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供需分区优化策略——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为例
1
作者 林蔚 丘水林 +1 位作者 郑颖生 李晖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1-218,共8页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事项,对应的生态产品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供给却经常出现不均衡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高质量发展。为此,从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切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是生态脆弱地区的重要事项,对应的生态产品社会经济需求和生态系统供给却经常出现不均衡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高质量发展。为此,从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切入,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解构为需求与供给指标,以广东喀斯特集中连片区域为例,构建定量评价框架并运用Z-score标准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综合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需指标空间异质性明显,城区需求水平较高,多是生态产品供给“洼地”,而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行政区则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供需匹配可划分为低供给—高需求Ⅱ型、低供给—低需求Ⅲ型、高供给—低需求Ⅳ型,虽然研究区超过70%的面积属于基本协调,但各行政区平均耦合协调指数属于中度失调,表明生态产品供需仍未达到良性互动;(3)综合供需空间匹配关系与耦合协调程度,划分为五类生态产品供需分区,并根据供需特征分析针对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供给能力 需求水平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理性视角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选择 被引量:4
2
作者 丘水林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6,共13页
农户理性是设计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追求目标假设的不同,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理性可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四类。农户理性与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存在较强的关联度,其中社... 农户理性是设计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追求目标假设的不同,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理性可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四类。农户理性与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存在较强的关联度,其中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家庭支出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经济资本较丰富、社会网络较丰富、社会参与较多、人为活动限制政策了解和支持程度更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福利补偿,借钱额度较小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生态产业补偿,社会信任较高、生态补偿政策了解程度更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资金补偿。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要更加重视农户的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同时根据农户理性差异设计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方式 农户理性 人为活动限制 生态保护红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排斥的调节效应
3
作者 李梦琪 蔡雪雄 郭沛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5,共12页
基于2015-2022年全国282个地级市数据,采用HP滤波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从数字排斥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较弱,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乡村经济韧性,缓解数字使用排斥、认知排斥... 基于2015-2022年全国282个地级市数据,采用HP滤波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从数字排斥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较弱,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乡村经济韧性,缓解数字使用排斥、认知排斥和风险排斥,增强积极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排斥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不一致,缓解使用排斥和风险排斥是促进农业规模化水平较低乡村或非粮产区数字金融普惠效应的重要措施;对于农业规模化水平较高乡村或粮食产区,缓解认知排斥是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经济韧性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建议以缓解乡村数字排斥为导向、基于农业产业特性精准构建全民易得、易用、易享的乡村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以期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经济韧性 数字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财政制度改革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蔡雪雄 王明溦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4,共8页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对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则有赖于高水平的财政制度的支撑。当前我国财政分权改革未尽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有失均衡...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对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则有赖于高水平的财政制度的支撑。当前我国财政分权改革未尽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有失均衡,支出预算管理也仍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力度和效率。只有通过深化财政分权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提升地方财政制度水平,才能增强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从而对实现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起到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 地方财政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改善——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巧龙 蔡雪雄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01,共11页
以数字化推动生产方式变革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阐述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和空气质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能否改善空气... 以数字化推动生产方式变革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阐述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和空气质量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能否改善空气质量。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将显著减少空气污染;在中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对改善空气质量的边际效应大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驱动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配置效应,有利于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据此,本文建议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因地制宜激发数字经济的环境福利效应以及优化创新要素配置,以期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技术 绿色技术创新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