,机械地认为理论与实践可以一刀两断,罔顾文艺研究中丰富而复杂的中国经验,未能认清文化研究何以在中国兴起并长盛不衰、引发的焦虑与真正的困境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意义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魅的迷局:当代文学信仰叙事中的认同困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舒劼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48,共8页
"祛魅"是新时期文学的共识。在文学现代性的自我确认途中,种种神秘性的现象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复现。作为现代性症候的想象性疗救方案,当代文学中迷魅性的信仰叙述既不能提供自圆其说的价值立场,也不能为处于社会转型与结... "祛魅"是新时期文学的共识。在文学现代性的自我确认途中,种种神秘性的现象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中复现。作为现代性症候的想象性疗救方案,当代文学中迷魅性的信仰叙述既不能提供自圆其说的价值立场,也不能为处于社会转型与结构变更之中的个体以切实的苦难慰安。某些当代文学的信仰叙述甚至借由神秘性书写抹平了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差异,导向了个体苦难与社会不公的再生产。公共空间中的信仰认同建构,需要从人性与启蒙的价值立场之上的再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迷魅 信仰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台湾批判知识分子的论述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30,共10页
文化研究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台湾重要的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意味着台湾批判的知识分子寻找到一种介入当代现实的论述方式。在从"后现代左翼"到"民主左翼"的文化研究转型过程中,《岛屿边缘》和《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扮... 文化研究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台湾重要的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意味着台湾批判的知识分子寻找到一种介入当代现实的论述方式。在从"后现代左翼"到"民主左翼"的文化研究转型过程中,《岛屿边缘》和《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后现代 接合 批判知识分子 台湾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民间社会理论与文化论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162,共10页
解严前后,台湾知识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阐释概念:"民间社会"。从南方朔、萧新煌和杭之到《南方》杂志,一大批学者都对"民间社会"概念的内涵及意义做出了深入的阐发,试图用"民间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反抗支... 解严前后,台湾知识界出现了一个新的阐释概念:"民间社会"。从南方朔、萧新煌和杭之到《南方》杂志,一大批学者都对"民间社会"概念的内涵及意义做出了深入的阐发,试图用"民间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反抗支配的思想联盟,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并且建立新的阐释台湾的知识架构。本文批判地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思想文化界流行的"民间社会"理论的内涵与问题及其文化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社会 社会力 《南方》杂志 文化论述 第三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尴尬的诉求:当代生态文学中的神秘叙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舒劼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4,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态文学写作广泛采用神秘叙事的手法。神秘叙事普遍将生态失衡与人性恶化相联系,试图通过凸显动物的灵性与智慧改变现代性框架中人类与自然分居主客体的模式,但却陷入了生态保护深层理论基础上存在着的人道主义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态文学写作广泛采用神秘叙事的手法。神秘叙事普遍将生态失衡与人性恶化相联系,试图通过凸显动物的灵性与智慧改变现代性框架中人类与自然分居主客体的模式,但却陷入了生态保护深层理论基础上存在着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重大分歧。这种分歧使生态文学的神秘叙事立场暖昧,它既丧失了逻辑上自圆其说的能力,又存在着美学建构上的诸如象征寓意淡化、美感低俗等诸多缺陷,成为一种尴尬的价值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神秘叙事 理论分歧 美学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遗传及其产生与再生产:近20年来文学的阶级叙事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舒劼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4,共9页
文学史公认,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醒目的转折标志。这篇文章被追溯为50-70年代文学体系、标准、制度、风格乃至生态的思想原点,它清楚地定位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一套与五四启... 文学史公认,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醒目的转折标志。这篇文章被追溯为50-70年代文学体系、标准、制度、风格乃至生态的思想原点,它清楚地定位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一套与五四启蒙文学话语和现代文学表述形态迥然相异的话语体系就此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再生产 中国现当代文学 叙事 阶级 遗传 文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祖国统一——试论文化研究在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登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S1期174-176,共3页
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伟大战略构想形成过程和实践进程中,文化据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化不仅是“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深刻文化基础,也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动力。加强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在... 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伟大战略构想形成过程和实践进程中,文化据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化不仅是“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深刻文化基础,也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动力。加强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在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祖国统一 两岸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的萨特:介入式的文学批评及其反思
19
作者 郑海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0-215,共6页
萨特在文学批评中引进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哲学思考,把文学评论当成战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盖过批评对象的声音,形成了"介入式的文学批评"。他的《辩证理性批判》试图引进外在的第三项来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布朗肖则更进一... 萨特在文学批评中引进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哲学思考,把文学评论当成战场,力图使自己的声音盖过批评对象的声音,形成了"介入式的文学批评"。他的《辩证理性批判》试图引进外在的第三项来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布朗肖则更进一步,主张通过越界的行动不断反观自身。他们都主张生成困难化和复杂化的机制,打破结构的静态循环,赋予其动态性:这在不同程度上呼应了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介入式的文学批评 第三项 越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克·朗西埃论“文学性”
20
作者 郑海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1-167,共7页
朗西埃用感性分配理论改造"文学性"这一术语,把"文学性"置于政治和文学联系的中心,将其定义为沉默文字的可用性或词语的过度。沉默文字不受控制的四处游历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也扰乱了文学的边界,这是文学性的民... 朗西埃用感性分配理论改造"文学性"这一术语,把"文学性"置于政治和文学联系的中心,将其定义为沉默文字的可用性或词语的过度。沉默文字不受控制的四处游历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也扰乱了文学的边界,这是文学性的民主政治,也是民主文学性的悖论。文学采取各种自我取消的方式对文学性的民主予以压制,这种博弈使得民主文学性的悖论成为文学的生产性矛盾,同时也使美学体制下的文学呈现为书写的不规则形态。文学向无限的可能性敞开,实现了再现诗学的规范言语与不合规的沉默言语之间不可能的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感性分配 词语的过度 沉默的言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