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审美共享到价值共创:数字媒介场域青年的国潮消费与认同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桂茹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9,共9页
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Z世代青年为消费主体的国潮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热点。国潮与青年双向奔赴加速了国潮的火热,也凸显了数字媒介在青年国潮消费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站、移动APP等数字平台,国潮青年的文化消费形成了虚拟... 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Z世代青年为消费主体的国潮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热点。国潮与青年双向奔赴加速了国潮的火热,也凸显了数字媒介在青年国潮消费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站、移动APP等数字平台,国潮青年的文化消费形成了虚拟共在、审美共享的数字社交新样态。国潮不仅展现了青年个体的审美消费特性,也在青年的参与式生产和价值共创的实践中,承载着青年对数字自我身份、圈层集体归属、国家文化情怀的认同表达。从文化审美到价值追求彰显了数字媒介场域青年国潮消费的增长逻辑,也是其未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潮 青年 数字消费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南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共7页
关键词 大众文学 经典 佳句 为文 文学史 文以载道 主角 首先 楷模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研究的性别维度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小新 郑国庆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6期42-47,共6页
性别范畴必须纳入社会权力结构中予以考察,女性主义的意义在于完成了性别知识的去自然化和重新政治化,为"性别"的文化社会建构理论奠定了基础。性别政治同样深刻地嵌入各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之中,揭示出文... 性别范畴必须纳入社会权力结构中予以考察,女性主义的意义在于完成了性别知识的去自然化和重新政治化,为"性别"的文化社会建构理论奠定了基础。性别政治同样深刻地嵌入各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之中,揭示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隐蔽的性别暴力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女性写作首先必须进入男性语言规范体系之中,但另一方面,女性写作可能在语言的缝隙中消解男性话语秩序和潜在的性别权力逻辑;性别观点的超越路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性别概念的框架内寻找超越的可能,另一种则是将性别范畴与阶级、民族和人类连结从而超越纯粹的性别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建构 性别政治 男性文学史 女性话语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反本质主义及空间转向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44,共6页
作为衡量文学的尺度,文学性有着不同的考察脉络。反本质主义冲击了从形象性到审美意识形态这种迄今仍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解文学性的本质主义范式,从一元本质、多元本质走向没有本质。文学性应该放弃那种穿越时空的迷思,交由共时空间结构... 作为衡量文学的尺度,文学性有着不同的考察脉络。反本质主义冲击了从形象性到审美意识形态这种迄今仍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解文学性的本质主义范式,从一元本质、多元本质走向没有本质。文学性应该放弃那种穿越时空的迷思,交由共时空间结构中的诸多关系项进行充分博弈后再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反本质主义 空间转向 关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左翼”台湾文学史观批判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帆 刘小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兴起的台湾左翼思潮,经过1980年代一系列的文学论争,产生了“统一左派”与“本土主义左派”的分裂与斗争,“本土左翼”名为“左翼”,实际上是以“台湾意识”为核心,推动“文学台独”,“左翼”只是他们粉饰“台... 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兴起的台湾左翼思潮,经过1980年代一系列的文学论争,产生了“统一左派”与“本土主义左派”的分裂与斗争,“本土左翼”名为“左翼”,实际上是以“台湾意识”为核心,推动“文学台独”,“左翼”只是他们粉饰“台独”身份,为“台独”正名的工具。所谓的“本土左翼”论者受到史明、叶石涛“台独史观”的影响,与陈映真等主张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统派左翼知识分子形成鲜明的对立,与政治上的“本土运动”互相呼应,并对台湾1980年代以来的“文化台独思潮”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左翼” 台湾 文学史观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度与限度:空间视角下当代文学的女性性别认同叙述
6
作者 滕翠钦 陈舒劼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4期52-58,共7页
文学史表明,继“五四”和四十年代之后,女性性别认同叙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再次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及其塑造的祥林嫂和子君、凌淑华对新式夫妻生活细微裂痕的揭示、庐隐塑造的反抗既定命运的女青年、茅... 文学史表明,继“五四”和四十年代之后,女性性别认同叙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再次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及其塑造的祥林嫂和子君、凌淑华对新式夫妻生活细微裂痕的揭示、庐隐塑造的反抗既定命运的女青年、茅盾笔下个性突出的“时代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女性” 当代文学 性别认同 叙述 空间 四十年代 “五四”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文学
