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从审美共享到价值共创:数字媒介场域青年的国潮消费与认同表达 |
刘桂茹
|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
|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 |
南帆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3
|
|
|
3
|
论文学研究的性别维度 |
刘小新
郑国庆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3
|
|
|
4
|
文学性、反本质主义及空间转向 |
王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
5
|
“本土左翼”台湾文学史观批判 |
张帆
刘小新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
6
|
广度与限度:空间视角下当代文学的女性性别认同叙述 |
滕翠钦
陈舒劼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2 |
0 |
|
|
7
|
人的文学 |
刘小新
|
《东南学术》
|
2003 |
0 |
|
|
8
|
福建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
福建省财政厅,东南学术杂志社联合课题组
刘小新
陈舒劼
杨文飞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
9
|
中国古代文论:“失语”与阐释功能 |
南帆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
10
|
后现代“戏仿”的美学阐释 |
刘桂茹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
11
|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
陈舒劼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
12
|
从文化研究到文化行动主义? |
刘小新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
13
|
回归传统、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林秀赫小说创作论 |
张帆
刘小新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
14
|
底层叙事:阶层美学的凸显 |
滕翠钦
刘小新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15
|
身体、美学与政治——论伊格尔顿的身体观 |
王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6
|
“想象中国”的方式——北美华人小说之观察 |
刘桂茹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17
|
学术体制:遵从与突破 |
南帆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
18
|
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批判述论 |
王伟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
19
|
台湾后殖民论述诸种分歧辨析 |
刘小新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20
|
新实用主义的两种审美生活构想--回应舒斯特曼先生 |
王伟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