7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文学批评 20世纪 “人的文学” 概念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福建省财政厅,东南学术杂志社联合课题组 刘小新 +1 位作者 陈舒劼 杨文飞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6-203,共8页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战略意义,针对这场改革推出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持政策,是确保其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就福建省而言,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弱点有针对性地给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战略意义,针对这场改革推出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支持政策,是确保其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就福建省而言,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弱点有针对性地给予财政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互联网思维 财政支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失语”与阐释功能 被引量:5
9
作者 南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7-7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失语” 文学理论 域理论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 意识形态 西方理论 现代转换 理论资源 话语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戏仿”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桂茹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196,共5页
后现代"戏仿"文本有意向叙事成规和传统惯例进行挑战,在解构与批评中生成新的文本和意义。同时,后现代"戏仿"热衷于将线性的有序的时间模式打破,在当下的类似于"精神分裂"的空间体验中表现后现代的空间... 后现代"戏仿"文本有意向叙事成规和传统惯例进行挑战,在解构与批评中生成新的文本和意义。同时,后现代"戏仿"热衷于将线性的有序的时间模式打破,在当下的类似于"精神分裂"的空间体验中表现后现代的空间逻辑。后现代"戏仿"究竟是一种有意义的"抵抗"还是一种无聊的游戏,人们必须进入具体的文化语境才可能得出有效的美学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仿 文本 空间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舒劼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9-185,共7页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知识分子 文化想象 公共空间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研究到文化行动主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0-206,共7页
文化研究在台湾意味着人文知识界重新介入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次努力和尝试,是企图重新介入当代文化场域重获阐释现实能力的一种方式。借助"文化研究",人文知识界有可能再次获得一种介入式和批判性的知识位置。另一方面... 文化研究在台湾意味着人文知识界重新介入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次努力和尝试,是企图重新介入当代文化场域重获阐释现实能力的一种方式。借助"文化研究",人文知识界有可能再次获得一种介入式和批判性的知识位置。另一方面台湾的文化研究也同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摆在台湾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重要命题,把文化研究发展为文化行动主义是应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挑战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知识界 文化研究 思想状况 文化行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传统、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林秀赫小说创作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帆 刘小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68,共8页
林秀赫是中国台湾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批判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进程所造成的历史断裂、个体失根的精神危机,复活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活力与生命力,以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形式与价值... 林秀赫是中国台湾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批判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进程所造成的历史断裂、个体失根的精神危机,复活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活力与生命力,以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形式与价值内涵,接续中国的精神史脉络,重建文化共同体与精神家园。林秀赫的创作,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体现了无论空间的阻隔与政治的干扰,中国台湾文学的书写、语言、意识,始终处于中华民族的脉络之中,是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现代化再现。特别在西方现代性统摄全球,中国传统文学、中国文化在台湾地区影响日益“式微”的今日,林秀赫以回归中国文学传统姿态的小说之剑,突破了本质主义的、狭隘的、轻浮的历史文化想象,也是对不断增强的技术专制与商品化美学的反动,从而开辟新世纪的文学与文化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 现实关怀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叙事:阶层美学的凸显 被引量:1
14
作者 滕翠钦 刘小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6,共4页
作为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命名,"底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阶层"模式开始取代原有的"阶级论"。"底层"这一"集合"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并不像"人民"或"无产阶级"那样被... 作为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命名,"底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阶层"模式开始取代原有的"阶级论"。"底层"这一"集合"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并不像"人民"或"无产阶级"那样被表述成是一个有机群体。"底层""群体同一性"的消失正是"底层"概念对现实社会的及时反映,"底层"的出现意味着原先的建构出来的对立关系逐渐被更多元的主体间关系所取代。原来的"阶级冲突"论述转换为对于"阶层"的功能分析,人们开始在社会学的领域内思考"底层"的复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 阶级 社会学 功能主义 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美学与政治——论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29,共7页
伊格尔顿的身体论述视野宏阔,它意在借助美学范畴,将身体与国家治理、阶级矛盾与生产方式等传统政治主题重新链接。很多研究者每每谈及其身体话语的三大理论来源——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和欲望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以此重建理性与政治... 伊格尔顿的身体论述视野宏阔,它意在借助美学范畴,将身体与国家治理、阶级矛盾与生产方式等传统政治主题重新链接。很多研究者每每谈及其身体话语的三大理论来源——劳动的身体、权力的身体和欲望的身体,而忽略了他以此重建理性与政治的宏大抱负,忽略了他对规训的身体、狂欢的身体、痛苦的身体、恐怖的身体等资源并不完全妥当的述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强调蔚然成风的后现代身体话语是阶级政治溃退的产物,并指责它过于重视身体的社会构造而无视其物质基础,但这种指责言过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身体话语 政治主题 理论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中国”的方式——北美华人小说之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桂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63,共5页
当代关华文学从横向结构来看,主要有三大群落:台湾留学生文学、大陆新移民文学以及华裔文学。本文选择这三大群落中有代表性的作家——於梨华、张翎以及汤亭亭的小说进行解读,力图发现不同文化群落的华人离散群体想象中国的不同方式... 当代关华文学从横向结构来看,主要有三大群落:台湾留学生文学、大陆新移民文学以及华裔文学。本文选择这三大群落中有代表性的作家——於梨华、张翎以及汤亭亭的小说进行解读,力图发现不同文化群落的华人离散群体想象中国的不同方式以及贯穿其中的变化着的“他者”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华小说 文化群落 中国想象 他者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体制:遵从与突破 被引量:2
17
作者 南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1,共4页
关键词 学术体制 知识产权 管理体制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批判述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61,共9页
伊格尔顿所言的"文化主义"并非作为文化研究两大范式之一的"文化主义",而是指男男女女完全是文化的动物这样一种观念,共有"费什式""罗蒂式"与"后现代主义"三种类别。他批评"文... 伊格尔顿所言的"文化主义"并非作为文化研究两大范式之一的"文化主义",而是指男男女女完全是文化的动物这样一种观念,共有"费什式""罗蒂式"与"后现代主义"三种类别。他批评"文化主义"存在逻辑问题,因把文化绝对化而未能辩证看待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在反对普遍性的同时认可了另一种形而上的本质,因反对一般范畴而无力面对原教旨主义、乃至陷于分裂主义,因夸大文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世俗政治问题。这些批判都有一定道理,但也经常表现出把批评对象同质化、绝对化、漫画化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化主义”批判 罗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后殖民论述诸种分歧辨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1-243,共13页
后殖民论述是当代台湾至关重要的人文思潮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学界对台湾的历史、政治、文学和身份问题的认识与阐释。由于发言位置与理论立场的差异,在后殖民话语生产场域,台湾人文知识界产生了多场论争,显示出知识人在如何阐释台湾... 后殖民论述是当代台湾至关重要的人文思潮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学界对台湾的历史、政治、文学和身份问题的认识与阐释。由于发言位置与理论立场的差异,在后殖民话语生产场域,台湾人文知识界产生了多场论争,显示出知识人在如何阐释台湾问题上的一系列分歧和理论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本土派 中华性 台湾性 后殖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实用主义的两种审美生活构想--回应舒斯特曼先生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同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与舒斯特曼在应该选择何种“审美生活”的问题上激烈争论。罗蒂的审美生活张扬自我创造与私人完美,认为它们与社会正义、人类团结属于两种不同的取向,不应也无法在理论层次上把两者综合起来。舒斯特曼严... 同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与舒斯特曼在应该选择何种“审美生活”的问题上激烈争论。罗蒂的审美生活张扬自我创造与私人完美,认为它们与社会正义、人类团结属于两种不同的取向,不应也无法在理论层次上把两者综合起来。舒斯特曼严词批评罗蒂将这种审美生活片面等同于非凡的天才与独创性,将“强健诗人”与“反讽主义者”两种审美典型错误地予以合并,将自我不断新异化、再描述,导致其因缺乏统一性而变得语无伦次、荒诞不经等。实际上,这些意见忽视了罗蒂对非凡天才的鲜明批评,误解了自我创造与独创之间的关系,未晓“强健诗人”与“反讽主义者”各自的言说对象以及两者的异同,不明罗蒂所言的“偶然”——时间与机缘——决定了审美自我的动态生成与网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审美生活 舒斯特曼 新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